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果禪師七開示錄序 三
考初祖西來,單傳直指;六代相承,唯論見性,此為宗門正脈。后雖五家分化,各立綱宗,金鎖玄關(guān),益臻妙密,然其所以指示當(dāng)人者,莫不率循斯徑,無復(fù)二途。是則從上諸祖之大用繁興,當(dāng)機縱奪,皆為接引之方便,只如何令人明此向上一著,返本歸元而已,法爾如是,固無所謂機鋒也。矧古人類皆根機猛利,向道志堅,故能于一錐一劄之間透脫,直下承當(dāng)。浸至野干竊用,盲棒瞎喝,生陷菩薩,帶累機鋒。于是參話頭一法適應(yīng)時機,立地大驗。蓋此法鏟知解,重行履,唯令甘苦到頭,自見自肯;亦不擇根器,唯除不信,凡解語者,均可著腳,洵三根普被之法門;天下叢林奉為圭臬者,有由然也。
若溯話頭源流,于禪宗初期椎輪已具,如:四祖問法融:‘觀是何人?心是何物?’六祖示惠明:‘不思善,不思惡,正與么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雖未逕作話頭之用,實隱話頭機用之理致于其中。進至鵝湖大義禪師之垂誡:‘瞠起眼兮剔起眉,反覆問渠渠是誰?’可云話頭文彩畢彰;足證此法乃從禪宗鼎盛時孕育而成,其能流布廣遠(yuǎn)者,蓋筑基久矣。
良以法無定法,契機者勝;凡有言說施為,俱為標(biāo)月之指,何須強分軒輊?奈有一般學(xué)人尚知解,喜談辯,不耐話頭之平淡,更無刻苦參究之功,遂于其間妄起分別,逞解逞能;將宗門所重之行履、證悟,轉(zhuǎn)資談柄,殊堪浩嘆!幸高旻來果禪師應(yīng)緣而興,力挽狂瀾,全提正令;剎竿扶起,重?fù)P少室家風(fēng);竹篦拈來,大演磬山嫡旨;恢復(fù)宗門氣象,廓清季世異言。復(fù)以悲心未已,恐今后學(xué)人顢頇佛性,儱侗真如,不惜眉毛,別施手眼。于壬午禪七期中曲垂方便,直示旨?xì)w,稱性而談,不落前人窠臼,發(fā)古德之未發(fā),明今人之不明。由下手用功,途中境界,直至踏轉(zhuǎn)上頭關(guān)戾,一應(yīng)參禪要旨,從淺入深,逐層策發(fā),大似嚼食□嬰,逼與下口,亦無鯁噎之虞;雖未聞禪者,依示而行,亦可直上涅槃山頂。記錄成書,獨標(biāo)一格,首尾連貫,一氣呵成,綱舉目張,層次井然。若非具眼宗師,曷能作如是透徹而圓融之示語?誠開語錄之新貌,作午夜之明燈。篇末以戒為殿,防杜禪人流于魔狂之境,尤見深存密意焉。敢言若讀此錄而不知禪者,則幾希矣。
客秋堂中諸子敦促倡印,余以此希世法寶,不宜久晦,欣然應(yīng)諾;今春諸事就緒,出版有期,復(fù)央為序。仁自維拙陋,不善說辭,抑倓虛老法師達本居士已有序于前,何用山僧之喋喋?然有不能已于言者:參話頭一法,譏之者謂為立橛實地,使學(xué)者老死話下。噫!參禪大病,正唯學(xué)者不肯向話下死去耳!仁根性愚劣,經(jīng)教上一無所知,數(shù)十年只參此一句‘念佛是誰’,個中況味,有口難宣;學(xué)者能向此中切實參究,保有無窮受用。正如師云:‘要參禪,非參念佛是誰不可;了生死,亦復(fù)念佛是誰可了’。竊愿學(xué)者三復(fù)斯言,玩索錄中示話,決不相賺,庶乎說者讀者兩不孤負(fù);然見地毫無,扯來一堆腐爛葛藤,貽笑高明,增人情識,深自慚惶耳!
佛歷二千五百一十四年歲次庚戌孟夏之月復(fù)仁序于芙蓉山
虛云和尚紀(jì)念堂時年八十二
- 上一篇:關(guān)于怨氣的問題
- 下一篇: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 南禪七日(1)
- 心能轉(zhuǎn)物,即同如來--南懷瑾先生稀有開示之三
- 景德傳燈錄 第一卷
- 五燈會元 第一卷
- 授菩薩戒儀軌(一)
- 南禪七日(2)
- 碧巖錄 第一卷
- 南禪七日(4)
- 南禪七日(3)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上)
- 指月錄目錄
- 南禪七日(5)
- 指月錄卷之一
- 南禪七日(6)
- 南禪七日(21)
- 南禪七日(7)
- 南禪七日(9)
- 宗鏡錄(1-4)
- 南禪七日(8)
- 南禪七日(10)
- 禪關(guān)策進(上)
- 南禪七日(11)
- 南禪七日(12)
- 南禪七日(13)
- 南禪七日(14)
- 南禪七日(19)
- 南禪七日(20)
- 南禪七日(16)
- 南禪七日(18)
- 南禪七日(17)
- 南禪七日(15)
- 《星云大師講演集》-佛教的政治觀
- 五燈會元 第二卷
- 五燈會元 二十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三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二卷
- 指月錄卷之二
- 《星云大師講演集》-從心的動態(tài)到心的靜態(tài)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下)
- 宏智禪師廣錄(卷九)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dāng)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dāng)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zhuǎn)彎,時而放平
- 學(xué)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xué)到無學(xué)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