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寺點滴

  住寺點滴

  如瑞法師

  寺廟,佛在世的時候稱為“僧伽藍”,譯成華言叫“眾園”。這是比喻的說法:就像在一個園子里種上種子,要生根、發(fā)芽、開花,結(jié)果。大眾僧在這里用功辦道,培植道芽,將來好成佛眾生。

  寺廟里也有居士,叫凈人。凈人和一般的在家的居士不同。他們的工作是護持大眾僧,所以叫做“僧伽藍民”。在戒律里對凈人的待遇都是有嚴格要求的,如果他護持大眾僧,護持得好是上等衣食;護持一般是中等的衣食;更差一點的是下等衣食。所以最初的僧伽藍內(nèi),不像現(xiàn)在,居士隨隨便便就可以住,而是要來護持大眾僧的。

  我為什么給大家說這些呢?因為一些居士可能不太懂。也許年紀大了,家里沒有什么負擔,來寺院走走,或者住住。所以我害怕你們不懂規(guī)矩,反而會住出來罪過。

  佛在世時候的僧伽藍——祗樹給孤獨園,是孤獨長者用黃金鋪地的價錢買來供養(yǎng)大眾僧的。從此可以看出寺廟是尊貴之所,如果不是真正地修行辦道,不要說在家人,出家人都是不可以的。所以佛才要求出家人,要一日摸頭三省,知道自己是個修道人,要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

  有些古德要求自己:若一日沒有進道,便拒絕飲食。因為出家人受施主的供養(yǎng)。雖然施主說我供養(yǎng)師父們。 但我們要想想:他是不是無緣無故來供養(yǎng)你呢?不會的,都是重心所施,有所求的。懂理的人,他供養(yǎng)你,是希望你早成道能度他。而一般人則是要求福消災的。所以每天過齋前僧執(zhí)念齋條,都是念的:誰誰供養(yǎng)大眾僧,求超拔父母的,求子女考學的,求吉祥的等等。所以我們口口飯,粒粒米的分量都太重了。由于這個原因,佛又要求出家人吃飯時要存五種觀想:

  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

  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

  五、為成道業(yè),方受此食。

  這樣作觀也就是修行,最起碼能提醒自己要把正念提起來。

  那居士們就要掂量一下了:師父們都是這樣子的,那我又作得怎么樣呢?

  居士們在僧伽藍內(nèi),一句廢話不能講,一個非法的行動不能做。正道留給師父們走,偏道留給你自己走。見了出家人,該合掌合掌,該恭敬恭敬。否則的話,口頭上說來護持,免不了會有過失。

  我這是很誠懇的告訴居士們,把你們都當成我的父母親才這樣說的。就像我的母親果齊師父往生的時候,她特別想在普壽寺,希望大眾僧能送一送她。我說不要了,不要打擾大眾僧。所以只是讓發(fā)心的知事們?nèi)ブ钜幌隆_B我母親都只是這樣的。

  我也很誠懇地勸居士們在寺院一定要小心謹慎,這樣才能培植自己的福報,長養(yǎng)自己的善根。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