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花微笑心清明
很多人喜歡拈花微笑這個故事,
因為嚴(yán)肅的哲理不一定要有一張黑色的臉,
如果一定要有一張如包青天一樣黑色的臉,
也不妨在最醒目的額際有著一彎眉月。
心領(lǐng)神會,應(yīng)該是人與人之間最完美的一種默契。如果是費了好大的勁,唇焦了,舌敝了,聲嘶力竭了,才勉強溝通雙方的意見,那不是十分累人嗎?
每次讀蘇東坡的《念奴嬌》,就是喜歡他的“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面對敵人,也不過是談?wù)勑πΧ?舳艫千里,旌旗蔽空,也就如灰一般飛散了、如煙一般滅絕了!何況,面對的是至親的人、至愛的人,不是更可以輕輕地說、淺淺地笑嗎?
釋迦牟尼佛在靈鷲山上講法,眾弟子都聚精會神,希望能聽到無上妙法,整個靈鷲山會上氣氛肅穆,充滿了期待,這時,釋迦拈著花,遍示大眾,眾皆默然,大家都在想:世尊到底是什么意思?
在一個虔敬的講法大會上,安詳?shù)啬榕e一枝花。這其中有著什么奧義呢?這時,只有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從靈鷲山回來以后,釋迦佛讓眾弟子圍繞著他和迦葉,傳法給他,還將袈裟、食缽作為象征性的信物,也一并交給了迦葉,所謂“衣缽真?zhèn)?rdquo;就從這個時候開始,迦葉尊者因此成為印度禪的初祖。迦葉傳了二十七代以后到了達摩,達摩被稱為第二十八代祖師,他在公元五二七年南朝梁武帝時代來到中國南方,結(jié)束了印度禪的時代,成為中國禪的初祖。
莊子的故事中,我們不是也很喜歡莊周夢為蝴蝶的這一節(jié),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的感覺,是一種適志的感覺,俄然夢中覺悟,蘧蘧然得意的那蝴蝶不就是我莊周嗎?莊周和蝴蝶,在人的思考中是有區(qū)別的,但在夢中,莊周可以是蝴蝶,蝴蝶也可以是莊周。莊子的故事里有蝴蝶與夢的美,禪宗的故事里也有花與微笑的美。
尤其是當(dāng)我們想到:花是不會飛的蝴蝶,蝴蝶是會飛的花。我們的心豈能不三月,怎能不微笑?
我們的心靈像一面鏡子,如果鏡子蒙上了灰塵,那我們看到的世界就是一片污垢。如果鏡子一塵不染,那我們就會看到晴天麗日。有時候,我們無法改變現(xiàn)實的不如意,但我們卻可以改變我們的心情,把我們這面靈魂的鏡子擦拭得亮些,再亮些。
一位智者一次見到一位老婦人悶悶不樂,憂心忡忡,就問她有什么不順心的事。老婦人說:“我有兩個女兒,大女兒賣扇,小女兒賣傘。天下雨時,我就擔(dān)心大女兒的扇子賣不出去,心里好生愁煩。天晴時,我又擔(dān)心小女兒的傘賣不出去,也很愁煩。因此,沒一天是高興的。”智者就對她說:“你何不換個角度想呢?下雨了,就不用擔(dān)心你小女兒的傘賣不出去了;天晴了,你大女兒扇子的生意一定很好。這樣想你不就天天都是高興的嗎?”老婦人聽了智者的話,果然天天都有好心情了。
你看現(xiàn)實生活并沒有任何改變,而心情的改變就使愁煩的生活變成了快樂的生活,F(xiàn)實生活存在的東西是我們無法左右的,但心情卻是可以由我們自己掌握的。就好比你口渴了,有人給了你半杯水。如果你想破壞自己的心情,你可以憤憤地說:“太小氣了,才給半杯水!”如果你想快樂,你就會很高興地想:終于有半杯水可以解解渴了。你就會感謝對方,你的快樂就會使對方也快樂。
地面不常掃,就不會有一個干凈清潔的庭院,落葉越積越多、塵埃越落越厚,庭院便成垃圾場了。人生也如此。一個人如不常清掃自己的心境,久了,財、色、利、賭、貪、懶等等,就會在心靈中在思想上積重難除,也就無從有一個寧靜寬舒的心境了。清掃心境,是認(rèn)識自己、改正錯誤、提高自己的有效途徑。就如同一股清泉,將思想里的淺薄、浮躁、消沉、自滿等污垢滌蕩干凈,重奏清新、激揚的旋律,讓生命重放異彩,生機勃勃。
孔子的學(xué)生曾說“吾曰三省吾身”,一天3次清洗自己的心境,所以他很少犯錯誤,成了一位學(xué)識淵博、品德高尚的賢人。心境常掃的人,心靈才會時刻保持清潔光明。假若發(fā)現(xiàn)一點落葉與塵埃而沒能及時清除,便是罪惡的開始。“千里之堤,潰于蟻穴。”不要小看塵埃的淤泥,存得久了,就很難再清干凈了。時下常見到某些執(zhí)法者丟官下獄的報道,便是不常掃心境的例證。
懂得清掃心境,是大智;敢于清掃心境,是大勇。如果你掃除了心靈的欲念與煩惱,你便是個智勇雙全的人。我們不僅要懂得清掃心境,也要學(xué)會心的美容。世人都非常注重外表的修飾和打扮,卻往往忽視了內(nèi)在品德素質(zhì)的修養(yǎng)和人格的提升。
誠然,愛美之心為人之天性,可是青春短暫,即使麗質(zhì)天生,轉(zhuǎn)眼即便消逝。美國總統(tǒng)林肯曾言:“一個人到了四十歲,便要對自己的容貌負(fù)責(zé)。”三十歲以前,青春尚未遠(yuǎn)離,自然流露一種青春的健美;可是新陳代謝不可抗拒,物質(zhì)世界是會隨著時間而老化、而衰變。是否可以企求于化妝術(shù)、美容術(shù)而補救這缺失?
一位著名化妝師曾深刻指出:“化妝能改變的事實很少,或只能稱為最末的小事,深一層的化妝是改變氣質(zhì)——若是一位心地善良、生性樂觀的人,不化妝也丑不到哪里去。”這可作為林肯名言的注腳,猶古印度人認(rèn)為人應(yīng)該把中年以后的時光用來自覺和思索,以尋找最深處的芬芳。即四十歲以后,就全看自己如何磨煉內(nèi)心,變化氣質(zhì),使之轉(zhuǎn)化為外表的美。
古人云:“心有所思,面有所示。”如果擁有慈悲開朗的心性,處處關(guān)懷他人,自然會有一張和藹親善的面容,給人以如沐春風(fēng)之感。倘若外表固然華麗,可是心懷不軌,對人冷若冰霜,自然讓人望而生畏了。
佛經(jīng)云:“心如工畫師,能畫種種物。”假如心水澄澈,自然山光水色映照出來都是美麗的;如果心水渾濁,最美好的景物照在上面也是污穢不堪。所以欲美化你的容顏,首先要美化你的心。
英國首相邱吉爾,享壽高達九十一歲,晚年仍鶴發(fā)童顏,這是因為他意志堅強,性格爽快,心理狀態(tài)長期處于最佳水平。所以暮年也并不可怕,只要你能保持一顆純真的童心,保持對人生的希望,讓心靈不隨年齡老去,讓人感到精神領(lǐng)域散發(fā)出的清芬。
希望保持一張美麗的容顏,最重要的是內(nèi)心的凈化,就像古語所言:“非遣其欲,其心不靜;必澄其心,而神自清。”若能不斷澄凈心思,滅除煩惱邪念,隨時保持寧靜、仁慈和寬容,“相隨心轉(zhuǎn)”,必然使你神清氣朗,容光煥發(fā)。“心靜而本體現(xiàn),水清則月影明”,若能不斷凈化身心,恢弘人性本有的靈光,提升與生俱來的道德情懷,不但使你青春常駐,隨時流露自性的芬芳,進而可從塵俗諸苦中解脫而達到永恒祥和的凈地。
似曾記得唐·權(quán)德與題云師山房詩:云公蘭若深山里,月明松殿微風(fēng)起,試問空門清凈心,蓮花不著秋潭水。“試問空門清凈心,蓮花不著秋潭水”,將清凈心比作不著秋水的蓮花!金剛經(jīng)》云:“諸菩薩摩訶薩應(yīng)如是生清凈心,不應(yīng)住色生心,不應(yīng)住聲、香、味、觸、法生心。”從此看,清凈心就是無執(zhí)著之心。不住于色聲香味觸法,不是說沒有了這六塵,而是指不執(zhí)著于這六塵。不執(zhí)著即是清凈。如蓮花出水不染水,但不是沒水。如果沒水,蓮花也沒了。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生死涅槃,煩惱菩提,其體性是一個。故六祖慧能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紅塵生活中,能讓我們安靜下來,反觀自照,見微知著,通常是些簡單而美好的事物,像花。“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的那朵花,本身是美麗自足的生命,無須添加任何形上意義以增益它的價值,但從簡單中發(fā)現(xiàn)壯闊,從平實中洞悉奧義,再回到不損不益的花本身,去親近它的本來面目,卻是觀照花的那顆心,漫長乃至血淚斑斑的智慧之路。
涵養(yǎng)一顆清凈靈敏的心,觸目遇緣都是心光,在浮晃交錯的心光中,優(yōu)游任運,得大自在,就是禪之一瞥。當(dāng)這抹隨緣觀照的心光,和一朵花相契、融合,瞬間完成一個如如之境,那圓滿、美麗的當(dāng)下之味,我們可以說那是禪之一味——
這時,禪是一朵花。
詩偈之于文學(xué),正如花之于生命界,都是以美麗簡單的形式,包含豐富的內(nèi)蘊力,可以觸發(fā)遼闊的想像。禪詩,是一把心鑰,可以開啟禪的宮室之美、百官之富。那是禪師們開悟時的心光筆記,智慧在電光石火的剎那被文字逮捕歸案,為甚深微妙的解脫之道留下幾組密碼。修行人可以參考而不必執(zhí)著,初機的人可以領(lǐng)略一些智慧的光影和文學(xué)的美感,尋聲溯源,拾級而上。
禪是不昧語言文字相的法門,所有的語言文字都是不忍而說的善巧方便,聽者最好直接以心印證,不必執(zhí)泥在話頭字面;讀禪詩,宜作如是觀。
傳說禪的法脈開始于一朵花。佛陀拈花,摩訶迦葉微笑,在這動人的一刻,溫潤有情的印心境界于焉完成,禪的法脈這樣安靜優(yōu)美的傳遞下來了。希望讀者也擁有如此安靜的智慧——
登高望遠(yuǎn),嫣然一笑!(作者:樂后圣)
- 上一篇:《六祖壇經(jīng)》與生活禪
- 下一篇:獲得幸福的方法——認(rèn)識自己
- 佛說人生哲理 佛說人生感悟的句子
- 維摩詰所說經(jīng)原文
- 這樣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學(xué)打坐的正確方法
- 禪宗小故事十三則
- 神奇的求財方法
- 馬祖道一:想盡辦法令弟子開悟
- 《信心銘》釋義
- 禪宗公案大全
- 禪修打坐時是睜眼好還是閉眼好?
- 令人開悟的佛教禪詩一百首!
- 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戰(zhàn)勝心魔?
- 《金剛經(jīng)》的十大威力
- 景德傳燈錄
- “即心是佛”的參禪之道
- 慧可斷臂求法是真的嗎?二祖斷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禪宗慧能大師的一生
- 打坐導(dǎo)致性欲沖動,怎么辦
- 臨濟宗歷代傳人
- 十惡八邪
- 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yǎng)不夠
- 《禪門日誦》簡介
- 千休萬休皆不如一休
- 參透生死令人動容 圣嚴(yán)法師圓寂前曾拒絕換腎
- 禪定境界分別為哪九個層次呢?
- 佛教中的禪宗五祖是誰?禪宗五祖弘忍大師介紹
- 佛家經(jīng)典禪語
- 一生絕不能做的兩件事
- 心口不一 貴耳賤目
- 馬祖道一:對佛像吐痰也是菩薩境界
- 指月錄
- 野狐禪公案三則
- 龐蘊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無片瓦蓋頭,下無寸土立足
- 聽雞蛋和你講話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這些動物和這條蟲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絕情”度貧母
- 禪宗七祖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dāng)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dāng)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zhuǎn)彎,時而放平
- 學(xué)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xué)到無學(xué)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xué)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xué)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xué)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xué)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