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
《心經》可以指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佛經中字數(shù)最少的一部經典著作,因其字數(shù)最少、含義最深、傳奇最多、影響最大,所以古往今來無數(shù)藝術家都傾注極大精力和虔誠之心,把《心經》創(chuàng)作成為異彩紛呈的藝術品。自由自在的菩薩用般若智慧言傳身教眾生,依靠自心的心靈智慧,從煩惱生死的這一邊到..[詳情]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幽贊-窺基大師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幽贊卷上
大乘 基撰
贊曰。今為有情結習所蔽。敬受邪教誹毀大乘。于空有經如言計著隨印所解互生厭希。設希出要親依善友由各迷方邪亂授學。懼廣文海初不趣求。雖樂略經而不能了。于真俗諦競說有無心境法中遞生取舍。令正法義真謬具分。信學有情皆獲利樂。依先所授略贊中道。如解深密經中佛依遍計所執(zhí)。說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涅槃相生勝義三無性已。時勝義生菩薩白佛言。世尊佛初唯為趣聲聞者轉四諦輪。雖甚希奇然未了義。是諸諍論安足處所。次復唯為趣大乘者轉隱密輪。說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涅槃。雖更希奇猶未了義。亦諸諍論安足處所。今為發(fā)趣一切乘者轉顯了輪。無上無容是勝義中真了義教。非諸諍論安足處所。金光明經說此三法名轉照持。輪摧破名。具遮表故。由諸有情迷法實相起造惑業(yè)淪生死海。大圣法王證法自性善巧方便。應彼機宜離言法中以言顯說。欲令隨獲中道實相。故有頌言
諸佛或說我 或時說無我
諸法實相中 無我無非我
余經復說。佛以一音演無邊義。眾生隨類各得解等。既猶天鼓應念發(fā)聲。亦類末尼如求雨寶。應物雖設種種法門。智見純和未生乖競。佛涅槃后因彼大天人法□紛初封著有。如有頌曰
應審觀佛教 圣諦說為依
如采沙中金 擇取其真實
圣龍猛等為除有執(zhí)采集真教究暢空宗。如別頌曰
真性有為空 如幻緣生故
無為無有實 不起似空華
彼言。世俗可說法有。依勝義諦一切皆空。雖此真空性非空有。寄詮勝義理皆性空。有情由是次生空見。無著菩薩復請慈尊說中道教。雙除二執(zhí)。而說頌言
虛妄分別有 于此二都無
此中唯有空 于彼亦有此
故說一切法 非空非不空
有無及有故 是則契中道
彼言。世俗說我法有依勝義諦唯此二空。雖佛為破執(zhí)空執(zhí)有總相宣說諸法有空。或說諸法非空非有。名字性離空有雙非。勝義寄詮有空有有。故慈尊說。有為無為名之為有。我及我所稱之為無。非說有空法皆空有。觀斯圣意空有無乖。法離智詮何空何有。對機遣病假說有空。后諸學徒隨文起執(zhí)。己之所解謂契中宗。他之所知將為謬說。今贊經義申其兩端。妙理是非智者當了。般若波羅蜜多者大經之通名。心經者此經之別稱。般若之心經也。三磨娑釋依士為名。蘇漫多聲屬主為目。雖此心經亦名般若。彼總此別故但名心。般若慧義。古釋有三。一實相謂真理。二觀照謂真慧。三文字謂真教。今釋有五。第四眷屬謂萬行。第五境界謂諸法。福智俱修有空齊照。尋詮會旨究理解生;坌曰圪Y皆名般若。能除障習證法真理。眾德之首萬行之導。雖獨名慧攝一切法。波羅者彼岸義。古說有二。謂菩提涅槃。今釋有五。一所知。二教。三理。四行。五果。蜜多者離義到義。由行般若離諸障染。境盡有無解窮六藏。義洞真俗業(yè)備二因。覺滿寂圓斯升彼岸。體用兼舉故立此名。然所修行具七最勝。方可得名波羅蜜多。一住菩薩種姓。二依大菩提心。三悲愍有情。四具行事業(yè)。五無相智所攝。六回向菩提。七不為二障間雜。若行慧等一切善業(yè)。隨闕此一非到彼岸。此在初劫名波羅蜜多。在第二劫名近波羅蜜多。在第三劫名大波羅蜜多。佛果位中更無異稱。今包因果故舉通名。心者堅實妙最之稱。大經隨機義文俱廣。受持傳習或生怯退。傳法圣者錄其堅實妙最之旨別出此經。三分二序故皆遺闕。甄綜精微纂提綱跡。事雖萬像統(tǒng)即色而為空。道縱千門貫無智而兼得。探廣文之秘旨標貞心以為稱。經者津妙理之格言。掖迷生之恒范。欲令隨證或依或說般若貞實而說此經。故以心目。如瑜伽論水陸華等十地等經。
經曰。觀自在菩薩
贊曰。勝空者言今此經中略有二分。初觀自在等破二執(zhí)顯二空。后菩提薩埵等嘆二依得二利。大經云。佛告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應如是觀。實有菩薩不見有菩薩。不見菩薩名。菩薩自性空菩薩名空。故今標菩薩令彼不見。故破生執(zhí)而說生空。如應者言。今此經中總有三分。初觀自在等標上人修行勸示發(fā)心。次舍利子等陳機感者名述理垂喻。后菩提薩埵等彰依學之德嘆獲勝利;虺趿罹毮。次斷除四處。后離苦圓證。練磨有三。今標菩薩先修行人勸示發(fā)心。初練磨也。謂聞菩提廣大深遠。若生退屈應練磨心。彼觀自在昔初發(fā)意。具諸煩惱于無明殼建立勝心。舍身命財求佛智慧。興大勇猛已成等覺。我亦應爾勵己增修。不應自輕而生退屈。觀者察義。府救慧悲。自在者無滯義。拔濟妙用。諸有殷凈三業(yè)歸依。必應所祈六通垂化。無暇?囡w輪摧伏。作不請友為應病醫(yī)。攝利難思名觀自在。又觀者照義。了空有慧。自在者縱任義。所得勝果。昔行六度今得果圓。慧觀為先成十自在。一壽自在。能延促命。二心自在。生死無染。三財自在。能隨樂現(xiàn)。由施所得。四業(yè)自在。唯作善事及勸他為。五生自在。隨欲能往。由戒所得。六勝解自在。能隨欲變。由忍所得。七愿自在。隨觀所樂成。由精進所得。八神力自在。起最勝通。由定所得。九智自在。隨言音慧。十法自在。于契經等。由慧所得。位階補處道成等覺。無幽不燭名觀自在。但言觀音詞義俱失。菩提薩埵略言菩薩。菩提即般若薩埵謂方便。此二于有情能作一切利益安樂。又菩提者覺義。智所求果。薩埵者有情義。悲所度生。依弘誓語故名菩薩。又薩埵者勇猛義。求大菩提精勤勇猛故名菩薩。又修行者名為薩埵。求三菩提之有情者故名菩薩。有具悲智遍行慈愍。紹隆凈剎府救穢方。機感相應故唯標此。或處上位諸具大心妙慧成就皆觀自在;蛑甘敬肆畈氃挥^。非住西方來游此者。彼大經中不別顯故。
經曰。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贊曰。勝空者言下破法執(zhí)而說法空。大經次言。不見般若波羅蜜多。不見般若波羅蜜多名。般若自性空。般若名空故。如應者言。顯由學慧方照性空。示先所修法。第二練磨心也。謂見菩薩萬行難行。若生退屈應練磨心。我無始來為求世樂尚能備受無義眾苦。況求菩提。為出生死度有情類生怯劣心。此深般若彼已修學。我亦應爾省己增修不應退屈。彼舍利子先發(fā)大心因施眼故退求小果?纸窀藙袷揪毮。所言行者。勝空者言。若依世俗。欲證出世無分別智無倒觀空。要學能遣一切所緣聞思慧等。學照空者即名為行。若依勝義。由無所得無分別故都無所行是名為行。無垢稱說。不行是菩提無憶念故。大經亦言。不見行不見不行無自性故。今言行者。都無所行是名為行。非有行義;蛴忻苋∮嗔x釋言。若無所行無所不行是則為行。若有所行有所不行非為行也。復有異釋。動念攀緣為生死根非為行也。懲心絕慮為出世本是名為行。如應者言。譬如幻士而有所作。雖無實作非無似者。待因緣聞信學證說曾無暫舍。然無分別不見行相是謂行義。非都無行。以病說除非除法故。若本無法可行可除。即愚法者稱已成覺。說有迷悟深自毀傷。翳花體空可不資療。翳既非有如何假除。翳既不除初無真眼。由何勝義照花體空。若無所行無所不行。有情無明無所不明。應從無始一切皆明。其先未明今明誰也。便同異道無所不為。背理乖宗何成覺慧。若絕攀慮即是真行。應無想等皆真圣道。徒設受持厭舍造修?芍B思惟疾除邪謬。今言行者。雖行而不見行。非無行義。由此經說不見行不見不行。假有所行實無行故。不爾唯應說不見行。復言不見不行有何詮理。是故定應如后所說。然佛果德殊勝無邊。非廣大修無由證得。故依此義而說行者。要具大乘二種種姓。能于五位漸次修行。二種姓者。一本性住種姓。謂住本識能生無漏本性功能。二習所成種姓。謂聞正法等熏習所起。云何應知有本性住種姓依之修習大菩提因。若性樂施好贊勸他。無罪事中應時為說。他債不狂受寄無差。大財寶中心無耽著。若性成就軟品惡業(yè)不極損他。作惡速悔常行慈愛。知恩報恩。凡所規(guī)求不以非法。樂修福業(yè)輕罪重怖。見聞受苦過于自身。善事好同惡法樂遠。于諸僮仆嘗無苦言。于德有德恒生贊仰。若被他害無反報心。他來諫謝速能納受終不結恨不久懷怨。若性翹勤夙興晚寐。凡事勇決樂為究竟。大義無畏不自輕蔑。若于法義性審思惟。好樂寂靜愛慕出離。所作無忘于怨慈愍。若性聰慧凡學易成。離惡事中有力思擇。性不能起上煩惱纏造無間業(yè)斷善根等。設生惡趣便能速出亦不受于猛利大苦。雖受微苦發(fā)增上厭于苦有情深生悲愍。若見有此施等粗相纏蓋輕微粗重薄□。應知定有菩提本性。然由未遇真實善友為說菩提。雖遇為說顛倒執(zhí)學方便慢緩善根未熟故處生死。若入五位所修無邊勝善法種名習所得。五位者何。一資糧位。從初發(fā)起大菩提心。乃至始修四尋思觀住四十心皆此位攝。一信等十心。一信。二精進。三念。四慧。五定。六施亦名不退。七戒。八護。九愿。十回向。二十住。一發(fā)心。二治地。三修行。四生貴。五方便。六正心。七不退。八童真。九法王子。十灌頂。三十行。一歡喜。二饒益。三無恚。四無盡。五離癡。六善現(xiàn)。七無著。八尊重。九善法。十真實。四十回向。一救護眾生。二不懷。三等一切佛。四至一切處。五無盡功德藏。六隨順平等善根。七隨順等觀一切眾生。八如相。九無縛無著。十法界無量。二加行位。從資糧后四種等持。一明得定。二明增定。三印順定。四無間定。三通達位。從四定后初地初心真相見道。四修習位。從見道后至金剛定十地修道。十地者。一極喜。二離垢。三發(fā)光。四焰慧。五極難勝。六現(xiàn)前。七遠行。八不動。九善慧。十法云。五究竟位。金剛定后解脫道中三種佛身。四妙圓寂。圓滿佛果。雖知五位云何修行。諸修行者欲證菩提作大利樂。要先發(fā)起大菩提心方興正行譬如大海初有一滴能為諸寶作所住處。最初發(fā)心亦復如是。五乘善法皆因此生。又如世界初始漸起即為荷負諸眾生因。此心亦爾。能為五趣無量種類荷負依止。又如空界無不含容。大菩提心亦復如是。遍空有為皆厭離故。如空菩提皆求證故。盡空眾生皆深念故。此初發(fā)心雖為下劣一念福聚尚說難盡。況經多劫發(fā)心修行利樂功德。因何發(fā)心。一者見聞佛等神力。二者聞說菩薩藏教。三者見聞佛法將滅。念言法住能滅大苦。四者末劫多見眾生癡無慚愧慳嫉憂苦惡行放逸懈怠不信。念言濁世多起如是惡煩惱時。我當發(fā)心令余學我起菩提愿。由此便發(fā)大菩提心。將欲發(fā)心先具十勝德起三妙觀。十勝德者。親近善友。供養(yǎng)諸佛。修集善根。志求勝法。心常柔和。遭苦能忍。慈悲淳厚。深心平等。信樂大乘。求佛智慧。三妙觀者。一厭離有為。謂觀生死惡趣無暇等眾苦逼迫。自身之中五蘊四大能生惡業(yè)。九孔常流臭穢不凈。三十六物之所集起。無量煩惱燒煮身心。如沫如泡念念遷流。癡覆造業(yè)六趣輪回。諦審思惟深心厭舍。二求菩提。謂觀佛果相好莊嚴。法身本凈。具戒等蘊力無畏等無量勝法。成二妙智慈愍眾生。開導愚迷令行正路。諸有情類遇皆除惱。見是功德修集希求。三念眾生。謂觀眾生癡愛所惑受大劇苦。不信因果造惡業(yè)因。厭舍正法信受邪道。四流所流七漏所漏。雖畏眾苦還為惡業(yè)。而常自作憂悲苦惱。愛別離苦見已還愛。怨憎會苦覺已彌怨。為欲起業(yè)生苦無厭。求樂犯戒。懷憂縱逸作無間業(yè)。頑蔽無慚謗毀大乘癡執(zhí)生慢。雖懷聰敏具斷善根。妄自貢高常無改悔。生八無暇匱法無修。雖聞不持翻習邪業(yè)。得世妙果謂證涅槃。受彼樂終還生惡趣。見是等輩深心悲愍。次應發(fā)心如是發(fā)愿。愿我決定當證無上正等菩提。能作有情一切義利;螂S意樂諸佛之名如釋迦佛初發(fā)希愿。如有頌言:
- 上一篇:心經提綱
- 下一篇:行深度苦證智--慧門禪師以心經說禪行
- 地藏經注音版
- 無量壽經注音
- 妙法蓮華經全文
- 《心經》誦讀、讀誦的步驟
- 《金剛經》全文-金剛經原文、譯文及釋意
- 地藏經原文
- 楞嚴經白話文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念誦及回向儀軌
-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注音版
- 普賢行愿品原文
- 藥師經原文
- 金剛經注音版
- 妙法蓮華經注音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注音版
- 無量壽經原文
- 楞嚴經注音
- 金剛經原文
- 圓覺經原文
- 無量壽經原文
- 妙法蓮華經原文與白話文對照版
- 楞嚴經全文
- 普賢行愿品注音版
- 《心經》全文-心經全文注音及譯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
- 普門品儀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完整儀軌
- 金剛經全文及譯文
- 華嚴經原文
- 無量壽經全文
- 地藏經解釋-地藏經全文白話解釋
- 心經注音版
- 維摩詰經原文
- 十善業(yè)道經原文
- 心經的作用和好處,心經有什么作用?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原文
- 《心經》全文、心經譯文解釋
- 無量壽經白話文
- 金剛經譯文
- 圓覺經講的是什么內容?圓覺經概說
- 《大寶積經》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是怎么來的?楞嚴經的由來故事
- 佛經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講記
- 念地藏經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是大乘經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誰翻譯的?心經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注音版
- 法華經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
- 《父母恩重難報經》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注音版
- 從《壇經》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