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四祖司馬道信禪師圓寂日是哪天?農(nóng)歷九月初四

禪宗四祖司馬道信大師圓寂日是哪天?農(nóng)歷九月初四

  農(nóng)歷九月初四,是中國禪宗第四祖道信禪師圓寂紀(jì)念日。

  司馬道信禪師(580年4月3日~651年),俗姓司馬,生于永寧縣(今湖北省武穴市梅川鎮(zhèn)),隋唐高僧,是蘄州廣濟(jì)人。佛教禪宗四祖,是三祖僧璨大師之法嗣,又傳法于五祖弘忍。

司馬道信大師生平

  密懷齋檢

  公元579年,北周占齊昌地,將廣濟(jì)境地從齊昌縣劃出,立為永寧縣,道信的父親司馬申(河南溫縣人氏)為首任縣令。

  公元580年4月3日(太建十二年三月初三日己丑),道信出生于齊昌郡蘄州苞興縣衙內(nèi)(今湖北省武穴市梅川鎮(zhèn)),取名司馬信。

  公元583年(開皇三年)道信四歲,送入設(shè)在鎮(zhèn)北竹影佛寺的鄉(xiāng)塾發(fā)蒙讀書,他聰穎過人,年讀十?dāng)?shù)卷,積學(xué)孔孟老莊。閑暇時聽寺僧誦經(jīng),入耳即知下文,如同早已熟讀。尤愛仿效僧儀,人皆夸為菩薩轉(zhuǎn)世。

  公元586年(開皇六年)道信七歲,于梅川鎮(zhèn)北濟(jì)北寺出家(或說在破額山出家)。其剃度師戒行不清凈,道信禪師曾多次勸諫,但是對方卻聽不進(jìn),道信禪師只好潔身自好,私下地持守齋戒,時間長達(dá)五年之久。

  隨師修禪

  公元592年(開皇十二年)道信十四歲赴舒州(今安徽安慶市)皖山(今安慶市潛山、岳西)深處禮禪宗三祖僧璨為師。此后十年,三祖往返隱遁于皖山山系的司空山、天柱山、霍山、英山、青獅山之間,道信隨侍。

  公元594年(開皇十四年)道信十五歲指點張懷到雙峰山出家,作栽松道者。

  公元599年(開皇十九年)道信二十歲,道信四祖用中草藥遏止蘄黃的瘟疫,用芥菜粑治愈疥瘡。

  公元601年(仁壽元年)道信 二十二歲,五祖弘忍誕生于黃梅濯港化城山社屋。

  附名吉州寺

  公元604年(仁壽四年) 道信二十五歲,三祖赴羅浮山,道信到吉州受戒、常住。

  公元605年(大業(yè)元年) 道信二十六歲,在蘄州府城東鳳凰山建正覺寺,新蔡縣(黃梅縣前名)破額山建幽居寺、東禪寺、西禪寺(西永福寺)、武穴大金幽棲寺、大冶(今黃石市南郊)廣法寺。

  公元606年(大業(yè)二年)道信二十七歲,三祖歸皖,道信回侍,三祖?zhèn)鞲兑吕彽佬艦樗淖,立化于皖公山岫樹下?/p>

  公元608年(大業(yè)四年) 道信二十九歲,期間,歸蘄黃收七歲弘忍為徒,攜住大林寺,四十年不離身旁。

  公元611年(大業(yè)七年)道信 三十二歲,蘄春郡久旱,瘟疫流行,四祖回郡教民眾念《般若》求雨,挖米菊做粑,旱象息,瘟疫消。

  公元616年(大業(yè)十二年) 道信三十七歲,于廬山望破額山紫氣橫分六道。

  公元617年(大業(yè)十三年)道信 三十八歲,赴吉州解林士弘之圍,暑天降雪息瘟疫,州民建雪山寺留居。祖赴衡岳,經(jīng)九江,留居廬山大林寺十年。

  公元619年(唐 武德二年)道信 四十歲,說法于螺川、廬陵(今吉州一帶)。

  傳法雙峰山

  公元620年(武德三年) 道信四十一歲,應(yīng)蘄黃道俗之請,攜弘忍諸徒離潮山寺回蘄州,仍行走于蘄黃山區(qū)定址。

  公元621年(武德四年)道信 四十二歲,住錫破額山,終止頭陀行,擴(kuò)建幽居寺。定居收徒,農(nóng)禪并舉。

  公元624年(武德七年) 道信四十五歲,道信又應(yīng)蘄州道俗信眾的邀請,到江北弘法,旋即在黃梅縣西的雙峰山(又稱破頭山)造寺駐錫傳禪,后稱四祖寺。在這里,道信禪師居住了三十多年,道場興盛,法音遠(yuǎn)布,“諸州學(xué)道,無遠(yuǎn)不至”,門徒最盛時多達(dá)五百余人,其中以弘忍最為著名。

  公元630年(貞觀四年) 道信五十一歲,祖赴牛頭山度法融,開牛頭禪系。在此前后,弘忍奉命兼管東禪寺務(wù)。

  公元634年(貞觀八年) 道信五十五歲,蘄州刺史崔義玄,慕名禮拜四祖,祖曰:“神通妙用,全在爾心。”

  公元636年(貞觀十年)道信 五十七歲,新羅僧人法朗于新羅國善德女王(630—646)初期來華,奔趨雙峰依四祖學(xué)禪。期間,法顯、玄爽、善伏諸師先后來雙峰依四祖學(xué)禪。

  公元643年(貞觀十七年) 道信六十四歲,四祖四拒唐太宗詔請,拒不赴京,被賜以紫衣。

  公元644年(貞觀十八年) 道信六十五歲,祖于傳法洞傳付衣法,弘忍承續(xù)宗統(tǒng)為禪宗五祖。此后,弘忍遵祖意,建種松塔,建意生寺。于東禪寺接引老安,法如為弟子。

  公元651年(永徽二年) 道信七十二歲,祖命元一造毗盧塔。閏九月初四日,祖安坐塔中示寂,弘忍繼席,死后被唐代宗李豫賜謚為“大醫(yī)禪師”美譽(yù)。

  公元652年(永徽三年) 逝后一年,塔門自開,祖身不壞,弘忍以漆塑真身,永供塔中。

  禪宗講究不立文字,不重著述,為此道信大師只有《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菩薩戒作法》等書流傳于世。道信大師嗣法弟子五祖弘忍居于黃梅東山弘傳禪法,世人遂并稱道信大師與弘忍大師之道法為“東山法門”,遙尊師為東山法門初祖。

  《楞伽師資記》說:“信禪師再敞禪門,宇內(nèi)流布,有菩薩戒法一本,及制入道安心要方便門,為有緣根熟者說,我此法要,依《楞伽經(jīng)》諸佛心第一,又依《文殊說般若經(jīng)》一行三昧,即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印順法師認(rèn)為:“禪宗四祖道信,在中國禪宗史上是值得重視的、承先啟后的關(guān)鍵人物。達(dá)摩禪進(jìn)入南方,而推向一新境界的,正是道信。……道信以《文殊說般若經(jīng)》為心要,也與神秀所說相合,如《楞伽師資記》說:‘則天大圣皇后問神秀禪師曰:所傳之法,誰家宗旨?答曰:稟蘄州東山法門。問:依何典誥?答曰:依文殊說般若經(jīng)一行三昧。’《楞伽師資記》所傳的《入道安心要方便門》,代表了道信的禪門,是確實的、難得的珍貴資料!”呂澂先生在《中國佛學(xué)源流略講》中也說:“道信所倡導(dǎo)的禪法,經(jīng)過他的嫡傳弟子弘忍的努力宣揚,傳播四方,被譽(yù)為‘法妙人尊’,博得了‘東山法門’的稱號——道信晚年住在黃梅雙峰山(破頭山)的西山,以后弘忍遷到東山,由此得名。事實上,東山法門這一稱號是包括這兩代禪師在內(nèi)。”

四祖道信的故事

  治愈皇太后

  公元595年(隋開皇十五年),皇帝的母親得了一種不治之癥,朝中所有太醫(yī)都無法醫(yī)治;实蹫榱苏饶赣H的命,命令全國各地張貼皇榜。聲稱有誰能治好國母病,可官升三級、賞銀萬兩。當(dāng)時居住黃州府廣濟(jì)縣安樂鄉(xiāng)景和村響水口(即今湖北省武穴市余川鎮(zhèn)十里村呂凹)的道信禪師看到皇榜后,就在十里村呂凹河里、呂凹背后山上采挖菖蒲、田三七、五加皮等藥材制成中藥,托人送到京城,治好了皇帝母親的不治之癥。后來,皇帝封司馬道信為國師,但道信不為官、不為利,愿在余川鎮(zhèn)十里修行,并未進(jìn)入皇宮,也未要皇帝賜的萬兩銀子,皇帝為感謝道信,親自封道信四祖大醫(yī)祖師。

  廣濟(jì)抗旱

  公元611年(大業(yè)七年),廣濟(jì)縣當(dāng)時久旱不雨,稻田龜裂,饑民遍野。四祖道信率眾僧侶一面念《楞加經(jīng)》和《般若經(jīng)》,一面上太平山、橫崗山采苦菜、米菊、蕨根度荒。同時,道信發(fā)動當(dāng)?shù)乩习傩湛巢駮窀牲c火燃燒,使煙霧彌漫至天空,迫使冷空氣下降,一個星期后,大雨傾盆,百姓稱奇,感念四祖。實際上道信施行的就是現(xiàn)在的人工降雨,可見道信真實大智大悟者也。

  降服強(qiáng)盜

  公元614年(大業(yè)十年)多年之前,余川鎮(zhèn)有一次從外地來了一群強(qiáng)盜,手拿著雪白的刀,晴天白日到老百姓家里搶劫財物,四祖道信得知此事,馬上找到強(qiáng)盜頭目,與他談判。哪知強(qiáng)盜頭目不但不講理,反而拿起刀要殺四祖道信。四祖道信見狀,馬上用氣功法術(shù)點了強(qiáng)盜頭目的穴位,使之動彈不得,后來那一群18個強(qiáng)盜見勢不妙都狼狽而逃,再不敢在當(dāng)?shù)匚:Π傩。后來這18個強(qiáng)盜到十里四祖殿來懺悔,在四祖道信的勸說下,這18個強(qiáng)盜都落發(fā)修成正果,成了四祖殿十八羅漢。

道信大師語錄

  佛之妙用

  這時,四祖道信遙觀牛頭山上瑞氣重重,就知道這山上一定有不同尋常的人在修道,于是就親自去尋訪,到了寺里,問寺中的僧人:“這里有修道的人嗎?”

  寺僧回答說:“出家的哪一個不是修道人?”

  四祖問:“這里哪一個是有道的人?”

  寺僧答不出來,另外一個僧人說:“從這里到山中十里左右,有一名僧人綽號懶融,見到來人不起身,也不合掌,不知是不是道人?”

  四祖道信就進(jìn)入山中,見法融端坐自若,一點也不顧來人如何。

  四祖問:“在這里作什么?”

  法融答道:“觀心。”

  四祖征問:“觀是何人,心是何物?”

  法融答不上,就起身作禮問:“大德!你修道的圣地在什么地方?”

  四祖答道:“貧道沒有固定的地方,或者東方,或者西面。”

  法融又問:“你還認(rèn)識道信禪師嗎?”

  四祖問:“為什么要問他?”

  法融說:“向往他的禪德已經(jīng)很久了,希望能拜見他。”

  四祖說:“貧道就是道信禪師。”

  法融問:“為什么今天到了這里?”

  四祖說:“特地來相訪,還有其它棲息的地方嗎?”

  法融指指后面說:“另外有一座小庵。”于是就領(lǐng)四祖到了庵所,許多虎狼繞著這座寺庵,四祖故意舉手作出恐怖的樣子,法融見狀說:“猶有這個在!”

  四祖問:“這個是什么樣?”法融無語。

  過了片刻,四祖在法融平時坐禪的石頭上寫了一個佛字,法融見了很害怕,四祖說:“猶有這個在!”法融還未明個中意旨,就頂禮請說法要。

  于是四祖直指祖師禪要說:“夫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一切戒門、定門、慧門、神通變化,悉自具足,不離汝心;一切煩惱業(yè)障,本來空寂;一切因果,皆如夢幻。無三界可出,無菩提可求。人與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虛曠,絕思絕慮。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無缺少,與佛何殊?更無別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觀行,亦莫澄心,莫起貪嗔,莫懷愁慮,蕩蕩無礙,任意縱橫,不作諸善,不作諸惡,行住坐臥,觸目遇緣,總是佛之妙用,快樂無憂,故名為佛。”

  法融聽后問:“心既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

  四祖答道:“非心不問佛,問佛不非心。”

  法融又問:“既不許作觀行,于境起時,心如何對治?”

  四祖開示說:“境緣無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強(qiáng)名,妄情從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汝但隨心自在,無復(fù)對治,即名常住法身,無有變異。”

  又說:“我受僧璨大師的禪宗頓教法門,今傳付于你。你現(xiàn)在諦聽領(lǐng)受我的話,只可住在這座山上,以后當(dāng)有五個通達(dá)道的人繼承你的法位而大弘禪法。”(據(jù)《祖堂集》卷二)

四祖道信禪師悟道因緣

  后來,道信禪師聽說舒州皖公山(今安徽潛縣)有二僧在隱修,便前往皈依。這二僧原來就是從北方前來避難的三祖僧璨大師和他的同學(xué)定禪師(亦說林法師)。

  在皖公山,道信禪師跟隨三祖僧璨大師學(xué)習(xí)禪法。道信禪師開悟見性,當(dāng)在這期間。《五燈會元》卷一記載:

  隋開皇十二年(592),有位沙彌,名道信,十四歲,前來禮謁三祖僧璨大師。

  初禮三祖,道信禪師便問:“愿和尚慈悲,乞與解脫法門。”

  三祖反問道:“誰縛汝?”

  道信道:“無人縛。”

  三祖道:“何更求解脫乎(既然沒有人捆綁你,那你還要求解脫干什么呢?不是多此一舉嗎)?”

  道信禪師聞言,當(dāng)下大悟。

  原來,吾人所感到的束縛不在外面,而在我們的內(nèi)心。束縛完全來自于我們自心的顛倒妄想,也就是分別、計度、執(zhí)著,如果看破了這些妄想,知道它們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當(dāng)體即空,不再被它們所轉(zhuǎn),那我們當(dāng)下就解脫了。內(nèi)心不解脫,到哪兒都不會自在的。因此,解脫在心,不在外。

  道信禪師開悟之后,并沒有馬上離開,而是繼續(xù)留在祖師的身邊,一方面侍奉祖師,以報法乳之恩,另一方面,借祖師的加持,做好悟后保任的工夫。這樣有八九年的時間(亦說十年)。

  在這期間,三祖不時地點撥道信禪師,并不斷地加以鉗錘,直到因緣成熟,才肯把法衣托付給他。付法的時候,三祖說了一首偈子:

  “華種雖因地,從地種華生。

  若無人下種,華地盡無生。”

  并說道,“昔可大師付吾法,后往鄴都行化,三十年方終。今吾得汝,何滯此乎(當(dāng)年慧可大師傳法給我之后,尋即前往鄴都,行游教化,時間長達(dá)三十年,一直到入滅。如今,我已經(jīng)找到了你這個繼承祖業(yè)的人,為什么不去廣行教化而要滯留在這里呢)?”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