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舟老人與我

  慈舟老人與我

  白圣法師

  慈老生于遜清光緒三年,俗家姓梁,湖北隨縣人,父諱禮簡公,法名真法,母黃太夫人,法名寂智,均系五戒居士。老人既出生在佛化家庭,自小對于佛法即受熏習,成為一虔誠的佛教徒。幼年時飽讀儒書,兼研佛學;年二十四歲即為鄉(xiāng)里學子設塾,自任教師。雖曾入場應試,終無心功名;乃于三十三歲于本縣佛垣寺依照元老和尚披剃出家。第二年冬季于湖北漢陽歸元寺依心經(jīng)老和尚受具足戒。受戒后參訪諸方叢林,親近當代宗教津凈諸大德,尤得月霞老法師華嚴正傳。所以老人一生志愿‘戒持南山,修宗凈土,教弘華嚴’者,實受當代諸大善知識所給予啟示的影響。

  我第一次拜見老人是民國十一年,在漢口九蓮寺,因九蓮寺住持了塵和尚(與慈老同學,同時親近月霞老法師學華嚴宗)發(fā)起創(chuàng)辦華嚴學校,聘請戒塵老法師(亦與慈老同學)與慈老人負教務責任。我那時剛出家不久,正要參師訪道,聞到有善知識就要去拜訪。那年春天適有因緣到漢口小留,就約了幾位同參特到九蓮寺去參拜這幾位大法師。當時這幾位大德都認為我們年紀很青,正是求學的時候,有意留我們在華嚴學校讀書;但因我當時的宗旨,是想學習禪宗,無意研教,遂當面謝卻了幾位大德法師的慈意。后來回想起來實感懊悔!如果那時入華嚴學校讀書,等畢了業(yè),再去住叢林,學參禪,豈不一樣?可惜我未這樣做,竟錯過了這機會。

  記得在民國十八年冬季,武昌洪山寶通寺住持問賢和尚——九蓮寺華嚴學校的學僧——發(fā)心創(chuàng)辦禪堂,成立坐香門庭,聘請楊州高旻寺凈嚴首座,及空慧副寺前去領導;凈嚴和尚仍任洪山首座,空慧大師則擔任維那之職?諑熖铰犖沂悄甓删湃A山返湖北,遂會同問賢和尚堅請我在洪山協(xié)助禪堂加香打七的規(guī)矩,并請當堂主之職。記得那時我還只二十六歲,坐香門庭請班首,除我最年青外,恐無第二人,這也是‘蜀中無大將,廖化充先鋒’罷了。我于洪山禪七圓滿后,到南京請度厄老法師于十九年春,到洪山講楞嚴經(jīng),并于春季開傳戒法會。二十年春,即請慈老人講圓覺經(jīng),是時始正式親近老人獲聞法益。有時老人赴武漢各處講演開示,圓覺經(jīng)則由我代講。并以每日上午,請老人在寶通寺關房(道源空慧五六位法師均在關中)為全寺出家眾,講四分戒律。談到講戒,使我想起兩件很慚愧的事,不能不寫出以作自白。記得寶通寺自開山以來,有一例規(guī),即每年農歷四月初旬,全體大眾,須一律到寺前一塊大稻田中插秧一次,為紀念本寺開山祖師先是耕種此田后創(chuàng)建此寺的史跡。因當時我又擔任客堂知客之職,故帶著大眾,一律脫鞋撩褲,下田插秧;即屬紀念性的工作,大家心情都感覺非常愉快。豈知工作歸來,問賢方文跑到客堂對我說:‘知客師你今天闖了大禍,真不得了啦!’我問他:‘闖了什么大禍?’他說:‘你帶著大眾去出坡插秧,老法師(指慈老人)卻在寮房里痛哭流淚。’我問:‘這是什么意思?’他說:‘因為比丘種田是犯戒的\’。那時只知道殺盜淫妄是根本戒不可毀犯,其他究竟是些什么戒,卻不得而知,所以在當時聽了種田還是犯戒的,而且惹得老法師痛哭,心中大不為然地提出反對說:‘這是常住的古規(guī),我們犯什么戒?像百丈祖師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豈不是也犯戒嗎?他又怎么會作祖師呢?’并且還說了很多反駁的話,表示種田是有理由而不是犯戒的。等到聽慈老人講四分律,講到九十波逸提的第十條文說:‘若比丘自手掘地若教人掘者波逸提\’,我才自覺慚愧,尤其慈老人將眼向我一掃,我竟無地自容!因墾土掘地有傷物命,違慈悲心,屬殺戒攝故。

  又有一次見著慈老人在一件新衣服上,打了一個舊布補丁,真是難看。我又稀奇這位老法師為什么如此古怪;好好的新衣,用塊舊布補上去,這是為的那會事?難道這又是持戒嗎!我真不懂這一套。誰知聽四分律聽到三十舍墮的十五條說:‘若比丘作新坐具(包括衣衫)當取故(舊)者縱廣一磔手(約現(xiàn)時人三只手大)揲新者上,為壞色故(免生體面心,貪著想,屬染污不凈)......若不爾者,犯尼薩耆波逸提(舍墮)。’我到此時才知道戒律的重要,和自己不明戒律的錯處。從那時起,心中常想著,假若有一天我能開壇傳戒,一定要講戒,使新戒了解所受三壇大戒的真實意義。所以我來臺灣后,每次傳戒均要講戒,并且還將大陸傳戒種種不好的陋習,(如新戒做水陸,打罵體罰以及無謂跪拜等),悉予以改良,即是本此宗旨。

  我與慈老人離別,算來已快三十年了,自來臺后,常時在探聽老人的消息,因近年來每在傳戒會中,或是結夏安居講演戒律時,總要想著老人給予我等的恩德,真是沒齒難忘!不意在農歷十二月初七日,接到香港優(yōu)曇法師的來信,知道老人已于彌陀圣誕日(十一月十七日)上午七時在北平安養(yǎng)精舍西歸了。聞悉之下,不勝悲痛!隨即函知道源法師,并商量開一個追念會,因之決定于本月廿一日下午二時在十普寺舉行。適本寺念佛七于是日圓滿,藉此回向老人‘不違安養(yǎng),早入娑婆,普濟群生,同歸極樂’。

  (按老人世壽八十有二,僧臘五十八戒臘四十七)

  西元一九五七年十二月廿日于十普寺。

精彩推薦
推薦內容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