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
《金剛經》是佛教重要經典。根據(jù)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經》,唐玄奘譯本則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督饎偨洝穫魅胫袊螅詵|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最為流行..[詳情]
《金剛經說什么》讀后感
金剛經說什么讀后感
千余年來,《金剛經》作為大乘佛教的代表性經典,在中國文化甚至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說,《金剛經》是人類智慧的終極凝聚,是最為上乘的經文。南懷瑾老師的《金剛經說什么》,以淺顯易明的解讀及三十二首偈頌,對《金剛經》的主旨作出研究總結,其文深入淺出,得到讀者的巨大共鳴。
《金剛經》流傳千年,社會上各種注釋極多,整整一部經,始終圍繞一主題,即"所言一切法,即非一切法",一切現(xiàn)象均為性空幻有。此一說高屋建瓴,較為難懂,南師用最通俗易懂的話,對經中疑難之處均作出詳盡的解釋剖析,從而揭開了《金剛經》的神秘面紗。
南師講到,早在佛陀在世時,便告訴眾弟子,在宇宙虛空中,像太陽系統(tǒng)一樣的世界,是無量數(shù)、不可知、不可量,如恒河沙一樣多。現(xiàn)代科學已經證實,宇宙中類似于太陽系、銀河系的星系、星團,確實浩渺無數(shù),不可度量。而我們人類在廣闊無垠的宇宙中,大可忽略不計,人類認為十分強大的煩惱牽纏在宇宙中看來,是那樣地微不足道。佛的境界不同于普通人的境界,不是因其有多強的神奇法力,只是看問題看世界的角度不同,換言之,佛法不是什么奧妙理論,只是以更為寬廣的視野為基,教給眾人一些想開問題的方法,以便于使人平靜應對各種現(xiàn)象,而不至于陷入思維的怪圈中受到來源于自己心理上的打擊或傷害。
南師在書中有言:"家庭、父母、子女、夫婦相聚都不堅固,終歸要分散的。佛經上常有一句話:聚會必有消散。聚攏的因緣完了,統(tǒng)統(tǒng)要分散。"這在日常中未免有些不合情理,然而,佛經中所講的人之快樂,是常樂、清凈,不隨聚散離合而變化,人在正視世間事理并明了、接受的基礎上,不因事物顯現(xiàn)而喜,也不因事物完結而悲,超然于暫時性的悲喜之上,得到的卻是通達、了然,始終如一的平靜與恒樂。
"一個有大智慧、大氣魄的人,自己的思想、妄念,立刻可以切斷,就像香象渡河一般,在湍急河水之中,截流而過。"誠然,一個人思想做到隨時安然是非常困難的,而如何把煩惱降伏下去,南師講佛陀答得很輕松:"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就在這個時候,就是當下,一念之間,這么一寧靜的時候,煩惱已經不見了。如果硬要想一個辦法把煩惱降伏下去,各種辦法只會徒增心里煩亂。只要每時每刻,順其自然,事情一來,心反映出喜怒哀樂,但一切事情過去了就不留。"當我們在這個位置上坐下來的時候,一切都已經沒有了。"
南師用通俗的語言講:"今天有一個人瞪了你一眼,害你夜里失眠,你早住在人家那個眼睛上了。任何境界都無所住,我們看著一邊,那一邊就如夢一樣過去了,沒有了……這一切都不要去管它。"其實能傷害人們的,往往并不是事情本身,事情只顯現(xiàn)了一剎那,而人的思想?yún)s可以將它無限延長。如果是這種情況,那么歸根結底,傷害人的正是自己的思想。
世間法的作風是,人們即使按佛陀教誨去布施,布施后也總想得到一定的好報,而佛法布施的真義是--布施,就是將所有的一切統(tǒng)統(tǒng)都放下,布施完了就完了,無施者,無受者,也無施事。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可以如此理解,我們?yōu)槿嗣穹⻊帐亲宰匀蝗坏氖虑椋⻊胀炅司屯炅,就算沒有回報,我們也同樣去做。其實,真正的福報,本不在于各種暫時性的名聞利養(yǎng),這就如同現(xiàn)實生活中的各類寵物一樣,雖然能得到種種物質上的歡娛享受,卻根本無謂自主智慧,如在車輪下喪命的寵物就數(shù)不勝數(shù),因為沒有智慧,其禍福完全操縱于他人或外物。能得到的一切有形之物終將毀壞,而真正的福報是大智慧的成就,是超脫了現(xiàn)實世界而得的大成就。
佛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但世間法都是虛妄,就算連佛法也無需執(zhí)著,佛法只是解救人心理困惑的良藥,但如果人自己本來就健康快樂,那么良藥再好也不可隨便亂用。佛引申這個觀念說:"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南師指出,這句話并不是要否定自己平生所言或故弄玄虛,而是再一次作出強調與肯定--對各種道理都不能始終抱住牢牢不放,道理都是在一定場合下解決一定的問題,而換一個場合便可能不再適用。也就是說,任何一句話本身都沒有對錯,只有在某一時刻某種特定情形下,對某人某事適用或不適用,而在用過之后即可放下。由此我想到一例,即在"相對論"問世之前,眾科學家公認推崇的牛頓經典力學體系在微觀領域就不能適用,而當時除愛因斯坦外卻沒有人敢于指出其錯誤之處。其實真正的至理,本沒有定式。任何學問,任何事情,都是佛法。
許多人認為佛法就是講消極、講空的一面,其實整部《金剛經》始終強調不執(zhí)著于任何一面,既不會執(zhí)著于有,自然也不會執(zhí)著于空。對此,南師很形象地說:"你說影子是真是假?電影就是影子,那個明星已經死了,它再放出來一樣的會唱歌跳舞……所以《金剛經》沒有說世界是空的,可是它也沒有告訴你是有的,空與有都是法相。""如露亦如電,你說閃電是沒有嗎?……但是閃一下就沒有了。"只要認識清楚,現(xiàn)在都是電影,是偶然暫時存在的世界,不取于相,不被外界環(huán)境牽著走,即可明心見性,如如不動。
南師講真正大成就的人,絕對的謙和,謙和到非常平實,不會覺得自己了不起,因為他沒有絲毫"我已證果"的執(zhí)著意識。你罵他也好,恭維他也好,他都視為平常。佛法中最重要的不執(zhí)著,就是不執(zhí)著于"我"的存在--"佛法一切眾生平等,一切平凡得很,并不是說只有我成佛了,了不起,你們都不是佛,都要聽我的。沒有這回事,那不是佛法了。""菩提心的用是大慈大悲,愛一切眾生,度一切眾生,不是躲在冷廟里的孤僧,或自命清高的隱士。"如同生物圈存在的各種生死循環(huán)一樣,每一個人處在一個社會圈中,無法脫離種種社會關系而存在;而對萬物而言,組成萬物的分子原子都在瞬息不停地互相交替轉化,千萬年當中,并沒有一個永恒不變的"我"存在。
佛法不是消極之法,其就如同今日的心理學一樣,以輔助眾生離苦得樂為己任。它教人以更廣闊的時空觀透視大千世界,使人在心理上自立自強,從而戰(zhàn)勝現(xiàn)實中的一切苦難。兩千多年前,釋迦牟尼目睹世間生老病死等種種痛苦,發(fā)愿令眾生離苦得樂,棄王子身份而遍訪尋道,于菩提樹下證悟,此后才有四十五年講經,及諸多經典問世!督饎偨洝烽_頭第一卷,講的是穿衣、吃飯、洗腳、睡覺,教每一個人平實地去做,自性自度,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直至本心不受任何外物觀念影響,便可得證金剛。自然,對于經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讀,而在閱讀經典之后,若真能獲得離苦得樂的至法,并自覺幫助他人,令世界上人人清凈得樂,開拓出人間凈土,那么佛陀的千年夙愿也便終得圓滿。
- 上一篇:《金剛經》全文多少字?
- 下一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集注
- 地藏經注音版
- 無量壽經注音
- 妙法蓮華經全文
- 《心經》誦讀、讀誦的步驟
- 《金剛經》全文-金剛經原文、譯文及釋意
- 地藏經原文
- 楞嚴經白話文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念誦及回向儀軌
-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注音版
- 普賢行愿品原文
- 藥師經原文
- 金剛經注音版
- 妙法蓮華經注音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注音版
- 無量壽經原文
- 楞嚴經注音
- 金剛經原文
- 圓覺經原文
- 無量壽經原文
- 妙法蓮華經原文與白話文對照版
- 楞嚴經全文
- 普賢行愿品注音版
- 《心經》全文-心經全文注音及譯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
- 普門品儀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完整儀軌
- 金剛經全文及譯文
- 華嚴經原文
- 無量壽經全文
- 地藏經解釋-地藏經全文白話解釋
- 心經注音版
- 維摩詰經原文
- 十善業(yè)道經原文
- 心經的作用和好處,心經有什么作用?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原文
- 《心經》全文、心經譯文解釋
- 無量壽經白話文
- 金剛經譯文
- 圓覺經講的是什么內容?圓覺經概說
- 《大寶積經》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是怎么來的?楞嚴經的由來故事
- 佛經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講記
- 念地藏經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是大乘經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誰翻譯的?心經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注音版
- 法華經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
- 《父母恩重難報經》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注音版
- 從《壇經》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