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經(jīng)大全 > 心經(jīng) >

心經(jīng)

《心經(jīng)》可以指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佛經(jīng)中字?jǐn)?shù)最少的一部經(jīng)典著作,因其字?jǐn)?shù)最少、含義最深、傳奇最多、影響最大,所以古往今來無數(shù)藝術(shù)家都傾注極大精力和虔誠之心,把《心經(jīng)》創(chuàng)作成為異彩紛呈的藝術(shù)品。自由自在的菩薩用般若智慧言傳身教眾生,依靠自心的心靈智慧,從煩惱生死的這一邊到..[詳情]

《心經(jīng)》的大智慧(一百二十二)

  實際我們的聞性是不生不滅的,不受影響的。好的、不好的都聽得清清楚楚,有聲音、沒有聲音都不受騙的。你說好,也聽得清清楚楚;要說壞,我也不是傻瓜,一樣聽得清清楚楚,不受影響。不受影響不等于你不知道。你知道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該怎么做還是怎么做。我要做好事,不是因為你表揚我就做,你批評我就不做。

  我的本性是清清楚楚、不生不滅、明明白白的,我有我做人的宗旨,該怎么樣就怎么樣去做,我有因果的觀念,所以你就活得自在。你不明白這個相的虛妄,就被它牽著鼻子跑,你做不了主。表揚兩句,就飄飄然;批評兩句,就掉到地獄里去了;就是說你自己不能做主,還是自己受苦。地獄怎么出來的?就是我們的情緒跌落到低谷,然后就造業(yè)了,一下子就掉進去了。

  我們明白了自己的本性是不生不滅和靈明不昧的,雖然靈明不昧,但是不受影響,不等于不知道。但我們的本性甚么都明白,甚么都清楚,涵蓋乾坤。所以心是用同樣的心,而住不住是各人自己的問題。就像你現(xiàn)在知道聲音是虛幻的、沒有實體的、了不可得的,就沒有去著聲音的相。

  但如果還是用同樣的這個心,也是在聽,但不知道法師這個聲音相是虛幻的,然后被表揚了就高興,被批評了就難受、就生起嗔恨心,以為是實有的東西、實有的語言。不知道語言是緣生緣滅的、無有實體,所以就會著聲音的這個相,以為是實有的。那為什么會不知道聲音是虛妄的呢?為什么不知道是在作夢、老是不清醒?問題就是對上面所說的理不明白,而認(rèn)為(相)是實在的,就不斷地重復(fù)回憶錯誤的(著相的)念頭,這樣就被系縛住,不得自在。

  我們對“以為實在有”的這個錯誤觀念不斷重復(fù)——人是很容易回憶——導(dǎo)致行為不斷重復(fù)錯誤,這就容易走入生死螺旋中。

  我們對自己所造的不好的業(yè),要從根本上進行懺悔,消除我們的業(yè)障,使我們能得到佛法中最大的受用。

事相上的懺悔和理上的懺悔

  事懺,是要知道我們以前所造惡業(yè)的因果。首先要明白是我們做錯了;第二要改正前非,即改正錯誤。這是事懺。我們以前不明白道理,做錯了事情,就有不好的果報。

  所以要明白“因”,知道我們現(xiàn)在出現(xiàn)的果相是因為我們以前做錯了。知道錯誤了,從現(xiàn)在開始改正。如果你知道錯誤、知道改正,就會認(rèn)識為什么錯了。要是“知道”改正、不知道自己做錯了,那只是騙人,今天像個樣,明天還會繼續(xù)犯。所以知錯和改正,兩者必須落實。

  理懺,要明白真心,要知道無生法忍。就是要明白不生不滅的“真心”,要心無所住,才能是真正徹底的理懺。心不生不滅,不是因緣所生法。面對一切相,明白這些都是夢幻泡影,下決心再也不做錯了,再也不上當(dāng)了,這是心無所住。我們用對了,也是這個心;用錯了,也是這個心。但用對了是自性真心在妙用,用錯了是妄心的用。

  比如說我現(xiàn)在用的這個心,知道這個聲音是虛幻的、了不可得,就不要去著,不要去住,這是真心的妙用。不明白聲音是虛幻不實的,去執(zhí)著它,就會被聲音牽著鼻子走,以為有實體、是實在的,那么心有所住著,就是妄用。

原標(biāo)題:傳承-明向法師:《心經(jīng)》的大智慧(122)

文章轉(zhuǎn)自微信公眾號:禪宗文化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