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xí)15 慈觀 三 正念觀心
練習(xí)15 慈觀 三 正念觀心
彼無嗔恚,心中了了分明,“我無嗔恚”。已生起之嗔恚如何棄舍,心中了了分明。已棄除之嗔恚如何令未來不生,心中了了分明。……彼心離執(zhí)著,心中了了分明,“我心離執(zhí)著”。彼心無恨,心中了了分明,“我心無恨”。
在南傳佛教《增支部》(Anguttara Nikaya,卷161)中,佛陀教導(dǎo)我們說:“如果嗔心生起,比丘應(yīng)對那個引起此種嗔心的人修慈觀(the meditation on love )、悲觀(the meditation on compassion )或舍觀(the meditation on equanimity )。”慈觀是長養(yǎng)慈悲心的一種方法。慈(巴利文:metta 梵文:maitri)是致力于為別人帶來安祥和喜樂的心。悲(梵文:karuna)是致力于解除他人痛苦的心。這就是“慈與樂,悲拔苦”這句話的意思。當(dāng)慈悲成為我們心中的力量源泉的時候,它們能夠給我們的親人和其他人帶來安祥和喜樂。
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慈悲之種,我們能夠發(fā)展這些美好的力量源泉。慈悲不是那種試圖占有、使用、支配或給我們自身及我們所愛的人造成痛苦的那種愛。慈悲是無條件的愛,不指望任何回報。因此,它們不會導(dǎo)致焦慮、煩惱或憂愁。
慈悲的本質(zhì)是智慧,是辨認(rèn)出他人痛苦的能力。我們必須能夠體驗到別人的生理、心理和處境的痛苦。為了達(dá)到這個目的,我們必須設(shè)身處地地把自己想象成對方。我們必須“鉆進(jìn)”他們的色、受、想、行、識中,并且去體會他們的痛苦。作為旁觀者的膚淺觀察無法幫助我們看清他們的痛苦!四念處經(jīng)》教導(dǎo)我們,要與我們的觀察對象合為一體。我們即身觀身,即受觀受,即行觀行。
當(dāng)我們接觸到別人的痛苦的時候,悲憫的感受就會馬上在我們的心中生起。“悲”的字面意思是“與別人一起痛苦。”為了看到另外一個人心中的痛苦而進(jìn)行觀察,這就是禪觀的工作。如果我們跏趺而坐,隨順呼吸,正念地觀察某個人,我們就能夠感受到他(她)的痛苦,悲憫的力量就會在我們心中生起。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的時候,我們都可以這樣做,而不僅僅是在坐禪時。借助我們正念觀察的光芒,那個人的生理痛苦和心理痛苦就會凸現(xiàn)在我們面前。
當(dāng)悲心生起的時候,我們必須想辦法滋養(yǎng)它,并使它得到體現(xiàn)。當(dāng)我們與那個人接觸的時候,即使他說話做事讓人不容易接受,我們的心念和行為也應(yīng)該體現(xiàn)出悲心。用這種方式去修行,直到我們清楚地看到,我們的慈不再因為對方是否道歉或是否變得可愛而發(fā)生變化。那個時候,我們才可以肯定,我們的悲心是堅定的,真實的。我們可以在自己的身上發(fā)現(xiàn)修悲心的一些利益:(1)我們的睡眠更放松,(2)夜無惡夢,(3)醒時更輕安,(4)不焦慮,不壓抑,(5)我們受到周圍的每一個人或每一件事物的保護(hù)。最后,作為我們修慈觀對象的那個人,也會從我們的禪觀中受益。他的痛苦會慢慢地消失,他的生活會逐漸地變得更光明、更喜悅。
我們修悲觀,可以從某個正在經(jīng)歷肉體痛苦或處于困苦環(huán)境中的人開始——某個體弱多病的人、貧窮或受壓迫的人,或者無依無靠的人。這種痛苦很容易發(fā)現(xiàn);蛘咴谧U時,或者當(dāng)我們真正接觸到它的時候,我們可以對它進(jìn)行深入觀察。如果我們想深入地體驗?zāi)莻人的痛苦,我們必須有足夠的時間。我們必須一直觀察,直到悲心生起并滲透我們的生命。那時候,我們的觀察對象就會浸潤在悲心之中。如果我們這樣深入地觀察,悲心就會自然而然地轉(zhuǎn)化成行動。我們不會只是口頭宣稱:“我非常愛她,”而是相反:“我必須做點什么,好使她減輕痛苦。”當(dāng)悲心有能力解除痛苦的時候,它才真正地存在。
之后,我們可以練習(xí)接觸各種各樣的更難以覺察的痛苦。有時候,那個人看起來似乎根本不痛苦,但是,我們可能會注意到,在她身上,憂愁以隱蔽的方式留下了它的痕跡。物質(zhì)條件很豐裕的人也可能會屈服于痛苦,甚至可能會自殺。絕大多數(shù)人都或多或少地有些痛苦。使我們痛苦的人本身無疑也在痛苦。我們只要坐下來,隨順呼吸,深入地觀察,我們就會很自然地看到她的痛苦。
我們可能會看到,她的不幸是由于撫養(yǎng)她的父母缺乏技巧造成的。但是,她的父母可能又是他們的父母的犧牲品。痛苦代代相傳,并在她身上復(fù)活了。如果我們能夠看清這一點,我們就不再會因為她使我們痛苦而責(zé)備她,因為我們理解她也是一個犧牲品。深入觀察就是為了理解。一旦我們理解了,就可以很容易地用悲心去擁抱對方。
深入地觀察那些使我們痛苦的人內(nèi)心的痛苦,是一個奇妙的禮物。借助于觀察,現(xiàn)在我們知道,對方也在痛苦。他也許以為,如果他能使我們痛苦,他的痛苦就會減輕。一旦我們體會到他的痛苦,我們對他的敵意和痛苦就會消失,而且我們會希望他少受些痛苦。悲心的泉水開始流動,我們自己最先受到它的凈化。我們感到輕松舒爽,我們可以微笑了。我們不需要別人從中調(diào)解。當(dāng)我們深入觀察的時候,我們與自己達(dá)成了一致。對于我們來說,問題不存在了。對方遲早也會看出我們的態(tài)度,并享受到自然地流動在我們心間的慈悲之河的清涼。
在我們體驗到了悲觀的效果之后,修慈觀就相對變得容易了。與悲心一樣,慈心首先也會給修行者帶來安祥、喜悅和快樂。我們知道,如果我們自身沒有安祥和喜悅,我們就不會有安祥和喜悅?cè)ヅc別人分享。這就是悲觀和慈觀既能給修行者帶來益處、也能給別人帶來益處的原因。
當(dāng)我們減輕別人心中的痛苦的時候,我們同時也就是給他們帶來了快樂。盡管生命是痛苦的,但是,生命中也有很多美好的事物,比如晨曦、滿月、連翹叢、紫竹、清溪和美麗的孩子。如果我們只注意自己的痛苦,我們就體驗不到這些美好的事物,我們說任何話、做任何事都無法解開這個痛苦的疙瘩,無法為喜悅的生活創(chuàng)造條件。正念觀察是滋養(yǎng)智慧之樹的養(yǎng)料,慈悲是最美麗的花朵。如果我們想把慈心付諸實踐,我們就必須走近我們正念觀察的對象。這樣,我們的慈心才不會僅止于一種意象,而成為對現(xiàn)實世界有影響的力量之源。
佛陀教導(dǎo)我們說,禪坐期間,我們可以把自己的慈悲心傳送到十方,去擁抱一切眾生。但是,我們必須注意,不要以為慈觀和悲觀就是靜靜地坐在那里,想象我們的慈心和悲心象聲波和光線一樣傳遍整個太空。聲和光有能力到達(dá)一切處,慈悲也是如此。但是,如果我們的慈悲只是一種想象——舉例說,如果我們想象它們象一朵白云,慢慢地形成,逐漸地擴(kuò)大,擴(kuò)大到包圍了整個世界——那么它們是毫無用處的;它們只不過是想象之云而已。只有真正的云才能下雨。只有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當(dāng)我們真正與人和其他眾生(包括我們的禪觀對象)相接觸的時候,我們才會知道自己是否真正地有慈悲心,以及慈悲心是否堅固。如果我們的慈悲是真實不虛的,那么,它們就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在我們的為人處世中體現(xiàn)出來。
很多人以為,如果他們既無權(quán)勢也無金錢,他們就不可能實現(xiàn)慈悲。實際上,慈悲的源泉就在我們心中,我們不必很有錢或很有權(quán)勢,一樣能夠幫助很多人減輕痛苦、獲得快樂。一句話、一個動作或者一個念頭,就能夠減輕他人的痛苦,并且給他帶去快樂。一句話能夠給人安慰和信心,能夠摧毀疑惑,幫助別人避免錯誤,調(diào)解矛盾,打開解脫之門,或者指給他成功與快樂之道。一個動作能夠拯救一個人的生命,或者幫助他抓住一個難得的機(jī)會。一個念頭也是如此,因為是念頭導(dǎo)致了語言和行動。如果我們心中有慈悲,每一個念頭、每一句話和每一個行為都會產(chǎn)生一個奇跡。因為智慧正是慈悲的基礎(chǔ),所以,出于慈悲的言行就會對他人有幫助。當(dāng)我們想幫助別人的時候,我們要懂得,怎樣去避免那種好心卻幫了倒忙的做法。我們要一直銘記,慈悲其實就是智慧。
- 練習(xí)20 播下安祥之種 四 正念觀法
- 練習(xí)19 克服內(nèi)疚和恐懼 四 正念觀法
- 練習(xí)18 轉(zhuǎn)化被壓抑的結(jié)使 四 正念觀法
- 練習(xí)17 觀結(jié)使 四 正念觀法
- 練習(xí)16 擇法 四 正念觀法
- 練習(xí)14 觀嗔恚 三 正念觀心
- 練習(xí)13 觀貪欲 三 正念觀心
- 練習(xí)12 觀察受之根源 二 正念觀受
- 練習(xí)11 了別受 二 正念觀受
- 練習(xí)10 通過觀照喜來治療創(chuàng)傷 一 正念觀身
- 對前九個練習(xí)的評論 一 正念觀身
- 練習(xí)9 觀身無常 一 正念觀身
- 練習(xí)8 身體和宇宙相互依存 一 正念觀身
- 練習(xí)7 觀察身體的各個部位 一 正念觀身
- 練習(xí)6 對身體的動作了了分明 一 正念觀身
- 練習(xí)5 對身體的姿勢了了分明 一 正念觀身
- 練習(xí)4 靜 一 正念觀身
- 練習(xí)3 身心合一 一 正念觀身
- 練習(xí)2 隨息 一 正念觀身
- 練習(xí)1 有意識的呼吸 一 正念觀身
- 第一課、佛
- 第一課、佛的意義
- 第一篇 法身、報身、應(yīng)身
- 第一冊、自序
- 三十七道品 序文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一節(jié) 何謂佛
- 第一課、佛教的真理
- 第二課、如來十號
- 第二課、釋迦牟尼佛 (一)
- 圣典篇 大念處經(jīng)
- 大架構(gòu)篇 二、五根、五力
- 第三課、佛身
- 第一課、律宗(一)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二節(jié) 釋迎牟尼佛
- 第九課、中國四大名山 (一)
- 第一課、修觀對治淫欲
- 第一、二、三課、綜合指要
- 十三、懺法
- 1:佛學(xué)是怎么一回事?
- 第四課、藥師佛
- 編者序言 作者序言
- 練習(xí)1 有意識的呼吸 一 正念觀身
- 第三課、釋迦牟尼佛(二)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三節(jié) 何謂法
- 十五、焰口
- 上座部佛教修學(xué)入門 目錄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三節(jié)、佛教的實質(zhì)
- 第十五課、四攝法 四無量心 四弘誓愿
- 第二篇 受持五戒、八關(guān)齋戒、菩薩戒
- 第三十課、焰口召請文(宋·蘇軾)
- 第八課、四圣諦
- 一一念不生
- 第七課、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
- 第十四課、菩薩十地
- 第十八課、聲聞四果
- 第四課、轉(zhuǎn)輪圣王
- 第十課、修學(xué)佛法的次第
- 第二十六課、悟道詩
- 第九課、十二因緣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二節(jié)、佛陀教導(dǎo)的是什么
- 善根指的是什么?
- 腳踏實地的付出才會有收獲,所有的付出都不會白費
- 佛教戒律是怎樣產(chǎn)生的?戒律的由來
- 忉利天主是誰?
- 授記有幾種方式?授記的四種類型
- 人不要想太多,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 佛經(jīng)中的世尊指的是誰?
- 釋迦牟尼成道是什么意思?
- 覺性是永恒的、沒煩惱、證佛國
- 皈依后做事還是不順,對佛法心灰意冷,該怎么辦?
- 佛教的經(jīng)變是什么意思?
- 阿彌陀佛圣誕是哪一天?農(nóng)歷十一月十七恭迎彌陀圣誕
- 剛念經(jīng)時聲音響亮且快,后來就沒有了,為什么?
- 以佛心來凈化自己內(nèi)在的妄心
- 嘴笨不會安慰人怎么辦?
- 馬鳴菩薩是誰?馬鳴菩薩的簡介與故事
- 為什么在世間行善的功德勝于極樂百倍?
- 學(xué)會順其自然,在晴天時愛晴,在雨天時愛雨
- 念經(jīng)時可以控制妄念嗎?
- 什么是“五蓋”?菩薩沒有厭怠心
- 趙州和尚是哪個朝代的,哪里人?趙州和尚的簡單介紹
- 什么是莊嚴(yán)國土?
- 在家居士怎樣才能讓現(xiàn)在和將來的生活具足幸福安樂?
- 八正道是為人處世乃至成佛的八種正確方法和途徑
- 阿逸多菩薩是誰,是彌勒菩薩嗎?
- 佛教說的隨緣是什么意思?隨緣的含義
-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莫論他人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是什么意思?
- 神通有哪幾種?佛教六種神通的簡單介紹
- 求神不如求己,命運(yùn)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 十八不共法是什么意思,指什么?
- 念經(jīng)時犯困,打盹后又從頭開始念,該怎么辦?
- 人幫人,心靠心,人心是相互的
- 不用花錢的七種結(jié)緣方式
- 殺生、妄語、不敬,在家居士不可以做的三件事
- 佛教的四無畏指的是什么?
- 佛教的大慈大悲是什么意思?
- 面對親人的病,家里的經(jīng)濟(jì)條件,心很亂,該怎么辦?
- 什么是信心不逆?
- 在床上哄孩子睡覺能唱彌陀圣號嗎?
- 佛教基礎(chǔ)知識
- 心經(jīng)入門
- 佛教名詞
- 佛咒入門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地藏經(jīng)入門
- 怎樣讀懂佛經(jīng)
- 佛教基本教義
- 佛咒簡介
- 楞嚴(yán)經(jīng)入門
- 妙法蓮華經(jīng)入門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入門
- 十小咒入門
- 佛教修行及戒律
- 藥師咒入門
- 六字大明咒入門
- 無量壽經(jīng)入門
- 華嚴(yán)經(jīng)入門
- 藥師經(jīng)入門
- 阿彌陀經(jīng)入門
- 佛教僧侶與居士及其源流
- 普賢行愿品入門
- 佛經(jīng)簡介
- 虛云法師入門
- 六祖壇經(jīng)入門
- 佛教傳播與發(fā)展
- 楞伽經(jīng)入門
- 圣嚴(yán)法師入門
- 宗派簡介
- 凈慧法師入門
- 解深密經(jīng)入門
- 佛經(jīng)入門
- 濟(jì)群法師入門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入門
- 法增法師入門
- 昌樂法師《人生是道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