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寺大安法师简介
公益活动

本煥長老報恩還愿記

\

  1907年9月21日,在湖北新州李集西張灣村的一戶貧窮的家庭里,一位男嬰誕生了。在這個姓張的大家族,孩子出生給全家?guī)砹藲g樂,父親為這位愛子取名志山,希望以后他的志向比山還高,將來一定能夠堪成大器。

  小志山在父母的呵護下,很快就長大了。到了念書的年齡時,雖然家里再窮,但是父母決意要他念書,希望他能脫離種田種地,出人頭地。志山從小聽從父母的話,進了村里的私塾,一心讀書,希望能夠通過仕進,報答父母養(yǎng)育之恩。他的聰明才智,受到了老師的夸獎,也贏得了同學們的尊敬。時間過得很快,一晃6年過去,當志山準備出外進一步深造時,沒有想到父親突然去世,家里少了主心骨,一下就衰落了,沒有辦法,志山只好輟學到城里的雜貨店做了一名學徒。

  這時正是中國大動蕩的時代,軍閥混戰(zhàn),生靈涂炭,外辱內(nèi)患,民不聊生,懷著報效祖國愿望的志山非常失望,不知如何是好。城外的報恩寺成了他經(jīng)常去的地方,在寺里他結(jié)識了傳圣法師,聆聽法師開示,講經(jīng)說法,世事無常的道理打動了他的心田,于是志山漸萌脫俗之念,立志潛心向佛,追求人生真諦

  1930年1月15日,志山23歲,佛緣到來,毅然割愛離家,投報恩寺拜傳圣老法師剃度出家,賜法名“本幻”,后改為“本煥”。

  1930年4月8日,本幻和尚到了省城武昌寶通寺受戒。武昌是華東地區(qū)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早在三國時期,佛教就傳入了這一地區(qū)。位于武昌南部洪山的寶通寺,始建于南宋,寺內(nèi)的唐鑄鐵佛像,圓滿豐潤,莊嚴慈祥,是唐代寫實藝術(shù)的遺產(chǎn)。南宋萬斤鐵鐘,鐘聲渾厚悠長,警人心田。穿越武昌城的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奔流不息的長江水,后浪推著前浪,哺育中華兒女在華中大地繁衍生長。寶通寺的住持持松大和尚是湖北高僧,深受武昌佛教徒的尊敬。他一見到本幻,就覺得這是一位堪能成器的法子,于是他對本幻呵護有加,在持松大和尚的指導(dǎo)和關(guān)心下,本幻從此清靜自修,乘著長江的浪頭,開始走向了新的生命……

  時光如梭,轉(zhuǎn)眼就到了1988年。本幻已經(jīng)改名為本煥,成了82歲的老人。算起來他出家受戒也有60年了,在佛門里走過了一個甲子的路程。這60年間,他有過風光的時候,也有過吃苦的日子,但是隨著時光的流轉(zhuǎn),多年學佛的薰陶,對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早已淡漠,不再放在心上。然而,幾十年來只有一件事情讓他放不下心,一直惦記在心里。

  60年前,他決心出家,報恩寺和傳圣法師給他的生命鑄造了新的靈魂,伴著佛祖青燈,佛教支撐了他一生的精神信仰。佛教講報恩,佛教徒要“報四恩”。四恩就是“國土恩”、“佛恩”、“父母恩”、“眾生恩”。如今,出家的寺院——報恩寺已經(jīng)毀掉了,傳圣法師也早已離開人世,但是佛教仍然流傳在人間,而且重新進入了一個黃金時代。今昔相比,更讓本煥感慨,他覺得有負于出家的寺院,覺得有負于領(lǐng)他入佛門的傳圣法師。既然要報恩,重新恢復(fù)報恩寺已經(jīng)成為自己不可推卸的責任。于是,他發(fā)愿重興報恩寺,讓祖師安心,為家鄉(xiāng)的佛教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1988年報恩寺恢復(fù)工程開始動工,經(jīng)過6年的緊張施工,1994年報恩寺建設(shè)全面完工。整個工程耗資1500多萬元,完成建筑面積約6000平方米。今天的報恩寺規(guī)模早已超過了昔日寺院的幾百倍,更加雄偉壯觀,成為江夏名剎。

  1994年9月21日,本煥老和尚在重興的祖庭歡度了87歲生日。整個新州城里,這一天人頭攢動,萬眾云集,佛像開光、方丈升座、水陸法會,一個又一個接著熱烈舉行,成千上萬前來祝賀、參觀、敬香的人士,將一個小小的新州縣城變成了人間福地,本煥完成了他的心愿,他可以面對祖庭和恩師了。

精彩推薦
莲池大师佛学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