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官接觸——智慧的泉源 二
(從心里跳脫不是逃避面對事情
再舉另外一個例子。假設(shè)有個比丘,下定決心不逃避事物,要勇敢面對它們。他照顧自己,并了解自己和他人,持續(xù)努力地解決各種問題。假設(shè)他是位住持,經(jīng)常得不斷面對需要注意的事物,人們一直來詢問,因此必須時常保持覺醒。在可以打瞌睡之前,他們就會再用另一個問題喚醒你。這讓你能思惟、了解所面對的事物,你變得會以各種的善巧方式處理自己與別人的問題。
這技巧從接觸、面對、處理與不逃避事情中生起,我們不是以身體逃避,而是使用智慧,從心里跳脫,靠當(dāng)下的智慧而了解,不逃避任何事。
這是智慧的源頭,每個人都必須工作,必須和其他事物聯(lián)系。例如,住在大寺院中都必須幫忙處理事情,從某個角度看它,你可能會說那些都是煩惱。和許多比丘、比丘尼、沙彌住在一起,在家眾來來去去,可能會生出許多煩惱。但為了增長智慧、斷除愚癡,我們必須如此生活。我們要選擇哪一條路?是為了消除愚癡,或為了增加它而生活?
(苦所在之處即不苦生起之處
我們必須深入思惟。每次當(dāng)眼、耳、鼻、舌、身、意根接觸外境時,我們都應(yīng)該鎮(zhèn)定與審慎。當(dāng)苦生起時,是誰在受苦?為何苦會生起?寺院的住持必須管理眾多弟子,這可能會造成痛苦。若我們因害怕痛苦而不想面對,要如何與它戰(zhàn)斗呢?若不知痛苦生起,我們要如何解決它呢?
跳脫痛苦意味知道離苦的方法,它的意思絕非指從每個痛苦生起的地方逃跑,這樣做只會把痛苦帶在身上。
若想了知苦,就必須深入觀察目前的情況。佛陀教導(dǎo)我們,問題從哪里生起,就必須在那里解決。痛苦所在之處,正是不苦生起的地方;一個息滅,另一個就生起,你應(yīng)該在那里解決自己的問題。因害怕而逃避痛苦的人是最愚癡的人,他們只會無止盡地增加愚癡。
苦,是除此之外無他的第一圣諦,不是嗎?你怎么會把它看成壞事呢?苦諦、生起苦之集諦、苦止息之滅諦、滅苦之道諦,若逃避這些事物,就不是根據(jù)真實(shí)法而修行。
佛陀教導(dǎo)我們要以智慧「跳脫」。假設(shè)你踏到荊棘或碎片,腳底被它扎傷,走路有時會痛,有時則不會。當(dāng)踩到石頭或樹干真的很痛時,便檢查腳底,但未找到任何束西,你不理它繼續(xù)走路,然后又踩到某樣?xùn)|西,再次感到疼痛。這種情況反覆發(fā)生。
(痛苦生起時別相應(yīng)不理
疼痛的因是什么?它是扎入腳底的刺或碎片,痛感斷斷續(xù)續(xù)。每次疼痛生起時,你便稍作檢查,但未看到碎片,于是就不理它。不久,它又再痛,你便再看一眼。
當(dāng)痛苦生起時,你必須注意它,別相應(yīng)不理。每次疼痛生起,你就注意到:「嗯!刺還在那里!姑炕靥弁瓷,同時也會生起必須拔除那根刺的想法。若不將它取出,只會變得更痛,疼痛一再復(fù)發(fā),直到你無時無刻不想取出刺為止。最后終于受不了,你決心一勞永逸,將刺取出——因為它會痛!
在修行上的努力也必須如此,無論哪邊會痛或哪里有摩擦,都必須探究。勇敢地面對問題,除掉那根刺,只要把它拔出來。一旦心有所貪著,都必須注意,當(dāng)深入觀察時,你就會如實(shí)地覺知它、看到它并體會它。
- 上一篇:慈云匡真弘明云門文偃禪師語錄
- 下一篇:菩提達(dá)摩大師—破相論
- 南禪七日(1)
- 心能轉(zhuǎn)物,即同如來--南懷瑾先生稀有開示之三
- 景德傳燈錄 第一卷
- 五燈會元 第一卷
- 授菩薩戒儀軌(一)
- 南禪七日(2)
- 碧巖錄 第一卷
- 南禪七日(4)
- 南禪七日(3)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上)
- 指月錄目錄
- 南禪七日(5)
- 指月錄卷之一
- 南禪七日(6)
- 南禪七日(21)
- 南禪七日(7)
- 南禪七日(9)
- 宗鏡錄(1-4)
- 南禪七日(8)
- 南禪七日(10)
- 禪關(guān)策進(jìn)(上)
- 南禪七日(11)
- 南禪七日(12)
- 南禪七日(13)
- 南禪七日(14)
- 南禪七日(19)
- 南禪七日(20)
- 南禪七日(16)
- 南禪七日(18)
- 南禪七日(17)
- 南禪七日(15)
- 《星云大師講演集》-佛教的政治觀
- 五燈會元 第二卷
- 五燈會元 二十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三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二卷
- 指月錄卷之二
- 《星云大師講演集》-從心的動態(tài)到心的靜態(tài)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下)
- 宏智禪師廣錄(卷九)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dāng)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yùn)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dá)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dāng)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yùn)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zhuǎn)彎,時而放平
- 學(xué)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xué)到無學(xué)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