如何開展悲心?如何道心不退?

  請問法師,如何開展悲心?如何道心不退?

  明證法師開示:我們先回答第一個問題,如何開展悲心?

  我們大家都是修學大乘佛法的,都是愿意幫助眾生解脫成佛的,所以都要發(fā)起無限的悲心,菩提心里邊包含著三個最主要的內容,第一、就是大悲心;第二、是大愿心;第三、是大智慧心。大悲為根本,如果不是為了救度眾生,大可不必費這么大的精力,學這么多的法,因為小乘他不發(fā)四弘誓愿地,眾生無邊誓愿度,他不度,他只度自己,所以,也不需要法門無量,學那么多的法門多費力氣,就學一個解脫道,斷了我見,斷了我執(zhí),就夠了,小乘也不要成佛,所以,大乘的菩薩之所以要成佛,就是由于大悲心的驅使,因為可憐眾生沒有人教,所以,發(fā)愿要成佛,成了佛以后有巨大的智慧和能力,就能夠教化眾生,像諸佛一樣度眾生無有窮盡,因此發(fā)大悲心,有了大悲心以后,就會有大愿心,愿生生世世和眾生在一起來教化眾生,愿生生世世跟隨佛來學習智慧,最后成就 佛道,有了大悲心,有了大愿心,當然就會逐漸地有大智慧心,因為成了佛以后有無量無邊的智慧,就可以廣度無量無邊的眾生,也就是說你有了這個智慧,你有了這份能力,如果沒有能力,怎么度眾生呢,成了佛以后就沒有問題了,千處祈求千處應,可以滿足眾生的一切,當然我們在這當中會有很多的疑問,譬如我身體不好,我求釋迦牟尼佛,怎么把我的身體弄好,但是我求了半天,身體還是不好,很多人都有這個體驗,昨天我回答問題,有人也問,我說,如果一求佛菩薩病就好了,世間的醫(yī)院就不用開了,對吧,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連醫(yī)生都不要當醫(yī)生 了,他有病他也去求佛菩薩就好了,但是事實不是如此,醫(yī)院好像越來越多,越蓋越大,藥的種類,花樣翻新,千姿百態(tài),包裝也越來越好,但吃了是越來越不管用,為什么會這樣,因為我們有業(yè)障,佛不能替我們消業(yè)障,要靠你自己消,怎么消?要修行,你不修行,想只要拜拜佛,阿彌陀佛,然后病就沒有了,這是妄想,不可能,所以,不可以妄求,要正求才可以,求什么,要求智慧,因為只有智慧能夠解脫,一切憂愁煩惱,但是我們平常的人不懂,一求就是求財,求身體好,求小孩子能夠上大學,求家庭平安等等,要知道,往昔所造無量諸惡業(yè),那些業(yè)果要成熟的話,佛菩薩也不能干預,要靠業(yè)果自己成熟,然后消掉,這也是佛菩薩的慈悲,因為有的時候,人就是要得病,得了一場病以后,身體就好了,因為業(yè)障消除了,你就不讓他得病,現在的醫(yī)學就在做這種相反的事情,就不讓他得病,譬如感冒就是治病的,很多感冒本來是消除疾病的,可是人們不懂,一感冒以后,因為感冒很難受,就趕快吃藥把它壓下去,你這一次壓下去,下次壓下去,壓到一定程度吃什么藥也壓不住了,病就爆發(fā)了,然后就完了。

  所以,佛菩薩其實是想幫助眾生,可是他所用的方法,你不理解,并不是佛菩薩不靈了,佛菩薩很靈,所以,我們求佛菩薩要正求,不能夠亂求,那怎么求呢?好比說求財,大家都想發(fā)財,哪一位不想發(fā)財,你命里邊有財,佛菩薩可以幫你,你命里邊沒有佛菩薩也無法幫你,你往昔你不修布施一毛不拔,這一世你受窮,那是肯定的,要想自己轉變命運,現在再窮也要去布施,越窮的人越不想布施,越不想布施越窮,為什么?因為有窮的習氣,就是有慳貪的習氣,越布施財產越多,你看很多有錢人都樂善好施,因為本來他的財富就是因為往昔他肯布施才有的,我們河南佛教學院這位老總,蓋了一個佛教學院包含一個寺院,花了多少錢,請了那么多老師,專家,教授,都要花錢,他不是小布施,他是大布施,因為他的計劃很宏大,不僅是現在這些,工程大概有五期,現在只是第一期而已,寺院蓋好了還沒有裝修,要裝修,據說裝修的錢比蓋的錢還要多,他為什么做這件事情,因為他往昔就善于布施,成了習慣了這一世不由自主他就布施,為什么布施,因為有錢能布施,我想布施十個寺院,沒錢,怎么布施,如果我現在有五億,我給海濤法師三億,但我沒有,沒有辦法,他為什么有錢,因為他往昔就大布施,所以,這一世就有錢,所以,改變命運要靠自己修行,修布施才會有,你只求一求,如果你命里沒有,也是沒有辦法的,命里有可以,命里有,讓它早一點現前,可以,早一點現前的意思是什么,就是預支未來的福報,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求佛菩薩,求財求到了,求到了以后,你要用這些財來供養(yǎng)三寶,增加你后面的福報,這才叫如理如法,如果你的福報本來就不是很大,佛菩薩幫你得到以后,你花天酒地揮霍浪費,很快,福報就沒有了,然后再去求,佛菩薩又給一點點,不如原來那么多了,因為你沒多少了,第三次再求佛菩薩,佛菩薩就不給了,完了,說佛菩薩不靈了,前兩次蠻靈的,這次不靈了,哪里是佛菩薩不靈,是你自己不靈了,為什么不靈,因為福報沒有了,不能預支了,因為你沒有用佛菩薩讓你現前的這些財產,金錢,去修更大的福報,你不懂,這個就叫妄求,叫亂求,不如理,不如法。

  所以,我們大家要想好好地求,我告訴你秘密,其實根本就不是秘密,符合佛法就好了,你去求佛菩薩,同時要進行布施,或者布施完再去求佛菩薩,因為你有功德了,像我們昨天回向,我說,大家不用擔心,因為我們受持八關齋戒,很多人參加不是一、兩個人,然后又二十四小時念佛,我們有功德可以回向,沒有問題,不用擔心,回向就說一句話就行,如果沒有功德,說十句也沒用,對吧,我們求的時候還要發(fā)愿,后面還有話,要繼續(xù)說,如果我求來財產我要供養(yǎng)三寶,除了使我自己身體好,生活好,讓我能夠有更多的時間學習佛法,使我有能力去布施去供養(yǎng)那些窮人,幫助那些受苦受難的大眾,你這樣發(fā)心,佛菩薩高興,歡喜,支持你,而且你如果有可能你懂得道理的話,你再加上,我要好好地學佛,我要增加智慧,求佛菩薩再給我智慧,這樣就比較圓滿了,這叫正求,叫如理如法地求 ,有的人,一聽我說這個話以后,頓時就發(fā)了一個愿,這個愿我也不能說它大小,他說,好,我求佛菩薩給我多多的錢,我要幫助明證法師蓋一座輝煌的寺院,他的意思就是我要驗證這件事情,我發(fā)了這么大的愿,我不是為自己,這個錢應該馬上到手,他就是這個意思,我了解,結果沒有到手,如果這樣一發(fā)愿,錢就馬上到手的話,那就太好了,問題是你這個愿它現實不現實,是不是,就是你的命運里邊,有沒有這個福報,有沒有這么多的財產,可以給你現前讓你用,你往昔沒有修,那么大的布施,不能現前,佛菩薩不能替你,去別的地方,把別人的東西拿來給你用,不可能,我們用佛教的方式,好比說誦經,受持,讀誦,書寫,為人演說等,我們來做這些事情,戒殺,吃素,放生,念佛,持戒,我們做這樣的事情,如果我們真能夠這樣做,我們實際去修行,當然我們的悲心就可以開展出來,通過實踐才可以開展出來。

  如何道心不退?什么叫道心,道心就是修道的心,道有幾種?

  在佛法里有兩種,一種,解脫道,第二種,成佛之道,解脫道就是小乘,成佛之道就是大乘,除了這兩條道,再沒有第三條道了,如果有,對不起,旁門左道,不是佛道,我們是修大乘佛法的人,我們不發(fā)小乘那個愿,光求自己解脫,我們要發(fā)成佛的愿,要有成佛的道心,不退有五種,第一、信不退,第二、位不退,第三、行不退,第四、念不退,第五、究竟不退,一共五種。有人問,怎么才知道我信不退呢?如果進入初住位的話,信位就不退了,因為你已經進入另外一個層次了,前面已經滿足才能進入,就這么簡單,大乘菩薩修行有五十二個次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然后加上等覺,妙覺, 五十二個次第,前邊的十個就是十信位,當你進入初住位證明你十信位滿足了,還有一個判斷方法,只要你發(fā)起,往生極樂世界的愿,當然首先有信才會發(fā)這個愿,就證明你的信位已經滿足了,我說的意思是,你真實地發(fā)起了,不是假的,不是嘴說的,那就證明你這個人的信位滿足了,因為往生到極樂世界,只有三不退,為什么只有三不退?因為信位滿足了,修完了,另外,還沒有成佛,當然究竟不退還沒有,只有當中的三個不退在,怎么才能夠不退呢,要靠修持,實際地去修持,有的人說我們每天在修持,我們不是沒有修持,那難道我們不是實修嗎?你是實修,但是不深刻,不是特別具體不是很落實,你跟別人再一相比,你就知道了,好比說,你修持念佛有一下沒一下,想起來多念兩句,想不起來算了,人家則不然,人家念佛把時間分割,好比說三分鐘算一個小節(jié),念過去,三分鐘之內,大概有一、兩個妄念,好,第二個三分鐘再一念有一個妄念,第三個,居然沒有妄念,第四個結果跑出四個妄念,他很清楚,幾分鐘,幾分鐘地這樣念,那你跟他相比,是不是他比你實修,對不對,另外,持戒,你也受戒了,他也受戒了,兩個人都有五戒證,可是你受戒以后,不怎么遵守,認為無所謂,你只是名義上受戒,不是真正地受戒,另外一位嚴持不犯,而且懺悔自己往昔今生造的所有的惡業(yè),一條一條很具體地懺悔,我殺了幾個螞蟻,殺過幾個小蟲子,我殺了什么魚,都把它發(fā)露出來懺悔,你從來就不知道還有這回事情,那你們兩個人誰實修,不是一看就知道了嗎,人家經常進行二十四小時念佛,念一次不行,以后有時間自己再念一次,你從來就沒有念過,一天都沒有念過,那兩個人誰實修,所以,實修和不實修是有區(qū)別的,不是沒有區(qū)別,如果實修就能夠鞏固道心,就會不退,如果不實修,就很容易退失。

  摘自明證法師《臺中五方講堂問題回答2》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