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思想 >

如何“心無所住”

  如何不著心?

  在〈坐禪品〉里,六祖大師告訴我們?nèi)绾?a href="/remen/canchan.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參禪打坐,主要的就是要我們“心無所住”;心無所住,就是不著心。

  心如何才能不住著呢?在《維摩經(jīng)》中,維摩居士告訴舍利弗打坐的要點有三:

  ◆要不依身:“智者觀心,愚者枯坐”,參禪打坐不只是身坐,重要的是用心、觀心。

  ◆要不依心:打坐雖然要用心,但不能依妄心而動,甚至凈心亦不可住著。

  ◆不依三界:打坐時,對于欲界、色界、無色界的種種好壞,均不可執(zhí)取。因為心有所染、心有所住、心有所執(zhí),不容易和禪定契合。

  所以,古德有云:“一念不生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難消。”只要我們能心無所住,一念不生,即使黃金也能消化;如果我們的心一直在回憶過去,貪著現(xiàn)境,幻想未來,真是滴水難消。因此,《般若經(jīng)》中說:“菩薩于法,應(yīng)無所住。”無住的生活才能任性逍遙,才能隨緣放曠。

  在《大乘起信論》里,把我們的心分為“真如門”與“生滅門”。所謂“一心開二門”,我們眾生與佛本具同一心性,只因無明妄動而生住異滅、迷悟染凈之相。我們在生死流轉(zhuǎn),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驢腹馬胎,六道輪轉(zhuǎn)。這就是心生滅門。要杜絕生死流轉(zhuǎn),要成佛脫苦,要不生不死,那就要靠心真如門。

  如何才能進(jìn)入心真如門呢?有時候,我們用肯定的入門,肯定自己的信心、真心、悲心、道心,從肯定里依真如門而入。有時候,從否定的方面來入道,所謂否定,例如無四相: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六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六塵:無色、聲、香味、觸、法,從否定里面無、無、無到最后,“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個真實的世界便能躍然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

  因此,我們的心,有時候“即心即佛”,有時候“非心非佛”,要“非心非佛”,才能“即心即佛”;要“即心即佛”,才能“非心非佛”。我們在這個世間上,如果不能與真理契合,所謂“迷時三界有,悟時十方空,欲知成佛處,會是凈心中。”參禪不能廓然大悟,即使坐破蒲團,依然迷而又迷。所以,你要知道在那里成佛?心一轉(zhuǎn)即是。

  我們的心如果不能進(jìn)入真如門,不能與自己的真心自性相合的話,即使參禪入定,有的時候也有危險。

  在佛經(jīng)里記載,有五百位仙人,有一次在天空中飛行,忽然聽到空中傳來天女演奏美妙的樂音,這五百位仙人心一貪著,忽然失去了神足,一一墜地。這個故事說明,即使修禪,即使證悟神通,如果心有染著,還是危險的。

  佛陀的首座弟子迦葉,是一個苦行頭陀。有一次聽聞屯侖摩甄陀羅王的琴聲,他也不安于座,不由自主的跟著琴聲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當(dāng)時有人問他:“大迦葉!你是一個長老,又是頭陀第一,大家都非常尊重你,你是一個很嚴(yán)肅的人,為 什么你一聽到音樂,也會忍不住翩翩起舞呢?”

  大迦葉回答說:“我于人天諸欲,心無貪著,我的禪定工夫,確實已對人間、天上的五欲六塵等欲染,不起貪著,F(xiàn)在,屯侖摩甄陀羅王的琴聲是智能之聲,智能所作的聲音等于是法音,因此,我一聽,便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所以,心有所住,就表示禪定的功夫還不夠。因為,住心容易生起嗔恨、貪欲、愚癡之心。住心就是心隨境轉(zhuǎn), 什么樣的境界,你的心就跟著境界轉(zhuǎn)動。我們要想?yún)⒍U,最要緊的是把握自己的心,讓它不妄動,能自我安住,不要在外境上住心,這是非常重要的工夫。

  宋朝的理學(xué)家程顥、程頤兄弟二人,他們對參禪都曾下過相當(dāng)?shù)墓し?對禪定也有很深的體悟。

  有一次,兄弟二人應(yīng)朋友之請,去參加宴會。在宴會里,歌舞飲酒,種種的歡樂。哥哥程顥隨緣放曠,跟著大家飲酒談笑,唱歌跳舞。弟弟程頤看在眼里,認(rèn)為自己是有道德的學(xué)者,怎么能隨波逐流,跟這些俗人歌舞同歡?于是就像老僧入定,眼觀鼻,鼻觀心,道貌岸然的不茍言笑,一直到曲終人散。

  第二天,弟弟終于忍不住對哥哥抗議:“我們是規(guī)矩的學(xué)者,怎么可以隨順流俗,與俗人放浪形骸,酒肉歌舞?”

  哥哥嘆了一口氣說:“弟弟!你好辛苦喔!昨天的歌舞不是早就過去了嗎?你怎么到今天還把它擺在心上呢?”

  哥哥雖然眼觀歌舞,但心如“百花叢里過,片葉不沾身”;弟弟雖然身不歌舞,言絕俗論,心中的葛藤卻糾纏不休,反而障礙了道的清明。

  過去,也是在一個歌舞同歡的場合里,有一個修行人,面對種種的節(jié)目表演,他始終緊閉雙眼,看也不看。節(jié)目表演一半,有人來收取觀賞費,一個人一百塊錢,這個修道者說:“我沒有看啊!我何必要給錢啊!”

  收費的人說:“你怎么沒有看?你坐在這里,不是在看嗎?”

  他說:“我眼睛閉起來的呀!我沒有看啊!”

  “喔!你沒有用眼睛看,你用心看,那費用要加倍。”

  這是 什么意思?眼不看,心貪著,這也是不行的。

  有名的一休禪師,有一天和徒弟出外教化,途經(jīng)一條大河,水勢洶洶。岸旁有一位女子裹足不前,一休禪師很慈悲的把這位女子背負(fù)過河。事后禪師就忘記了這件事,但是徒弟卻始終掛礙在心里。有一天,實在忍耐不住,于是向師父質(zhì)問:“師父!你平常教誨我們要遠(yuǎn)離女色,但是幾個月前,師父卻親自背負(fù)一名美麗的小姐過河,這是 什么道理呢?”

  一休禪師一聽,桌子一拍,他說:“唉呀!徒弟呀!你太辛苦了。我只不過把那名女子從河的這邊背到對岸的那邊,不是早就放下來了嗎?你怎么把那位女子背在心上背了三個月呢?你太辛苦、太辛苦了!”

  心有貪著,不能入禪,不能入定。過去,有一位郁多羅伽仙人,他本來想到一個樹林里去參禪,但是樹林里每天都有鳥叫聲吱吱喳喳,他嫌煩,于是改到水邊去參禪,但是水里也有很多的魚在跳躍戲水,也有很多的聲音,他又生起嗔恨心。他恨鳥叫,幾乎要把樹林砍伐凈盡;他恨水里的魚不停跳躍,于是就發(fā)了個誓愿:將來有一天,我一定要把你們這許多鳥、魚統(tǒng)統(tǒng)都抓住。由于這個境界影響了他的心,使心有所著。因此,后來這個郁多羅伽仙人雖因禪定而得到了人天果報,但是當(dāng)他天福享盡的時候,由于他的惡愿,后來下墮,淪為臭鼬。

  所以,心有時候是不可靠的,因為,心有分別,心有妄念,心有愛嗔。我們要把妄心轉(zhuǎn)為真心,才能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有一首偈語說:“佛性不從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時。”另有一首偈語說:“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無物;若要求佛但求心,知透心性心是佛。”所以,即心即佛。但是,即使“即心即佛”,也不能著心,你一著心,那就是分別心,那就是凡夫的心,能夠不著心,當(dāng)下即是佛心,即是禪心!(星云禪師)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