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門品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簡稱《普門品》。原是《妙法蓮華經(jīng)》里的一品,由于觀音信仰傳入中國日益盛行,所以它從漢文譯本內(nèi)抽出來,成為便于受持讀誦的單行本。它的原本,似乎最初只有長行,所以在漢文譯本如晉竺法護的《正法華經(jīng)》、姚秦鳩摩羅什的《妙法蓮華經(jīng)》等中,此品全都是長行。...[詳情]

普門品講記

(四)正文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

  記:下面解釋經(jīng)文。這幾句話是經(jīng)家通常問法的儀式。因為要問佛的法必須嚴俱身心,三業(yè)誠懇然后始能啟問。

  爾時,就是妙音菩薩弘經(jīng)已竟,無盡意起來作問之時。菩薩要問法必含有許多要義,然后始得啟問。現(xiàn)在這位菩薩起來作問他是鑒于在會大眾有所疑惑。他們的疑惑,乃是看了東方妙音菩薩俱有廣大神通而不知西方極樂世界觀世音菩薩有沒有這神變,無盡意以他心通知道他們懷了這疑,便起來替他們質疑,這是菩薩開始發(fā)凡的問。

  現(xiàn)在先來解釋無盡意菩薩的名字,無盡意是對有盡意而說,在小乘方面所發(fā)的心,都以有盡的心而求有盡的果,例如小乘所修的行,只不過四諦十二因緣,所證的果也不過偏空涅槃的果。菩薩則不為然,他觀三界蕓蕓眾生,而其所發(fā)的愿也是無盡的愿,如地藏王菩薩說「地獄未空,誓不成佛!褂^世音菩薩說:「眾生度盡,方證菩提!蛊兴_殆此類人,故名無盡意。

  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兩句,是明身業(yè)誠敬!复酥^誠于中形于外!棺,依理說,是表法空,菩薩深達我法二執(zhí)其體本空故他所坐之座也是空座,經(jīng)云:「諸法空為座。」座既然空,菩薩所起當然也是無起,無起之起才是實相理體,F(xiàn)在菩薩所說之起,乃是隨順眾生假名而已,其實,實相理體,本來無起。

  偏袒右肩一句,是比丘披衣的一種方式。佛的制法,凡沙門之服裝要與俗人有異,以易辨別,故須要以這種方式披著,這種袒露裝飭,乃表示弟子奉誠師尊的一種最誠敬之意。然此種著法,現(xiàn)在錫蘭緬甸暹羅尚行此法,在中國方面因地寒關系,則不能照此法行之,依理說,是表權實二法。左肩蓋覆,即表實法,實法之理,本無可說,猶如蓋覆。右肩袒露,即表權法,權法可說,隨機應變,猶如袒露。

  合掌向佛,而作是言兩句,上面一句是明意業(yè)恭敬下面一句是明口業(yè)恭敬,如是三業(yè)恭敬,方感如來興悲?嫡a云:「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箵(jù)西域風俗,合掌乃表恭敬,猶如中國則以拱手為表敬意。依理說,合掌乃表一心。我們在于平時,此心自然很多雜念,新陳代謝無有輪息,現(xiàn)在要見佛,理應將此雜念屏絕,攝其心,正其意,此如將十指合成一指,以表無二心者。

  【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記:此明質問菩薩名義。現(xiàn)在無盡意竟已興慈運悲發(fā)端啟問,而會下大眾似乎得了轉機,他們個個都充滿著欣容喜色。無盡意雖然問得很簡單,而佛解答起來卻似涓涓無盡,因為菩薩名義,不說則已,一說起來非是三言兩語就可說完,F(xiàn)在菩薩所問,照釋論所釋,問法有三:「一不解而問,二試問,三赴機而問!宫F(xiàn)在菩薩是屬于第三「赴機而問!

  世尊,是十號的一號,乃是尊稱的意思。佛在因中發(fā)無上菩提心,勤求佛果,自利利他三覺圓滿人間天上成皆尊敬,是故名曰世尊。

  以何因緣名觀世音一句,正問義。無盡意故意裝呆作問,此足見他是「赴機而問!挂蛩戳舜宋黄兴_名揚卓著,周聞十方,竟受人人景仰,而不知菩薩究竟是什么緣故,而感此善德因緣福報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記:下面是佛回答。佛,乃是我們釋迦牟尼佛,梵語佛陀,華言「覺者」,或翻「智者」,蓋佛乃一切智人也。據(jù)大乘義章云:「佛者,就德以立其名,佛是覺知,就斯立稱。覺有兩義:一覺察名覺,如人覺賊。二覺悟名覺,如人睡寤。覺察之覺對煩惱障,煩惱侵害,事等如賊,唯圣覺知不為其害,故名為覺。涅槃云:如人覺賊,賊無能為,佛亦如是。覺悟之覺對所知障,無明昏寢,事等如睡,圣慧一起,朗然大悟,如睡得寤,故名為覺。既能自覺,復能覺他,覺行窮滿,故名為佛。自覺簡異凡夫,覺他簡異二乘。覺行圓滿簡異菩薩,蓋凡夫不能自覺,二乘雖自覺而無覺他之行,菩薩自覺覺他而覺行尚未圓滿,故異耳!宫F(xiàn)在無盡意三業(yè)既誠,佛焉不答,故孟子說:「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构试环鸶鏌o盡意。

  善男子,乃奉誠佛之信徒也。善者,美也,仁也,義也。孟子說:「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勾四酥笩o盡意和在會大眾,佛呼之,乃表其最親愛也。

  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一句,此明受苦的眾生很多。非可算數(shù),故曰無量。眾生。乃指一切有情之類。以眾多因綠,假和合而生,故名眾生。今不言眾死者,乃因有生必有死,故單舉「生」字代替。受諸苦惱,是明眾生造業(yè)不同,而其所感果報自然也異。例如地獄受湯鑊刀山苦惱,畜生受宰屠刀割苦惱,人道受「生老病死」苦惱,修羅受嗔火熾盛苦惱,天道受五衰相苦惱。現(xiàn)在僅就人道所受苦惱來說,除其「生老病死」外,其身所受寒暑饑渴刀兵水火,此是屬苦,其心所受憂愁刺激愚魯貪癡,此是屬惱,如是一苦一惱,我們尚且難于應付,何況多苦多惱?

  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一句,是明眾生受苦時候,思求解脫,此謂「安閑即流于驕奢,病苦即思求解脫!挂恍姆Q名,乃揀二心,念與所念二俱歸成一念,故云一心。

  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兩句,是明菩薩尋聲救苦感應道交。如眾生在苦惱中,能其一心稱念,菩薩即以耳根三昧觀其音聲,使諸眾生脫離苦際。華嚴云:「若念于我,若稱我名,若見我身,皆得免離一切怖畏!

  問:一心稱名,皆得解脫,現(xiàn)在之人稱唱累年,為何不見功效呢?

  答:現(xiàn)在之人雖然稱唱累年,其心多于散妄,又多戲論,故不得感應。譬喻臨鏡背視,影終不現(xiàn),對谷閉口,晌終不應。

  【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

  記:下面是指世間七種大難。意是世間大難莫過于此,而此大難尚且能救,何況余諸小難。這七難尤以火難為最,故在首。若有下,是指若有人被大火焚燒時,是人能鎮(zhèn)定力念,其大火即不得來患,此不患乃菩薩威神力故。

  依理說,此中大火,乃是眾生無明之火,此無明是眾生妄見妄覺所起,今火不能燒者,意是內(nèi)火消滅,外火弗患。華嚴云:「大火猛焰恒燒熱,凈心度行是其行。」

  案:高僧傳云:「魏法智大師在俗時,一人行至野澤,忽遇猛火燒至,他想:定被火燒死無疑,他情急智生至心持念菩薩洪名,片刻,大火果然燒至身邊,他容身地,始終不被波及,此非菩薩神力而誰?」

  【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

  記:此明水難。水之性力,較火稍緩,故例第二。若為下,是指有人被大水所漂時,是人能至心稱念菩薩名號,時即淺處。大水是指患難地方,如江河大海鴻渠深溝等處,這些都能淹溺于人。

  依理說,此中大水,本是眾生法性海中真如法水、因眾生無明風掀動,將法性水釀成煩惱愛水。楞嚴云:「陀那微細識,習氣成暴流!」現(xiàn)在內(nèi)水既沒,外水自然弗得濤患。

  案:法苑珠林云:「晉徐榮,一日坐船至定山,忽墮洄洑,徐榮低聲稱念菩薩洪名,時滿天濃黑,風雨交作,鄰近山頭忽射微光,船漸泛岸,以是免難!

  【若有百千萬億眾生,為求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寶,入于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漂墮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

  記:此明羅剎難。羅剎是鬼道之一部分,鬼有善有惡,今羅剎難比水火二難更溫緩,故例第三。如經(jīng)云:「有五百羅剎女,妻五百飄人,生子受樂,時節(jié)猶長,然后頓食!

  若有百千萬億眾生一句,此等乃采寶之人,意是入海取寶,一人不可獨往,須結伴侶,然后始能去得。另一說法,乃明采寶之人甚多,故百千萬億論。

  為求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寶,入于大海兩句,是明所求物件,即世間最貴重之七寶物也。世間之人,各有所求,而其目的不外金錢一者,因金錢可能安養(yǎng)吾人性命,故人人宜求之。海為藏寶之處,所以此等之人不惜身軀,冒險泛入,意乃希圖雄厚也。

  假使黑風吹其船舫,漂墮羅剎鬼國兩句,正明鬼難。風本無形,而今言黑者,乃必鬼怪之風,此風吹來連云帶沙一齊卷起,故名曰黑。羅剎鬼國,乃在大海邊。羅剎,華言「可畏」,因它形狀極可怖畏。此鬼是食人鬼,華嚴云:「羅剎婦女,隨所生子而悉食之,食子既盡,復食其夫。」

  其中若有下,意是此等采寶之人漂落羅剎鬼國時,其中一人若能至心稱念菩薩,而諸人等便得解脫,F(xiàn)在一人稱念,效力尚且如此,況復多人稱念。

  依理說,此中黑風,是眾生心中之煩惱風,此中羅剎,是眾生心中之羅剎。眾生如來藏心本如如不動,祗因煩惱風所動,無形將如來藏心變成阿賴耶識心,同時又起個七識替它傳送,固執(zhí)八識的一分相分為我見分,因它固執(zhí),就將如來藏心的恒沙功德抹煞了,因此眾生赤貧無依,永遠墮在三界鬼窟里。以究此種禍患,固然是由以七識所造,所以七識的厲害等與羅剎相似。現(xiàn)在內(nèi)鬼既除,外鬼自然弗得加患。楞嚴云:「斷滅妄想,心無殺害,令諸眾生入諸鬼國,鬼不能害!

  案:傳云:「昔有外國百余人,從師子國泛海至南方,在海中忽遇惡風漂逐,墮落鬼國,諸鬼要食彼等,彼等驚懼,遂稱觀世音,唯沙門不信,鬼索沙門,沙門恐懼,狼狽稱念,于得免難。」

  【以是因緣名觀世音。】

  記:此句總結上文。無盡意所問菩薩得名因緣,佛已解答。然佛鑒于他們疑惑始斷,信解方生,下文又說菩薩功行。

  【若復有人,臨當被害,稱觀世音菩薩名者,彼所執(zhí)刀杖,尋段段壞,而得解脫!

  記:此明刀杖難。刀杖是種刑具,我們犯了國法,當然要受刑罰,此國家紀律之有方也,而人民則無冤怨。若復有人,臨當被害,稱觀世音菩薩名者三句,意是假使有人犯了國家紀律,被判為死刑時,是人若能鎮(zhèn)靜身心,一心持念菩薩,便得解脫。若復,是弗定意思,乃指受犯之人,或犯國法,或遇仇人,或被貪官污吏屈解,種種以致罹陷法網(wǎng),身上刑場。臨當,正是將刑時期,此時,頃刻之間,身首異處,須叟之念,神識分離,此種驚懼,非言可喻。

  彼所執(zhí)刀杖,尋段段壞,而得解脫三句,正明靈應。彼字,是指執(zhí)刑之人,刀杖,是指刑法之器,刑具,或用刀,或用杖,各各不同。尋段段壞一句,即是刑之時候,以其刀杖,不但不能傷害其人,而且刀杖段段折壞,此如永明禪師說:「將頭臨白刃,如劍斬春風!估銍涝疲骸甘蛊浔辏q如割水,亦如吹光!挂览碚f:此中刀杖,是眾生貪嗔癡三毒,此三毒能磨滅眾生善根,又能破壞眾生慧命,故眾生淪流生死者,皆由此三毒所害,F(xiàn)在內(nèi)毒既滅,外患自不加害。

  案:齊書云:「孫敬德將軍駐防北陲,造觀世音圣像,每日禮拜,后被賊加害,遂被朝庭判為死刑。將軍依然誠懇禮拜,在睡寐間,忽夢沙門教彼讀誦觀音圣經(jīng)千遍,便得解難,將軍倍懇披誦,至千遍臨刑時,三刀三斷,又換三刀,仍是三斷,刑官大異,乃呈表奏免。將軍寧家,見觀音圣像項上三痕,始乃知菩薩加護也!

  【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夜叉羅剎,欲來惱人,聞其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惡鬼,尚不能以惡眼視之,況復加害!

  記:此重明鬼難。問:此中鬼難與前羅剎難有何差別?

  答:前僅說羅剎一難。此中鬼難包括夜叉毗舍阇鳩槃荼等一切鬼而說。三千大千國土一句,是指患難處所。此國土是釋迦牟尼佛所教化之地方。然名三千者,有三個三千,如一日一月,一四天下,一帝釋天,名一世界。一千個世界,名一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名一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名一大千世界,所以稱為三千大千國土。

  滿中夜叉羅剎,此乃假設,乃喻其多之意,非是三千大千國土均是夜叉羅剎。梵語夜叉,華言「捷疾鬼」,此鬼有地空天三種區(qū)別。

  欲來惱人一句,是指此種鬼常欲惱害于人,例如鳩槃荼鬼常欲魘魅人,毗舍阇鬼常欲啖奪人之精氣,富單那鬼常欲侮弄人之瘧疾。此等諸鬼不但侮弄人間,天上也且被其侵患,如阿含經(jīng)云:「有大力鬼,忽坐帝釋床,帝釋大嗔,鬼光明轉盛,釋還發(fā)慈心,鬼光明滅,即去。」

  聞其稱觀世音菩薩名者下,是明菩薩靈應。假如有人被上面那些惡鬼所惱害時,是人若能稱念菩薩圣號,此等惡鬼不但不敢加害,而且惡眼不敢瞧視,楞嚴云:「富單那等,雖近其傍,目不能視!

  依理說:此中惡鬼,是眾生心中成習見愛鬼,此見愛鬼,它的體質,乃貪嗔癡見愛等構成,所以貪鬼能壞眾生不慳不貪布施心,嗔鬼能壞眾生溫柔和靄忍辱心,癡鬼能壞眾生明然朗照智慧心,眾生本來清凈無瑕,現(xiàn)在已居此等惡鬼,自然難免顛倒迷昧,所以男鬼成貪見,女鬼成愛心,汝憐我色,我愛汝心,互相愛憐,混雜一處,諸如此類,確已遍滿三千大千國土,F(xiàn)在內(nèi)習既除,外惡自不加害。

  案:高僧傳云:「粱道融禪師游化江陵,毀滅邪神廟,夜夢鬼兵操戈侵患,一神帶甲挾刃叱融道:『君何謂鬼神無靈耶?』言畢,牽融于地,諸鬼欲將助手,融凝然不動,默念觀世音菩薩名號,聲音未絕,立見丈余天將,以金剛杵止之,諸鬼遂然消滅!

  【設復有人,若有罪,若無罪,杻械枷鎖,檢系其身,稱觀世音菩薩名者,皆得斷壞,即得解脫。】

  記:此明枷鎖難。每個國家必有綱紀和憲法,倘若有人違犯國家綱紀,或破壞國家憲法,自然要受處罰,此即國家紀律有方,人民安靖才得無事。甫刑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若有罪一句,意是有人違犯國家法律,此人自干非法,自陷法網(wǎng),故云有罪。若無罪一句,意是有人遭遇仇人陰害,或遭貪官污吏屈解,此人本無罪犯,故云無罪。

  杻械枷鎖,檢系其身兩句,此等是指懲治罪人刑具。在手曰杻,在腳曰械,以木加頸曰枷,以鐵鎖身曰鎖,此四種刑器都能檢系罪人,使罪人不得自由,故云檢系其身。

  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正明感應。設若眾生無論有犯或無犯,倘被法庭捕拿,以刑法囚禁時,是人若能稱念菩薩名號,此等刑具自然解脫。楞嚴云:「能令眾生,禁系枷鎖,所不能著!

  問:國家律法,乃治罪人,若無罪之人,菩薩營救理所應該。若有罪之人,菩薩救他,豈不縱惡殃民,破壞國家律法?

  答:眾生雖犯罪惡,如肯低首懺悔,改往修來,縱有彌天罪惡,亦能化滅無余,如是菩薩營救,何患之有?此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依理說:此中杻械枷鎖,即是眾生五陰色身,因眾生迷昧無依,擅意堅執(zhí),即將法身變成五陰色身,以無始來淪陷三界,受其囹圄束縛。然此殃患,全由眾生色身緣故,古人說:「我有大患,以有我身!故枪时娚x其患,必先除其色身。

  案:傳云:「山陰蓋護白衣,不知犯何罪,突被法庭判為死刑。蓋護在牢三晝夜無間斷一心持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忽見菩薩放光,牢門鐵鎖自開,蓋護趁機出走,至二十里其光始息!

  【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怨賊,有一商主,將諸商人,赍持重寶,經(jīng)過險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是菩薩能以無畏施于眾生。汝等若稱名者,于此怨賊,當?shù)媒饷。眾商人聞,俱發(fā)聲言,南無觀世音菩薩,稱其名故即得解脫!

  記:此明怨賊難。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怨賊一句,是假設之辭,意是滿國土中遍處皆賊。此謂「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官\本劫奪人之財物,現(xiàn)在多個「怨」字,是明其不僅劫人財物,而且兼奪人之性命,故云怨賊。有一商主將諸商人一句,正明主伴。商主乃有資本,而有充分貿(mào)易經(jīng)驗。諸商人,是其商主伙計,正明有主必有伴。

  赍持重寶,經(jīng)過險路兩句,正明被難始末。重寶,乃是金銀財寶物,或貴重之貨,此等物件,乃世人共爭,又是引賊釣餌。現(xiàn)在此等商人,又且商主,所持物件又且重寶,真如使諸盜賊垂涎三尺,眼中之釘,孔子云:「仁者以財發(fā)身,不仁者以身發(fā)財。」蓋他們所經(jīng)之路,又且險路,其危險之極,想可知矣。嗟乎!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世人忘本逐末,惟利是圖,何能知圣人之立道,以德為本,以財為末,故君子先慎乎德,德立而財生焉。然若如是,而世間之盜賊則可絕跡矣。險路,乃指曠野山林煙疏絕跡之處,此等地方,一則虎狼惡獸可藏,二則盜賊可伏,故曰險路。

  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諸善男子勿得恐怖兩句,是明勸慰。此人乃仁德之人,故他在此彷惶無措之下,而能鎮(zhèn)定自己,兼能勸慰他人。他們恐怖有二說,一則恐怖財物被劫,二則恐怖性命堪虞。

  汝等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是菩薩能以無畏施于眾生兩句,正明勸念。此人非但仁德而且深信觀音,故至此危險之際,能勸勉他們稱念,然此人乃深知菩薩之神力耳。應當一心一句,意謂在此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之際,倘有差池,性命堪虞,是故應該一心誠懇力念,蓋誠能感于天地也。

  是菩薩一句,正明菩薩無畏。然菩薩素負物望,尤以拔苦嘉號,所以眾生往往遭受苦難時,如陷惡道,如遇猛虎,如被盜賊包圍,如是等等危險,若能臨境不變,一心稱念,爾時菩薩即能化危為夷,除兇成吉,故云無畏施于眾生。

  汝等若稱名者,于此怨賊,當?shù)媒饷撊,此明稱名靈應。菩薩圣號,恩澤一切眾生,盜賊聞之,必受感化,故能轉惡成仁,慈心以待,故云當?shù)媒饷。眾商人聞下,正明臨難勤念,F(xiàn)在此等商人至此臨眉欲燃之際,尤其生死關頭,一聞有其營救方法,自然咸即信奉。曾子云:「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辜创酥^也。

  依理說:此中怨賊,非是外賊,乃是眾生自家六根門頭之賊,此六賊確非外面怨賊可比,外面怨賊僅劫眾生性命財產(chǎn)而已,而此六賊乃專劫奪眾生法身慧命及如來藏心之恒沙功德,是故一切眾生一向以來赤貧無依而輪流三界者。

  案:比丘尼傳云:「晉高平,令宗比丘尼,時大亂,被賊驅逐,逃至冀州,復被賊追,逃至樹上,一心持念觀世音菩薩,盜賊只顧前走,遂免于難!

  問:世上諸難甚多,為何單舉此七難呢?

  答:此七難有所表故。譬喻人之一身是地水火風空識六種構成,而歸終還由此六種毀壞,F(xiàn)在將此七難來表六種,水火風表我們水火風三大,刀杖枷鎖,是有形質,可表我們地大,鬼賊王等,是屬有情,可表我們諸識,三千世界是患難處所,可表空。

  問:空,何以稱為難呢?

  答:空是眾難之本,例如我們身體堅實,外病不侵,身體若虛,眾疾叢生,所以空為發(fā)病之源。又如人家,宅無垣墻,盜賊易侵,故空亦成一難。

  問:為何識種是難呢?

  答:識心能起邪思分別,橫起愛見,計執(zhí)邪解,能毀法身,例如王賊,能劫財寶,斷傷壽命,故識種之害甚過水火,故稱為難。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記:此總結七難。佛說至此,時候已長,以恐無盡意神思昏晦,而佛重呼之,蓋乃提醒其精神也。梵語摩訶薩,華言「大」,意謂菩薩非是權小菩薩,乃是大菩薩。上面菩薩能于諸難布施無畏者,此乃全是菩薩威神力故,故云神力巍巍。

  【若有眾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

  記:此下是明能離貪嗔癡三毒。然此三毒它之厲害比其余之毒尤為更甚,是故我們要離其生死,必先痛除此三者。

  問:此三者何稱為毒呢?

  答:此三者能壞我們善根,又能斷喪我們佛性種子,而世間一切惡法莫過于斯,故稱為毒。例如我們飲了毒劑,死無疑義,譬喻我們法身傳了此毒,定然必死。

  此下即明三毒。初明欲境,次明嗔境,三明癡境。三毒之害,惟色欲為最,故先明。若有眾生,多于淫欲兩句,正明欲境。然之色欲一端,乃世人之通病也,古人云:「食色,性也!勾朔侵邢轮吮黄渌,而其上根利智之人若不戰(zhàn)戰(zhàn)兢兢警惕在念,恐也難免被其所惑,以觀古今一般出格豪杰,他們固然可為圣為賢,若不節(jié)制此欲,卻且反為下愚不肖之人,是故學者不可不慎耳。至于伯夷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此乃我們最好之榜樣也。楞嚴云:「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xù),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

  常念恭敬下,正明對治方法。意謂如若眾生貪欲沉重若能稱念圣號,以念力對治淫心,馬上便得解脫。

  問:色欲既是人之天性,然以我們?yōu)楹我獢嗄兀?/p>

  答:此有兩說:一佛家為斷生死故,故宜除欲,蓋欲乃生死之根也!觀乎三界四生六道莫不以媾感生,以生則有死,以死又復生,生生死死,循環(huán)不息,故欲之患,實吾人之致命傷也。吾人要出三界,故宜斷之!

  二色欲乃世人之大禁忌,我們冒然若犯,輕則損名敗德,重則亡軀喪命,以觀現(xiàn)在社會之人,不知多少竟為色情奔狂而走自殺,古人云:「萬惡淫為首,眾善孝為先!构市奚眇B(yǎng)性之人,切宜痛除,然痛除方法,依圣教量略有三者:

  一作親想,意謂吾人見諸女人或老或小,應該作母女姊妹想,若能作此觀想,以其欲念漸漸便可消滅。至于一般色徒斷不敢在母女姊妹身上起諸不正邪念。

  二作怨想,意謂女人之毒甚過砒霜惡蛇,吾人之所以墮落者,此皆因其貪女色故。

  三作不凈想,意謂女人之色祗不過外面一層薄皮而已,若揭去一層皮,身里膿血淋漓臭穢不堪,以此何凈之有?如摩鄧女經(jīng)云:「佛告摩鄧女,汝愛阿難何等?女言:我愛阿難眼,愛阿難鼻,愛阿難口,愛阿難耳,愛阿難行步。佛言:眼中但有淚,鼻中但有涕,口中但有唾,耳中但有垢,身中但有屎尿,臭處不凈,于是身中有何所益?」以此觀之,而一般傾國傾城女色也不過是盛屎之花瓶耳。修行人應作如是觀察,庶幾不為天下女色所惑也。

  【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嗔!

  記:次明求離嗔毒。嗔恚,乃柔之相反,蓋無其涵養(yǎng)之德也。它之厲害,不遜色欲,以其為人者,宜更痛改之。此毒,上至圣人,下至凡愚,均屬難免。圣人,如身子河神之類,凡愚,如人王庶民之類。以其世間如國與國打,人與人爭,此皆由以嗔恚所起,是故小則壞其原氣,大則致其身亡,故修行人應宜從善學之。

  若多嗔恚句,是指火性過猛之人。常念恭敬句,是明對治方法。意謂此人若能常念菩薩圣號,以念力制伏嗔機,以慈風拂除恚熱,故得解脫。

  【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

  記:三明求離癡毒。若多愚癡句,乃對智慧說。意謂此人神識昏盹,性靈不敏,小則事理錯亂,邪正不分,大則顛倒迷離,陷落邪道。若如此輩,盲修瞞念,濫收徒弟,妄稱人師,自蠱蠱人,此所謂「一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惜哉!此即其愚之甚矣。常念恭敬句,是明對治方法。意謂此人若能常念菩薩圣號,以正念力,辟除邪見,以智慧日,照其暗鈍,其愚鈍苦,便得解脫。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是故眾生常應心念!

  記:此乃總結上文。佛又重呼無盡意,此當然又是警惕之意,意是要他留神諦聽,須知此之三毒,乃是眾生禍患之根,舍菩薩神力無能拔也,故佛仍重切呼之。有如是等一句,是說上面三毒煩惱,乃是一切煩惱根本,也是一切眾生最難拔之煩惱,F(xiàn)在眾生一稱圣號,此等煩惱隨即消滅,此非菩薩神力而誰?故云有如是大威神力。

  多所饒益一句,是說菩薩名號益人之大。眾生若肯持名稱念,便得菩薩威神加護,一眾生如是,余諸眾生亦然,故云多所饒益。

  是故眾生一句,此總結勸。意是稱念菩薩名號,既有這等利益,而一切眾生應當常時心念。此心念,揀非口念,我們平時多是口念心不念,故以徒勞無功,須知念也者,念念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其念也,故行者宜戒慎之,F(xiàn)在念念無間,心心相應,能念與所念打成一片,此時是何境界?此須行者自己領會耳,故云常應心念。

  【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yǎng)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

  記:此下兩段文,是明能感與所感。設欲求男一句,如指掌疏云:「女人無子,有三種苦:一者為夫所棄,二者為余婦所輕,三者為傍人所笑,為脫此苦,故須求也!谷缡廊恕覆恍⒂腥瑹o后為大!

  禮拜供養(yǎng)下,正明感應。世人無子,則老無依,故子息乃世人所重也。是故人人宜求之,而求時必然誠懇,菩薩有求必應,故云便生。今言福德智慧之男者,意是菩薩所賜之子,其福德智慧乃超一切庸流之輩。例如有福無德,即同修羅之類,有德無智,即屬愚蠢之流,有智無福,即落貧寒之家,此等均非全美,菩薩所賜乃是完美無缺。楞嚴云:「能令法界無子眾生,欲求男者,誕生福德智慧之男!

  案:傳云:「清雍正,臨川鄒魯白衣,平素虔誦觀音經(jīng),遂生兩子,后信力漸退,自謂所生二子非是菩薩之力,一起此念,二子即夭折,以后力加懺悔,矢愿施經(jīng),一日,其妻夢見大士抱一嬰孩置于床榻,越日生一子,隔歲又夢大士,仍生一子。」

  【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眾人愛敬!

  記:此明求女能應。設欲求女一句,意是男子承內(nèi),女子結外,若是有男無女,亦非全美,雖半子理亦應有,故須求之。

  端正有相一句,是說菩薩所賜之女福美雙全,此非凡流有德無相,有相無德,有德有相而無美貌。端正與有相,意義有別,端正是屬體態(tài)美麗,有相是屬貴格主富,如世間女子容顏端正,若無貴格之相,此等女子則落勞苦孤寒之命,此所謂「紅顏多薄命」是也。若有貴格之相,而無容顏美姿,此等女子雖然富貴,但人不愛重,此也非美,總之此等女子非今菩薩所賜,菩薩所賜乃是雙全無缺。

  宿植德本一句,意謂此女有如是福德美貌,此乃她宿世因緣所植也。

  眾人愛敬一句,意謂此女有如是貌,故人人愛慕之,兼她有德有相,故人人愛而敬之,此非有美無德,人愛而加犯,又非有德無貌,人敬而厭離。楞嚴云:「能令法界無子眾生,欲求女者,誕生端正福德柔順眾人愛敬有相之女!

  案:傳云:「華敦第三妻妾,十九年不生育,常禱觀音大士,一日,夢觀音大士抱一男一女,曰:憐汝虔誠,今付于汝。隔年,果生一男,又隔年生一女,以后再不復娠!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力!

  記:此乃總結。然若眾生有其所念,有其所求,而菩薩以耳根三昧觀其心察其意,隨其所求,應其所應,此乃菩薩威神之力。

  【若有眾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是故眾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

  記:此乃舉福勸人持念。意謂我們?nèi)裟苄拇婀Ь,身行禮拜,此不但能消災弭難,而且能獲福無疆,是故吾人應當受持禮拜。今言福不唐捐者,其意即是持名禮拜,此非徒勞無功,實乃獲福無盡也。

  【無盡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名字,復盡形供養(yǎng)飲食衣服臥具醫(yī)藥,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無盡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復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yǎng),是二人福正等無異,于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

  記:此明一多較量功德。吾人若能供養(yǎng)眾多菩薩,所得功德當然甚多,此是理所必然。而現(xiàn)在僅持觀世音菩薩一名,所得功德等與持六十二億菩薩功德無異,此種,佛深恐無盡意生起疑惑,故特另以一種異樣腔調(diào)重呼無盡意一聲,意是勉勵他細心諦聽,要知法性海中功德,無計多少,不落較量。

  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楞嚴云:「此三千大千世界,現(xiàn)在世間諸法王子,有六十二億恒河沙數(shù),修法垂范,教化眾生,隨順眾生,方便智慧,各各不同!狗鹋e此數(shù),乃他現(xiàn)量智所知,實非假設之辭。恒河,是印度四大河之一,此河從阿耨達池東面銀?诹鞒,繞池一匝,然后流入東南海,河面闊量四十里,沙細如面,佛常在此河邊說法,如說到數(shù)目幾不能勝舉時,便用此河沙譬喻,故經(jīng)中常有此恒河沙名字,意是喻其極多意思。

  盡形供養(yǎng)一句,意即此一報身以諸四事供養(yǎng)此許多菩薩,然此乃明其時長及供養(yǎng)周備也。于汝意云何下二句,是問意。意謂此諸善男善女以盡形壽將諸四事供養(yǎng)此許多菩薩,此種功德,在汝無盡意意思如何?

  無盡意言下,如實陳答。蓋此功德當然甚多,此是毫無疑義,故云甚多世尊。

  佛言下,正出疑題。第一受持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與受持觀世音菩薩一名號,兩種福德相等無異,此是一疑。第二是盡形壽供養(yǎng)與現(xiàn)在一剎那間供養(yǎng),所得福報亦是相等無異,此是二疑。第三是以四事常時供養(yǎng)與現(xiàn)在一時單行禮拜供養(yǎng),所得福報亦是相等無異,此是三疑。此三疑,在無盡意當然很是明白,故無須佛解答,然在凡愚下識之人卻未免朦昧,筆者特將解釋于下:

  第一疑題,受持一菩薩名號,可等與受持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名號,此種我們可將佛的法身和佛的化身來說,就可斷然明白,因佛的法身只有一,而佛的化身則有無量無邊,須知法身與化身原同一體,若無法身之體,安有化身之用,故知無量的化身乃從一法身分化出來,現(xiàn)在這位菩薩既是果后行因菩薩,他的法身化身何嘗不如是,所以我們念觀世音的法身,就等念于諸佛的化身,此所謂「一即無量,無量即一!勾蟪苏撛疲骸阜ㄉ砦ㄒ,應身則多!挂来送浦,念一佛與念多佛就無差別了。

  第二疑題,畢生供養(yǎng)與一時供養(yǎng),供養(yǎng)諸佛,本不計時間久暫,貴在一心領解不領解,如果我們以一剎那間能以解心現(xiàn)前供養(yǎng)諸佛,此等功德即成無相的不可思議功德。若以有所希求之心而解心不得現(xiàn)前時去供養(yǎng),雖經(jīng)塵劫,所得功德只只有限。故我們供養(yǎng)諸佛斷不可以著相供養(yǎng),須知著相供養(yǎng),乃是屬于有為之造作,以有為之心而求無為之果,無有是處,F(xiàn)在畢生供養(yǎng)與一時供養(yǎng),觀其兩者時間雖是相差遙遠,若能以解心現(xiàn)前供養(yǎng)諸佛,雖一剎那,而所得功德當在不可思議計,何以故?法性海中乃不計其時劫也。

  第三疑題,以四事常時供養(yǎng)與一時單行禮拜供養(yǎng),供養(yǎng)諸佛,本不計其物品,使然貴在一心如法與不如法,若能以如法供養(yǎng),雖是為時且暫,而所得功德已是法性海中功德,故不計其時劫物品也。此時乃明心見性之時,故勝世間之物品供養(yǎng)。如梁王問達摩:十里造一庵,五里造一亭,究何功德?達摩答:毫無功德,即此意,蓋彼非是明心見性供養(yǎng)也。經(jīng)云:「一切供養(yǎng)中,法供養(yǎng)為最!勾艘庖。故知供養(yǎng)諸佛,須以明心見性供養(yǎng),若以塵著之心供養(yǎng),雖經(jīng)塵劫,竟亦徒然耳。

  于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一句,正明持名禮拜所得之福。此非有為之福,乃是直截眾生生死妄惑,去妄成真,遂成出世無為功果之福,此種無為功果,乃非凡夫所能計較,故云不可窮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