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17 觀結使 四 正念觀法
練習17 觀結使 四 正念觀法
諸比丘,彼應了了分明眼根(耳、鼻、舌、身、意),了了分明色塵(聲、香、味、觸、法),了了分明依此二者生起之束縛,了了分明尚未生起之束縛云何生起,了了分明已生起之束縛如何棄舍,了了分明已棄舍之束縛如何令未來不生。
在本經(jīng)提到觀六根、六塵的那一品中,我們看到“結使”(internal formations)這個概念。這個詞的梵文是“samyojana”,它也可以被譯作“結”、“束縛、羈絆”、“凝聚”,或者“捆綁在一起”。
結使可以分為兩類,(1)五鈍使(the Five Dull Knots):貪(desire)、嗔(anger)、癡(confusion)、慢(pride)、疑(doubt),(2)五利使(the Five Sharp Knots):身見(view of the body as self)、邊見(extreme views)、邪見(wrong views)、見取見(perverted views)和戒禁取見(superstitious views or unnecessary ritual prohibitions)。后者比較容易修正。當眼觀色、耳聽聲、鼻嗅香、舌嘗味、身觸物或者心了別法的時候,是否會產(chǎn)生結使,要取決于我們的心接受這些印象的方式。當有人對我們說話不友善的時候,如果我們理解原因,不把這些話放在心上,我們根本就不會感到被觸惱,心里就不會起疙瘩。如果我們不理解原因,感到被觸惱,心里就會起一個疙瘩。這個疙瘩的實質就是嗔恨。當我們誤解了某個人的言行的時候,心里所形成的疙瘩的實質就是無明(癡)。癡常常會引發(fā)嗔、慢、貪和疑。癡這個結使,就是對事物缺乏清晰的觀察,它是其它所有結使的基礎。
與結使相關的受往往是苦受,但是有時候,結使與樂受有關系。當我們執(zhí)著于某種色、聲、香、味、觸或法的時候,一個以貪為本性的結使就形成了。開始它可能與某種樂受相連。但是,因為我們執(zhí)著于它,我們就被束縛住了。當執(zhí)著的要求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受就開始變成了苦受。任何來自酒、煙草或者具有漂亮外表的毒品、美味、音樂或贊揚的話,都有可能在我們的心里打上一個疙瘩,一個以樂受而開始的結使。一旦我們有了這樣一個結使,我們就會被它捆得死死的,于是,我們便被迫一再地去尋找感官對象,以便重復這種樂受。
落入愛河也是一個結使,因為這一舉動以盲目執(zhí)著為基礎。落入愛河這個詞組本身聽起來就是災難性的。人們經(jīng)常談到相思病,就仿佛落入愛河是一種病似的。“被閃電擊中”(coup de foudre)這一法語表述,把落入愛河描繪成猛烈的一擊。作家Nguyen Binh曾經(jīng)說過:“哎呀,只有神仙才能拯救墮入愛河的人。”但是,沉浸在愛中可以使人發(fā)生變化,盲目地執(zhí)著、自私和占有欲,都會被理解和給我們所愛的人帶去快樂的能力所取代,我們不會要求什么特殊條件,也不指望任何回報。用這種方式來轉變這種沉浸在愛中的生存狀態(tài)就是轉變結使。
我們心中憂愁的感覺也是一種結使,它是由貪、嗔、癡、慢、疑生起的。如果這些煩惱的根源沒有被轉化掉,那么,憂愁的感覺就會一直存留在我們心中。 在日常生活中,憂愁的種子可能被播種在我們的意識中,有時候有他人的原因,有時候沒有他人的原因。別人說的話或做的事情可能會使我們心中產(chǎn)生疙瘩,但是如果我們催生智慧、寬容和慈悲之種,那么,他們的言行就不會在我們心中造成任何結使。這取決于我們接受日常生活中發(fā)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的態(tài)度。如果我們鎮(zhèn)定、放松、充滿智慧和慈悲,不以自我為中心,那么別人的言行就沒有力量在我們心中形成結使。
如果我們根據(jù)四念處的教義去生活,那么,我們就是在修習正念地觀察結使的生、住、異、滅。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修習圓覺,是為了能夠及時地辨認出剛剛生起的結使,并且想辦法轉化它。如果我們允許結使在我們的心中越長越大,那么,終有一天,它們會控制我們,這樣,轉化它們的工作就會變得極其困難了。貪、嗔或疑之結使一旦生起來,我們就要對它給予全部的注意力,以便它能夠被轉化過來。當它第一次生起的時候,這個結還是很“松的”,“解結”的工作也很容易。
當我們與另外一個人生活在一起的時候,我們應該幫助對方轉化彼此在對方心中所造成的結使。通過修習理解和愛語,我們能夠給予對方很大的幫助?鞓凡辉偈且患䝼體的事情。如果對方不快樂,我們也不會快樂。因此,轉化對方心中的結使,也就是為我們自己帶來快樂。妻子可能會在她丈夫心中制造結使,丈夫也可能在他妻子心中制造結使。如果他們繼續(xù)這樣彼此在對方心中制造結使,總有一天,他們的生活會毫無快樂可言。因此,一旦一個結使已經(jīng)形成,比如說妻子吧,她應該知道她自己的心中剛剛打了一個疙瘩。她不應該忽視它,而應該花時間去觀察它,并且,在她丈夫的幫助下,把這個結使轉化掉。她可能會說:“親愛的,我有一個結使。你能幫助我嗎?”當丈夫和妻子的心態(tài)還很輕松、沒有塞滿許許多多的結使時,要解開它還比較容易。
就象我們已經(jīng)看到的一樣,任何結使的原材料都是愚癡。如果我們能夠看出我們心中的結使是由愚癡造成的,我們就能夠輕而易舉地解開它。在練習十二(正念地觀察受之來源與本性)、練習十四(正念地觀察嗔恚)和練習十五(慈悲觀)中,我們已經(jīng)看到,如果我們認識到緣起和多重因果,我們就能夠看清我們心念的根源和本性,并且轉化它們,改變不愉快的心態(tài)。正念地觀察就是觀察并見到法性。結使的轉化就是這種觀察的結果。
- 上一篇:練習18 轉化被壓抑的結使 四 正念觀法
- 下一篇:練習16 擇法 四 正念觀法
- 練習20 播下安祥之種 四 正念觀法
- 練習19 克服內(nèi)疚和恐懼 四 正念觀法
- 練習18 轉化被壓抑的結使 四 正念觀法
- 練習16 擇法 四 正念觀法
- 練習15 慈觀 三 正念觀心
- 練習14 觀嗔恚 三 正念觀心
- 練習13 觀貪欲 三 正念觀心
- 練習12 觀察受之根源 二 正念觀受
- 練習11 了別受 二 正念觀受
- 練習10 通過觀照喜來治療創(chuàng)傷 一 正念觀身
- 對前九個練習的評論 一 正念觀身
- 練習9 觀身無常 一 正念觀身
- 練習8 身體和宇宙相互依存 一 正念觀身
- 練習7 觀察身體的各個部位 一 正念觀身
- 練習6 對身體的動作了了分明 一 正念觀身
- 練習5 對身體的姿勢了了分明 一 正念觀身
- 練習4 靜 一 正念觀身
- 練習3 身心合一 一 正念觀身
- 練習2 隨息 一 正念觀身
- 練習1 有意識的呼吸 一 正念觀身
- 第一課、佛
- 第一課、佛的意義
- 第一篇 法身、報身、應身
- 第一冊、自序
- 三十七道品 序文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一節(jié) 何謂佛
- 第一課、佛教的真理
- 第二課、如來十號
- 第二課、釋迦牟尼佛 (一)
- 圣典篇 大念處經(jīng)
- 大架構篇 二、五根、五力
- 第三課、佛身
- 第一課、律宗(一)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二節(jié) 釋迎牟尼佛
- 第九課、中國四大名山 (一)
- 第一課、修觀對治淫欲
- 第一、二、三課、綜合指要
- 十三、懺法
- 1:佛學是怎么一回事?
- 第四課、藥師佛
- 編者序言 作者序言
- 練習1 有意識的呼吸 一 正念觀身
- 第三課、釋迦牟尼佛(二)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三節(jié) 何謂法
- 十五、焰口
- 上座部佛教修學入門 目錄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三節(jié)、佛教的實質
- 第十五課、四攝法 四無量心 四弘誓愿
- 第二篇 受持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
- 第三十課、焰口召請文(宋·蘇軾)
- 第八課、四圣諦
- 一一念不生
- 第七課、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
- 第十四課、菩薩十地
- 第十八課、聲聞四果
- 第四課、轉輪圣王
- 第十課、修學佛法的次第
- 第二十六課、悟道詩
- 第九課、十二因緣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二節(jié)、佛陀教導的是什么
- 善根指的是什么?
- 腳踏實地的付出才會有收獲,所有的付出都不會白費
- 佛教戒律是怎樣產(chǎn)生的?戒律的由來
- 忉利天主是誰?
- 授記有幾種方式?授記的四種類型
- 人不要想太多,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 佛經(jīng)中的世尊指的是誰?
- 釋迦牟尼成道是什么意思?
- 覺性是永恒的、沒煩惱、證佛國
- 皈依后做事還是不順,對佛法心灰意冷,該怎么辦?
- 佛教的經(jīng)變是什么意思?
- 阿彌陀佛圣誕是哪一天?農(nóng)歷十一月十七恭迎彌陀圣誕
- 剛念經(jīng)時聲音響亮且快,后來就沒有了,為什么?
- 以佛心來凈化自己內(nèi)在的妄心
- 嘴笨不會安慰人怎么辦?
- 馬鳴菩薩是誰?馬鳴菩薩的簡介與故事
- 為什么在世間行善的功德勝于極樂百倍?
- 學會順其自然,在晴天時愛晴,在雨天時愛雨
- 念經(jīng)時可以控制妄念嗎?
- 什么是“五蓋”?菩薩沒有厭怠心
- 趙州和尚是哪個朝代的,哪里人?趙州和尚的簡單介紹
- 什么是莊嚴國土?
- 在家居士怎樣才能讓現(xiàn)在和將來的生活具足幸福安樂?
- 八正道是為人處世乃至成佛的八種正確方法和途徑
- 阿逸多菩薩是誰,是彌勒菩薩嗎?
- 佛教說的隨緣是什么意思?隨緣的含義
-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莫論他人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是什么意思?
- 神通有哪幾種?佛教六種神通的簡單介紹
- 求神不如求己,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 十八不共法是什么意思,指什么?
- 念經(jīng)時犯困,打盹后又從頭開始念,該怎么辦?
- 人幫人,心靠心,人心是相互的
- 不用花錢的七種結緣方式
- 殺生、妄語、不敬,在家居士不可以做的三件事
- 佛教的四無畏指的是什么?
- 佛教的大慈大悲是什么意思?
- 面對親人的病,家里的經(jīng)濟條件,心很亂,該怎么辦?
- 什么是信心不逆?
- 在床上哄孩子睡覺能唱彌陀圣號嗎?
- 佛教基礎知識
- 心經(jīng)入門
- 佛教名詞
- 佛咒入門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地藏經(jīng)入門
- 怎樣讀懂佛經(jīng)
- 佛教基本教義
- 佛咒簡介
- 楞嚴經(jīng)入門
- 妙法蓮華經(jīng)入門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入門
- 十小咒入門
- 佛教修行及戒律
- 藥師咒入門
- 六字大明咒入門
- 無量壽經(jīng)入門
- 華嚴經(jīng)入門
- 藥師經(jīng)入門
- 阿彌陀經(jīng)入門
- 佛教僧侶與居士及其源流
- 普賢行愿品入門
- 佛經(jīng)簡介
- 虛云法師入門
- 六祖壇經(jīng)入門
- 佛教傳播與發(fā)展
- 楞伽經(jīng)入門
- 圣嚴法師入門
- 宗派簡介
- 凈慧法師入門
- 解深密經(jīng)入門
- 佛經(jīng)入門
- 濟群法師入門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入門
- 法增法師入門
- 昌樂法師《人生是道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