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jīng)

《華嚴經(jīng)》全名《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梵文:☉〉,mahā-vaipulya-buddhavata猞愀欀愀-sūtra) 。大方廣為所證之法,佛為能證之人,證得大方廣理之佛也,華嚴二字為喻此佛者。因位之萬行如華,以此華莊嚴果地,故曰華嚴。又佛果地之萬德如華,以此華莊嚴法身,故曰華嚴。華嚴經(jīng)是大乘佛教修學(xué)最..[詳情]

《華嚴經(jīng)》的內(nèi)容-圣嚴法師

\

  華嚴經(jīng)》的內(nèi)容

  《華嚴經(jīng)》的內(nèi)容是什么?若依學(xué)者們研究分析,雖說是一部由各別單行的經(jīng)典編集而成,卻編得非常謹嚴,其組織架構(gòu)、先后次第,并不重疊雜亂。就以晉譯六十卷本而言,全經(jīng)共有四大項目,便是信、解、行、證。寂滅道場的兩品是起「信」;普光法堂的六品、忉利天宮的六品、夜摩天宮的四品、兜率天宮的三品、他化天宮的十一品,都是生「解」;普光法堂重會的〈離世間品〉,是實「行」;最后重閣講堂的〈入法界品〉,是實「證」。

  整部的內(nèi)容,是說佛自證的法界,說初發(fā)信心之菩薩,開示菩薩道之出發(fā)點,說安住于菩薩心,說菩薩之利他行,說以自己之功德回向眾生,說住持佛智、負荷眾生,說如大地之樹木以開示菩薩道,說菩薩之究竟即是佛地。

  《華嚴經(jīng)》的世界觀是無量無數(shù)不可思議的,稱為世界海、眾生海、法界業(yè)海、眾生的欲樂諸根海、一切三世諸佛海等等,可是,每一尊佛的佛身,都是遍滿一切十方世界,充滿于盡虛空界!度A嚴經(jīng)》也是從基礎(chǔ)佛法著手扎根的,例如第四的〈四諦品〉,便是宣說苦諦、苦集諦、苦滅諦、苦滅道諦。大乘佛教說到菩薩行位,共有五十二個階位,即是十信(《華嚴經(jīng)》未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凈信成就,即有廣大無邊之功德,即能該攝住、行、向、地四十位功德,所以主張「信滿成佛」,例如〈賢首品〉有云:「菩薩于生死,最初發(fā)心時,一向求菩提,堅固不可動,彼一念功德,深廣無邊際。」又云:「信為道元功德母,增長一切諸善法,除滅一切諸疑惑,示現(xiàn)開發(fā)無上道!梗ù笳牛娜隆娜希┻@是因該果海的一個例子,比《大涅盤經(jīng)》的眾生皆有佛性,更為積極,信心具足即成佛,是多么可喜!

  此與〈梵行品〉所云:「初發(fā)心時,便成正覺,知一切法,真實之性,具足慧身,不由他悟!梗ù笳,四四九下)以及〈性起品〉的一微塵中,藏有大千經(jīng)卷的譬喻,是彼此呼應(yīng)的。這也正是《華嚴經(jīng)》的根本思想之所在,縱橫于三世十方的一切時空,都是事事無礙、相即相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因中即已有果,果上亦不離因的。

  《華嚴經(jīng)》另一特色是十十無盡的數(shù)量論,任何一個項目,凡涉及數(shù)量之處,每每多用十數(shù),例如菩薩行的階位是十個十個的遞相上升,從〈四諦品〉的苦滅道諦起,即有十個層次,第十是「十藏」,便是十無盡藏。此外有十種三昧、十種行法、十種波羅蜜、十方世界、十種身等等。又如〈佛不思議法品〉,云佛具足種種不思議事,總項舉了三十二種,每一種各有十種,其每一種又都是無量無邊。法藏(西元六四三~七一二年)便依據(jù)此一十十無盡的思想,而于《五教章》中說了法界緣起觀,亦名十玄門的十玄緣起。

  現(xiàn)在介紹一下《華嚴經(jīng)》中最古的部分〈十地品〉及〈入法界品〉的內(nèi)容。從菩薩道的要義來看,從教理層面來看,這二品也都是《華嚴經(jīng)》中最重要的部分。中國的地論宗,便是依據(jù)〈十地品〉的世親釋《十地經(jīng)論》而成立的;華嚴宗亦系受此影響而成立的。這是金剛藏菩薩為解脫月菩薩,解釋何謂「諸佛之智地」,經(jīng)云:「諸佛圣主道,微妙甚難解,非思量所得,唯智者行處!褂衷疲骸钢T佛所行處,清凈深寂滅,言說所難及,地行亦如是,說之猶尚難,何況以示人。」(大正九,五四四中)這也是《華嚴經(jīng)》一貫的思想,便是「因分可說,果分不可說」。不過,雖有因果之分,卻是不一亦不二的;雖以修十波羅蜜配屬十地,卻也是不一亦不二的、是因果相涉的。

  華嚴宗的「六相圓融」,依據(jù)亦是出于〈十地品〉所說:「一切菩薩所行,廣大無量,不可壞,無分別。諸波羅蜜所攝,諸地所凈,生諸助道法:總相、別相、有相、無相、有成、有壞(每一法皆具六相,每一相互攝六相,故名圓融)。一切菩薩所行諸地道,及諸波羅蜜本行,教化一切,令其受行,心得增長!梗ù笳,五四五中及下)并且說菩薩發(fā)廣大愿:「若眾生盡,我愿乃盡」,眾生「實不可盡,我諸愿善根,亦不可盡!梗ù笳,五四六上)

  如此的菩薩誓愿,在〈金剛幢菩薩品〉中,亦曾說到:「盡未來劫,代諸眾生,受無量苦。」(大正九,四八九下)的句子。此于《大般涅盤經(jīng)》〈師子吼品〉,亦有類似的經(jīng)文:「愿我此身,悉代眾生,受大苦惱,眾生所有貧窮、下賤、破戒之心,貪瞋癡業(yè),愿皆悉來集于我身。」(大正十二,七八三中)?梢姟词仄贰导仁侨A嚴宗六相圓融論的依據(jù),也是偉大菩薩行的依據(jù),地藏菩薩的大悲愿行,應(yīng)該也是出于此二大經(jīng)典的同一類型了。這雖是地上的法身大士所發(fā)弘愿,然在「信滿成佛」的原則下,初發(fā)心菩薩,亦可學(xué)著做的。

  尚有一種唯心緣起的思想,出處亦是〈十地品〉的第六現(xiàn)前地項下,經(jīng)文是:「三界虛妄,但是心作。」(大正九,五五八下)這是華嚴學(xué)中的名句。又說十二因緣,皆依心起,經(jīng)文是:「了達于三界,但從貪心有,知十二因緣,在于一心中,如是則生死,但從心而起,心若得滅者,生死則亦盡!梗ù笳,五六○上)這是說,三界原是虛妄心的顯現(xiàn),十二因緣亦在此妄心之中,若能知道十二因緣構(gòu)成的生死流轉(zhuǎn)是從妄心而生起的話,便當滅此妄心,妄心若滅,生死亦盡。三界生死既是唯心緣起,出離三界而成就佛果,亦是依此妄心處著力,妄心滅盡時,清凈真心現(xiàn)前,因此在〈夜摩天宮品〉要說:「若人欲求知,三世一切佛,應(yīng)當如是觀,心造諸如來!梗ù笳牛牧希┛梢,三界生死,是唯心緣起,成等正覺,亦是唯心緣起。

  至于〈入法界品〉,相當于《不思議解脫經(jīng)》,亦名〈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愿品〉。

  先由普賢菩薩廣說師子奮迅三昧:法界等、虛空界等、三世等、一切眾生界等、一切劫等、一切業(yè)性等、眾生希望等、眾生欲等、法光明等、隨時教化等、一切眾生根等!笍V說一念中三世一切佛出,變化身充滿一切法界!埂敢灰晃m中,顯現(xiàn)三世一切佛剎!埂敢灰幻,出三世一切佛大愿海音……。」(大正九,六八三中)

  接著由文殊菩薩,以偈贊嘆云:

  如來毛孔中,一切諸世界,微塵等佛剎,皆悉分別現(xiàn)。一切境界中,出生諸佛云,無量善方便,度脫一切眾。(大正九,六八六上)

  如此的敘述不可思議境界之后,便有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故事登場了。文殊菩薩告知善財童子參訪的第一位善知識,是南方可樂國和合山的功德云比丘,然后依次由前一位介紹后一位,直到再回到文殊菩薩座前,另見普賢菩薩。據(jù)學(xué)者們說,在五十五位善知識之中,到第四十一位止,是配合著信滿之后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乃是寄位修行相的善知識;自第四十二位的摩耶夫人以下的十一位,乃是會緣入實相的善知識;第五十三位彌勒菩薩,乃是攝德成因相善知識;第五十四位文殊菩薩,是智照無二相善知識;第五十五位普賢菩薩,是顯因廣大相善知識。在此五十五位善知識中,第四十四位的遍友童子師,未說一言,僅介紹其次一位善知眾藝童子;第五十一位的德生童子及第五十二位的有德童女,二人是在同一處;文殊菩薩則參見了二次。故依此計算起來,只有五十三參。

  若以這五十四位善知識的身分之分類來看,共有十六類,即是菩薩、比丘、童子、童子師、海師、長者、醫(yī)師、婆羅門、外道、國王、道場地神、天、夜天、仙人、比丘尼、婦女。數(shù)量最多的是長者及婦女,各有十位;次多的是夜天,有八位;再次多的是菩薩及比丘,各有五位;童子三位;婆羅門及國王各二位;其馀的都是一位。這代表著什么意思?學(xué)者們有不同的看法,至少是表現(xiàn)出《華嚴經(jīng)》的菩薩世界,是廣泛地包含了各種年齡層次的、各種社會階級的、各種職業(yè)層面的、各種宗教領(lǐng)域的、各種信仰對象的,其中或男性或女性。強調(diào)女性身的菩薩之多,女人及女神,總數(shù)多達二十位。其中的良醫(yī)彌伽,是印度土著特拉維陀人;魚人海師,是賤民階級,在傳統(tǒng)的印度社會中,他們是沒有地位的,到了《華嚴經(jīng)》中,卻也是大菩薩了。這些都是值得現(xiàn)代多元文化社會所重視的,而當時的《華嚴經(jīng)》,就已經(jīng)大力提倡了這種多元文化觀。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