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門五戒是指哪五戒?
“五戒”是佛教中最根本的戒律,是一切戒律的基礎(chǔ)。所有在家的佛教徒都要受持五戒,所以五戒也被稱為“在家戒”,也就是“居士戒”
【五戒】 謂戒有五也。一不殺。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在家人受。則云邪淫。若出家人受。則云離非梵行緣。一切都斷故)。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前四是性戒。后一是遮戒)
○法苑珠林八十八云。夫世俗所尚。仁。義。禮。智。信也。含識所資。殺。盜。淫。妄。酒也。道俗相乖漸教通也。故本于仁者則不殺。奉于義者則不盜。執(zhí)于禮者則不淫。守于信者則不妄。師于智者則不飲酒。斯蓋接化于一時也。正法內(nèi)訓必始乎因。因者即前五過也。此則在乎實法。指事直言。不假飾辭。托名現(xiàn)意。如斯而修不期果而果證。不羨樂而樂彰。若略近而望遠。棄小而保大。則無所歸趣矣。今見奉持不殺者。不求仁而仁著。不盜者。不忻義而義敷。不淫者。不祈禮而禮立。不妄者。不慕信而信揚。不飲酒者。不行智而智明可謂振綱提綱。復何功以加之
○費長房撰隋開皇三寶錄。引宋典云。文帝元嘉年中。問侍中何尚之曰。范泰謝靈運等。皆云。六經(jīng)本是濟俗。若性靈真要。則以佛經(jīng)為指南。如其率土之濱。皆純此化。朕以坐致太平矣。何尚之。答曰。臣聞渡江已來。王遵周顗宰輔之冠蓋。王蒙謝尚人倫之羽儀。郄超王謐王坦王恭或號絕倫;蚍Q獨步。謝敷。戴逵。范汪。孫綽。皆致心于天人之際。靡非時俊清凈之士。皆謂釋氏之教。無所不可何者百家之鄉(xiāng)。十人持五戒。則十人淳謹。百人修十善。則百人和睦。傳此風教。遍于守內(nèi)。則仁人百萬矣。夫能行一善則去一惡。去一惡則息一刑。一刑息于家。則百刑息于國。則陛下言坐致太平是也.
○大毗婆沙論云。此五戒名學處。是近事者所應學故。又名學跡。若有游此。便升無上智慧殿故。又名學路。此為徑路。一切律儀。妙行善法。皆得轉(zhuǎn)故。又名學本。諸所應學。此為本故 ○大莊嚴經(jīng)名五大施彌勒問經(jīng)論云。五戒名大施者。謂以攝取無量眾生故。成就無量眾生樂故。以能增長種種功德故。FROM:【《釋氏要覽》(宋 道誠集)】
佛教根本精神在于戒律的尊嚴,以及佛弟子對戒律的遵守。在三無漏學中,戒居首位,為佛法慧命延續(xù)之 五戒
所依,解脫之根本,而五戒則是大小乘戒的根本。受持五戒近則為人天之因,遠可成圣道之本。如圣嚴法師所說:“五戒是通往人天的護照。”五戒是做人的準則,故持五戒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人人受持五戒,則世界和平,社會安定,國家昌盛,家庭和睦,便為人類社會減少殺盜淫妄等災禍的威脅,這樣就能達到凈化人心的目的,又可以達至凈化社會,增進人類乃至一切眾生的幸福。因此,佛陀為了接引在家弟子,也可以說是為了國家的安定和人民的幸福而制定了在家五戒。但它的宗佛不離止惡,行善的悲心。世間上最大的利益,莫過于學佛了生死,成就菩提。我們要想成就這樣善法,就必須持戒。只要都依佛教的五戒受持實行,我們的世界便是人間凈土了。
重要性.
佛教中的戒律有很多種,五戒、八關(guān)齋戒、沙彌十戒、比丘受持二百五十戒,比丘尼受持三百四十八戒,菩薩戒受持十重四十八輕戒,但都是以五戒為基礎(chǔ),一切戒必須從五戒筑起,五戒若學不好,一切戒都無能著手,五戒持得清凈,其他的戒也就容易持了。
看起來殺、盜、淫、妄、酒的五條戒,是最普通最簡單的事,但要仔細研究了五戒的內(nèi)容之后,便知道并不如一般人所想象的那么簡單和輕松的事了。如果人人受持五戒,那么人類可以和樂相處,一切眾生可解除人為的災禍了。佛陀制戒的目的,是希望佛弟子們能夠如法持戒,如法持戒就能夠達到凈化社會凈化人心的目的。守持五戒,實含有無限悲心,這是推已及人而及于一切眾生的同情心,因為不忍自己被人殺害,所以知道他人乃至一切眾生,都有不忍自己被殺害之心,故有不殺生戒,所以佛陀制戒,都有一定時節(jié)因緣,但它的宗佛不離止惡習,行善的慈心。
如果佛教的五戒能普及到社會,人人奉行五戒十善,社會自然安寧,不會有兇殺,強盜,欺騙等案件的發(fā)生。目前的人類世界,可以說人人都是生活于恐懼之中,除了時時擔心著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我們在報紙上天天看到人間悲劇的報道,那無非是名利財色的作祟,而演出了種種的罪惡,那些罪惡的類別,又皆不出殺盜淫妄的范圍。因此,人類安全,雖有法律的保障,法律只能制裁于事后,卻不能防患于未然。要殺人的,要偷盜的,要奸淫的,要欺騙的,依然我行我素。生活于世界中的人,誰也沒有把握絕對不受殺盜淫妄等災禍的威脅。這樣守五戒,只是消極的戒惡。消極的戒惡不是佛法的究竟義,所以進一步鼓勵人積極的為善。正因如此,我們要提倡五戒的受持,如果多一人受持五戒,便為人類社會減少一分制造災禍的威脅,人人受持五戒,我們的世界便是人間凈土了。最重要的是佛教的五戒,能夠擴大同情心,受持五戒可施一切眾生以無畏,比如基督教的不殺,只是不殺人,而不戒殺動物,而佛教的不殺,不只是不殺人,而且不傷害一切動物。不僅身不去殺,連心也不能動念去殺,這是世間法律及宗教所不及的。
一、由殺害生命,罪業(yè)深重,不堪入道。
二、殺害眾生,違背大悲心故。
三、背恩養(yǎng)故,眾生皆我過去生中父母故。
四、傷善緣故。后生結(jié)冤,不相度故。
五、悉具佛性,應敬不輕,豈可殺害。
六、違背菩薩無畏施故。
七、乖四攝行故。以殺害眾生則不得攝化故。
八、殺生奪命,超過盜其所有一切極多極貴之珍寶錢財故。
九、依眾生故,乃得成佛,殺生何依。
十、三世諸佛法爾不殺生故。
次第
一、人道應具惻隱之心,菩薩萬行,以大悲為本,為存人道及萬行之本,先需戒殺。
二、有情所重,莫過性命,為救物命,先制殺戒。
具緣
具五緣成犯。
一、 是眾生。
二、 眾生想。
三、 起殺心。
四、興方便。
五、命斷。
輕重
有逆罪、重罪、輕罪之分:
一、殺父母、和尚、阿阇黎、阿羅漢為逆罪。
二、殺人為重罪。
三、殺畜生為輕罪。
又就
一、能殺心(癡重、嗔貪次之。)
二、所殺生。
三、所用殺法。
罪報輕重不同。
開遮
開緣有三:
一、為救多數(shù)之人。
二、為救三乘圣賢,以慈悲心殺害兇徒,寧自犯戒墮入地獄,而不令此惡人犯五逆罪。
三、狂亂心(即嚴重之精神。┮娀鸲饺缃馃o異,見糞而捉,如栴檀無異,乃名為狂。較此輕者仍為非狂,犯戒則得重罪。
果〈犯〉報
殺生
一、墮三惡道。
二、若生人中,多病短命。
三、所感外物,皆少光澤,不久住故。
四、心常懷毒,世世不絕。
五、心懷恐怖。
六、惡夢。
七、眾生憎惡。
八、命終之時,狂怖惡死。
果〈持〉報
戒殺
一、戒殺即維修無畏施。
二、慈心增上,煩惱減少。
三、斷滅嗔心,蠲除熱惱。
四、少病、長命。
五、眾生親近,鬼神守護。
六、常無惡夢,寢覺快樂。
七、解除怨結(jié),廣結(jié)善緣。
八、無惡道怖,命終生天。
九、于未來世,富貴自在。
盜戒
釋名
不與而取他物,名之為盜。
類分多種:
一、偷取
二、劫取
三、騙取
四、脅取
五、訛賴取
六、抵謾取
賭博、偷稅皆犯盜戒。印刷品郵件附信,亦犯盜戒。
制意
一、業(yè)道重故。謂犯偷盜重罪,豈堪入道。
二、犯國法故。古今各國無不禁盜。人天大小乘戒悉制為重。
三、被盜之人,焦慮憂惱,或致失命。
四、違六度背四攝。以彼法先令布施,以度攝眾生。今則反盜眾生財物,違背彼法故。
五、壞人信心,破滅佛法故。
。ㄎ褰湎ね
次第
一、約十善業(yè)及十惡業(yè),皆先殺次盜。
二、殺盜二罪,先害正報,次損依報。反之斷惡修善,則應先不害正報,次不損依報。
具緣
一、有主物
二、有主物想
三、有盜心
四、是重物(值銀八分以上)
五、興方便
六、舉離本處
輕重
有極重、重、輕之別:
一、盜十方僧物,現(xiàn)前僧物者,其罪重于殺八萬四千父母及五逆罪。
二、盜三寶物,師長、父母、發(fā)菩提心人之物罪重。盜國營公有財物者罪重。盜物值八分銀者犯重罪。
三、八分銀以下中罪、輕罪。
又就被盜之人苦惱多少,罪分輕重。
開遮
開緣有五:
一、與想(以為人已與己也)
二、己有想
三、糞掃想(極賤之物)
四、暫用想
五、親厚想
菩薩見惡官盜賊,奪他財物,以慈悲心,
隨力所能,罰治奪取,還所有主,不犯。
果〈犯〉報
偷盜
一、墮三惡道
二、若生人中,貧窮下賤,或多資財,而不得自在使用。
三、苗稼房屋,遭水火霜雹等災。
四、他人失物,于己生疑。
五、身常受苦,心懷憂惱。
果〈持〉報
戒盜
一、資財盈積,而不散失。
二、多人愛念,信任不疑。
三、善名流布,十方贊嘆。
四、處眾無畏,人不敢欺。
五、身心安樂,命終生天。
淫戒
釋名
染情逸蕩,污穢交遘,名不凈行。與己妻之外一切男女,犯不凈行,是名邪淫。受五戒居士應嚴戒之,又居士若自發(fā)心,亦可戒正淫,名梵行優(yōu)婆塞(期間久暫,隨自發(fā)心)
制意
一、淫欲能系縛眾生,不令解脫。令眾生造種種業(yè),受生死苦。為眾惡之源,生死之本。
二、損自德行故,染心看者,越毗尼罪,何況身犯。
三、業(yè)道重故,若犯邪淫,不堪入道。
四、亂靜心故。謂欲火喧心,令失正念正定,不得涅槃,障正菩提。
五、入魔網(wǎng)故。經(jīng)云此淫欲者,是眾魔境界。
次第
菩薩利生,以戒殺為先,因殺生極為違背利生故。自利修行,以戒淫先,因淫念染污凈心,障生定慧,引生眾惡,受生死苦,極違背自利故。
具緣
一、是眾生。
二、是正境。
三、有染心。
四、起方便。
五、與境和。
輕重
就心、境、數(shù),罪報輕重不同:
甲就心,貪心罪重,嗔癡次之。
乙就境,與尊重之人,親人犯淫,罪重。
丙就數(shù):
一、 暫犯即止
二、 數(shù)犯乃斷
三、 數(shù)犯數(shù)斷
四、 犯而久續(xù)。
(前輕后重)
開遮
開緣有三:
一、若睡眠無所知覺。
二、若不受樂。
三、無有淫意。
在家居士為化眾生,心凈如佛,可開方便。
受八關(guān)齋戒日或菩薩戒居士。于六齋日應戒正淫。
出家僧眾唯遮無開。若犯手淫,或故意摩觸,皆犯淫戒中輕罪。
果〈犯〉報
邪淫
一、墮三惡道。
二、若生人中,妻不貞良。
三、眷屬不得隨意。
四、淫欲為因,生死為果。
生死者,包括三苦八苦,即自生至死,一切諸苦。以及死生生死,輪回之苦。
果〈持〉報
戒淫
一、諸根調(diào)順,永離喧調(diào)。易修禪定,得真實慧。
二、人天尊敬,諸方贊嘆。
三、戒邪淫者,未來生中,父母、宗親、妻子、眷屬、孝有貞順,純潔無雜。
又離于女人無有過失,令諸眾生,無復染愛。
四、戒正淫者,當來成佛,得馬王陰藏相。(佛三十二相之一)
五、解脫生死,早證菩提。
妄語戒
釋名
心口相違,言不稱實,欺誑他人,名曰妄語。亦攝惡口(罵詈)
兩舌(離間語)
綺語(華美浮詞,無義利語)
制意
一、業(yè)道重故。妄語之人,不堪入道。
二、誑惑人故;鼗笕诵模瑦篮λ,欲造惡業(yè),妄語在先。
三、實語益故。言語正直,心地坦白,易得解脫。
四、鬼神棄故,諸天鬼神,舍棄不護。
次第
前三為身業(yè)在先,此為語業(yè)在次。然語業(yè)易犯,且分四種,罪報亦重。
具緣
一、是眾生。
二、眾生想。
三、起誑心。
四、覆實事。
五、言明了。
六、前人解。
輕重
有逆罪、大妄語罪、小妄語罪之分:一、法說非法,非法說法,及破羯磨僧,破轉(zhuǎn)費倫僧,為逆罪。
二、妄言證聲聞菩薩果位,犯大妄語中重罪。
三、妄言見鬼見神,持戒清凈,能習禪定,善通三藏,證世間四禪八定,犯大妄語中輕罪。以上三種,淆亂正信,害正法眼故為大妄語。
四、見言不見,不見言見。聞言不聞,不聞言聞。覺言不覺,不覺言覺。知言不知,不知言知。實有言無,無言實有。皆犯小妄語
開遮
大妄語開緣有三:
一、增上慢人。
二、若說果位不言自證。
三、若戲笑說,謊說。
小妄語開緣:為救護眾生劇苦及性命,或為佛法而自無惡心。
綺語開緣有二:
一、為止息他人悲傷、憂愁、惱怒故。
二、為攝護他人令信佛法故。
果〈犯〉報
妄語
一、墮三惡道。
二、多被誹謗。
三、為他所誑。
四、言無人受。
五、語不明了。
六、種不得果。
七、口氣惡臭。
果〈持〉報
戒妄
一、口常清凈,如優(yōu)缽羅香。
二、為諸世間之所信敬。
三、自心歡喜,人皆欣悅。
四、未來生處,恒聞如意音聲。
五、增自威德,得無礙辯。
酒戒
釋名
俱酒色、酒香、酒味,飲之令人昏醉,放逸之飲料名酒,飲則犯戒。
酒有二種:
谷酒,用五谷所釀造者。
木酒,用花、果、種、根、莖、葉或藥草所釀造者
制意
一、失禮儀。酒能令人迷醉,失禮貌威儀。
二、破凈戒。醉時能破一切戒品,墮落惡道。
三、失定慧。酒醉亂心,昏失明慧,令人癡迷。
四、損財利。使人消耗財物,損依報也。
五、增疾病。引生多種疾病,損正報也。
六、生災禍。引生蹶仆傾跌、斗毆兇殺、車禍等事。
次第
前四戒為性戒在先。
酒戒為遮在后。
但菩薩戒則酤酒重于飲酒,以損害眾生,違背菩薩道故。
具緣
一、 是酒(酒色、酒香、酒味,飲之能醉人者。)
二、 無重病因緣,飲則咽咽犯。(咽咽犯,即咽一口犯戒一次,按口咽計罪)
輕重
一、 自飲犯五戒中酒戒。
二、 酤酒釀酒,犯菩薩戒,罪重。
南山律祖云:
飲酒、有人于下加辛肴者(五辛、蔥、韭、蒜等)正文無此。然既受凈戒,焉啖膻臭,理不可也。今按吸煙,亦應判為不可。
開遮
開緣有二:
一、 病時偏以諸藥至之無效,非酒不愈,方始服之。
二、 若以酒涂瘡(即外科用藥酒無犯)
麴,酒糟不應食。食中有料酒,食之不醉人者無犯。受酒戒者不得吸煙及食五辛。
果〈犯〉報
飲酒
一、 死墮灌口地獄。(釀酒,踱酒河地獄。酤酒,墮酒池地獄。)
二、 生于人中,愚狂,不信正法。(即不信因果性相諦理。)
果〈持〉報
戒酒
一、 神智清明,恬靜安寧。
二、 善持四重,不犯眾罪。
三、 來世生人天道中,不墮三涂。
佛門哪五戒
五戒的內(nèi)容 五戒,是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這五戒,是佛門四眾弟子的基本戒,不論出家在家皆應遵守的!峨s阿含經(jīng)》卷三十三載:云何名為優(yōu)婆塞戒具足?應遠離殺生、不與取、邪淫、妄語、飲酒等,而不樂作,是名優(yōu)婆塞戒具足?梢娢褰涫窃诩覂(yōu)婆塞、優(yōu)婆夷應持守的戒律。 一、殺生戒:佛教的基本觀念是眾生平等。佛說眾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佛所說的眾生,不單是指人,而是胎卵濕化,四生之屬皆包括在內(nèi)。因此殺生戒不單是不傷害人的性命,進而亦不得傷害畜生蟲蟻的性命。不但戒直接的殺害,而且戒殺因殺緣;如漁獵者為直接殺害,而販賣獵具漁網(wǎng)者亦為間接的助殺。 佛于《十善業(yè)道經(jīng)》中說,不殺生有十種利益,是一、于諸眾生,普施無畏。二、常于眾生,起大慈悲;三、永斷一切嗔恚習氣。四、身常無病。五、壽命長遠。六、恒為非人所守護。七、常無惡夢,寢覺快樂。八、滅除怨結(jié),眾怨自解。九、無惡道怖,十、命終生天。 或有人說佛門戒殺,若暴亂入侵,豈不是要伸長脖子等死?其實不然,佛戒以一已私欲而傷害生命,至于執(zhí)干戈以衛(wèi)社稷,正是慈悲勇猛的表現(xiàn)!洞蠓ü慕(jīng)》載:“譬如波斯匿王,與敵國戰(zhàn),時彼諸戰(zhàn)士,食丈夫祿不勇猛者,不名丈夫。”由此可知佛門戒殺,無礙于保衛(wèi)國家。 二、偷盜戒:社會上的偷盜,有直接、有間接,有有形、有無形。例如小偷竊取、強盜搶劫,是直接的盜,貪官污吏的貪污舞弊是間接的盜,勒索詐欺、抵賴債務,是有形的盜,假公濟私、渾水摸魚是無形的盜。總之,不與而取,或以不正當?shù)氖侄潍@得的財物,都叫做盜。 佛說不偷盜也有十種利益:一、資財盈積,王賊水火,及非愛子,不能散滅。二、多人愛念。三、人不欺負。四、十方贊美。五、不受損害。六、善名流布。七、處眾無畏。八、財命色力安樂,辯才具足無缺。九、常懷施意。十、命終生天。 三、邪淫戒:佛門四眾弟子,有出家在家之分,出家者根本戒淫,在家者只是戒邪淫。所謂邪淫,是指正式配偶之外的交合,及非時、非處的交合。此外凡足以為邪淫因緣的如舞榭歌場、娼寮妓院亦禁止涉足。 佛說如離邪淫,亦有如下數(shù)種利益:一、諸根調(diào)順。二、永離喧掉。三、世所稱嘆。四、安莫能侵。 四、妄語戒:未見言見,見言不見,虛偽夸張,藉辭掩飾,皆為妄語。妄語不但欺人,而且自欺。 佛說若離妄語,有下列諸種利益:一、口常清凈,優(yōu)缽花香。二、為諸世間之所調(diào)伏。三、發(fā)言成證,人天敬愛。四、常以愛語安慰眾生。五、得勝意樂,三業(yè)清凈。六、言無誤失。七、發(fā)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勝,無能制服。 五、飲酒戒:有人以為以凈財沽酒而飲,無損于人,為何也列為戒條?殊不知酒能亂性,人間許多罪惡。莫不以酒為媒介。四分律載飲酒有十過三十六失,如壞顏色、無威儀、損名譽、失智慧、致病、耗財、無恥、不敬、墜車、落水等等。智者舉一而反三,由此可知酒之為害了。 佛門五戒,與我國五常之義相近。五常者,仁義禮智信。而五戒中的不亂殺近于仁,不偷盜近于義,不邪淫近于禮,不妄語近于信,而不飲酒理智清醒,則近于智。儒家以五常為做人的標準,佛門以五戒為未來獲得人身的條件。然而守五。
- 上一篇:如何受五戒
- 下一篇:佛教五戒指的是哪五種戒律?
- 最全的燒香圖解,燒香有何含義與講究?
- 皈依之后需要注意什么嗎 皈依佛門后的注意事項
- 開天眼后究竟能看到什么?
- 楞嚴咒簡介,什么人不能念楞嚴咒?
- 常犯邪淫者得十種苦報 從婚后出軌事件看出的因果報應
- 地藏經(jīng)簡介,地藏經(jīng)主要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簡介,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講什么?
- 佛教基礎(chǔ)知識
- 最簡單的三皈依儀式-如何授三皈五戒居士儀軌
- 持咒打坐的方法 持咒打坐的姿勢圖
- 為什么要學佛?有什么用呢?
- 心經(jīng)簡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內(nèi)容介紹
- 心經(jīng)入門
- 2020年佛教節(jié)日一覽表
- 佛教唱贊時法器打法
- 什么是佛教?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佛的定義呢?
- 為什么要燒香拜佛?燒香的含義是什么?
- 什么是咒語?佛教最神奇的九個咒語
- 佛教名詞
- 準提咒簡介,準提咒功德及妙用
- 學佛前要了解的基本內(nèi)容
- 佛教和印度教的區(qū)別
- 持咒是什么意思?如何持咒?
- 佛咒入門
- 文殊菩薩心咒簡介
- 皈依是什么意思?皈依三寶又是什么意思?
- 誦經(jīng)有訣竅嗎?誦經(jīng)的十二條訣竅
- 初入佛門該怎樣修行?
- 在家燒香有什么講究?一些禁忌千萬不要觸碰!
- 皈依證怎么辦理?辦皈依證后的忌諱是什么?
- 女眾出家前須知,一生只有一次出家機會
- 往生咒簡介,念往生咒要注意什么?
- 給去世的人上香的規(guī)矩
- 楞嚴經(jīng)簡介,楞嚴經(jīng)大致在講什么?
- 求佛有沒有用?為什么說佛菩薩可以保佑人?
- 觀自在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清心咒簡介
- 涅槃是什么意思?涅槃的四種分類分別指什么?
- 善根指的是什么?
- 腳踏實地的付出才會有收獲,所有的付出都不會白費
- 佛教戒律是怎樣產(chǎn)生的?戒律的由來
- 忉利天主是誰?
- 授記有幾種方式?授記的四種類型
- 人不要想太多,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 佛經(jīng)中的世尊指的是誰?
- 釋迦牟尼成道是什么意思?
- 覺性是永恒的、沒煩惱、證佛國
- 皈依后做事還是不順,對佛法心灰意冷,該怎么辦?
- 佛教的經(jīng)變是什么意思?
- 阿彌陀佛圣誕是哪一天?農(nóng)歷十一月十七恭迎彌陀圣誕
- 剛念經(jīng)時聲音響亮且快,后來就沒有了,為什么?
- 以佛心來凈化自己內(nèi)在的妄心
- 嘴笨不會安慰人怎么辦?
- 馬鳴菩薩是誰?馬鳴菩薩的簡介與故事
- 為什么在世間行善的功德勝于極樂百倍?
- 學會順其自然,在晴天時愛晴,在雨天時愛雨
- 念經(jīng)時可以控制妄念嗎?
- 什么是“五蓋”?菩薩沒有厭怠心
- 趙州和尚是哪個朝代的,哪里人?趙州和尚的簡單介紹
- 什么是莊嚴國土?
- 在家居士怎樣才能讓現(xiàn)在和將來的生活具足幸福安樂?
- 八正道是為人處世乃至成佛的八種正確方法和途徑
- 阿逸多菩薩是誰,是彌勒菩薩嗎?
- 佛教說的隨緣是什么意思?隨緣的含義
-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莫論他人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是什么意思?
- 神通有哪幾種?佛教六種神通的簡單介紹
- 求神不如求己,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 十八不共法是什么意思,指什么?
- 念經(jīng)時犯困,打盹后又從頭開始念,該怎么辦?
- 人幫人,心靠心,人心是相互的
- 不用花錢的七種結(jié)緣方式
- 殺生、妄語、不敬,在家居士不可以做的三件事
- 佛教的四無畏指的是什么?
- 佛教的大慈大悲是什么意思?
- 面對親人的病,家里的經(jīng)濟條件,心很亂,該怎么辦?
- 什么是信心不逆?
- 在床上哄孩子睡覺能唱彌陀圣號嗎?
- 佛教基礎(chǔ)知識
- 心經(jīng)入門
- 佛教名詞
- 佛咒入門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地藏經(jīng)入門
- 怎樣讀懂佛經(jīng)
- 佛教基本教義
- 佛咒簡介
- 楞嚴經(jīng)入門
- 妙法蓮華經(jīng)入門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入門
- 十小咒入門
- 佛教修行及戒律
- 藥師咒入門
- 六字大明咒入門
- 無量壽經(jīng)入門
- 華嚴經(jīng)入門
- 藥師經(jīng)入門
- 阿彌陀經(jīng)入門
- 佛教僧侶與居士及其源流
- 普賢行愿品入門
- 佛經(jīng)簡介
- 虛云法師入門
- 六祖壇經(jīng)入門
- 佛教傳播與發(fā)展
- 楞伽經(jīng)入門
- 圣嚴法師入門
- 宗派簡介
- 凈慧法師入門
- 解深密經(jīng)入門
- 佛經(jīng)入門
- 濟群法師入門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入門
- 法增法師入門
- 昌樂法師《人生是道場》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