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善業(yè)道經
《十善業(yè)道經》中文版本為唐朝實叉難陀翻譯,北宋施護所譯《佛為娑伽羅龍王所說大乘經》為同經異譯,本經出自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佛說海龍王經》,為其第十一品《十德六度》,是釋迦牟尼佛在娑竭羅(意為:咸水海)龍宮,為龍王所宣說的經典...[詳情]
《十善業(yè)道經》的啟示
五、有情命運差別與業(yè)力
【智者知已,應修善業(yè),以是所生蘊處界等,皆悉端正,見者無厭。龍王!汝觀佛身,從百千億福德所生,諸相莊嚴,光明顯耀,蔽諸大眾,設無量億自在梵王,悉不復現(xiàn)。其有瞻仰如來身者。莫不目眩!汝又觀此諸大菩薩,妙色嚴凈,一切皆由修集善業(yè)福德而生。又諸天龍八部眾等,大威勢者,亦因善業(yè)福德所生。今大海中所有眾生,形色粗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種種想念,作身語意諸不善業(yè),是故隨業(yè)各自受報。汝今常應如是修學,亦令眾生了達因果,修習善業(yè)。汝當于此正見不動,勿復墮在斷常見中。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養(yǎng)!
從這段經文開始,講第四個問題,即有情命運差別與業(yè)力的問題。“智者知已”,智者,是有智慧的人。有智慧的人跟沒有智慧的人差別在哪呢?有智慧的人,是具有洞徹宇宙人生真相能力的人,能夠正確地了解人生,正確地了解宇宙。反之,假若沒有洞察宇宙人生的能力,雖然有很多的學問,有很多的知識,乃至學富五車,才高八斗,那只能說你有世間的知識,有生存的技能,有文化修養(yǎng),而不能說明你是一個智者。所以學習佛法的人,不是為了增長一些文化知識,而是通過學習佛法后,能知道人生是怎么回事,知道因果,知道無常,知道現(xiàn)在種了什么樣的因,將來就會有什么樣的果。
因為知道了無常,就知道人生的一切都不是固定的,都是無常變化的。所以,就有能力去規(guī)劃自己生命未來的前景。要修善業(yè),只有通過修善業(yè)之后,才能“以是所生蘊、處、界,皆悉端正,見者無厭”。這就是說,現(xiàn)世種了善業(yè)之后,將來才能招感身心世界都是清凈莊嚴的。蘊、處、界是佛教對世界的歸納說明,世界上的現(xiàn)象雖然千差萬別,但考察其構成元素是由哪些成份組成的?在佛教里有三種簡單的歸納方法,就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或五蘊、六處、六界。
五蘊,主要是對心理的詳細分析。五蘊指色、受、想、行、識。色是物質現(xiàn)象;受、想、行、識是精神現(xiàn)象,屬于心理狀態(tài)。世間的一切法雖然很多,都不外乎物質現(xiàn)象和精神現(xiàn)象。
處,指十二處,即六根六塵。六根,指生理上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是有情認識世界的六個渠道,主要是通過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鼻子嗅到的、舌頭嘗到的、身體感覺到的、意識思維到的來認識世界。一個人對世界的認識,以及能認識到什么程度,取決于他的六根。譬如說,一個人如果沒有眼睛,就失去了被眼睛所認識的顏色世界;如果耳聾了,就缺少被耳朵所聽的音聲世界。六根所認識的世界是六塵。六塵指色、聲、香、味、觸、法。眼睛見色,耳朵聞聲,鼻子嗅氣味,舌頭嘗飲食,身體接觸環(huán)境,意識思維法塵。
六根對世間的認識就象六個儀器一樣。如果儀器精密,對世界的認識就很深刻;如果儀器粗糙,對世界的認識也就很膚淺。學佛修行,是要對這六種“儀器”進行加工,把“儀器”加工好了之后,將來才能夠真正地洞察世界的真實。所以六根、六塵包含了能認識的和所認識的世界,由能認識的和所認識的相應,就產生了六識,構成我們的思維世界。
界,是十八界。十八界,指六根、六塵、再加上六識。六根是生理世界,六塵是物理世界,六識是心理世界。整個世界不外乎生理、物理、心理三個方面。我們擁有一個什么樣的世界,主要取決于自己的行為和自己的認識。一個人有什么樣的行為,就會招感什么樣的世界;具有什么樣的認識,就能對世界認識到什么樣的程度。所以,佛教認為主體認識能力的提升和改造,是改造世界的前提。其實,這是非常有道理的。“皆悉端正,見者無厭”,人類造了善業(yè)之后,將來招感清凈莊嚴的世界,大家看了之后喜歡。譬如你長得很莊嚴,人家見了就生歡喜心。
“龍王!汝觀佛身,從百千億福德所生,諸相莊嚴,光明顯耀蔽諸大眾;設無量億自在梵王,悉不復現(xiàn)。其有瞻仰如來身者,莫不目眩。”從這段經文開始,佛陀根據這次法會的現(xiàn)場情況,舉例說明業(yè)力對人生、對生命的影響。首先舉的是佛身。在一切有情生命現(xiàn)象中,佛陀是最莊嚴的,福德是最大的。平常講佛有三身:法身、報身、應身。法身是不可以看見的,法身無相。報身,是佛陀為大菩薩示現(xiàn)的,有八萬四千種相好,清凈莊嚴,這也不是一般人所能見到的。化身、應身,為應化之身,是佛陀為二乘人及凡夫示現(xiàn)的丈六金身,和一般人的形象長得大體一樣。但佛陀具有三十二種大丈夫相,八十種好,在人類的相貌中,是最圓滿的、最清凈的、也是最莊嚴的。
佛陀為什么長得這么清凈莊嚴呢?“從百千億福德所生”,佛陀之所以有這樣的相貌,那是因為他在三大阿僧祗劫,漫長時間的修行,普渡眾生,才獲得這樣大的福德!佛陀是福智兩足尊,福德、智慧都已經達到圓滿了。佛經里說佛陀的任何一種相好,都是經過了長時間修行的結果,才招感了“諸相莊嚴,光明顯耀”。諸相,是三十二相,佛陀的金身任何一個部位都是無比的莊嚴,眾生見了都生歡喜心。“光明顯耀”,佛陀不僅莊嚴清凈,而且還時常放光動地。佛陀放出的光能照得很遠很遠,比太陽光不知要強多少倍呢!“蔽諸大眾”,佛陀放出的光照到大家的身上。“設無量億自在梵王,悉不復現(xiàn)”,梵王,是色界二禪天的天主,叫大自在天、大梵天。印度人認為:大梵王是人世間最高的神,他的福報很大,人的命運都是由他決定的。梵王能放出具大的光明,但佛陀一放光,即使有無量億梵王身上放出的光都不見了。
中國佛教里有一個故事:說唐朝的道宣律師在終南山里修行,由于持戒很嚴,感得天人送供,他自己是不煮飯的,到吃飯的時候,天人就主動地把飯送來。有一天,唯識宗的祖師窺基去看道宣律師,道宣律師留窺基大師住一宿。到吃飯的時候,天人沒有來送供。道宣律師想,本來想請窺基大師吃天人送來的飯,怎么今天天人不來送供呢?道宣律師感到很奇怪。窺基大師住了一宿,第二天就走了。到了中午,天人又來送供,道宣律師就問天人,您昨天怎么沒來送供?天人回答說,昨天由于白茫茫的光明太大了,怎么也找不到路,所以沒來送供。這個故事是真是假,暫且不去追究,但它說明了一個道理:大的光明能掩蔽小的光明。“其有瞻仰如來者,莫不目眩”,只要看到如來光明的人,都會感覺到如來光明的殊勝。
“汝又觀此諸大菩薩,妙色嚴凈,一切皆由修集善業(yè)福德而生。”現(xiàn)在再看一看諸大菩薩,像文殊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這些大菩薩,他們在福德和地位上,已經接近佛了,但是比起佛陀來,他們還是要差一點。這些大菩薩雖然比不上佛,但在福德方面也是非常圓滿。如果說佛陀的功德象十五的月亮一樣圓滿,這些大菩薩就象十三、十四的月亮一樣,比起十五的月光當然要暗一點。這些大菩薩都長得“妙色嚴凈”,也是十分清凈莊嚴。為什么會長得清凈莊嚴呢?是不是天生就是這樣的呢?不是的。“一切皆由修集善業(yè)福德而生”,這些大菩薩也是由于過去修集善業(yè)的緣故。當然,這里說到善業(yè)的范圍非常的廣泛,不僅僅指的是十善業(yè)。佛法所有的修行,五乘所修的法門,從十善到三十七道品,六度、四攝,大慈大悲,所有的一切都稱為善業(yè)。大菩薩們由于修各種各樣的善業(yè),所以,才成就了福德莊嚴。
“又諸天龍八部眾等,大威勢者,亦因善業(yè)福德所生。”看完了菩薩,再轉過來看看天龍八部。天龍八部也很有威德,那些天人、龍王、夜叉、阿修羅、迦樓羅、乾達婆、緊那羅、摩睺羅迦,為什么會有那么大的福德威勢呢?也是因為他們在過去生種了善因,通過修布施、修禪定,種下了各種各樣的福德,所以他們的福德威勢都很大。比起一般的眾生,他們的福報顯然要大得多了,但這些福報并不是上帝決定的,而是他們在過去生修善業(yè)招感的。
“今大海中所有眾生,形色粗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種種想念,作身、語、意諸不善業(yè)。”再看看海里這些眾生,鯨魚、鯊魚、螃蟹、烏龜、蛤蟆等等,這些眾生比起天龍八部又差多了;再和佛菩薩的威德莊嚴相比,那就簡直差得太遠了。這些眾生“形色粗鄙”長得很難看,“或大或小”,有的長得很大,有的長得很小。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它們心里的念頭不一樣,想法不一樣,所以造的業(yè)力也不一樣。由于眾生造下各種各樣的不善業(yè),所以才墮落到三惡道中。“是故隨業(yè)各自受報。汝今常應如是修學,亦令眾生了達因果,修習善業(yè)。汝當于此正見不動,勿復墮在斷常見中。”通過對前面的觀察之后,看到佛菩薩的相好莊嚴,看到天龍八部的威德,我們應該深思一下,希望自己的未來擁有一種什么樣的人生,那么,現(xiàn)在就應該有一種什么樣的心念,造什么樣的業(yè)力。
我想佛陀講經的法會跟這次法會一樣。這次講經法會里各種各樣的人都有:在家的、出家的。就在家眾而言,每一個人的生活處境都不一樣,福報也不一樣。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千差萬別呢?其實也就是業(yè)力不同。所以我們要記。焊饔幸蚓。希望自己的未來有什么樣的結果,現(xiàn)在就要種什么樣的因。有什么因,就有什么果。所以佛陀說“是故隨業(yè),各自受報”,隨著過去各種不同的業(yè)力,現(xiàn)在接受不同的人生結果。
“汝今常應如是修學”,這是佛陀勸勉我們每一位眾生的話,要“如是修學”,要明白因果道理,要修善業(yè)。“亦令眾生了達因果”,也要讓一切眾生都知道因果的道理,不要抱有僥幸的心理盲目地去追求些什么。“修習善業(yè)”,了達因果的前提就是修習善業(yè)。所以這里的善業(yè),不僅僅指十善,而是泛指佛法里的一切修行都屬于善業(yè)。“汝當于此,正見不動”,對因果的道理要深信不疑。很多人都說相信因果,但是他們對因果的信仰達到什么樣的程度呢?如果把相信因果的程度訂十分為滿分,那我們問一問自己,相信因果的程度有幾分?是二分、是三分、是五分、是八分、還是十分?日常法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的錄音帶中講到知、量、次第。對佛法任何一種道理的信仰,是否都應該問一問,這種信仰的程度到底有多深。你說我懂得因果,我懂得緣起,我也懂得無常,我也懂得空,可是在日常生活中,我的煩惱還是依然如故。當我在干壞事的時候還是干得挺帶勁的,你說這是什么原因呢?因為對佛法的道理在相信的量上太淺了,而這種量要通過積累,通過體驗,它才會深化。假若沒有積累,只是隨便聽人家講講因果,但是在實際生活中,支配自己的還是故有的觀念,而不是佛法的因果,沒有把佛法變成自己的觀念,沒有深信不疑,那么,佛法怎么可能在我們的生命中產生作用呢?!所以說,對佛法任何一種道理的信仰都涉及到深度的問題。為什么要多聞?原因就在這里,多聞具足,多聞薰習,才能深化我們對佛法的認識,才能達到“正見不動”的程度。
“勿復墮在斷常見中”,是指不要墮在斷見和常見中。斷見,認為人死如燈滅,沒有因果,干過善事或惡事,干過就沒有了。常見,認為什么東西都是永恒的,人永遠是人,豬永遠是豬。這都是錯誤的。學習佛法,對因果的相信,是要把因果建立在緣起的基礎上來認識,這是一種辯證的因果觀,而不是形而上學的因果觀。像宿命論者的因果觀就是一種常見,一種形而上學的因果觀。
“于諸福田,歡喜敬養(yǎng)”。知道了因果之后,就要喜歡種福田。福田有三種:一種是敬田,是對三寶的恭敬布施供養(yǎng);一種是恩田,是對自己有恩的人的供養(yǎng),像對父母的供養(yǎng),從這里我們也能得到極大的福報;一種是悲田,悲田是我們悲憫、慈悲的對象,像社會上那些貧窮的人,要去同情他們,幫助他們,這是從悲心中培植福田。“歡喜敬養(yǎng)”,是要我們喜歡做這三方面的事情。
“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養(yǎng)”。如果這樣做了之后,就會增長福報、威德,也能像佛菩薩一樣,能夠得到世間人的尊重。
通過以上經文的學習,我們基本上了解了佛教對宇宙人生的看法,認識到佛法與世間外道所不同的地方,主要是佛教講緣起因果。佛法因果觀的核心是業(yè)報輪回理論,業(yè)力學說是佛教的特色。佛教的業(yè)力學說跟其他宗教的神創(chuàng)說相比,有以下四個特點:
第一點,業(yè)力學說告訴我們,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自力而非他力。人生的命運都是由自己決定的,不是由外在的力量──神決定的,也不受神的支配。
第二點,在業(yè)力面前,人人平等。神教則認為,神創(chuàng)造了人,人與人的差別是天生的。像基督教就認為,有一些人是上帝的選民,而另一些人則是上帝的棄民,如果一個人是選民,就能得到上帝的特殊照顧;如果是棄民的話,就得不到上帝的特殊照顧。又像印度的婆羅門教,把人分成四個種姓,就是婆羅門種姓,剎帝利種姓,吠舍種姓,首陀羅種姓,這四種姓天生就存在著差別。但在佛法看來,人沒有天生的差別,人都是一樣的,每一個人的命運,都是由自己的業(yè)力所決定。人生的一切現(xiàn)實,都是暫時的。你今天有地位還是沒有地位,都是暫時的,無常變化的。也就是說,今天你很有地位,明天也有可能就會失去。今天你很有錢,明天也可能就沒有了。這些都是沒有一定的。
第三點,前途是光明的而不是絕望的。從業(yè)力的角度來看,眾生隨著自己的業(yè)力,未來前景總是光明的。為什么說是光明的呢?假若我們相信因果的話,我們就造善業(yè),造了善業(yè)之后,就可以決定自己的未來。而神教卻認為,一個人做了善事之后,就會永遠升到天堂;如果做了惡事之后,就會被打入地獄里去,一旦被打入地獄之后,他就永遠沒有翻身的可能?墒牵瑥姆鸾痰慕嵌葋砜矗粋人生天堂也好,下地獄也好,其實,這也都是暫時的。因為下地獄道的人,他的罪業(yè)一旦結束了,將來還有出頭的日子,將來只要肯作善業(yè),照樣可以生天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乃至解脫生死。所以一個人的前途不是一錘定音的。
第四點,善惡有報,勿用懷疑。從因果的角度來說,一個人無論是干好事或者是干壞事,都會有報應的,只是時間早和晚的問題。
- 上一篇:勤修四觀阻止嗔恨心
- 下一篇:佛教在商業(yè)浪潮中反思:寺院經濟的合理使用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濟群法師:安貧樂道和不思進取的區(qū)別是什么,如何正確理解?
- 濟群法師:有煩惱的時候怎么辦,如何解決?
- 濟群法師:怎樣才是見到如來?
- 濟群法師:我們要從因果看世界嗎,任何事都是有原因的嗎?
- 濟群法師:自卑且特別在意別人的看法,該怎么調整心態(tài)?
- 濟群法師:如何看待愛恨情仇?愛不是恒常的,恨也不是固定的
- 濟群法師:遍計所執(zhí)是怎么形成的,如何使認識接近真實?
- 濟群法師:痛苦促使人思考,那人應該逃避痛苦嗎?
- 濟群法師:為何要戒殺吃素?動物也有獨立生命
- 濟群法師:怎么做才能開啟自覺?
- 濟群法師:如果所有人都消除煩惱,菩薩還怎么成佛?
- 濟群法師:無住生心是般若法門修行的精要
- 濟群法師:福報的判別和積累,打開福報的通道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淺釋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與人生]妨礙善行,損耗錢財的六種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漢傳人物問答]學佛最終只是讓自己和眾生解脫嗎?
- [佛化家庭]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佛與人生]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學常識]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人物故事]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禪宗文化]靈隱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剎靈隱寺介紹
- [黑茶]認識黑茶,黑茶的分類與營養(yǎng)功效
- [禪宗思想]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宗門故事]無上大法難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紅茶
- [佛理禪機]知足不是得少為足
- [生活故事]因為有禪,所以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