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經(jīng)

《楞伽經(jīng)》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是震旦禪宗初祖達摩祖師傳燈印心的無上寶典,因此是歷來禪者修習如來禪、明心見性最主要的依據(jù)之一。除此之外,佛于本經(jīng)中詳示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種無我,而這些法門,也都是法相宗、唯識學主要研習的對象,尤其是..[詳情]

楞伽經(jīng)詳解

  有一念在都不是真如,都不可能成佛,地藏王菩薩以慈悲之心發(fā)大愿要救度所有的眾生成佛之后才成佛,而眾生是無窮無盡不可能度完的,因此地藏王菩薩永遠也成不了佛,他的心里總牽掛著眾生、想著眾生如何能靜?有人說既然不舍眾生無法成佛,那我干脆把眾生拋棄了,不管他們了,趕緊修,趁早脫離生死苦海。你這樣一想實質上是在造惡業(yè),你拋棄眾生不管,為了自己成佛正是你私心膨脹的表現(xiàn),私心就是貪心,貪圖佛國的快樂因而起執(zhí)著心,貪念不舍,執(zhí)著心不去何以成佛?既然不舍眾生不能成佛,拋棄眾生也成不了佛,那怎么樣才能成佛?沒什么怎么樣,靠你自證自悟,不墮善惡兩邊,中道而行,舍與不舍皆是兩邊之見,皆不成佛。“我度盡眾生再成佛” ,“為了成佛,我拋棄眾生。”這兩者都認為有一個“我”存在,我怎么怎么樣,連我都滅不了還成個什么佛?忘我,得我;想我,失我。

  分別事識是怎么產(chǎn)生的呢?取種種塵及無始妄想熏。種種塵指的是六塵,即色香聲味觸法。

  法塵指的是人的理性思維,也就是意識的活動,這種活動本來是摸不著看不見的,為何也稱之為塵呢?這是一種比喻的說法,是說人的思緒像灰塵一樣紛亂,揮之不去。人的意識從何而來?是第七識本能對外境作用爾。意識的內(nèi)容從何而來?人的意識是通過五根緣外界成相并在相與相之間建立聯(lián)系而產(chǎn)生的。眼、耳、鼻、舌、身五根所接收到的色相、聲相、嗅相、味相、觸相皆以生物電的形式反映到人腦中而產(chǎn)生各種意相,意識將收集到的意相信息進行整理便形成了思維的活動。這種思維活動像塵垢一樣染污意根,也就是染污末那識(末那識是意識生起之根),因此被稱作法塵。意識的內(nèi)容既然來自五根,為何還能獨立進行思考活動?因為意識具有一定的記憶功能,在脫離五根的情況下,記憶中的相以及相與相之間的聯(lián)系還在。但這些相及它們的聯(lián)系必須首先從五根來,否則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之間的密切關系是它們與色香聲味觸法六塵長期共同作用的結果。人出生時,眼耳鼻舌身的感覺要比意識來得早。眼能觀色、耳能聽音,但不能辨色也不能辨音。這是意識內(nèi)容形成的基礎。意根只能提供給意識以思考判斷的作用,思考什么、判斷什么需要借助眼耳鼻舌身五根的攝受功能提供信息。離開了五根的作用,人大腦細胞的意識存在就毫無意義了。人的意識反映在大腦皮層上,表明意識受控于大腦內(nèi)部,大腦內(nèi)部有什么?有潛意識。潛意識為什么要指揮意識?是生長本能和繁衍本能的需要。生長本能和繁衍本能由誰來掌管?由基因來掌管。而基因密碼子的排列順序是人之所以為人、我之所以為我的主要原因,這恰恰是末那識“執(zhí)我”的體現(xiàn),末那識掌握了密碼子也就掌握了人的一切變化,因此說末那識就隱藏在大腦皮層內(nèi)部的細胞核的基因中。但現(xiàn)代克隆技術表明,人身上的任何一個體細胞都可能被克隆成一個與你完全一樣的個體,包括你的思想和性格在內(nèi)也都是一樣的。這說明末那識絕非腦細胞所獨有,它分布于人體所有細胞中,否則從你身體上隨意取過一個細胞不可能克隆出一個與你身體性格等完全一樣的你。人體細胞的總量在40萬億到60萬億之間,人體的每一個細胞中都含有人本身的一切因素。這說明現(xiàn)實世界上有至少40萬億到60萬億個小你(克隆之后還可再克隆,你無窮盡),每個小你都是濃縮的你,小你在你的細胞中,但你卻感覺不到這個小你;大你則是你本人,你自認為大你才是真你,卻不知你是從小你轉化而來。那么比小你還小的你,比大你還大的你又是什么呢?

  色塵分為顯色、形色。顯色指的是眼睛能看到的所有光色包括暗色。形色指的是眼睛所見到的物體的形態(tài)如高低大小長圓等等。小乘佛法中把無表色列在色塵里,本人認為不合適,故不描述。五蘊中色蘊與色塵是不是一個意思呢?這是要注意的一點,色蘊包括色塵,色塵只是色蘊的一部分。色塵只表示眼睛所見世界,而色蘊則包括眼耳鼻舌身五根和色香聲味觸五塵。佛學認為人的眼耳鼻舌身五根和外境的色香聲味觸五塵都是地水火風四大所造。眼睛和眼睛所見,耳朵和耳朵所聽、鼻子和鼻子所聞等等這些都是色蘊。

  香塵是鼻識所嗅的對象,香只是氣味的代名詞,不僅表香,還表其他味道。前面說過不再重復。味塵是舌識所嘗的對象。觸塵是身識所感知的對象,如堅濕暖動饑渴等等。

  無始妄想熏,無始妄想指的就是貪嗔癡三毒障智,其中以貪最為根本,一切煩惱皆由貪起。在世間法中貪念是連續(xù)不斷的,縱貫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世。貪欲具有明顯的遺傳性,打從娘胎落地就知道貪,否則怎么會知道吃奶?知道吃絕對不需要人教,眼睛尚未睜開就知道尋找能吃的東西,這是生長本能的力量。

  現(xiàn)識(阿賴耶識)照物后會形成種子,這種子是怎樣萌發(fā)的呢?是通過前七識(也就是分別事識)的染熏而萌發(fā)的。末那識把阿賴耶識當成了自己,認為阿賴耶識所照見的種子就是自己所見、所聞、所嗅、所嘗、所感。如果這個種子能引起末那識的興趣,主要是能否滿足本能的需要,若能滿足,那就是末那識之所愛,末那識就會將這種子的見分執(zhí)取出來,這種取是緣取,并非用力,是一個染熏的過程。末那識取過阿賴耶識的見分后,會自動形成一個新的相分,為了弄清這個相分的具體情況,末那識便自發(fā)地生起意識,意識在貪嗔癡三毒的迷惑下,對眼耳鼻舌身反映上來的信息進行判斷。譬如,阿賴耶識照見一小塊東西形成種子,末那識執(zhí)取并生起貪愛之心,意識通過眼睛取這塊東西的色塵,分辨出這個東西不大,是白色的;通過鼻子取香塵,辨別出奶油的香味;通過舌頭取味塵,嘗出是甜的;放進嘴里一咬感覺酥脆,說明不硬,這是對觸塵的感知;在咬的時候,還發(fā)出了聲音,這是對聲塵的感知。意識根據(jù)五根對五塵的分別作用知道這是一塊香酥奶糖。而香酥奶糖恰恰是末那識所喜歡的,在貪欲的誘惑下便開始吃了起來。從表面來看意識的分別作用是很全面的,意識綜合了人體各個感官的功能。但令意識想不到的是,這個人吃完那塊糖后便暈倒了,因為那糖里含有迷魂藥。由此可見人體感官和意識分辨作用并不可靠。只有阿賴耶識照見那是一小塊東西是可靠的,因為那的確是東西,至于能吃不能吃則很難說了,一分辨就要犯錯誤。意識認為糖好吃、能吃,放心吃吧。于是你便開始肆無忌憚地吃,即便糖里沒有毒,但如果你對糖很貪迷,那就要當心齲齒和糖尿病了。

  有人說糖里有毒那只是個偶然現(xiàn)象,如果不是因為有人故意害你,糖里怎么會有毒?糖是企業(yè)生產(chǎn)的,利潤最大化是企業(yè)追求的目標,為了達到高額利潤,一些企業(yè)會在糖里添加許多有毒成分,比如眾所周知的大白兔奶糖,這個奶糖在國際上也是相當出名的,是正宗的大牌名牌企業(yè),尼克松訪華時還曾把它作為國禮贈送。如此知名的企業(yè)我們還有什么不信任的呢?我們的意識告訴我們大白兔奶糖是綠色食品。然而正是這樣一個讓我們百般信賴的企業(yè)居然往糖里添加被國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劇毒化工原料三聚氰胺,大白兔公司因未出現(xiàn)人命事件最終平息下來。三聚氰胺雖然不用了,但糖果里依然有許多種其他的添加劑,這些添加劑多多少少都帶有一定毒性,這些毒到底對人體會產(chǎn)生多少危害,目前還不得而知,這需要廣大的民眾繼續(xù)食用,等到出了事以后才能明白。三聚氰胺事件的影響是深遠的,比如被人們廣泛認可的三鹿奶粉,就是因三聚氰胺事件而受到了滅頂之災,不僅公司倒閉而且給廣大嬰幼兒身體帶來了巨大的災難等等,所有這些事件說明了什么?說明我們的意識并不可靠。分別事識永遠不會見到真相。

  再比如,當你從一個糞池旁經(jīng)過時一定會被糞味熏得受不了,但這世界上真的存在所謂的臭味嗎?如果存在,那么在任何情況下都應該表現(xiàn)為臭,所有的眾生都應以之為臭,但事實恰恰相反,狗、蒼蠅等卻認為糞是香的,蒼蠅把它的子孫后代都弄到糞池中繁育,那么到底何為香何為臭?香臭不過是人的意識分別作用罷了,并非真實的存在。一個有修行的高僧從糞池經(jīng)過時,則不會被糞味所熏,因為他的心中無糞。

  綜上所述,現(xiàn)識在無始妄想的熏習下,貪取色香聲味觸法六塵之故,剎那向眼耳鼻舌身意末那七識轉化,這是分別事識形成的原因。

  若覆彼真識,種種不實諸虛妄滅,則一切根識滅,是名相滅。”覆,是返回的意思。聯(lián)系上下文這句可翻譯成:若現(xiàn)識、分別事識都返回到那個真識,一切不真實的虛幻妄想滅盡,則六根八識也隨之滅盡,這就叫做相滅。相滅指的是異熟滅。前面已經(jīng)講過諸識有兩種生住滅,一種是等流生住滅,一種是相生住滅,相生住滅就是異熟生住滅。因此這里的相滅就是異熟滅。異熟指的是由于業(yè)因的不同,來生的果報會發(fā)生變異的現(xiàn)象,比如造善業(yè)可能會升天,造惡業(yè)可能入地獄,等等。大家不要把等流和異熟兩種變化分割來看。等流中有異熟,異熟中有等流,它們是交織在一起的。在世間法的六道輪回中,不變的叫等流,變化的叫異熟。比如你今生是人,來生可能還是人,人的基本特征沒變,這就叫等流。但這個時候的你已經(jīng)與原來的你不一樣了,模樣改變了,性別甚至也變了,居住地可能也變了,這種改變就叫異熟。如果你今生是人,來生是虎,這種明顯改變就叫異熟。你變虎的原因是你做人時脾氣暴躁,因此你才做了脾氣暴躁的虎,從人變成虎脾氣暴躁的性格未變,這就叫等流。如果你做人時很貪婪,后因信佛之故成了個大善人,來生做了神仙,這就叫異熟。綜上所述,不論是等流還是異熟,從今生到來世皆是相的變或不變。比如今生是人,來生或入地獄或變餓鬼或轉牲畜或做人或成阿修羅或升天,就像演戲一樣來回輪轉,不同的時期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樣子、相貌,這些都是相變。這些相輪回流轉的原因是由于業(yè)因的存在,你造善因就結善果,造惡因就結惡果。如果不造業(yè),業(yè)因就無從生起,無因則無果,來生的變異不得,也就是異熟果不得,六道輪回中的一切相就將全部滅盡,因而異熟滅。一切相都是假象,假象滅盡了,真識就顯現(xiàn)出來。真識顯,則走上了佛位,滅識涅槃即成佛。

  有人說,阿賴耶識名藏識,藏有萬法的種子,人總不能從娘胎來就具足佛性吧?因此在懂得修佛前造業(yè)是無法避免的,這些業(yè)種都會藏進阿賴耶識中,在來世都將得異熟果,況且前輩子的業(yè)種也會隨胎轉到這輩子來,當你修到最后的時候,只是不再繼續(xù)造業(yè)了,因此也就不會再繼續(xù)產(chǎn)生業(yè)種,但以前所造的那些業(yè)種怎么辦?它們是不可能自動消失的。這些業(yè)種不消失,怎么可能不受果報?

  這個問題涉及到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分段生死比較容易理解就是世間的生死,也就是六道中的輪回生死。比如人從出生到死亡再轉生再死亡,一段段地死,如果造善業(yè)死后就可能做天人,天人也是有壽命的,天人如果造惡業(yè)又回到人間,等等,總之就是在六道中流轉。變異生死有兩種情況:一種被稱作不可思議變異死,前面講過不可思議熏不可思議變,將真如法性熏變成了阿賴耶識,也就是由圣而轉凡。其實所謂的不可思議并非真的不可思議。真如本不可熏為何還被熏了?主要是大乘以上的佛子們在證得真如法性之后,感覺真如境界太美妙了,忽然生起大悲心,悲憫世人的痛苦,發(fā)大愿一定要廣說佛法,救度眾生,寧可自己先不成佛也要讓眾生成佛。大悲心一生,佛子們?yōu)榱朔奖阆蚴廊苏f法,不得不化成肉身回到人間。因此由圣變凡就是這大悲心與眾生結緣之故。但佛子們一邊宣揚佛法還要一邊繼續(xù)修煉,大乘佛子們根性已成,身心無垢,只要靜下來很快就能進入真如之境。但為了眾生還要宣傳佛法,又從真如之境重新返回到凡間,從圣到凡、從凡轉圣的過程都是心識的生滅作用,這種只是心識而非肉體的生滅就叫變易生死。佛祖為何說這是不可思議的呢?因為如果佛祖說是大悲心讓人從佛變回了人,這對于尚未開悟的人來說是很危險的,領悟錯了永遠不會成佛。如凡夫認為人千萬不要有善心,有善心是不會成佛的,由此產(chǎn)生私心,只顧自己成佛而不管眾生,這種貪念一旦起來,那他永遠不會成佛。因此佛祖為了方便眾生修佛才沒有說。事實上,我們凡夫修佛必須先從善念修起。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阻礙凡夫正確認識佛法的是私心,學佛前,一點私心都沒有的凡人是不存在的。人們在與他人打交道的時候總是怕自己吃虧。為了掙錢養(yǎng)家、養(yǎng)活自己,你不自私行嗎?一點私心沒有的普通人生活在這個塵世上會被認為是傻子。但只要這種私心存在,就不可能成佛。那么用什么辦法才能將這種私心消滅呢?唯一的辦法就是舍善,這是對抗你私心的一劑良藥。當你舍出去以后,如果感覺一點都不后悔,心里特別舒暢,心胸特別開闊,那說明你找到了病因,你只有在這種心底無私天地寬的廣闊胸懷下才極容易步入修佛的正軌。因此在初修的階段舍善是相當重要的,但必須要有誠心,差一點也不行。如果一路平坦,你很快就能證入到第七菩薩地,到了這一地你將得阿羅漢果,從此跳出三界,脫離分段生死。即使你尚未拋棄肉體凡胎,你在將來也不會再在六道輪回里轉了。在阿羅漢果位上,你將會享受到無與倫比的快樂,會見到神仙般的境界,世間的一切煩惱全部了斷,再也沒有想回到世間的想法了。但此時如果你沉迷在這種極樂當中,那將是十分危險的,用道家的話說就是走火入魔,因此千萬不能執(zhí)著于這種極樂的境界,永遠要記住只要尚未脫離肉體凡胎,你在世間所見到的一切沒有真實的,全是虛幻。根性好的人在此時會自發(fā)地產(chǎn)生對眾生的大悲心,而這大悲心恰恰是對治極度快樂的良藥,一喜一悲,達到心念上的平衡,避免了墮入兩邊之見的妄執(zhí)。這種心性必須是自發(fā)地產(chǎn)生,沒有任何污染,否則不靈。因此根性善良的人容易得道,根性不善的人會誤入歧途,假慈悲沒用。如果你悟性高的話可以不必產(chǎn)生大悲心,但這是不可說的,除了自己去悟。由此可見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在一生一世就可以修得成佛的。自我陶醉、自得其樂是自私的表現(xiàn),是貪念的復歸,這樣修下去是不會有進展的,最終將不是走火入魔就是再被重新打回人間。要想成佛惡念絕對要不得。如果你有幸度過第七菩薩地,你將進入變易生死階段,每變異生死一次都會進入一個新的境界,一直到第十菩薩地修行圓滿即可成佛。這是從凡夫修煉成佛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第二種變易生死。當然這種生死依然是心識的生滅變化。

  從初地到第七菩薩地是不斷消除煩惱、擺脫分段生死的過程。經(jīng)過布施、懺悔、消業(yè)、持戒等步驟后,業(yè)障種子會被絕大部分抵消掉。消業(yè)的過程要比造業(yè)難得多,比如你曾偷過鄰居的一百元錢,你學佛之后才忽然意識到自己曾經(jīng)犯了大錯,但這個業(yè)種已經(jīng)種下了,你今生無論做多少布施、懺悔、持戒都是沒有意義的,來世必得果報,或變牲畜或下地獄。你后悔不已,決定主動把錢還給鄰居,并向鄰居深刻檢討和懺悔,但這依然改變不了你來生的命運,鄰居即使原諒了你,也將從此改變對你的看法,以后必然會對你加強戒備,鄰居也完全有可能會把你偷他們錢又歸還這件事告訴朋友們,會有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你曾經(jīng)做過賊,人們會想:“我們家丟的東西是不是他偷的呢?”這種情況下,即使你投案自首蹲監(jiān)坐獄也無法改變別人對你的看法,當你從監(jiān)獄里出來的時候,人們會說這小子曾因為偷進過監(jiān)獄。直到有一天,你在大街上走,忽然看見你鄰居的皮包被一個壞人搶走,你毫不猶豫地沖了上去同那個人展開生死搏斗,包被保住了,包里面的大量現(xiàn)金被保住了,而你卻被壞人捅了數(shù)刀,倒在了血泊之中。直到這個時候你的鄰居才算從根本上扭轉對你的看法。你的事跡經(jīng)過報道之后,人們才改變對你的看法。這個過程叫現(xiàn)世現(xiàn)報,現(xiàn)世現(xiàn)報表明你已經(jīng)得到了果報,你的果報是用血換來的,抵消了你曾造的那個業(yè)種,已經(jīng)報過了,來生不會再報。你原來所造的那個業(yè)種至此才算了結。由此可見,造惡業(yè)的人要想消業(yè)是要付出慘重代價的。

  從初地到七地的修煉不僅是斷煩惱的過程,也是消業(yè)的過程,有的人積攢的惡業(yè)太多,幾輩子都消不完,因此必須在六道輪回中受盡苦之后才能掙脫這個輪回。世間之凡夫為何不開悟?因有業(yè)障智之故,這些業(yè)的存在才導致煩惱越斷越多,越斷越亂,因而無法走出迷霧。而善念屬于施舍心、無貪心,是對治第七末那識自私自利的良藥,因此有善念的人在修佛時精進較快,悟性高的很快就能進入到第七地,結束分段生死,得阿羅漢果,永脫世間生死,以往的一切業(yè)至此全部了斷。接下來是從七地到十地的修煉,這個過程要經(jīng)過多次變易生死才能最終證得佛果。每經(jīng)歷一次變異生死,都會受到相應的異熟果報,報過了就不會再報,每一次異熟果報都會提升一個層次,層次越高,受報的業(yè)種就會越少,直到第十地大圓滿之時,所有的業(yè)種全部消失了,阿賴耶識完全變成了清凈識,里面一切善惡種子都沒有了,真識顯現(xiàn)。沒有業(yè)種還會不會形成異熟果呢?當然不會。玄奘法師有詩云:“不動地前才舍藏,金剛道后異熟空。”藏,指的是阿賴耶識,也就是藏識。阿賴耶識是六道眾生的識,到八地以上菩薩界時就不能再叫阿賴耶識了,而改稱異熟識,當修到第十菩薩地大圓滿時,異熟識也滅了,在世間的一切相都滅了,只剩下了純凈的真識。這才是真正的佛果位,但你能不能坐在這個位子上,還需要轉識成智。

  真識、真如等等名稱在佛學上多有混用,給初學者會帶來一些不便。什么叫識呢?識最初的意思是旗幟,旗幟具有標志性、象征性意義,比如在奧運會開幕式上,我們會看到一隊隊的運動員向會場走來,我們該如何區(qū)分他們是哪個國家的呢?最簡單明了的就是看他們手中的國旗。因此識是識別的意思,佛學上的識指的是識別的功能。這種功能只有有情生命才具有,因此識是有情生命區(qū)別于其他生命以及其他一切事物的根本標志。只要存在識的現(xiàn)象,那你就是有情生命。在佛的國度里不能稱識,真識也不行。佛不靠識來分別事物。否則佛與人何異?所有的識都有分別作用,眼識對事物的觀察區(qū)分完全可以層層深入,耳識也精微得令人不可思議,譬如語言文字的發(fā)音,音樂的細微音符,差一點點也逃不過耳識等等。意識的分別作用不必提,末那識頑固地執(zhí)著于阿賴耶識的見分為我,事事以我為中心,將我同他人完全區(qū)分開來,且有諸多種不同的煩惱相隨。那么阿賴耶識的分別作用在哪里呢?如果說前七識每一種的分別作用都是越分越細,那么阿賴耶識的分別作用就體現(xiàn)在對諸識的概括性上。我們知道我們的身根諸識皆是阿賴耶識一心變現(xiàn)出來的,它將諸識分化出七個部分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七識,它通過眼識實現(xiàn)看的功能,通過鼻識實現(xiàn)嗅的功能,等等,這就是阿賴耶識的分別功能。它不會對諸識的具體細節(jié)進行分別,也就是它只顯示功能,照而不辨。那么真識呢?真識就是把這八個識看成了一個識,分化出來的眼識、鼻識等等都是表現(xiàn)形式,本質上都是一心所生識,一般修行到第八以上菩薩界的時候,就會表現(xiàn)出許多奇妙的現(xiàn)象,比如用眼睛聞氣味,用耳朵看東西,用鼻子聽聲音,各種感覺可以互用。盡管很奇妙,但你也沒脫離世間,你依然是人,只不過讓我們知道了自然界當中還有一種叫做移覺的現(xiàn)象,知道了識與人的根身還存在這樣的關系。真識沒有脫離分別的作用,因為至少還知道有一個識。不脫離分別作用怎么可能產(chǎn)生徹底無分別的大智慧?一般修煉到真識這個階段的時候,離成佛只差一步,那就是必須轉識,在這個境界轉識只是一霎那的事,轉識成大圓鏡智,頃刻涅槃,肉身舍離,進入真如之境,同宇宙融為一體,無所住無不住,獲得大自在。

  相續(xù)滅者,相續(xù)所因滅則相續(xù)滅。”相續(xù)滅,指的是流注滅,也就是上文所提到的等流滅。前七識是等流現(xiàn)象流轉不絕的因,前七識互相鼓動,不停造業(yè),如同波浪一樣生滅不定。造業(yè)就有果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或現(xiàn)世現(xiàn)報,或來世再報,比如你今生殺人,導致他人短命,你來生的果報可能是蚊子,蚊子雖然屬于異熟果,但蚊子是短命的,短命是等流果。前七識是因,若等流所依附的因滅了,業(yè)也就滅了,等流現(xiàn)象也就滅了。

  “所從滅及所緣滅則相續(xù)滅。”所從,指的是等流所跟隨的對象,等流受誰的指使而轉?無始妄想習氣熏也。比如你今生就喜歡大眼妹,等到了來生你還是喜歡大眼妹,你為什么只喜歡大眼妹呢?你自己也說不清楚,因為你根本找不到理由,這種望風撲影的想法就是無始以來的妄想。你認為大眼妹美,可別人未必會喜歡大眼睛。如果大眼睛是美的,這種美就應該具有普遍性,還要經(jīng)得起時間和空間的考驗,不論處在何時何地都是美,是牢不可破的,是永恒的。你自認為大眼睛美不是妄想是什么?虎豹牛的眼睛都不小,你是否也認為它們的美呢?那大眼睛不過就是兩個肉窟窿里各塞一個球狀物,外面長了幾根毛而已,有什么呀!你能得到什么?等到入土的那天一樣變糞。而你卻癡心妄想飽受煎熬和痛苦,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回頭想想你所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你因它傷因它死值不值?人一旦被妄情驅使,就會失去方向和理智,而且執(zhí)迷不悟,看到的都是表面現(xiàn)象,一葉障目不見森林,就認準那個大眼睛了。試想如果她的眼睛有一只被刺瞎,另一只受傷,你是否還會喜歡她?喜歡一個人不應該只看外表,內(nèi)心美、心相印才是最重要的,雙方之間如果沒有經(jīng)歷一番相處相知的過程就是盲目的。真心修佛的人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變心,因為佛心本身就是永恒的。我們每個人都存在一顆永恒的心,只不過因為被無始以來的妄想給染污了,就如同污水一樣,無法看清水底的本來面目。這種妄想貫穿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世,有妄想心持續(xù)存在,等流現(xiàn)象自然隨其流轉。只有滅盡妄想,等流才可滅。以上是從內(nèi)在的無始妄想熏來說明等流生滅的原因,那么外在的是什么呢?就是所緣,所緣是指前六識緣外境六塵生起色香聲味觸法的知覺,在無始妄想習氣的染熏下,鼓起七識風浪,導致生滅流轉不停。若內(nèi)斷無始妄想,外絕六塵的涌入,內(nèi)外平靜,則等流現(xiàn)象自滅。

  “所以者何?是其所依故。依者,謂無始妄想熏;緣者,謂自心見等識境妄想。”這句是對上句話的補充說明。譯為:為什么說所從滅及所緣滅,等流就會滅呢?這是等流所依緣的滅了的緣故。所謂依者,就是無始妄想熏;所謂緣者是指第七識執(zhí)取第八識見分,諸識對這個見分進行再分別的假象境界的妄想攀緣。這里的“自心”就是阿賴耶識本心;“見”指的是阿賴耶識照物后留在心里的第一念影像的見分;“等”是差異、等級、分別的意思,這里譯作分別;“識境”指的是諸識所生境界。阿賴耶識照物后,會在心里產(chǎn)生第一念的影像,這個影像沒有任何染污,是一個客觀的影像,猶如被照相機照下來那樣沒有遺漏,但隨之便被末那識所執(zhí)取。末那識有個特點,就是主觀性太強,固執(zhí)地認為阿賴耶識是它自己,阿賴耶識所看到的東西就是它所看到的東西,無形中便給阿賴耶識里的影像打上了主觀性烙印,它對阿賴耶識里這個影像的執(zhí)取完全是依據(jù)自己的喜好,執(zhí)取出來以后便形成一個自己喜愛的見分,這個見分實質上是影像的影像,影像本來就是虛的,影像的影像必然是虛而又虛。而這個虛而又虛的影像見分又成了眼耳鼻舌身意六識的相分,第六識就根據(jù)這個相分進行分析和判斷,同時又引起前五識的層層跟進。相分指的是外境,見分是相分在人心里所形成的影像。而前六識居然把末那識執(zhí)取的見分當作了客觀世界的相分,顯然不會得出正確的結論。前六識所緣并不是六塵世界,而是末那識的見分假象。末那識猶如擋在意識和阿賴耶識之間的一個屏障,只有斷除末那識,意識才能直接見到阿賴耶識的見分,才不會作出錯誤的判斷,才能更加理智和客觀,意識之光才能把阿賴耶識照亮。

  現(xiàn)實中,讓凡夫脫離執(zhí)著妄想心那是很困難的。比如觀看文藝節(jié)目,會有好多人只關注美女的模樣而不去冷靜地聆聽或觀看美女的藝術表演,這就是末那識在搞鬼。因為末那識喜歡上了這個美女的模樣,因而意識便去分析美女的模樣,而不再關注她的演出,導致妄想心生,節(jié)目一散,一切都結束了,那么你得到了什么呢?阿賴耶識與末那識之間的關系就是客觀與主觀的關系,消除主觀臆斷和妄想,學會冷靜觀察世界,不妄執(zhí),這是佛學的基本要求。

  “譬如泥團微塵,非異非不異,金莊嚴具亦復如是。”意思是比如說泥團和微塵這兩者我們可以說它們是相同的也可以說它們不同,用黃金打造的妙勝莊嚴器具也是這樣的,這些器具看上去不同,比如金佛龕、金香爐、金佛像等等,但它們之所以能呈現(xiàn)莊嚴華美,是因為它們都是用黃金做成的。

  “若泥團、微塵異者,非彼所成,而實彼成,是故不異。若不異者,則泥團微塵應無分別。”意思是若泥團、微塵不一樣,那么泥團就不應該是微塵所成(就像白面不能組成蘋果那樣),而實際上卻不是這樣,泥團就是由微塵所成的,因此說它們是相同的。如果說他們相同,那么泥團和微塵就應該沒有分別,言外之意就是泥團和微塵確是有分別的,它們至少在形態(tài)上是不一樣的。

  “如是大慧,轉識、藏識、真相若異者,藏識非因;若不異者,轉識滅藏識亦應滅,而自真相實不滅。”意思是大慧呀,轉識、藏識(阿賴耶識)、真如之間的關系就像微塵和泥團之間的關系一樣啊,若它們不一樣,則藏識不能為轉識和真如的成因,(而事實上,眼耳鼻舌身意末那七轉識都是在藏識基礎上轉化而來的,而藏識又是修行者之所以能涅槃轉變成真如的原因);若一樣,則轉識滅藏識也應該滅,(而事實上藏識并不滅。刈R自體的真如法性真實不滅!

  有人說,眼耳鼻舌身意這六識確實存在,第七末那識總認為有一個我,總是我怎么怎么樣,比如我吃我喝我玩我樂我喜歡我發(fā)怒等等,也確實有一個我在支配意識去想某事或某人等等,這也容易理解,但是這個藏識也就是阿賴耶識在哪里呀?你怎么知道是七轉識的成因?你怎么證明啊?我看就是空想的吧,胡說八道吧?

  回答這個問題佛祖比弗洛伊德不知要高明多少倍。記得有西方學者稱高四倍,也不知道這個數(shù)字是怎么弄出來的。既然弗洛伊德是從夢開始描述意識的,那我們也從這里開始吧!這里也只能簡單說明,實際情況更復雜。

  一般而論,人躺在床上從閉眼開始,漸漸進入淺睡眠的狀態(tài),眼耳鼻舌身意末那七識都開始漸漸平靜下來,末那識雖然很頑皮,但它在這個時候會變得最乖,因為末那識就是我的化身,它時時刻刻都注意保護我,工作了一天很累了,我極需要休息,必須休息,因此它不再造作,它不造作,不再用貪嗔癡慢等煩惱勾引意識,意識很快就斷滅了,意識一斷滅,眼耳鼻舌身也就斷滅了。不久末那識便徹底靜了下來,末那識一靜,整個人進入到了無我的狀態(tài),不知道有我也不知道有物,物我全忘,一點感知都沒有了,同一切無生命的物體幾乎無區(qū)別,人進入到了深度睡眠的狀態(tài)。這個狀態(tài)大約持續(xù)一到兩個小時,人的身心會得到極大的調(diào)整和最充分的休息。那么人在如此深度的睡眠狀態(tài)下,幾乎與死人沒什么分別,怎么沒睡過去呢?人為什么能進入到那個一無所知的境界當中呢?這是一個什么境界呢?這個境界里“無我”,顯然不是末那識!這個境界就是現(xiàn)在所說的無意識境界,這個無意識的境界就是阿賴耶識所處境界。人之所以沒睡過去,就是因為阿賴耶識還沒有離開我們的身體。如果阿賴耶識離開我們的身體,那我們就真的睡過去了。阿賴耶識的孩子們(前七識)都睡著了,只有阿賴耶識永恒不睡,它既是我們成長的搖籃也是我們心靈的歸宿。阿賴耶識藏有萬法的種子,妄想心的種子也埋藏在它那里,我們的身心在得到充分休息以后,精力恢復,身體里元氣漸漸充沛,這個元氣使得末那識“我”又有了活躍的力量,元氣熏使妄想心種在阿賴耶識里萌發(fā),妄想心種一萌發(fā),不甘寂寞的末那識在半醒半睡中將以前藏在阿賴耶識中的歷史種子折騰了出來,這些歷史性業(yè)種在妄想心的染熏下一幕幕呈現(xiàn)在末那識面前,但由于此時末那識并不清醒,缺乏理性的分析,把這些情景搞得亂七八糟、張冠李戴、上下顛倒,但末那識卻認為這是真的。這就是夢境。我們每個人處在夢中的時候都有這樣的體驗,認為夢中的一切都是真的,直到醒來才知道是假的。做夢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猶如植物的種子在土壤中孕育,種子在土壤中發(fā)芽大概也在做夢吧?那么種子在什么時候醒來呢?那就是從土壤中鉆出沐浴陽光。正因為末那識認為夢是真的,夢境陷得越深越感到離奇,如果所做的是一個十分恐怖的夢,它會強烈地要求意識醒來想辦法,意識在莫名其妙中醒來,趕緊驅使眼耳鼻舌身去感受外面發(fā)生了什么,眼睛和耳朵幾乎同時起作用,眼睛一睜,耳朵一豎,人就徹底醒了,醒來一看天亮了,什么事也沒有,末那識終于松了一口氣。

  大德高僧們在修煉的時候,就能使自己進入到這種深度睡眠的狀態(tài)里,而且能夠保持住這種狀態(tài),絕非一個小時或兩個小時的事,這就叫入定,修行越高的人入定時間越長,能入定一個月或兩個月的人在當今的社會上也不少見。這種深度的入定,能讓人的元氣達到最充盈的狀態(tài),可得百毒不侵之體,是得舍利之源。但深度睡眠同入定并不一樣。深度睡眠是不自知的,怎么睡著的,怎么醒來的自己并不知道,也無法控制醒來的時間。而入定和出定是自覺的,想入定就能入定,想出定就能出定,定中時間的長短根據(jù)實際情況由自己決定,不受末那識的干擾,能有效控制末那識搗亂。這種自覺性又是無我的,是一種非想非非想、無所知無不知的狀態(tài)。

  “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識滅,但業(yè)相滅。若自真相識滅者,藏識則滅。”譯為:因此大慧,并不是阿賴耶識自體真如滅,(如果說滅),也只是藏在阿賴耶識里的業(yè)種滅了!業(yè)相不再流轉了!如果真如也滅的話,藏識也就滅了啊,(顯然這是不可能的)!真相識也就是真識,在這里真識和真如通用了。學佛法就這樣,不要咬文嚼字,執(zhí)著文字不是佛法,更不要多立名號,比如把阿摩羅識列為第九識,也就是把真識列為第九識,這實在是畫蛇添足之舉,非佛所說。第九識一說是怎么來的呢?我們知道阿賴耶識是真識和妄想心的和合體,一些佛經(jīng)認為把阿賴耶識中的妄想心去掉,就剩下了真識,它們就把這真識列為第九識,又取名為阿摩羅識。阿賴耶識本是一個染污識,去污之后它的自體并沒有改變怎么又弄出來一個第九?比如說張三好長時間沒洗澡了,身上非常臟,昨天張三終于洗了一個澡,洗得非常徹底,身體干凈了。但張三依然還是張三,本體并沒有變。我們能說張三臟的時候叫張三,干凈的時候就不叫張三了,而變成張四了?

  “大慧,藏識滅者,不異外道斷見論議。”譯為:大慧,那些說阿賴耶識會滅的,同外道的斷見之論沒什么區(qū)別!斷見,在這里的意思就是人只有這一生,死了之后一切都斷滅了,不存在生死輪回的問題。這樣的說法至少存在三個錯誤:一是太絕對,太極端,世界上沒有一邊倒的事情,都是平衡態(tài),沒有平衡就沒有世界。如果世界上只有男人的話還能有人類長期存在嗎?二是主觀臆斷,沒見過就說沒有,自以為是,你還沒有死過,怎么知道不存在?三是同辯證法相沖突,辯證法認為真與假、絕對與相對是矛盾對立的統(tǒng)一,有真就有假,有相對就有絕對,絕對就是真,相對就是假,因此任何事物都有真與假的一面,都是絕對與相對的關系。我們的肉身就是假的,變化不定,是相對的;但我們卻都活著,讓我們活著的這種東西能保證我們世世代代發(fā)展延續(xù),在自然界中各個時期的生命有動物有植物有微生物,形式不同,千變?nèi)f化、千姿百態(tài),但都統(tǒng)一表現(xiàn)為活著。這種活著的本性就是真,表現(xiàn)為一種客觀存在,它不會因生命體的消亡腐爛而斷滅,它從遠古走來一直延續(xù)到今天,而我們今天的人們對此卻視而不見。那么活著是一種什么現(xiàn)象呢?就是現(xiàn)在所說的精神現(xiàn)象,精神永遠不死,精神要是死了世界就不會存在生命。能表現(xiàn)生命精神現(xiàn)象基本特征的就是生命體。世間法的生命精神現(xiàn)象指的就是阿賴耶識。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