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苦和尚的曠日傳奇
一個苦和尚的曠世傳奇
正興法師 今讀到演相法師轉(zhuǎn)載的一篇文章,非常收益,學(xué)佛者應(yīng)保持怎樣的心態(tài)和行為來修學(xué)佛法,利益眾生,完善自我,成就菩提,閱讀本文,會得到一定的啟示。
清光緒三十三年,有一個其貌不揚的鄉(xiāng)拙青年,穿著一身襤褸的鄉(xiāng)下土裝,來到雞足山祝圣寺求見虛云長老,住持祝圣和尚問他:“你是誰?你來求見虛老做什么?”那鄉(xiāng)拙青年說:“我今年二十歲,是云南鹽源人氏,從小就父母雙亡,孤苦無依,族人將我入贅曾氏,從此以曾為姓,寄籍賓川縣。如今因為家鄉(xiāng)鬧饑失收, 無人雇用我種田,我家貧苦,又有兩個兒子,我養(yǎng)不活家小,無計可施,聞?wù)f虛云老和尚在雞足山修建祝圣寺,雇用苦力泥水工人,我走投無路,只好來求虛云老和 尚收留我在此做工,賺取些少工錢養(yǎng)活家口。"祝圣老和尚惻然說:“你若不嫌我們付出工錢低微,你就在本寺住下做工罷!虛老是最慈悲的,這等小事,你也不用去見他老人家,他沒有不答應(yīng)的。"多謝大和尚!”那青年跪拜。“你叫什么名字呢?”“家人叫我阿便!”“很好!”老和尚說:“阿便!你就到后面柴房去罷!”阿便自去柴房住下。他十分勤勞,每日天未亮就起來,不用人吩咐,自己發(fā)心開墾種菜,施肥澆水。他本是穡稼佃戶,這些耕種事務(wù),做得頭頭是道,他又自動去出力挑土抬石幫助修廟,從早做到天黑,從不休息,也從不講話,別人跟他說話,他都聽不見。“聾子!”別人都這樣稱他,反而不叫他名字了,阿便也不以為忤,從不爭辯。
阿便來做工一個多月,有一天,他老婆抱著孩子來找他了,妻弟也同來了,岳母子侄,一大批人七八口,擠滿了柴房,七嘴八舌。圣空和尚聞報,慌忙來說:“阿便!我收留你做工,你卻怎么把老婆孩子也帶到廟里來住了呢?這是佛寺,不可以住婦女家眷的!"阿便說:“我不要他們來,但是,地主來收回土地,把他們?nèi)亿s了出來,沒處可投奔。"圣空說:“這可怎么辦?那有佛寺可以收留婦女家眷的道理?”他和阿便說著話,沒想到虛云老和尚不知何時已經(jīng)來到菜園柴房門口了。
“圣空法師!”虛云說:“他們一家無家可歸,又苦又窮,就讓他們都在本寺住下吧!"圣空慌忙說:“師父!佛寺怎可收容婦女呢?"虛云說:“這是收容難民,情況不同!你只叫他們在寺院后山另搭一座茅棚居住就行了!阿便喜歡住菜園茅屋也好!喜歡回后山住也可以!你就讓他們?nèi)以诒舅伦龉ちT!”那一家八口都感激不盡,不住叩拜道謝。虛云說:“你們不用謝我!這也是彼此互助,我們也缺人手,你們?nèi)舨幌颖舅?a href="/remen/shenghuo.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生活清苦,就跟我們出家人一起吃大鍋飯罷!我們有什么大家就吃什么,有飯吃飯,沒飯喝粥。”阿便感激流涕,叩頭說:“老師父,您老人家救了我一家性命了!”虛云說:“阿便,快別這樣說,人類是應(yīng)該互助的,佛門弟子更應(yīng)助人!”阿便全家八口從此都在祝圣寺做雜工,個個感激虛云,人人勤懇,把后山開墾成了一畦一畦的菜圃,種得又肥又大的白菜和各種菜蔬豆子瓜果,供應(yīng)全寺,又 把全寺整理打掃得一塵不染,阿便自己住在茅蓬,不與妻室同居。
兩年轉(zhuǎn)瞬過去了,阿便那天趁著虛云來山巡視,就跪倒叩頭,叩個沒停。虛云說:“阿便,你 要什么?”阿便說:“老師父!求您老人家教我念佛吧!我這樣笨,又一字不識,不會念佛!”“你卻要念佛做什么?”阿便說:“我今世這么辛苦這么蠢,必是前生做了什么孽又不會修行,所以,今生想學(xué)佛修道,以求來生勿再淪落啊!”虛云微笑道:“你想要怎樣修?”阿便說:“我不識字,又丑陋,又蠢材!我哪知道要怎樣修?只求老師父教我簡便容易的方法罷,我常聽師父講經(jīng),講得深奧,我一句也不懂,不過聽師父您說,只要一心不亂,勤念佛號也可得生西方。師父您就教我念佛號罷!”虛云說:“阿便,你已經(jīng)一心專誠,真是難能可貴!我就教你念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我教你凈土法門罷!”阿便叩謝。虛云教了他怎樣勤念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他從此就自己屏息諸緣,一心念佛,日夜不停。就是日間種菜鋤土,也心念佛號不輟。
宣統(tǒng)元年,虛云老和尚運龍藏大經(jīng)回山之后,舉行傳戒,阿便也來求戒出家,那時他才二十一歲。虛云說:“你要出家受具足戒!很好,我知你至虔,念佛極精勤,但是你還有家眷呢!你怎樣處理?”阿便說:“我們一家八口老小都約好了,今日都來落發(fā)出家修行,務(wù)乞師父恩準(zhǔn)才好!”“阿彌陀佛!難得!難得!”虛云說:“甚勝因緣!好!好!好孩子!我準(zhǔn)你!”虛云望著座下這個狂喜地不住叩頭的青年,老人好像依稀看到了自己當(dāng)年在鼓山涌泉寺跪求妙蓮長老傳戒,老人的熱淚涌現(xiàn)了。
他有多少的感觸啊!六十五個 年頭過去了!往事依稀!如夢境!猛回頭,卻在何處?幾十年來,東飄西蕩,也曾傳戒弟子不少,可以怎料到,奇跡卻應(yīng)在這個面貌丑陋的貧苦青年?虛云出神地俯望著青年,竟忘了喚他止拜,任由他不住地叩拜,何只三跪九叩?怕不叩了一百個頭!阿便是拙于言詞的,感激得說不出話來,感激得只是流淚!只是叩拜!
虛云從阿便身上找到自己當(dāng)年的影子,再細(xì)看,阿便是阿便,虛云是虛云!“請起來吧!”虛云微笑說:“不用拜這么多!你多拜我,就不如多拜佛才對!”怎么說得他聽?這樸拙的青年又拜了許多才肯起來。“阿便!”虛云說:“從今起,你把名字改為日辯!‘辯’與你原名‘便’字同音,我等你具足戒后,另外賜你法名。”“日辯”阿便歡喜無限:“我就是日辯!”“只是一個代名!”虛云說:“你并不是日辯,你也不是阿便!”“師父!我聽不懂!”日辯茫然地仰望。“我也不是虛云,虛云也不是我!”老人說:“你懂嗎?”“還是不懂!”虛云說:“我教你念佛,我也教了你打坐,現(xiàn)在我要教你知道你不是你!我要你做到心中覺悟!‘我不是我’。心中無我,破我執(zhí)!而又無所求,則自然得,明白嗎?”“還是不明白!”“你慢慢地學(xué),漸漸就能體會的。”虛云說:“我知道你精勤不懈念佛,一心系念!許多人都不及你!這也是你的質(zhì)量樸拙的好處。聰明人太聰明了,反被聰明誤!往往不能精勤一心修行!日辯!好孩子,你這樣很好,不要自卑而生退心!也不要去學(xué)人家聰明人。"“我本來就是愚笨,學(xué)也學(xué)不來聰明的。”“愚笨才好!”虛云說:“你不會被聰明誤了!”傳具足戒之后,虛云賜他法名為“具行”。從此他成為具行和尚了!
具行剃度改穿僧衣,每日自動操作各種勞役,種菜、施肥、挑糞、擔(dān)土、打掃…...一如未傳戒之時,他專誠一心勤念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也不和任何人講話,他耳患重聽,一般人都稱之為“聾子和尚”?嘈薜搅嗣駠哪,他越發(fā)的耳聾了,也越發(fā)的沉默了,他無論種菜或做工,無時都在心中念佛,誰喊他他也聽不見。虛云那天喚他來說:“具行!你苦修了四年,境界已不錯了,但是見識太少,你現(xiàn)在應(yīng)該下山出外參學(xué)去!你應(yīng)參拜天下名山道場,將來你愿回來就回來,若另有好機緣,也可隨緣行止!”具行泣拜:“師父!弟子不去!”“為什么不去?”“弟子要一輩子服伺師父您老人家!”虛云心中一酸,可是裝起了怒容,叱道:“去!我怎么教你無我破執(zhí)?你忘了?快去!我用不著你服侍!"具行不敢抗命,哭著收拾行裝,虛云送他到山門之時,看這青年和尚的依依不舍的樣子,他心中也難過了。
可是他知道絕不能流露出來,免得害了徒弟傷感落入癡執(zhí),于是虛云只是淡淡地說:“你去吧!我們有緣再見!”具行一笠一杖,正像虛云當(dāng)年一樣子,上路去朝拜各處名山去了!民國九年,虛云開始重建云棲寺,具行和尚突然回來了,拜倒在虛云老和尚面前。“師父!我回來了!”虛云驚喜得很:“你回來了?好極了!你這出去參學(xué),游了些什么名山?怎么又回來了呢?”具行說:“天下各處名山都大略去過了,也不外如是!聽人說師父在此重修華亭寺,我知道師父缺人手,我就回來了。”虛云說:“你回來甚好!你打算回來做什么事呢?”具行說:“師父,我又蠢又笨,又不識字,我能做什么大事?總不外是侍候師父,兼做些人家做不來、不愿做的笨重低下工役罷了!”虛云說:“你既如此發(fā)心苦修,很好!你就住在云棲寺和勝因寺兩處罷!”又問:“這次回來,你去雞足山探視你家未?”具行說:“沒有!我不去了!”“為什么?”具行說:“大家都出了家修行,有什么好眷戀的?”“見見也不妨!”具行搖頭:“不去!不去!”他從此就在兩寺每日辛勤勞作,舉凡挖土、搬石、筑墻、蓋房子、種菜、種樹、砍樹、取柴草、割禾打稻谷、犁田、除草、打掃、挑糞、施肥、炊事、劈 柴……一切最勞苦的工作,他都自動勤作了!無一分鐘閑暇,亦無一刻不在心中念佛!一面干活,一面念佛,有時候他替師父或同參補衣,也是一針一句佛號。到了 晚上,他就念金剛經(jīng)、藥師經(jīng)、凈土諸經(jīng),一字一拜;早上,黎明大鐘響,他總是頭一個上殿參加課誦,他的精勤苦修,真是全寺第一!他卻是又聾,又像啞子,一 句不開口。
虛云觀察具行,覺得異常欣慰;他知道這個青年人的進境已經(jīng)十倍百倍于任何僧人了!修蓋海會塔之時,虛云在看工,具行在挑擔(dān)石塊和砌墻,見到 虛云老和尚,他突然開口說話了,像個小孩子般天真地說:“師父!將來海會塔蓋成,我來守塔好嗎?”虛云望著具行,不立即回答,他知道這句話是讖語!他知道 具行就快要化去了!
“好么?”具行繼續(xù)追問:“師父!好么?”虛云心中一酸,淚水幾乎奪眶而出,勉強點頭說:“好罷!”“謝謝師父!”“一切隨緣啊!”虛云說:“不可強求!”“知道了!”然后,虛云特許具行擔(dān)任這一年春戒的尊證!受戒弟子請具行開示。具行說:“我半路出家,一字不識,但知念一句阿彌陀佛而已!”虛云點頭嗟嘆,心說:“但知念一句阿彌陀佛,只要都像他這樣精勤不懈,一句也就足以成就了啊!倘若自恃聰明,心念紛歧,縱念萬卷經(jīng),又有何用?想不到,這孩子進境如此神速,他比誰都先證正果了!”往事重現(xiàn)虛云心頭,他知道具行這次售衣來供養(yǎng)大眾就是西去了!這一夜他為具行念經(jīng),具行來叩門,進來叩安。“師父!弟子要去了!特來叩辭!”具行拜 伏在地,悲泣難抑:“弟子去后,誰來侍候師父?”虛云說:“好孩子!你該怎么辦您的事,你就去辦罷!不要因我誤了你的大事!”“師父……”具行哽咽難言: “師父……”“快去!”虛云說:“我在這里為你念經(jīng)助你!”具行再拜,然后離去,他一徑向寺后的后園去了。入夜,監(jiān)院法師點名查房,發(fā)現(xiàn)具行不在。 “具行呢?”監(jiān)院說:“怎么不見了?他昨天請大家吃一餐,莫非今天下山走了?你們大家快去找!”眾僧把全寺找了個遍,那找得到人影?有一僧說:“敢情他昨 日齋眾是訣別?今晚卻偷偷下山逃去還俗接老婆了!”
另僧說:“快別胡說吧!具行不是這等人!他若要叛道,怎么還回寺來做這幾年苦工呢?他云游在外,若 要還俗不早就還了?”“說得是!”眾僧都說:“我們休要在背后謗毀具行法師!罪過!罪過!”監(jiān)院說:“你們在這里亂講什么?還不再尋?我怕他是挨不得苦,尋了短見!快尋!”一僧說:“我看他斷不會怕吃苦去尋短見,多半是跑到廣東去投考黃埔軍校了!”此語真是太突然,使大家都愕然問:“什么軍校?”那僧說:“如今孫中山先生在廣州黃埔開辦軍校,以蔣介石先生為校長,招考全國智識青年參加革命陣 營,各省青年去報考的已經(jīng)有三千多名了!就只有貴州都督周西成不準(zhǔn)青年出境去報名,人家連北方的青年都紛紛南下去報考呀!聽說只取三百人!
具行法師向來苦 干為人,又是個血性男兒,莫非也去報考了?”有人說:“不會!人家招考軍校學(xué)生只限十八歲到二十四歲,具行已經(jīng)四十多歲啦!監(jiān)院說:“別再多說了!再找!”找到菜寮,門卻是鎖住的,窗口望進去,沒有人影,眾人一面叫喊:“具行!具行!”來到后面菜園,忽見曬坪那邊閃起一 陣強烈白光!一連閃了幾次,照耀得全園光明,直沖夜空!白光眩目。
“這是什么光?”眾人無不嚇得心驚膽顫。住在寺外村民都看見了,眾人多是往時逃災(zāi)來 投奔虛云的,災(zāi)后也無處可去,紛紛留下來聚居,成了村落,這些村民素感虛云的恩德,今晚初更剛過,眾人都未睡,正在乘涼,在瓜棚豆架之下講鬼講狐,忽然寺 內(nèi)白光沖天,使人目眩,眾村民大驚。“不好了!佛寺失火啦!”大家叫了起來:“快去救虛云老和尚出險!”村民好幾佰人,奔入寺內(nèi),一個和尚也不見!眾人慌得亂喊:“虛老!虛老!您在那里!”村人們一面找虛云,一面要救火,卻又不見有火,找到后園來,看到了那批和尚在那里發(fā)呆。“火在哪里?”村人們大叫:“虛老他老人家呢?你們怎么都在此?”“哪里有火?”和尚們也給嚇慌了!“火呢?”“我們在外面看見寺里沖天白光!”村人們說:“只道是火燒寺院了,趕來救虛老!”“沒有火呀!”修圓和尚說:“白光一閃一閃是有的,倒不是火,喏! 白光在曬坪那邊升起的。”眾僧與村民趕到曬坪一看,點了幾支火把,照耀全坪!“啊!具行法師!”修圓叫起來:“原來你在此地!害我們找得好苦!你在這干什 么?”眾人也都看見了!具行和尚端端正正,合十趺足而坐,巍然不動,眼睛半合,面帶微笑,不理不睬眾人。“具行!”修圓欲待上前去拉他。“慢著!”虛云老和尚已經(jīng)由另一批僧眾與村人擁護而至了,他老遠(yuǎn)便看見具行端坐,他慌忙喝住眾人:“你們不許擅動具行!你們走開些!”眾人慌忙讓開,虛云扶杖來到具行面前,向眾人說:“具行已經(jīng)作化了!他自身噴出三昧真火,把自己燒成了灰!剛才你們看見的白光閃閃,就是他的真火之光!我在禪房為他念經(jīng)助他用,我感到全身發(fā)燒,就知道他已經(jīng)成功了!我怕你們不知道而亂動他,我連忙趕來……。”眾人不論僧俗,聽師父一說,無不驚詫萬分,細(xì)看具行和尚,卻仍然是身披袈裟,趺坐面向西方,左手執(zhí)磬,右手執(zhí)木魚!面色如生,笑容和藹,只少了呼吸起伏動靜。
“這……真的是……自發(fā)真火化了么?”眾人都不敢相信:“這分明是個活生生的具行和尚嘛!”虛云說:“你們不要走近,恐怕衣帶生風(fēng)震動他全身灰燼倒傾!你們走開些!”虛云獨自上前再細(xì)看,火把照耀之下,只見具行的木魚及其木柄早已化了灰 燼,磬柄也成焦炭,但是具行的全身和袈裟依然未變,其余,只見僧鞋也成了灰。坐處的幾扎稻桿子和蒲團早就成灰燼了。
眾人都又驚疑,又歡喜,個個合掌念 佛。“具行!”虛云跪下合掌而拜說:“恭喜你了!你已經(jīng)修成破我執(zhí),得證大阿羅漢果!以你瑞相法身示世,證無生法忍之圓滿檀波羅蜜!請受虛云三拜!”虛云以師尊身分,對徒弟具行下拜!眾人當(dāng)然也跟著叩拜了!
“具行啊!”虛云忽然老淚縱流,哽咽道:“為師好為你歡喜!我還不及你的功行啊!將來欲求你的 境界,也還萬無可能啊!”虛云拜罷,具行遺蛻忽然放出陣陣奇異的芳香!眾人都嗅聞得到類似檀香的這種異香,又像仙蘭!大家都感動得流淚,個個念佛!“具行啊!”虛云祝道:“你且多保持瑞相一天,待明天為師請都督和昆明社會人士,還有新聞界都來瞻仰你法身,讓記者攝影留下一影,以傳于世助宏佛法!”虛云又吩咐:“你們今夜須派人輪流值更看守具行法身!勿讓人畜觸碰!不許大聲震動!”“遵命!”眾僧連忙回答。省督唐繼堯,財政廳長王竹村,水利局長張拙仙……次日聞報,都趕來了。昆明日報攝影記者也跟來了,還有各大員的家屬、社會賢達、昆明的佛教徒緇素, 全都來參拜了!
真是轟動了全昆明;數(shù)萬人絡(luò)繹登山來拜,人人感動,個個稱奇!昆明日報刊出了頭條大新聞和照片,轟動了全云南。“誰說沒有佛法呢?誰說修不 成佛菩薩呢?”人人都說:“看!具行上人不就是最好的佛法證據(jù)么?”“這也奇怪!”唐繼堯說:“若說具行是取稻草自焚,卻又怎會把全身燒成了灰也不倒下?又怎會仍然保持原來形貌呢?袈裟又怎不成灰呢?分明這不是凡火燒成的了!”虛云說:“具行法師是由心內(nèi)發(fā)出三昧真火,把自身焚化的,才有此瑞相奇跡!”唐繼堯說:“奇異極了!磬魚的柄都已成了焦炭火灰呀!師父!他的全身果然都是灰么?”虛云說:“是的!”就向具行祝拜:“具行!你的功德圓滿了!請讓我們送你入海會塔罷!”虛云伸手,顫顫巍巍,取下具行手中的小磬,又祝道:“具行啊!具行!密行功圓,一磬留音!為師一敲磬,你可以放心西去罷!”虛云輕敲殘磬,清脆的磬聲三響才過,突然地,具行的全身震動,化作灰燼而傾倒了!虛云跪下合掌而拜,唐繼堯與觀眾數(shù)千也都跪下叩拜!“阿彌陀佛!”人人都感動得熱淚盈眶:“阿彌陀佛!”虛云早已淚水奔流滿面了,他也分不清那是悲傷或是歡喜了!“具行啊!我痛惜禪人殞少年,孔悲顏歿!此情曷似?具行啊!你密行功圓上品蓮,燃臂藥王真供養(yǎng)……
人當(dāng)末法多緣劫,君至臨終一火完!世事變幻,妖 魔將興,佛法大劫將臨!為師將來還須應(yīng)劫啊!具行啊!你歸來念佛荷鋤邊,助興梵剎同艱苦!我們世念難忘蔬菜熟!人人都受過你的菜蔬布施啊!如今你西歸向夕 陽!我怎能禁傷心老淚流無盡?今日你一磬示妙緣!具行啊!為師恭送你了!”虛云痛哭。“為什么要哭呢?”他自問:“我該為他歡喜才是啊!”可是,人總是有情生啊!夕陽殘照中,萬人落淚!白頭人送黑頭人!誰不傷心啊?(以下紀(jì)錄文字,至今仍在云南省雞足山祝圣寺的石碑上)具行上人行業(yè)自 化記師名日辯,字具行,會理籍。幼失怙恃,依曾氏姓,繼以女配,生二子,家貧苦。余至雞山,伊全家八人在寺工作,宣統(tǒng)元年己酉歲,運藏經(jīng)回山,傳戒, 師年二十,領(lǐng)全家八人乞求出家。師是年二十一歲,不識字,耳極聾,貌丑,日種菜苦行,夜禮拜,念觀世音菩薩,習(xí)坐;間則學(xué)課誦,不要人教,自極精勤。民國 四年乙卯歲,告假外出參學(xué),至民國九年,余住昆明云棲寺,師回助任種菜職,能上殿課誦,暇則縫剪及造竹器,不辭勞苦,日種菜園,余菜則送人結(jié)緣,不蓄余 物,口無多語。及在下院勝因寺種菜,見其密行難得。是年戒期,請為尊證,比丘戒畢,即告假往下院。至三月二十九日,午參后,往勝因寺大殿后曬坪內(nèi),自取禾 稈數(shù)把,披袈裟跏趺坐,左手執(zhí)引磬,右手敲木魚,面向西念佛,自放火,寺中數(shù)十人,無見聞知者。墻外人見內(nèi)放大火光,進看,不見師。至殿后,見趺坐火灰上 不動,衣物如故,惟木魚磬柄成灰。下人來報,余因初八菩薩戒,不能下山,以書請財政廳長王竹村,水利局長張拙仙,暫代料理。張王見斯奇異,即向唐督說。唐 率全家觀看,巍然不動。近至身前,取引磬,忽爾全身倒下,成一堆骨灰。感眾大生信心。唐提倡由政府為辦追悼三日,瞻禮者數(shù)萬人,唐將引磬作序,永存省圖書 館保管!追悼具行禪人自化身生西記詩二首(虛云禪師)枯腸欲斷只呼天,痛惜禪人殞少年,數(shù)載名山參謁遍。歸來念佛荷鋤邊;助興梵剎同艱苦,密行功圓上品蓮,燃臂藥王真供養(yǎng),孔悲顏歿尚凄然。
活到 于今心更寒,惟師超逸不相干,人當(dāng)末劫多緣累,君至臨終一火完;世念難忘蔬菜熟,西歸且尚夕陽邊,傷心老淚揮無盡,一磬留音示妙緣。附記具行大師行業(yè) 自化記弘西居士師名日辯,字具行,鹽源人。幼贅曾氏,寄賓川,光緒三十三年到雞足山祝圣寺做工。宣統(tǒng)三年,受云公老和尚教念阿彌陀佛,及觀世音菩薩,求 生凈土法門。師遂屏息諸緣,一心系念,旋出家受具足戒。其妻及弟嫂與岳母二侄一,全家八口,同日落發(fā),甚勝因緣也。師旋參四大名山,各叢林執(zhí)事見師誠篤, 欲留住,皆不許。民國九年間,云公重興華亭山云棲寺,復(fù)回滇。適寺殘廢,隨云公精修苦行。公言,汝尚欲往視爾眷屬否?師曰:吾不顧他矣。公又問:‘爾將何 為?'師云:‘極勞瘁事,人不能任者吾任之。'公令住勝因寺下院,凡筑墻、蓋房、種樹、植菜、挑石、挖土、灑掃、炊爨,公無一刻之暇,念佛亦無一刻之閑 也。夜開靜,禮金剛藥師凈土諸經(jīng)一字一拜,黎明鳴大鐘,上殿課誦以為常,未曾寢息。初出家不識字,耳患重聽,受戒后求諸師口授,字句以心記。不二年,六時 禮誦皆熟,諸經(jīng)悉能背誦,朝山回,心更開朗。偶自縫衣,或代同參縫補,下一針皆是一句佛號隨之。
往歲修海會塔,師自擔(dān)石砌墻,嘗語公言,塔成當(dāng)常守,不意 竟符此讖,首先入塔。本年戒期,請師為尊證,上堂,戒徒請開示,師曰:‘吾半路出家,一字不識,但知一句阿彌陀佛耳。'于自化前,將所有衣被用物售出,持 資赴觀音堂設(shè)齋供眾,眾疑不存一物,恐有去意。問師何往?但笑不語。戒期圓滿之次日,當(dāng)夏歷三月二十九日午參后,密往殿后自焚,下院諸師不知。日暮尋師不 見,寮房關(guān)鎖,尋至后園,見煙起,始得師焚身處。時師身趺坐于干禾稈上,手執(zhí)引磬木魚,寺外人民見內(nèi)放光,競進寺內(nèi)觀看,謂是何光?覓師不得,至后園見師 端坐火灰上,巍然不動,異香遠(yuǎn)聞。王竹村居士往覲,形狀如生。見此奇異,即白唐帥。率全家參觀,木魚、經(jīng)架、僧鞋,皆已成灰,惟一引磬墜地。叩之,其音清 徹,較前尤響。始聞師有焚身之行,必早備柴龕等事,及趨視之,則就地趺坐,取禾稈數(shù)捆,遂畢其事。善哉!解脫安詳,獨留一磬,其音鏗然,其念佛往生凈土之 瑞相也。其得念佛三昧,必早見佛,預(yù)知時至者,故得大喜大舍,圓滿檀波羅蜜,具三心而速超上品之行也。以十三年精進密行,一心不亂,臨舍身時,從容不迫, 一絲不掛,其已破我執(zhí),證人空之阿羅漢歟?抑證無生法忍之法身大士歟?此不可思議之境,非凡眼之所能窺,惜下院當(dāng)時無人得見得聞師臨去時香光妙音諸瑞相 也。時丁末法,示現(xiàn)難忍能忍之苦行,學(xué)諸佛舍身命、頭目、腦髓,經(jīng)塵沙劫一毫不吝,亦如藥王菩薩燃臂供佛,師之本際難以世情測量也!
化身之夕,云公如感風(fēng) 寒,周身發(fā)熱,僧值靜明晚課,著師所縫衣,忽大熱。是夜聞師耗,咸感其異。次日,省長唐公及王竹村、董雨蒼、張拙仙同來觀看,莫不歡喜感嘆,發(fā)菩提心。擬 以佛誕勝會日,即代具師作佛事紀(jì)念。十二日送入海會塔,從知末法圣賢,隨時示現(xiàn),皆和光混俗,不可以貌取人也,滇中佛法其將大興乎?吾翹首以祝具師功德, 云公興法,皆不可思議也。師世壽四十九,僧臘十四年。頌曰:觀身不凈誰堪戀,一火焚如意地清,趺坐向西歸凈土,蓮池浴體證無生;心垢已除持佛號,耳根重聽自聞聞,可憐世上癡聾輩,空自尋聲陷苦輪;一字不知無礙道,至誠禮誦始通神,大師禮誦得深悟,可謂三藏大明人;鋤頭一下一聲佛,衣上一針佛一聲,念念念時無所念,西方凈土自然成;大師本跡難推測,已證人空破我執(zhí),身外萬緣舍無余,獨留引磬音清徹;外舍衣衾結(jié)眾緣,內(nèi)舍身心供諸佛,是真精進法供養(yǎng),圓滿第一波羅蜜;艷稱文輩焚身事,焰發(fā)虛空五色煙,惜不聞師干草地,聲聲響處佛聲連;師應(yīng)憐我后歸遲,送想西方落日垂,瞬到秋成蔬菜熟,有緣來食大師遺。
- 上一篇:慧能《壇經(jīng)》的“心”性凈自悟說
- 下一篇:從橋流水不流悟明心見性
- 佛說人生哲理 佛說人生感悟的句子
- 維摩詰所說經(jīng)原文
- 這樣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學(xué)打坐的正確方法
- 禪宗小故事十三則
- 神奇的求財方法
- 馬祖道一:想盡辦法令弟子開悟
- 《信心銘》釋義
- 禪宗公案大全
- 禪修打坐時是睜眼好還是閉眼好?
- 令人開悟的佛教禪詩一百首!
- 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戰(zhàn)勝心魔?
- 《金剛經(jīng)》的十大威力
- 景德傳燈錄
- “即心是佛”的參禪之道
- 慧可斷臂求法是真的嗎?二祖斷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禪宗慧能大師的一生
- 打坐導(dǎo)致性欲沖動,怎么辦
- 臨濟宗歷代傳人
- 十惡八邪
- 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yǎng)不夠
- 《禪門日誦》簡介
- 千休萬休皆不如一休
- 參透生死令人動容 圣嚴(yán)法師圓寂前曾拒絕換腎
- 禪定境界分別為哪九個層次呢?
- 佛教中的禪宗五祖是誰?禪宗五祖弘忍大師介紹
- 佛家經(jīng)典禪語
- 一生絕不能做的兩件事
- 心口不一 貴耳賤目
- 馬祖道一:對佛像吐痰也是菩薩境界
- 指月錄
- 野狐禪公案三則
- 龐蘊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無片瓦蓋頭,下無寸土立足
- 聽雞蛋和你講話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這些動物和這條蟲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絕情”度貧母
- 禪宗七祖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dāng)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dāng)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zhuǎn)彎,時而放平
- 學(xué)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xué)到無學(xué)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xué)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xué)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xué)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xué)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