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舟大師開示錄之略談學佛大要
慈舟大師開示錄之略談學佛大要
學佛法宜慎始要終。古人云:「打頭不遇作家,到老反成古董!故枪食鯇W應慎之于始也。又云:「出家之人,出家一年,佛在眼前;出家三年,佛在西天!辜床簧魇家K也。故曰:「勇猛心易起,長遠心難發(fā)!勾私陨聘鶞\薄故。有善根者,關于戒律,當急學急受。出家人學戒者有之,居士學戒因緣甚少,久熏佛法的居士是知道的。
初來三寶門下的居士,恐怕不知怎樣入門。入門之道首要發(fā)菩提心。發(fā)菩提心,即與三寶之門相通。三寶之門,是無形無相之門。得法的,一下子就進門,不得法的,一輩子也進不了門。菩提者,覺也,發(fā)菩提心,即是發(fā)覺心,是將心之光明,放出一點來。眾生之心,本具足光明,以迷惑本心,故昧而不顯。雖不顯,而光明仍在,如寶鏡埋在泥中,必自泥中取出磨擦,去其泥垢,固有光明,方能顯現(xiàn)。世間一切法皆是因緣所成。古鏡是因,磨擦是緣,因緣和合,則垢盡光顯,皈依三寶,亦復如是。眾生之心為因,三寶為緣,藉三寶薰習力,而法性理體本具大智慧光明即顯。發(fā)菩提心者,是由本覺光明,起始覺光明。始覺者,始知世間無常,始知一切境界是假是苦,所以要發(fā)覺心。不但自覺還要覺他,不但自己諸惡不作,眾善奉行,還要勸家親眷屬,及所識之人,亦諸惡不作,眾善奉行。這就是發(fā)的菩提心,行的菩薩道。戒者,止惡防非,為無上菩提本,是故人人皆應受戒。學戒如僅受而不持,就可惜了受戒一番善根。殺盜淫妄為四根本戒,故五戒、菩薩戒,首戒此四。比丘二百五十條戒,其中二百四十六修戒皆是護此四重戒的,比丘尼亦然。茲將殺盜淫妄酒五戒,說其大概:
殺戒不但不能殺人,不殺畜生,乃至微細昆蟲,亦不得殺。因十法界佛性平等,平等在圣不增,在凡不減。彼畜生道眾生,為造重惡故,墮惡道。待罪報受滿,轉身為人,仍能修行,以至成佛。若殺死一昆蟲,即是殺一未來佛,亦即是殺過去父母。梵網(wǎng)經(jīng)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刮疑鸁o不從之受生,殺生害生,不順孝道。吾人在六道中受生時長,歷劫家親眷屬,當然眾多。今生我幸得人身,當思救護沉溺惡道的家親眷屬,何忍傷其命而食其肉?故見畜生被殺,應方便救護。且貪生怕死,人畜皆同。畜生被殺時,以力不能敵,含恨而死。來生相遇,即是冤家見面,必加報復。楞嚴經(jīng)云:「人食羊肉,人死為羊,羊死為人!拐Z云:「吃四兩,還半斤!箍刹粦趾!昔文殊菩薩示現(xiàn)人身,路經(jīng)屠戶之門,見數(shù)人擒豬,將欲宰殺,豬乃狂奔,不易捆綁。遂謂屠人曰:「何用多人為?吾殺此豬,一人足矣!雇缿魹槭∪斯び,異日即雇彼殺豬,彼乃以人名喊豬,豬即應之,馴來其傍。屠主曰:「不殺此豬!褂忠砸回i令殺。彼又以人名口喊之,豬又馴服而來。屠主又驚駭曰:「不殺此豬。」彼先后所呼之名,即屠主父母,故皆不令殺。彼父母以殺豬為業(yè)故,死后變豬。屠主遂改業(yè),不敢再作殺生之事。人人若皆知因識果,決不敢殺害眾生。真是發(fā)菩提心之人,遇有蚊蟲來食身血,應發(fā)供養(yǎng)之心;即或不能發(fā)供養(yǎng)心,亦不可起嗔恨心。宜用柔軟語,作是念曰:「我是初學菩薩,不能滿汝之愿!馆p輕拂去,切不可欠命債。須知有意殺者有意還,無意殺者無意還。好殺者必得短命報。對于不食肉放不下者,可于臨食時觀想,我所食的,是未來佛之肉,是過去父母之肉。如是觀想,必能斷食肉之習,不造殺業(yè),亦不遭被人殺之報。戒殺放生,可以懺悔往業(yè),增福延壽,功德無量。
盜戒,較殺戒難持,若僧若俗,皆易犯之。出家人若無人見,自取常住食物私食,即犯盜戒。乃至不好好修行,張口吃一口飯,飲一口水,悉皆犯盜。語云:「十方一粒米,重于須彌山;若還不了道,披毛戴角還!乖诩胰艘嘁追副I,如為人辦事不實心,令人受損失,皆是犯了盜戒,偷關漏稅,侵蝕國家財物,皆犯盜戒。即在家庭之間,亦所難免。依據(jù)戒本開遮持犯道理,取親厚人財物不犯盜,否則不與而取,皆是犯盜。所謂親厚者,非父母手足等之謂也,須具有七種親厚之相:一難作能作,二難與能與,三難忍能忍,四密事相告,五互相覆藏,六遭苦不舍,七貧賤不輕。如是無論親與非親,有此七相,皆得謂之親厚。反此,雖是父母手足,非意氣相投不得謂之親厚。凡不與而取,即是犯盜。世人每以兒女取父母之錢,自蓄自用為無妨,不知亦屬盜也。故云盜戒難持。不學戒易犯而難知。
淫戒,出家人絕對禁戒,在家居士,只戒邪淫。梵網(wǎng)經(jīng)諸家注解很多,有判居士只戒邪淫,有判既是菩薩,正淫也應當斷。這就看持戒從緩從急。從緩先戒邪淫,從急則全斷淫欲。究竟從緩對不對呢?緩則不能了生死。若說不對,佛又何必說五戒,只戒邪淫呢?因為佛是觀機施教,對根機淺人就說緩。所以說半字教、權教、分教,都是不究竟的。佛有攝受門、折伏門,此屬攝受門,用權巧方便,使?jié)u離淫欲。不斷淫是世間法,就佛法說,是應斷的。諸位有未入佛門的,先斷邪淫,入了門,既知佛法意義就要斷淫。淫為生死根本,究竟斷淫,方免輪回之苦。淫念輕則上升,淫念重則下墮,是故欲界六天,以淫念輕重而分高下。偈云:「四王不凈忉利抱,夜摩執(zhí)手兜率笑,化樂久視他化暫!顾煸谟缣熳钌蠈,淫念輕者生之,所享快樂,勝過以下諸天。淫念較重,次第生以下諸天,皆是愈上愈樂,下者次之。.已斷淫欲,則生色界天,所享之樂則又勝過欲界六天。人道眾生,由淫欲生,苦惱極重。簡單說有三苦,分開說,五苦八苦,乃至無量諸苦。身為苦本,設無有身,苦叫誰受呢?佛為一切智人,為大慈悲父母,故說了義教,為欲了生死眾生說淫戒,令斷生因。不生則不滅。不生滅故,則了生死,而成佛道,究竟離苦得樂。深望大家痛念生死苦,立志戒淫。
妄語戒,最易犯。持妄語戒宜謹開口,慢開言,少說話。是故語言遲鈍人,犯時較少,口齒伶俐人易犯,有心學戒者,宜加謹慎。說妄語被人覺察后,即難得人之信任。舌為心之苗,言語虛實關于心之邪正。講話時要覺照,自說自聽,猶如誦經(jīng)念佛,口念心觀。不然口中念的是佛,心中想的不是佛,心口不一矣!又者,十方諸佛,護戒善神,皆在吾人心中。若不妄語,常為諸佛加被,善神擁護。若妄語,則十方諸佛與眾善神盡知盡見,不能感佛之加被,善神之擁護;人以類聚,物以群分故。
酒戒,酒能醉人,令人神識昏迷。若不戒酒,因之能誤犯殺盜淫妄四重戒,故酒戒亦在重戒之中。有一五戒居士以醉酒故,見鄰家雞來其家遂殺而食之。鄰婦至其院覓雞,醉人答曰未見,并因醉性強奸鄰婦。偷雞食犯盜戒,殺雞犯殺戒,答曰未見,犯妄語戒,強行非禮,犯邪淫之戒,以飲酒故,四重戒同時俱犯,故梵網(wǎng)經(jīng)云:「酒生過失無量。若自身手過酒器與人飲酒者,五百世無手!褂拄平湓:「菩薩應生一切眾生明達之慧,而反更生一切眾生顛倒之心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是以修行欲了生死,除了持戒,其說了生死之話。故必須受戒,受了戒必須學戒。受一條戒,即是一學處。初聞佛法的人,多生恐怖。聽說佛法,有如是言,這也犯戒,那也犯戒,所以害怕,不敢受戒。久熏佛法的人聽了,縱然不能受,也還不驚不怖。要知道縱不受戒,殺盜淫妄亦犯性罪。受了犯戒,犯性罪又犯遮罪。如是因如是果,法爾如是,是為性罪。佛所制止,不遵佛教,是為遮罪。受戒而犯,似較不受戒多一層罪過。不知不受而犯性罪者,墮地獄受苦已,再生人間,難免再造再墮,出苦無期。受戒持戒者,求人天福,得人天福,乃至求佛果,得佛果。犯戒者雖罪加一等,在地獄受苦滿時,即覺前非,立志好好修行,不再犯戒。及再來人間修行,就不犯戒了。故云:「寧聞佛法入地獄,不愿不聞佛法生天堂!拐\至言也。吾人欲了生死,及離苦得樂,首先要對冶習氣,勉強受戒。如不受戒,即不知受戒功德,犯戒罪過,難免不殺,不盜,不淫,不妄,不飲酒。既造苦因,必受苦果。學佛法人,須具正知正見,遵佛遺教,以波羅提木叉為師。
- 上一篇:慈舟大師開示錄之真參實學
- 下一篇:往生論
-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jīng)》原文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jīng)全文
- 佛說高王觀世音經(jīng)全文
- 如何修法才能得神通?神通怎么修?
- 十八層地獄分別叫什么?十八層地獄詳細圖解
- 戒除邪淫得清涼
- 《佛說圣者無量壽智大乘陀羅尼經(jīng)》原文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nèi)容
- 讀誦無量壽經(jīng)的利益
- 念佛怎樣“發(fā)愿和回向”?
- 最常用回向偈、回向文
- 佛前懺悔發(fā)愿文
- 凈土五經(jīng)一論是什么?有哪些內(nèi)容?
- 簡單的早晚課
- 《太上感應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佛說十善業(yè)道經(jīng)原文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曹操投胎轉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生死關全集
- 凈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師簡介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凈宗朝暮課本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
- 凈修捷要
- 極樂輔臣觀世音菩薩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
- 凈土十要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全文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觀經(jīng)四帖疏
- 西方發(fā)愿文(圖文)
- 娑婆教主釋迦牟尼佛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一朵蓮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的解釋
- 凈土三經(jīng)是指哪三經(jīng)?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實故事
- 瀟灑的東門乞丐往生記
- 百歲老居士崔成貴往生紀實
- 慈母虔誠念佛,終微笑往生凈土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兩位法師一同發(fā)愿,感佛來迎同時往生
- 無神論者歸彌陀,敬禮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認果不認因
- 曹操投胎轉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持燭專注觀想憶念佛,往生三天后身體依然散發(fā)奇香
- 將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極樂世界
- 念藥師佛能不能往生呢?
- 對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嗎?
- 因果是行事的準則,不可不信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專心一志念佛,體發(fā)異香往生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閻王——平等王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nèi)容
- 欲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觀世音菩薩圣號
- 《了凡四訓》:功名富貴能向外求嗎?
- 什么是因緣果報?因果是如何運行的?
- 民國一貧婦往生記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百歲老人往生記
- 《太上感應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為什么要見到自己的過失,不要看別人的不是?
- 往生論節(jié)要
-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十念記數(shù)念佛方法
- 蓮池大師發(fā)愿文
- 拜佛與醫(yī)學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
- 凈土十要
- 觀經(jīng)四帖疏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
- 大般涅槃經(jīng)全文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
- 《悲華經(jīng)》原文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讀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
- 當代往生紀實
- 拜佛與醫(yī)學
- 往生紀實
- 谷響集
- 早吃素
- 五福臨門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凈土十疑論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jīng)
- 正信的佛教
- 凈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jīng)
-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義疏
- 蕅益大師法語
- 《賢劫經(jīng)》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jīng)》原文
- 印光大師文鈔
- 臨終關懷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