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圓通章

大勢至菩薩圓通章出自《楞嚴經(jīng)》第五卷,由于凈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的提倡,成為中國凈土宗五經(jīng)一論中的一品經(jīng)。在楞嚴會上,釋迦牟尼佛詢問諸大菩薩進入禪定、獲得開悟的方法,大勢至菩薩說他以念佛方法修學成功,其關(guān)鍵在于“都攝六根,凈念相繼”,集中心思,憶佛念佛,維持凈念,相續(xù)不斷。...[詳情]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第三集

  所以,在這個時候我們就要耐心等,等到他善根成熟的時候才可以勸他,而善根還沒到的時候,你勉強勸他念佛,他不但不肯念,可能會跟你產(chǎn)生抵觸,那這樣啊他不但不念佛,還會罵你,不但會罵你,可能連佛他都一起罵,不但罵佛,說不定連佛的媽媽爸爸都一起罵了,反正他什么都敢罵,那這樣侮辱佛,就會種下重大惡業(yè)。

  所以啊勸一個人念佛,就好比帶一頭牛去河邊喝水一樣,我們只要把牛帶到河邊了,然后你千萬千萬不要按著牛頭去喝水,你這樣按著牛頭,他不但不喝還頂你,用牛角頂一下,可能會要你的老命了,所以一定要明白,只要帶到河邊,讓他吃河邊的青草,他吃的多了,口渴了,他自己會到河里面去喝清水,你也不需要去按,他自己會去只要你帶到河邊,那要勸一個人念佛也是這樣,只要我家里面把佛的書籍啊影片啊各方面,反正這些有關(guān)佛法的經(jīng)典,各種著作提供方便擺在家里最顯眼的書架上去,然后家里其他的人,可能他有空的時候就會去翻一翻,看一看,然后翻啊翻啊,看啊看啊,久了以后,他說不定某句話就會觸動他的靈感,一下子他就樂意學佛了。

  這個時候他可能就會問你說啊,到哪里去皈依啊,到哪里去聽經(jīng)聞法啊,去哪里受戒啊等等,這時候你再跟他說,一說他就會相信,而在這之前,你怎么說他就是不信,所以你一定要明白,勸人念佛要有耐心,就是這里說若子逃逝,雖憶何為,意思就是說這一個眾生,念佛的眾生,他善根還沒到的時候,你不可以逼他,你要等,等到差不多了,再勸,所以這時候雖憶何為,你勉強去逼迫他念佛,沒用的,要等。

  所以下一句又說,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這個子就是那個念佛人,現(xiàn)在他善根終于成熟了,他肯念佛了。叫做子若憶母,母表示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我們每個人的母親,所以現(xiàn)在我們這些做子女的人,我們開始懂得憶念母親了,所以子若憶母,如母憶時。

  就好比母親憶念兒子一樣,那樣的念念不忘。假如念到那種虔誠,那種專注的程度的話,那么母子歷生,不相違遠,這一對母子之間。歷生以來就會在一起,所以在六道輪回里面,我們也會看到,假如一個人投胎到某一個家庭,說明這一個人跟這一個家庭的父母啊是有因緣的,這個因緣就是憶念,憶念就會結(jié)成阿賴耶識的種子,然后種子多了,業(yè)力就猛烈,業(yè)力猛烈了就會吸引到一起,成為一家人,所以我們現(xiàn)在要跟佛做一家人,跟佛在一起,就要往生到蓮池海會,所以母子歷生,相聚就越來越近了,不會那么遙遠了,所以叫不相違遠。

  那這一段是古佛超日月光佛跟大勢至菩薩所說的比喻,那下一段是古佛說法,要跟大勢至菩薩說這個念佛三昧的法,后一段說了,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xiàn)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那在這里面告訴我們啊,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xiàn)前當來,必定見佛,這句話一直以來,所有勸人念佛的法師在弘法過程里面引用的可能是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xiàn)前當來,必定見佛,其實這句話用白話來說很簡單,就是念佛可以成佛,念佛必定成佛,現(xiàn)在這里用的詞句,語氣是非常肯定,用的是什么必定,那我們知道只要見到阿彌陀佛,結(jié)果是怎么樣,就是悟無生法忍,而且悟的不僅僅只有一個無生法忍。

  據(jù)《無量壽經(jīng)》里面告訴我們,見到阿彌陀佛的時候,能夠悟到三種忍,音響忍,柔順忍,無生法忍。那一般我們都說最重要的那個無生法忍,這也是古人跟我們說,花開見佛悟無生,只要到了極樂世界,蓮花一開,見到阿彌陀佛,就悟到無生法忍了,跟今天這里面說憶佛念佛,現(xiàn)前當來,就必定見佛,那么這一句必定見佛就有兩重含義了,當然第一重含義,見的是什么佛,就是阿彌陀佛,那第二重含義見的是自性佛,為什么。悟無生法忍的人就是明心見性,見到自性不生不滅,對于自性不生滅的這個道理,他已經(jīng)認可了,他已經(jīng)明白了,為什么,親眼見到了,所以叫做見性,也叫做無生法忍,所以看到這一句以后,我們心里明白,原來念佛就能成佛,那憶佛跟念佛是一樣還是不一樣。

  這個曾經(jīng)也有人特地啊問我這個問題,因為他讀《圓通章》的時候讀到憶佛念佛,然后他心里就在想憶佛跟念佛是相同還是不相同,其實啊憶佛就是觀想佛,那念佛那就多了,他有持名念佛,也有觀想念佛,也有這個實相念佛,那當然也要念佛的功德,念佛的相好莊嚴,反正這個就多了,所以念佛這個概念里面蘊含的內(nèi)容比較豐富,那個憶佛為什么是觀想佛呢,憶就是回憶,就是憶想,比如說我們現(xiàn)在眼睛閉起來,回憶起小時候的這個好朋友,你會發(fā)現(xiàn)到我們在回憶的時候就會想起小時候那些好朋友是如何在一起玩耍,如何在一起調(diào)皮搗蛋,恐怕是歷歷在目。那這種回憶大家想想看是不是在觀想啊,其實憶念就是在觀想,所以現(xiàn)在在這里說憶佛那么就是觀想佛。

  那念佛我們就從狹隘一點來理解,念佛直接就理解作持名念佛,就是念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那憶佛念佛簡單理解就是觀想佛的形象功德,憶念佛的名號,那這樣就叫憶佛念佛,這是簡單一點就這么理解了,那我們現(xiàn)在一般采取最多的就是持名念佛,我們直接憶念阿彌陀佛名號,那這樣念啊念啊念啊,現(xiàn)前當來也是必定見佛,那這一個人就去佛不遠,他跟佛的距離就越來越靠近了,這個去是指相去,就是相互之間的距離,叫做去,在古漢語里面,去就是相去,就是距離的意思,就是離佛不遠了,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不需要再假借任何的善巧方便,更不需要再假借其他的法門,就單單這一個憶佛念佛就夠了,所以不假那個假就是假借的意思,不需要再假借任何一種法門,任何一種技巧,反正就一門深入,就能夠讓凡夫直接成佛,所以叫不假方便。

  因為在過去,曾經(jīng)也有人說過,他說啊你們念阿彌陀佛的人要是不學習這部經(jīng)典或者不學習那部論典,你念佛也不能往生,我過去有聽過好幾次有人這樣說,某部論典怎么好怎么好,你們念佛人要不學那個論典啊,每次我聽到這個話的時候,我就把這句話告訴他,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佛親口所說,經(jīng)典為依據(jù)。你怎么能那樣誤導(dǎo)眾生,那罪過就大了,所以啊,我們念佛以后,我們心里有底了,只要你一心念佛,都能往生。當然了,假如你心有余的話,念佛的過程里面我們也可以再修六波羅蜜,再修其他的這個善行功德了,對吧,那這樣多多益善,只要在不影響念佛的基礎(chǔ)上,你要多布施啊,多持戒啊,多忍辱精進,禪定等等,都是可以的,所以這一點一定要記住。那假如沒有其他那些善行功德,我們單單信愿行念佛,能往生嗎,還是能往生,還是能成佛,所以叫不假方便,然后只要念到一定程度了,自得心開,開就是開悟啊,他自然而然,證得念佛三昧,所以念佛成佛的道理就是這么簡單。

  后面啊,古佛又舉了一個例子,如染香人,身有香氣,這個比喻啊,舉得很好,就像一個染香的人,染香的人就是香行里面做工作的人員,他們這個工作就是專門做我們燒的香或者涂抹在身上做香水,香膏的這樣的工廠里面,在這種工廠里面工作的人員啊他們就算是身上不要噴什么香水,臉上也不要涂什么香膏,他整天走出去的時候身上都會香噴噴的,為什么,他在的環(huán)境都是香的環(huán)境,所以如染香人,他不用涂抹香,身上就有香氣,如念佛人,他不需要再修別的法門,他身心都是佛了,所以你要知道一個念佛人,只要念了佛以后,其他的法門修與不修,都無所謂,修也好,不修也好,修也能往生,不修也能往生,只要你念佛。必定能往生,所以一定要記住,這個比喻喻的實在是好,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總的來說呢,這叫做香光莊嚴,香呢就是五分真香、我們念佛當中具足了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這五分真香。那個光呢是指光明啦智慧啦,因為念佛,自得心開,自心的光明智慧全部開發(fā)出來了,所以叫做光。那香莊嚴光莊嚴,合起來叫做香光莊嚴,所以念佛就是香光莊嚴,那這一段又說好了。下一段是大勢至菩薩告訴我們自己親證的因果,所以啊自己證的什么樣的境界呢,什么樣的果報呢,后一段就說了,自證因果。

  我們看經(jīng)文,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于此界,攝念佛人,歸于凈土,我本因地,這個我是大勢至菩薩自己說自己啦,他說我自己在因地行菩薩道的時候,是如何修念佛三昧的呢,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他就是以這種憶佛念佛的心,入無生法忍,說明他證得了念佛三昧,得到了理一心不亂了,所以叫做入無生法忍,那他自己入無生忍之后,得到三昧了,難道就沒了嗎,他要不要度眾生啊,要啊。

  所有修行的人度了自己以后,還要去度人,這叫自利利他,名為菩薩,所以我們在修行過程里面,自己有點點成就了以后,我們就要跟朋友圈一起分享,雖然自己當下成就的不是很多,但是總的來說,我比朋友圈要多知道那么幾句吧,我們只要把自己多知道的這些道理跟大家分享,然后下一段時間我們又學到了幾句什么好的經(jīng)典,我們又跟大家分享,只要有好的就拿出來分享,這就對了,所以在這里面,我們看到大勢至菩薩自己啊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以后接下去就是跟大家分享,怎么分享呢,今于此界,攝念佛人,歸于凈土,他也勸人念佛,也跟著阿彌陀佛去接迎人,往生凈土,哪個眾生緣分一成熟了,他阿彌陀佛一去,他肯定跟著去,所以啊攝念佛人,歸于凈土。

  這個攝就是攝受,這個攝念佛人里面,有很多意思,一方面就是跟著阿彌陀佛來接迎,也叫做攝念佛人,攝受念佛人,另外一方面這個攝就是自己去講經(jīng)說法,普度眾生,去攝受人心。讓那些不信佛的人啊,被他的道德品行給攝受了,所以啊這也叫攝念佛人,歸于凈土,說明大勢至菩薩他很慈悲,他的慈悲也不亞于觀世音菩薩,所以大家不要以為說大勢至菩薩只有威嚴沒有慈悲。你要是這樣認為就錯了,當然你也不能認為觀音菩薩只有慈悲沒有威嚴,你要是那樣認為,又錯了,其實所有菩薩既有慈悲又有威嚴,這樣恩跟威菩薩統(tǒng)統(tǒng)都具足。

  文章轉(zhuǎn)自微信公眾號:燈云比丘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