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本法師答:請問戒定慧在因地上和果地上有何差別?

  如本法師答:廣修諸法不離戒定慧,戒定慧是佛法的總綱,依狹義而言,經(jīng)藏(梵語sutrantapitaka)通常屬定門,律藏(梵語vinayapitaka)屬戒門,論藏(梵語abhidharmapitaka)屬慧門;依廣義而言,三藏中的每一藏皆具有三學之法。 戒定慧三無漏學,若依因地而論,在初發(fā)心的方便,精進佛道的階段,必然先充實戒法,因戒成定,由定發(fā)慧,慧破諸惑,因而證成菩提。

  楞嚴經(jīng)云:“攝心為戒,因戒生定,由定發(fā)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這是因地下功夫的必然階段,眾生業(yè)重,智慧門未開,縱得勇猛精進,戒定慧亦無法同時受用,持戒忘定慧,修定忘戒慧,用慧疏忽戒定,弊病百態(tài),無法如圣者一般巧妙運用,是故,在因地下功夫之際,要依循戒定的程序以入道,不得馬上學圓融,一旦學圓融,修行必然會礙道,無法邁進菩提。

  戒經(jīng)云:“佛制出家(梵語pravrajya)者,五夏以前,專精戒律,五夏以后,方乃聽教參禪。”

  戒學有基礎(chǔ),參禪悟道才能開花結(jié)果,不至于修到最后,心生我慢,誑妄無知,自稱已悟道,目中無人,執(zhí)理廢事,以偏概全,如是自誤誤人,自墮墮人,豈不悲哉!

  若依果地而論,勤修戒定慧是無先后輕重之別,戒中有定慧、定中有戒慧、慧中有戒定,乃至修戒定,戒定中必有慧;修定慧,定慧中有戒;修戒慧,戒慧中有定,一即三、三即一,達到圓滿的具足法,是名戒定慧等持,這是果地上的境界。

  是故,勤修戒定慧的現(xiàn)階段,在因地用功與果地的立場,是截然懸殊,是修道者必然的過程,畢竟,因到果尚有一段距離故。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