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xí)13 觀貪欲 三 正念觀心
練習(xí)13 觀貪欲 三 正念觀心
本經(jīng)所列舉的第三念處是心念處。“心”是指心理現(xiàn)象,它們又被稱之為“行”、“心所”(梵文:cittasamskara ,“mental formations”)。受也是行(心所),但是在第二念處里,我們已經(jīng)專門討論過——因為受的范圍太廣。剩下的是所有其它的心理現(xiàn)象,例如,想(梵文:samjn~a),行(cittasamskara)和識(vijn~ana),它們都是心的作用和即心觀心的對象。行(samskara )可以是心理的、物理的或生理的。
佛教各個宗派所列舉的心所的數(shù)目各不相同。俱舍宗(Abhidharmakosa School)列舉了四十六種,成實(shí)宗(Satyasiddhi School)列舉了四十九種,法相宗(Dharmalaksana School)列舉了五十一種。《四念處經(jīng)》只列舉了二十二種心所,包括貪欲(desire)、嗔恚(anger)、愚癡(ignorance)、不鎮(zhèn)定(disturbance)、心胸狹。╪arrowness)、目光短淺(limitedness)、散亂(lack of concentration)、心不自在(lack of freedom)、昏沉(dullness and drowsiness)、焦慮(agitation)、掉悔(remorse)、疑惑(doubt),以及它們的對立面:不貪(not-desiring)、不嗔(not-hating)、不癡(non-ignorance)、鎮(zhèn)定(non-disturbance)、寬容(tolerance)、目光遠(yuǎn)大(unlimitedness)、定(concentration)、心得自在(freedom)、不昏沉(absence of dullness and drowsiness)、不焦慮(absence of agitation),不疑惑(absence of doubt),此外還包括正念(mindfulness)、嫌惡(distaste)、安祥(peace)、喜悅(joy)、輕安(ease)、舍(letting go)。本經(jīng)的第二種版本多列舉了一種心所:不凈(impurity),它可以包括其它被認(rèn)為是不干凈的心所。第三種版本認(rèn)為感官欲求(sensul craving)是不同于貪的一種心所。所有這些心所中的任何一種都可以作為我們即心觀心的對象。
即心觀心的練習(xí)與即身觀身、即受觀受沒有什么不同。我們正念地觀察那些被稱之為“心所”的心理現(xiàn)象之生起、存在和消失。為了看清它們的本質(zhì)、它們過去的根源和將來的后果,我們借助于有意識地呼吸,去辨認(rèn)出它們,并且深入地觀察它們。我們應(yīng)該記住,當(dāng)正念之燈被點(diǎn)亮的時候,作為觀察對象的心所就會自然而然地朝健康的方向轉(zhuǎn)化。
練習(xí)13 觀貪欲
諸比丘,彼貪欲熾盛,心中了了分明,“我貪欲熾盛”。彼心離貪欲,心中了了分明,“我心離貪欲”。彼嗔恚熾盛,心中了了分明,“我嗔恚熾盛”。彼心離嗔恚,心中了了分明,“我心離嗔恚”。彼愚癡熾盛,心中了了分明,“我愚癡熾盛”。彼心離愚癡,心中了了分明,“我心離愚癡”。彼心念鎮(zhèn)定,心中了了分明,“我心念鎮(zhèn)定”。彼心念不鎮(zhèn)定,心中了了分明,“我心念不鎮(zhèn)定”。彼心念散亂,心中了了分明,“我心念散亂”。彼心念不散亂,心中了了分明,“我心念不散亂”。彼心志廣大,心中了了分明,“我心志廣大”。彼心志狹小,心中了了分明,“我心志狹小”。彼心智能趨上,心中了了分明,“我心智能趨上”。彼心智不能趨上,心中了了分明,“我心智不能趨上”。彼心力集中,心中了了分明,“我心力集中”。彼心力散漫,心中了了分明,“我心力散漫”。彼心得解脫,心中了了分明,“我心得解脫”。彼心不得解脫,心中了了分明,“我心不得解脫”。
貪是指執(zhí)著于不健康的渴求。有五種感官貪欲,即財、色、名、食、睡,它們的對象是色、聲、香、味、觸。這五種貪欲連同其它各種各樣的生理和心理痛苦,能夠在我們修行的道路上制造障礙。
無論什么時候,當(dāng)修行者的心念轉(zhuǎn)向了貪欲,他(她)應(yīng)該對這種心念立即生起覺照:“這是貪求財富的心。這是色心。這是功名心。這是貪求財富的心產(chǎn)生的根源。這是由色欲所引起的痛苦。”
《四念處經(jīng)》教導(dǎo)我們說,當(dāng)貪心不存在的時候,修行者同樣要觀察到它的不存在。我們可以這樣練習(xí):“此刻,我無貪求財富之心;此刻,我無色心;此刻,我無功名心;等等。這是不貪求財富之心的根源。這是不貪求功名之心的根源,等等。這是因心不貪財而產(chǎn)生的輕安的感覺。這是由心不求功名而產(chǎn)生的輕安的感覺,等等。”
佛陀常常說,很多人把欲望和快樂混淆了。在“Magandiya Sutra”(南傳佛教《中部》第75經(jīng))中,他舉了一個例子:一個人得了麻風(fēng)病,他被迫住在森林里,全身刺癢得要命,非常痛苦。他挖了一個坑,往里面填滿了干柴,然后把干柴點(diǎn)著了。當(dāng)火焰變成了火紅滾燙的木炭的時候,他站在坑邊,把胳膊和腿伸到火坑上去烤。當(dāng)他這樣做的時候,他的痛苦就得到了緩解。如果他不用炭火來烤自己,在這樣的日子里,他的癢就變得無法忍受。幾年以后,他的病奇跡般地治好了,于是他回到村莊里去住。
有一天,他到森林里去,看見很多麻風(fēng)病人圍坐在一堆炭火旁,張開四肢烤火,他為他們感到無限遺憾;鹛繜針O了,他根本無法靠近。如果有人把他拽到坑邊,讓他在火炭上烤烤他的身體,他會非常痛苦。在過去的時光里,用木炭烤火曾經(jīng)帶給他快樂和安慰,現(xiàn)在卻成了一種大痛苦的根源。佛陀說:“貪心也只不過是森林里的一個火炭坑。只有那些病人才會視貪心為快樂。”佛陀出家以前,他曾經(jīng)嘗試過一段努力去滿足五欲的生活,所以他的話是經(jīng)驗之談。他說,真正的快樂是一種少欲知足的生活,這樣,我們才有時間去享受身心內(nèi)外的很多奇跡。
經(jīng)文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當(dāng)跋帝亞(Baddhiya)比丘觀察他的無貪之生活的時候,他感到快樂而輕松。一天夜里,當(dāng)跋帝亞在竹林精舍的一棵樹下禪坐的時候,他突然大叫了兩次:“快樂啊!快樂。”第二天上午,另一位比丘向佛陀報告了此事,他認(rèn)為跋帝亞比丘是后悔失掉了作地方長官的高位。那天下午講法之后,佛陀派人找來跋帝亞,問他:“昨天坐禪時,你喊了兩次‘快樂啊!快樂。’,這是真的嗎? ” 跋帝亞回答說:“世尊,是真的,昨天晚上我的確喊了兩次‘快樂!’”
佛陀問他:“為什么?請告訴大眾。”
跋帝亞回答說:“世尊,我做地方長官的時候,生活奢華,很有權(quán)勢。無論我去哪里,都會有一大群衛(wèi)兵前呼后擁地保護(hù)我。我的官邸內(nèi)外日夜都有士兵把守。盡管如此,我卻總是處于焦慮和恐懼之中,沒有安全感,F(xiàn)在當(dāng)了比丘,我獨(dú)自一人走進(jìn)樹林,獨(dú)自一人坐在樹下,獨(dú)自一人睡覺,無席無墊,可是我卻從來沒有感到有任何不安和恐懼的感覺。我感到極其輕松、喜悅和安祥,這是我作地方長官時從未有過的事情。我不怕刺客也不怕小偷,因為我沒有任何東西值得小偷偷,或值得刺客搶。我就象這森林里的一只鹿,生活得如此悠閑自在。昨天晚上的禪坐的時候,我清晰地體驗到了這種輕安的感覺,這就是我提高嗓門大叫兩次‘快樂啊’的原因。如果我干擾了哪一位同修,我真誠地道歉,世尊。”
佛陀表揚(yáng)了跋帝亞比丘,對大眾說:“在知足和無畏之道上,跋帝亞比丘正取得堅實(shí)的進(jìn)步。他的喜悅感受,即便是天人也會羨慕。”
在唯識宗里,“無貪”——不貪求什么東西,被列為十一種善心所之一。無貪是喜悅和輕安的基本條件。當(dāng)跋帝亞比丘過著簡單的生活的時候,他體驗到了這些感覺。簡單就是少欲知足。無貪是真正快樂的基礎(chǔ),因為真正的快樂一定包含著喜悅和輕安這些要素。
- 練習(xí)20 播下安祥之種 四 正念觀法
- 練習(xí)19 克服內(nèi)疚和恐懼 四 正念觀法
- 練習(xí)18 轉(zhuǎn)化被壓抑的結(jié)使 四 正念觀法
- 練習(xí)17 觀結(jié)使 四 正念觀法
- 練習(xí)16 擇法 四 正念觀法
- 練習(xí)15 慈觀 三 正念觀心
- 練習(xí)14 觀嗔恚 三 正念觀心
- 練習(xí)12 觀察受之根源 二 正念觀受
- 練習(xí)11 了別受 二 正念觀受
- 練習(xí)10 通過觀照喜來治療創(chuàng)傷 一 正念觀身
- 對前九個練習(xí)的評論 一 正念觀身
- 練習(xí)9 觀身無常 一 正念觀身
- 練習(xí)8 身體和宇宙相互依存 一 正念觀身
- 練習(xí)7 觀察身體的各個部位 一 正念觀身
- 練習(xí)6 對身體的動作了了分明 一 正念觀身
- 練習(xí)5 對身體的姿勢了了分明 一 正念觀身
- 練習(xí)4 靜 一 正念觀身
- 練習(xí)3 身心合一 一 正念觀身
- 練習(xí)2 隨息 一 正念觀身
- 練習(xí)1 有意識的呼吸 一 正念觀身
- 第一課、佛
- 第一課、佛的意義
- 第一篇 法身、報身、應(yīng)身
- 第一冊、自序
- 三十七道品 序文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一節(jié) 何謂佛
- 第一課、佛教的真理
- 第二課、如來十號
- 第二課、釋迦牟尼佛 (一)
- 圣典篇 大念處經(jīng)
- 大架構(gòu)篇 二、五根、五力
- 第三課、佛身
- 第一課、律宗(一)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二節(jié) 釋迎牟尼佛
- 第九課、中國四大名山 (一)
- 第一課、修觀對治淫欲
- 第一、二、三課、綜合指要
- 十三、懺法
- 1:佛學(xué)是怎么一回事?
- 第四課、藥師佛
- 編者序言 作者序言
- 練習(xí)1 有意識的呼吸 一 正念觀身
- 第三課、釋迦牟尼佛(二)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三節(jié) 何謂法
- 十五、焰口
- 上座部佛教修學(xué)入門 目錄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三節(jié)、佛教的實(shí)質(zhì)
- 第十五課、四攝法 四無量心 四弘誓愿
- 第二篇 受持五戒、八關(guān)齋戒、菩薩戒
- 第三十課、焰口召請文(宋·蘇軾)
- 第八課、四圣諦
- 一一念不生
- 第七課、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
- 第十四課、菩薩十地
- 第十八課、聲聞四果
- 第四課、轉(zhuǎn)輪圣王
- 第十課、修學(xué)佛法的次第
- 第二十六課、悟道詩
- 第九課、十二因緣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二節(jié)、佛陀教導(dǎo)的是什么
- 善根指的是什么?
- 腳踏實(shí)地的付出才會有收獲,所有的付出都不會白費(fèi)
- 佛教戒律是怎樣產(chǎn)生的?戒律的由來
- 忉利天主是誰?
- 授記有幾種方式?授記的四種類型
- 人不要想太多,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 佛經(jīng)中的世尊指的是誰?
- 釋迦牟尼成道是什么意思?
- 覺性是永恒的、沒煩惱、證佛國
- 皈依后做事還是不順,對佛法心灰意冷,該怎么辦?
- 佛教的經(jīng)變是什么意思?
- 阿彌陀佛圣誕是哪一天?農(nóng)歷十一月十七恭迎彌陀圣誕
- 剛念經(jīng)時聲音響亮且快,后來就沒有了,為什么?
- 以佛心來凈化自己內(nèi)在的妄心
- 嘴笨不會安慰人怎么辦?
- 馬鳴菩薩是誰?馬鳴菩薩的簡介與故事
- 為什么在世間行善的功德勝于極樂百倍?
- 學(xué)會順其自然,在晴天時愛晴,在雨天時愛雨
- 念經(jīng)時可以控制妄念嗎?
- 什么是“五蓋”?菩薩沒有厭怠心
- 趙州和尚是哪個朝代的,哪里人?趙州和尚的簡單介紹
- 什么是莊嚴(yán)國土?
- 在家居士怎樣才能讓現(xiàn)在和將來的生活具足幸福安樂?
- 八正道是為人處世乃至成佛的八種正確方法和途徑
- 阿逸多菩薩是誰,是彌勒菩薩嗎?
- 佛教說的隨緣是什么意思?隨緣的含義
-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莫論他人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是什么意思?
- 神通有哪幾種?佛教六種神通的簡單介紹
- 求神不如求己,命運(yùn)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 十八不共法是什么意思,指什么?
- 念經(jīng)時犯困,打盹后又從頭開始念,該怎么辦?
- 人幫人,心靠心,人心是相互的
- 不用花錢的七種結(jié)緣方式
- 殺生、妄語、不敬,在家居士不可以做的三件事
- 佛教的四無畏指的是什么?
- 佛教的大慈大悲是什么意思?
- 面對親人的病,家里的經(jīng)濟(jì)條件,心很亂,該怎么辦?
- 什么是信心不逆?
- 在床上哄孩子睡覺能唱彌陀圣號嗎?
- 佛教基礎(chǔ)知識
- 心經(jīng)入門
- 佛教名詞
- 佛咒入門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地藏經(jīng)入門
- 怎樣讀懂佛經(jīng)
- 佛教基本教義
- 佛咒簡介
- 楞嚴(yán)經(jīng)入門
- 妙法蓮華經(jīng)入門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入門
- 十小咒入門
- 佛教修行及戒律
- 藥師咒入門
- 六字大明咒入門
- 無量壽經(jīng)入門
- 華嚴(yán)經(jīng)入門
- 藥師經(jīng)入門
- 阿彌陀經(jīng)入門
- 佛教僧侶與居士及其源流
- 普賢行愿品入門
- 佛經(jīng)簡介
- 虛云法師入門
- 六祖壇經(jīng)入門
- 佛教傳播與發(fā)展
- 楞伽經(jīng)入門
- 圣嚴(yán)法師入門
- 宗派簡介
- 凈慧法師入門
- 解深密經(jīng)入門
- 佛經(jīng)入門
- 濟(jì)群法師入門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入門
- 法增法師入門
- 昌樂法師《人生是道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