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學入門 > 入門須知 >

我執(zhí)與法執(zhí),是學佛人最需要超越的障礙

  學佛第一個觀念,永遠不去看眾生的過錯?幢娚倪^錯,永遠污染自己,根本不可能修行業(yè)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別人的過失與缺點,真正有涵養(yǎng)的修行人卻從不會去看。若每天看見眾生的過失和是非,要趕快懺悔,這就是修行。

  為什么呢?因為佛家講修定,總看別人有過,永遠不會得定,沒有定就沒有修為。因為心不停地隨著別人的境界轉(zhuǎn),不停的著相。“見世間過”是什么?六根著外面的境界相,著相!著色聲香味觸法,里面生貪嗔癡欲諸想,才見到世間過。如果不著相,見不到世間過。自己改自己的過失都來不及,哪里還能有時間去管別人?一管別人,自己就先起嗔恨傲慢心。

  宣化上人則說:“狂心頓歇,歇即菩提”,恒順眾生,大處是順,小處是要落實到這些細微的言行上。

  學佛的人,最怕的是‘放不下’,內(nèi)心存有對我或?qū)Ψǖ某梢?境界現(xiàn)前,遇到與自己想法意見看法不同時,心中就容易生起煩燥與嗔恨心。但如果能夠放開胸懷,以歡喜心去接受遭遇的事物,偏執(zhí)的心態(tài)就將會得到修正,而懂得念念反觀自照,境界反而成為反省的工具與修行之增上緣。

  ‘我執(zhí)’是很嚴重的一種心靈病態(tài),也就是指人無法徹底了解自己,所以對種種有關于‘我’的事物產(chǎn)生錯覺,認定為是我所擁有,是我的,因而過份執(zhí)著,以至于捆綁束縛了自己。

  好比‘人世無常’,但是我們往往不去認識、探究無常是什么?無法給自己一個健康、正確的觀念,通常誤將世間一切視為永恒;直到有一天,因為疾病,住進了加護病房,才突然感到死亡的恐懼,才開始擔心能不能平安出院!然而,即使在瀕臨死亡時,卻沒想再與死神搏一搏,不會設法為自己住生預做準備,這就是我執(zhí)的一種錯覺。

  佛曾說:‘人都是活在一種錯覺當中,不知道死神隨時都可能降臨,誤將此‘假我’認為是‘真我’,以‘無常’當作‘永恒’,不知‘生者必滅,會者必離’緣起正觀的道理。

  而所謂的‘法執(zhí)’,是指無法透視法的真相;是來自于知識上、見解上或宗教信仰上的錯誤執(zhí)著。單就信仰而言,信仰的本身并無好壞,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與他自身最相契合的宗教,運用智慧理性的判斷、探討為什么此宗教值得我去信仰;可是有些人就會有一種心態(tài),當他專注于一種信仰時,對其它宗教就一概持否定態(tài)度,逢人就只贊嘆己宗,貶低他派,仿佛只有他所選擇的宗教信仰才最正確、最優(yōu)秀,這就是一種法執(zhí)。 因此,學佛的人,最怕的是‘放不下’,內(nèi)心存有對我或?qū)Ψǖ某梢?境界現(xiàn)前,遇到與自己想法意見看法不同時,心中就容易生起煩燥與嗔恨心。但如果能夠放開胸懷,以歡喜心去接受遭遇的事物,偏執(zhí)的心態(tài)就將會得到修正,而懂得念念反觀自照,境界反而成為反省的工具與修行之增上緣。所以,修行是點滴的工夫,這個道理大家都知道,但是要做到的確并不容易;一定要歷經(jīng)琢磨、淬煉,才能夠超越、解脫。古大德不也是如此說嗎:‘不經(jīng)一番寒徹骨,那得梅花撲鼻香。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悟道、成道后,到印度各地弘法度生。透過身教、言教來開示每個人,使之啟發(fā)智慧,平息煩惱,達到真正的自在與解脫。 所謂解脫,就是徹底地解放、脫離煩惱的束縛,獲得身、心的清涼與自在;好比一位囚犯當他全身被加上腳鐐手銬時,就沒有自由;可是除去了這些束縛,使得解脫一樣。

  人生活在浩瀚宇宙,受到環(huán)境、社會、身心種種內(nèi)外在因素所拘束、障礙,諸多不得自由。父子、兄弟、夫妻、同事之間,也往往因為一點點意見不周,誰也不肯服輸退讓;為了一個‘我’,彼此僵持不下;為了一個‘我’,因而陷入紛爭、罪惡、煩惱、痛苦的深淵……。

  佛說不要用抗拒的心態(tài)來面對這個世界,凡事以對立的心態(tài)對待,嘮叨、抱怨就會不斷,如此便難以寬容的心來原諒、接受他人不同的見解,于是就很難活得快樂、自在。我們想要解脫,一定要先了解心的毛病,面對現(xiàn)實、面對社會,以智慧來圓融事相、超脫凡情。

  俗話說:‘人有三千煩惱絲’。佛說:‘八萬四千煩惱’,不管從深或淺的角度來探討,障蔽自性清涼自在的根本煩惱,終究離不開我見、我愛、我慢、我癡等四大煩惱,而要去除這四大惡源,也唯有從心下手,乃能究竟解脫。

  所謂‘我慢’,是指以‘我’為一己之中心,由此所執(zhí)之‘我’而形成驕慢心。簡言之,即指自尊心過于強烈的心態(tài)。 自尊心過于強烈的人,內(nèi)心其實是脆弱的、無助的。人常常為了保護自我,不容許他人毀謗、批評,于是雖然給自己套上一個圣人的外殼,其內(nèi)心卻充滿著高低不平的尊嚴,希望獲得他人的尊重。

  置身在這個婆婆世界,每個人都非常“我慢”,你切記勿祈求他人給你面子。在個人修養(yǎng)方面,應該懂得如何尊重他人,倘若遇到非常驕傲,言語暴躁直沖的人,更應當以忍耐、謙退、柔和之心來應對,如此便可以避免無謂的爭執(zhí)和糾紛。

  而‘我癡’則可說是一切煩惱、痛苦的根源。‘癡’在經(jīng)典上又解釋為無明,亦即內(nèi)心無光明、無智慧。人的內(nèi)心如果沒有智慧,就會有偏差的行為。

  當一個人須藉由外界的贊美過日子,或受到外在環(huán)境影響,而激增對物欲的需求,或癡想一步登天、一夜成名之時,他將會因期待與失望,而陷入苦痛焦慮的深淵。

  在這社會上,不乏為名為利而汲汲營求高官路祿俸者,而當有那么一天,讓他從小人物變成了大英雄時,往往會因為過度自我膨脹,遭人所惡所棄,可憐的是他卻身陷其中仍不自知,依然囂張、跋扈,唯我獨尊。他雖然擁有一身虛名,卻得處心積慮維護他的地位、權勢,甚至因此不惜出賣、傷害他人,以保護自己

  佛說:‘世上沒有任何人能夠給你痛苦,唯有你自己!’智慧之言,的確值得我們深省。

  “我見”:就是看法不同。一般人,都會執(zhí)著在五蘊(色、受、想、行、識)背后有一個永恒不變的實體,也就是有一個實實在在的我’,這種意識型態(tài),就會導致凡事以自我為中心,認為只有自己親眼所見才是對的;由于強烈的‘我見’,致使人與人之間產(chǎn)生不必要的爭執(zhí),好比夫妻之間,因為看法不同而發(fā)生爭吵,兄弟之間因財產(chǎn)分配不均而對簿公堂,這種事情亦多有所聞。

  ‘我愛’是指深深執(zhí)愛著自我,通俗而言,就是所謂私心。

  人最大的私心,是愛自己。凡是和自己有切身關系的人情世故,都是他貪戀、占有的對象。從情感的角度來說,夫妻、男女之間的感情,是獨一無二、不容許第三者的介入,連子女對父母的情感,也不容他人占有、分享。從事物的角度來探索,人往往為了權勢、地位、名利,因此患得患失。得不到時,處心積慮想爭取,得到了又怕失去,而失去之后又痛苦懊惱,整個心便完全充滿著這種貪戀、染著、占有的心態(tài)而導致內(nèi)在翻騰不已。

  因貪愛所造成的煩惱,其實是無量無邊。當一個人過分執(zhí)著于自己所擁有的,沉醉于成就當中,是非常容易迷失的。

  事實上,當我們死了之后,什么也帶不走,只有那些因為功名利碌、私心染著所造下的業(yè),會緊隨著我們生生世世而輪回,所以,想要修行得到解脫,一定要從去除(我見、我愛、我慢、我癡)這四種心態(tài)下手。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