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示養(yǎng)德”
學習“示養(yǎng)德”
有鋼骨可不能有傲氣,出家人有了戒律的規(guī)范就有了威儀,威是威德,儀是儀容,讓人一看自然生敬畏和信心。這就需要學戒持戒,持戒能使人生慚愧。真生慚愧才能改變自己,讓傲慢也傲慢不起來了,現(xiàn)在你們還沒受戒,等以后受了戒自然會有體會。這里把我愛讀的一首偈頌給大家說說,是密教朗日塘巴尊者所造:“隨處與誰為伴時,視己較諸眾卑劣,從心深處思利他,恒常尊他為最上”。這首偈子的意思是說,不管到什么地方,不管與誰在一起,都要謙卑低下,把自己看得不如別人,從內(nèi)心深處要思維利益他人,不改變謙卑永遠把他人尊為最上。書上有這樣個故事:密教有位很有名的上師仲登巴,每每出門,衣著樸素,不引人注意。有一次受一寺邀請,于路上遇到一位咒師,咒師把自己的包里給仲登巴背,仲登巴說:“可以!可以!”路過一條河,咒師把鞋子脫下讓仲登巴提,仲登巴說:“可以!可以!”就這樣,咒師象一位很有修行的人,仲登巴象一個仆人,過河到了對岸時,旌鼓齊鳴,人們來迎接仲登巴上師。這時咒師對仲登巴說:“他們是要迎接誰呀?”仲登巴說:“可能是迎接我吧!”咒師疑惑地看了看仲登巴說:“你是不是仲登巴?”仲登巴回答:“別人這樣叫我!”咒師一聽連包袱都不要,羞愧地趕快離開了。由此故事告訴我們,不論見到誰都要尊重,千萬不要有傲氣。
志宜大!耙恕笔菓(yīng)該。這就是說我們的骨應(yīng)該剛,氣應(yīng)該柔,志向應(yīng)該大。志向就是愿心、目標,我們要發(fā)好愿,為什么要發(fā)愿呢?就是要以愿導(dǎo)行,你有愿望,才能為此努力。如果漫無目的,連以后自己要做個什么樣的人。完成什么樣的事情,都不知道,最終必將一無所成。所以古人講,志向一定要遠大,但是,你做的時候,必須要腳踏實地,一步步地走。人們常證:“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边@比喻說,要站得高才能看得遠,但在行時,要從最基礎(chǔ)的開始,一步一步做。所以,你們小眾在這兒學兩年,就是在上預(yù)科班,奠定當比丘尼的基礎(chǔ)。大家應(yīng)該好好立志,這是說志向。
慧宜增。前面講的那些,都是一個一個順著來的。先說立,再說行。如果你能夠立起來,就能夠有所行,然后智慧才能增長。那怎么增長呢?從立行上作,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從聞、思、修三慧入手,聽到佛法或看到佛的教,就要去如理思惟,然后依教而行,這就是文殊菩薩教導(dǎo)我們的凡事“智為先導(dǎo)”,久久做去,自然智慧增長。
福宜惜!案!本褪福報。我們應(yīng)該珍惜福報。這里面有兩層意思:首先就是我們今天能在僧團中如法地做式叉尼、沙彌尼,這就是你們的福報;再者就是,我們過去的那點微善,今生能感得住在僧伽藍內(nèi),衣食不缺,這不就是福報?我們應(yīng)該珍惜。也就是我們一天凡所受用,都應(yīng)該惜福。如洗臉用的水,只要淹住手就夠了,不要過多,多了就是浪費了,浪費就會折福。我們初出家,應(yīng)該謹記弘一律師對青年人的教誨“惜勞、惜福、持戒、自尊”。這八個字,一生都夠用了。大家好好思惟,努力去做。
處同輩宜退讓!也就是指我們同學彼此相處應(yīng)該退讓。你們彼此在一個屋里住,你碰我,我碰你。應(yīng)該互相退讓。如果都退一步想的話,地方將不那么點點大了。天也廣了,地也闊了。遇到有對不起他人事時,應(yīng)該向人家說一聲“對不起”,這樣就不會有矛盾。我們應(yīng)該回光返照,從內(nèi)心里面找,我怎么樣?我的心發(fā)的怎么樣?我對待人怎么樣?所以說,我們回首往事的時候,想想我們過去所作的一切一切,表現(xiàn)于身口意上的一些行為,真的很可笑!完全背離我們初出家的志向。再退一步想,我和她僅僅三個月,我這三個月,干什么來了?最后我們?nèi)齻月分離的時候,我結(jié)了個冤家。在我們記憶長河里,留下點不愉快的回憶,就沒意思了。世間人來講都沒意思,更何況我們身為佛子呢?因此心胸一定要寬大。世間人還說“宰相肚里能撐船”,現(xiàn)在我們同學之間都不能融洽相處,就是不能安忍。我們都犯同樣的毛病,只求你對我怎么樣,而從來不說我應(yīng)該對別人怎么樣。我姑姑從小就告訴我,“你出門去,要忍忍忍,饒饒饒,忍辱不如饒辱高”。她說:“你出去和小孩一塊玩,人家打你、罵你,你要忍。你忍了以后,還要讓人家。忍辱沒有饒辱高嘛!要饒了她。如果他打罵了你以后,你再找哥哥、弟弟幫助再去打,就不好了。所以這個忍最后還應(yīng)該饒了她!蹦銈兺瑢W之間彼此忍了,就不要我心里記著你,你還記著我。有啥意思嘛!嗔恨心大很障道;嗔恨心大,容易造口業(yè)。所以我們同學之間相處應(yīng)該退讓。退一步就天高地闊。故退讓后面是一句感嘆號。
衣取蔽形。莫貪齊整。
為什么要說到衣呢?因為衣,食是人生必不可少的,是居首的,這就是說,出家人在生活上,衣服能遮擋住這個身體就可以了,不要求好。那種挑高級衣料的作法,我不贊成。而且你們小眾一來,有多的好東西都應(yīng)該布施,這就是培養(yǎng)你們,聽不聽在你們自己。衣物是修道的外緣,如果你們能從這個上面起警覺的話,就不會起貪心。人被物累,東西太多了,就會累心。好多人在往生時,都是放不下自己的東西。所以我們在平常時,就要注意把東西搞得整整齊齊的,盡量少一些,夠我們的日常所需即可,多余的就不要了,這樣就會少累少憂!澳濤R整”,就是說不要貪著好的。這個“齊整”是指的“好”。在我們百眾學戒條里說的“齊整著衣,”是指衣服要著齊整。這兒的齊整是指貪圖好的,這是兩個意思,要搞清楚。
食取克餒。
對于吃東西,我們只要能填飽肚子就可以啦。古人說:“黃葉菜,用鹽炒,只要撐得肚皮飽”。這個肚子飽了就好了。肚子也不會分別,不就是第六意識分別的這個香,那個不香嘛。我原來常給你們講車的比喻“是身猶如車,好惡無選擇。香油與臭脂,等同于調(diào)滑。”這個身和車一樣,它既不懂香,也不懂臭,你給車上油,拉上就可以跑。人也一樣,把肚皮撐飽,然后就讓它干。我們要這個色身干什么?如果你不假借這個色身修行的話,那么這個色身就只是一個造糞的機器。
“餒”就是饑餓,“克”是能夠,“食取克餒”就是飲食能夠治我們的饑餓就可以啦。
莫嗜美味。
“嗜”是喜歡,特別的愛好!懊牢丁本褪窍愕臇|西。意思就是不要專挑好的、香的東西吃,不要貪著飲食。當省此世前生作何功行。
就是讓我們好好地反省此世此生。我現(xiàn)在成人,在這里乃至前生,作了什么功德呢?可坐享檀施。
可以來享受檀越所布施的這一切東西呢?“檀越”,就是以布施而越過貧窮的苦海。施主的布施是有所求的,欲通過僧人的受用而獲得福報,從而使其能越渡貧窮的苦海。如果我們對于施主布施供養(yǎng)來的東西,不好好用,對施主來說,就不會達到他們的要求;對自己來說,就屬于欠債,所謂“五觀常在金易化,三心不了水難消”。十二時恒檢點身口意業(yè),善多耶?惡多耶?無記多耶?堪消四事耶?不堪耶?
“十二時”指晝六時,夜六時。“恒”是不斷!皺z點身口意業(yè)”,就是要看我們的身做了多少壞事?口說了多少壞話?心里想了壞事沒有?是善多呢?惡多呢?還是無記多呢?“耶”是疑問語氣詞!盁o記”就是不善不惡。想一想,我們每天的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天、念戒、念施。這就是讓我們每晚在臨睡前好好地反省,我們一天當中所作的一切,哪些做好了?哪些做錯了?我們所做的是善多?還是惡多?還是不善不惡的多?首先要慚愧,今天過去了,這一天我沒做什么事情,修行上沒有長進,在任何方面都做得不夠好。其次是懺悔,而且是向十方三世佛求懺悔,向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求懺悔。求完懺悔后,再想,這一天哪些事做好了,所作好事的一切功德都回向給眾生;哪些事做錯了,所作一切惡都懺悔掉。如果我們的善多才能消受四事之供養(yǎng)。四事指我們的衣服、歇食、臥具和醫(yī)藥。我們要根據(jù)自己每天的修持來衡量能否消眾生的四事供養(yǎng)?“堪”是能的意思。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如瑞法師:怎樣增進智慧和珍惜福報?為什么要;垭p修?
- 如瑞法師:修行人要勤求佛道,遠離放逸,把當下價值最大化
- 如瑞法師:以歡喜感恩的心,恭迎藥師佛圣誕日
- 如瑞法師:生病了該怎么辦,怎么面對疾。
- 如瑞法師:修學佛法,要大膽的親近善知識
- 如瑞法師:自律管好自己,慎獨切莫放逸
- 如瑞法師:留心觀察、用心感知,生活中充滿了感動
- 如瑞法師:境不迷人人自迷,心安一切安,心凈一切凈
- 如瑞法師:今日事今日了,做好每個當下應(yīng)該做的事
- 如瑞法師:人命無常,人身難得,聽聞佛法要及時
- 如瑞法師:中秋時節(jié),感念月光菩薩的功德
- 如瑞法師:修行要認識自己,不能以自己之長去比別人之短
- 如瑞法師:秋天的谷穗,告訴了人們謙下是美德、修養(yǎng)、境界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yīng)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