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課、四攝法 四無量心 四弘誓愿

  第十五課 四攝法 四無量心 四弘誓愿

  菩薩濟度眾生,必須先行四攝法,使其對我發(fā)生情感,傾向于我,然后乃能順從吾言,修行佛道。所謂四攝法者,一者布施攝,謂以財施或法施,攝引眾生也。二者愛語攝,謂以善言慰喻,攝引眾生也。三者利行攝,謂作利他之行為,攝引眾生也。四者同事攝,謂隨其所樂,與之同事,攝引眾生也。菩薩既行此四攝法,使眾生愛我敬我信我,然后方能聽我勸導,受我薰陶 (1)。

  菩薩外行四攝法,內(nèi)必須以四無量心為根本,才能表里合一,利樂有情。所謂四無量心者:與一切樂,名慈無量心。拔一切苦,名悲無量心。見行善或得樂者,深生歡喜,名喜無量心。怨親平等,不起愛僧,名舍無量心。又舍者,既行布施后,并不著布施相,持戒、忍辱、精進等法,亦復如是,內(nèi)舍種種心,外舍種種境,名之為舍。菩薩具此四無量心,方能作利他事業(yè)。

  又菩薩初發(fā)心時,必緣四真諦 (2),發(fā)四弘誓愿,以廣心量,以明趣向。一者,緣苦諦, 對于六道 (3) 有情 (4),受苦量苦,發(fā)眾生無邊誓愿度之愿。二者,緣集諦,對于無始以來,所積集的煩惱,發(fā)煩惱無盡誓愿斷之愿。三者,緣道諦,對于修道途程中的種種法門,發(fā)法門無量誓愿學之愿。四者,緣滅諦,對于清凈寂滅的涅槃極果,發(fā)佛道無上誓愿成之愿。凡是修菩薩道者,皆依此四弘誓愿,為其啟道馬。

  仁王護國般若經(jīng)說:「行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修四無量心:慈無量心,非無量心,喜無量心,舍無量心。具四弘愿,斷諸纏蓋 (5),;娚,修佛知見 (6),成無上覺!箍芍陨戏N種行為,皆為菩薩成佛的要務。

  【注釋】

  (1) 言養(yǎng)成人材,有如香之薰物,陶之造器也。

  (2) 亦名四諦,四圣諦,見第十一課注一。

  (3) 此六者,是眾生輪回的首途,故名六道。又一切眾生,悉皆按照生前善惡業(yè)報而趣之,故亦名六趣。自上而下為: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

  (4) 梵語薩,舊譯曰眾生,新譯曰有情,即一切動物的總名,言其有情識情愛也。

  (5) 纏為煩惱的異名,以煩惱能纏縛人,使其心身不自在故也。蓋亦為煩惱的異名,謂煩惱能覆蓋行者清凈信心,使不得開發(fā)也。十纏與五蓋,皆煩惱之數(shù),故曰纏蓋。

  (6) 在意識為知,在眼識為見。又覺了名知,推求名見。又三智曰知,五眼曰見,皆為慧的作用。

  【習題】

  (一) 菩薩濟度眾生,何以必須先行四攝法?

  (二) 四攝是甚么?

  (三) 何謂四無量心?并試言其作用。

  (四) 何謂四弘誓愿?

  (五) 在四弘誓愿,與四圣諦的關系中,何愿緣何諦而來?試舉出之。

精彩推薦
推薦內(nèi)容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