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戒和尚 上惟下覺大和尚于九十七年度在家菩薩戒會開示
得戒和尚 上惟下覺大和尚于九十七年度在家菩薩戒會開示
(一)
受在家菩薩戒是每一位的福報,因緣非常殊勝。這次戒會從三皈到五戒,從五戒到八關(guān)齋戒,從八關(guān)齋戒到菩薩戒,可以說是一個最完整的大法會、最殊勝的戒會,這是每一位的殊勝因緣、每一位的福報、每一位的出世勝因。佛法講究因緣,因緣具足了,世間法、出世間法都能成就;假使因緣不具足,世間法、出世間法都不容易成就。從過去到現(xiàn)在,諸位發(fā)了長遠(yuǎn)心護(hù)法護(hù)教,發(fā)了廣大心、清凈心、大慈悲心、無上菩提心,這次更發(fā)了大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些都是因,有了因,將來一定會感果,現(xiàn)世一切順利,消災(zāi)增福,遇難呈祥,未來圓滿菩提。
我們很有福氣、很有因緣,能在中臺禪寺受菩薩大戒、千佛大戒。外面熙熙攘攘,全世界的人都在不安、驚慌、恐怖當(dāng)中,乃至在饑荒、貧賤、窮困當(dāng)中。大多數(shù)的人天天都有煩惱,很少人能像諸位一樣在這里念佛、懺悔、靜坐、受戒,聆聽出世法,這都是過去所植的勝因,因此,今生的業(yè)感就是出世的業(yè)感。這些因緣不是從天而降的,而是過去的努力和現(xiàn)在的努力,這個因是自己掌控而來的,有因就能感果。例如,三皈的因,能感三皈的果報;五戒的因,能感五戒的果報;八關(guān)齋戒的因,能感八關(guān)齋戒的果報;菩薩戒的因,能感菩薩戒的果報。
世間上有多少人能聽到正法和世出世間的真理?所以,諸位很有福氣,自己要直下承擔(dān)。經(jīng)云:「有因有緣事易成」,諸位發(fā)心求戒就是因;今天具足三師和尚、開堂和尚、道場、引禮師父……三寶具足──佛具足、師具足、法具足,所有一切助緣具足,這就是勝因,這就是緣,是不容易的。這是出世因緣、福德因緣。
不僅出世法如此,世間法也是一樣的。「有因有緣事易成」,所以我們平時要多結(jié)人緣、多結(jié)善緣、多結(jié)法緣、多結(jié)佛緣、多結(jié)歡喜緣,不要結(jié)惡緣。有了這些緣,就能左右逢源,做什么事情都能成就。
「有因有緣事易成,有因無緣果不生」,每一位都想要成就出世法,想要修戒、修定、修慧,想成就無上菩提,想得到解脫,但是假使沒有因緣,沒有這些助緣,如何成就解脫?如何得到福報?如何成就出世間的大道?在世間上也是一樣,無論是家庭、事業(yè)、學(xué)業(yè),有善因就有善果。例如,孩子要想成就學(xué)業(yè),父母必須提供助緣,要找好的學(xué)校、好的老師來教他,這就是殊勝的因緣。如果沒有這些助緣,必須自己半工半讀,能夠念書的時間就有限。假使遇到的同學(xué)不好、老師不好、學(xué)校也不好,怎么能夠成就學(xué)業(yè)呢?明白這些道理,就了解世間法和出世間法是一體的,這就是智慧。
「有因有緣事易成,有因無緣果不生,不信但看寒江柳,一遇春風(fēng)枝枝新!苟斓搅,江邊柳樹的葉子掉得干干凈凈,枝條都枯掉了。這是什么原因呢?因為天寒地凍的關(guān)系。到了春天,氣候回暖、陽光普照,柳條都發(fā)出了新枝、嫩葉,這就是「枝枝新」;就像一個人遇到了明師、遇到了正法、遇到了大善知識,不成道業(yè),無有是處。
諸位來受菩薩戒,是每一位的福報所感,是過去種的因、過去修來的,今生再種下善因,將來又感召善果。我們現(xiàn)在得聞佛法,又發(fā)心受戒,三皈只是開始,受了五戒就登堂入室,受了八關(guān)齋戒更上一層樓,受了菩薩戒又更上一層樓。佛法就跟學(xué)校一樣,要靠自己努力。
--------------------------------------------------------------------------------
(二)
無論出家、在家,戒為菩提勝因,戒是根本。所以,要先建立完整的人格,修行就好比修建高樓大廈,三皈五戒就是打地基,地基打好了之后,往上十層、二十層、一百層,都會很穩(wěn)固、很安全,絕對不會搖搖擺擺,也不會傾倒。受持五戒,就能使人格完整。太虛大師也說:學(xué)佛,第一個是在做人,要使人格完整。如何才能完整呢?就是受五戒。受了五戒,每一位馬上變成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就是果位上的賢者。有了這個果位,福德殊勝,將來一定圓滿菩提。
受滿分戒,也就是五戒全持,果報就圓滿了;假使只受四戒、三戒,稱為多分優(yōu)婆塞、多分優(yōu)婆夷。諸位如今都是圓滿的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就好象已經(jīng)發(fā)芽生根、開花結(jié)果了,這個果就是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的果。進(jìn)一步受菩薩戒,就是菩薩戒的果。所以,這是非常殊勝的因緣,這都是每一位從過去到現(xiàn)在修福修慧、護(hù)法護(hù)教的努力所得的殊勝果報。
既然已經(jīng)登堂入室了,還要步步高升,要一層一層地往上爬,從賢位到圣位,因為優(yōu)婆塞是一個最小的、最低的、最起碼的果位。到達(dá)菩薩果位,還有賢位菩薩、登地菩薩、十地菩薩、等覺、妙覺的差別。妙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我們今天談?wù)摲鸱?就是正覺世間,外面的紅塵世界是五陰世間。眾生在五陰世間受苦受難,在三涂惡道頭出頭沒,現(xiàn)在諸位都已經(jīng)出離了三涂。優(yōu)婆塞的果位雖然小,但已經(jīng)踏上無上菩提的大道了。走一步,就是一步光明;走十步,就是十步光明。一步一腳印,一步一福德,一步一智慧,一步就是一個最殊勝的資源。
我們?nèi)绾卧龠M(jìn)步?如何再登堂入室?這很重要。所以,現(xiàn)在要進(jìn)一步談到佛性。佛性人人本具,在圣不增,在凡不減。佛性究竟在哪里?佛性就是我們的覺性,師父在這里說法,諸位在聽法,聽法的這念心就是佛性、就是覺性。覺性有體、有相、有用,這就是更深一層的道理了,要慢慢去研究、慢慢去了解。
進(jìn)入菩薩位是智慧的,不是盲目的,要博學(xué)多聞,增長智慧。每個人都有佛性,達(dá)磨祖師說:「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辨香,在口談?wù)?在手執(zhí)捉,在足運奔,遍現(xiàn)俱該沙界,收攝在一微塵。」佛性的作用,在眼睛稱為見。盲人雖然眼睛看不見,但他的覺性還存在,可以憑他的感覺、憑他的覺性走路、說話。
諸位能誦經(jīng)、能持咒、能禮懺,這都是佛性的作用!副楝F(xiàn)俱該沙界,收攝在一微塵」,當(dāng)下這一念心不動,什么人都找不到自己,這就是體。前面所說的是佛性的作用,一念不生則是體。為什么要靜坐?就是保持覺性不昏沉、不妄想,這念心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就是我們自己的本分大事。
什么是相?起一個心、動一個念,就有一個相。例如,諸位在這里受戒,這個念頭就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功德。發(fā)一個慈悲心,就現(xiàn)一個莊嚴(yán)相,莊嚴(yán)我們的菩提;發(fā)了護(hù)法護(hù)教的心,又現(xiàn)一個相,這個相是無量無邊的福德,這就是屬于我們自己的功德之相。體、相、用,即是法身、報身、化身。
雖然每個人都有佛性,但凡夫眾生的佛性天天都在造惡業(yè),起貪瞋癡、造殺盜淫,這個佛性就變成獸性了,變成地獄、畜生、餓鬼之性了。我們現(xiàn)在不起貪瞋癡、不造殺盜淫,過去的獸性,地獄、畜生、餓鬼之性,一下就轉(zhuǎn)過來了。所以,修行就是轉(zhuǎn)識成智、轉(zhuǎn)染成凈。把染著心變成清凈心,過去的妄想心轉(zhuǎn)成正知正見,這就是修行。
--------------------------------------------------------------------------------
(三)
戒為道源、菩提之根,我們受三皈、五戒、八關(guān)齋戒,這就是修。佛性當(dāng)中具足兩種功德:一是性德,一是修德。性,就是本性。修德,指修行的德。性德是本具的,例如,每個人的眼睛都能看,但是一般人不知道修,看東看西,看光怪陸離的五光十色,不知道看經(jīng)、也不知道持咒,眼睛始終亂看,眼根就不清凈,六根就染污了,就沒有德、就墮落了。
受三皈、受五戒、受八關(guān)齋戒、受菩薩戒,這就是修德。所謂「師父領(lǐng)進(jìn)門,修行在個人」,自己做了多少,就得多少。如果只是說得天花亂墜,五戒做不到,八關(guān)齋戒也做不到,菩薩戒更做不到,雖然是在修行,但性德沒有光明,所以說「修德有功,性德方顯」。修行有了功力、有了功夫,本性才會有光明,六根才會清凈,煩惱才會脫落,佛性才會現(xiàn)前,將來才會成無上道。假使沒有修德,我們的性德就跟普通人一樣,打妄想、起無明,佛性沒有顯現(xiàn),佛性沒有光明,佛性不清凈。
修德要有功,必須從基礎(chǔ)做起,五戒必須要持清凈。五戒,分成上品、中品、下品。上品,分為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品,又分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品,又分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做到上上品,就是「修德有功」,六根清凈,果報無有窮盡。所以,這就要靠修。怎么修?時時刻刻注意自己身口意三業(yè)是否清凈?有沒有打妄想?打了妄想,馬上返照自心,慚愧、懺悔、改過,這就是修德,這就是修行。
所以,要在六根上修,要在身口意三業(yè)來修。不是「修」就有,而是要「有功」夫,如此就要實踐,腳踏實地,一步一腳印。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家庭、辦公室、道場,任何場所都可以修。明白這個道理了,不僅中臺禪寺是道場,家庭也是道場,辦公室也是道場,整個社會都是道場。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修德有功,性德方顯」,佛性是最重要的。如果不清楚這個道理,修行絕對修不成功,因為不知道「道」在哪里?不知道「佛」在哪里?我們?yōu)榱俗饚熤氐?塑一個佛像,恭敬禮拜、慚愧懺悔,向佛菩薩學(xué)習(xí),有了過失馬上向佛菩薩懺悔,這是眼睛所看到的佛像。真正的佛像、真正的佛在哪里?就是我們的覺性。覺性才是真佛,所以,要覺察、覺照。
覺察,就是時時刻刻檢討反省,心當(dāng)中有沒有貪心?貪什么呢?貪財?貪色?貪吃?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應(yīng)該得的就得,不是自己本分內(nèi)的就不要。想要求功名富貴,必須腳踏實地,要有善法、要有福報、要有功德,這就是菩薩道,這就是真正的佛法。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乖诩彝セ蚴聵I(yè)上,要負(fù)責(zé)盡職、慈悲喜舍。這些都是我們佛性的作用。盡了責(zé)任、修了善法之后,要「功德歸三寶,好事給他人,壞事自己檢討反省。」
佛性「在眼曰見,在耳曰聞」,每個人都具足,就是我們的覺性。假使過去明白這個道理,經(jīng)過返照、修行過的,這一生六根清凈,什么道理都能一目了然,都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例如,中國白居易生下來就認(rèn)識「之、無」二字。如果過去這念心染污了,今生的智慧、各方面都迷迷糊糊。迷迷糊糊沒有關(guān)系,從現(xiàn)在開始,在覺性上用功,才是真修,才是實悟。
--------------------------------------------------------------------------------
(四)
所謂「;雙修」,檢討反省屬于智慧,我們所修的其他一切善法屬于福報。心當(dāng)中有智慧、有靈覺,靈明不昧,了了常知,這才是更上一層樓。我們的心就能愈來愈明白,心就愈來愈微細(xì),煩惱愈來愈少,身口意三業(yè)愈來愈清凈,這個就是進(jìn)步,這就是真正的修行。
我們自己修行是自利,由于了解人人皆有佛性,不忍心眾生墮落,從因地上把這些道理傳播給有緣人,就是利他。
大眾都是菩薩戒弟子,什么是菩薩?菩薩,就是菩提薩埵,翻成中文就是「覺有情」,大道心眾生。諸位都是菩薩戒弟子,都是覺悟的眾生。覺,就是先從自己開始覺察,返照自心。一般人都向外看,只看別人,看不到自己的過失?磩e人這也不是、那也不是,自己統(tǒng)統(tǒng)是對的,一切都怪社會、怪大眾,這就是沒有覺察。覺察,就是檢討自己的煩惱,F(xiàn)在全球經(jīng)濟不景氣,社會上很多人貧困、窮賤,只想到:「唉呀!這個社會不好,為富不仁,我的朋友不幫助我,我的親戚也不幫助我,這個社會貧者愈貧、富者愈富,這是什么社會?烏煙瘴氣的!」這就是一般眾生的想法。假使有了覺察,就不會怪人家、不會怪社會、不會怪親戚、不會怪朋友,知道反省:「這是我自己的努力不夠、善心不夠、福報不夠、智慧不夠,所以今生窮困潦倒,要時時刻刻檢討,從現(xiàn)在開始,修一切善,無善不修!惯@就是覺察。
再舉個例子,在一個家庭中,小孩不想讀書,成績不好,父母罵他:「你簡直是最愚蠢的!」不僅罵孩子,看到家里這也不對、那也不對,什么都看不順眼,不知道自己也是家庭的一份子,這就是眾生。假使能夠覺察,心想:「我也是家庭的一份子,他不好,我也不好,我現(xiàn)在要檢討反省,要有慈悲心,要教導(dǎo)他,從因當(dāng)中去努力,希望他改過向善、慚愧懺悔,教他走出一條路!箤⒆右写缺、要有愛心,要細(xì)心、要忍耐,希望他人格成長、福德成就、智慧成就,幫他找一個好老師、好學(xué)校,經(jīng)常鼓勵他。這就是覺察。
先從自己檢討,就是覺察。覺察了以后,還要覺照。有了煩惱,要趕快把它照破。例如,檢討發(fā)現(xiàn):「我經(jīng)常罵孩子,口業(yè)不清凈,容易發(fā)脾氣!乖俣绕鸩_心時,趕快誦經(jīng)、持咒、念佛、懺悔,把瞋心化掉。這就是覺察、覺照。假使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了,時時刻刻覺察、覺照,就是佛,這是自性佛。每一尊佛菩薩都是這樣修出來的。假使認(rèn)為丈夫不好,不要怪他,先怪自己:「自己為什么會碰到他呢?這個丈夫這么無賴,喜歡發(fā)脾氣,也不照顧家庭,這是我過去的業(yè)障,不能怪他。」先從自己努力,慢慢改變他。要忍耐、要慈悲、要恭敬、要勤勞,要有善法,依照這個方法不斷地努力,一定能夠消除我們的業(yè)障。
以修行來說,就是更進(jìn)一步的了。經(jīng)常思惟:怎么樣辦道場?怎么樣普度眾生?怎么樣能夠自利?怎么樣能夠利他?這就是覺察,要時時刻刻返照自心。進(jìn)一步,覺照,要照破無明、煩惱。如何照破?第一是改過,第二是向善,第三是檢討,第四是觀空。要有般若的智慧,要誦《金剛經(jīng)》。《金剛經(jīng)》的道理就是般若智慧,有了般若智慧,就能更上一層樓。
現(xiàn)在雖然是剛剛開始,已經(jīng)是不簡單了,每一位受了五戒,是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還要受菩薩戒。覺,即是佛。要想成佛、成菩薩,必須要有正因,要有覺悟的心、覺察的心、覺照的心。我們心當(dāng)中的無明煩惱就像小偷一樣,時時刻刻使我們打妄想,偷我們的功德。一發(fā)脾氣,火燒功德林,這就是小偷,偷我們的清凈功德。剛剛準(zhǔn)備要發(fā)脾氣了,「我知道了,不能發(fā)脾氣!」念一句:「阿彌陀佛」,照到起瞋心的那個地方,這個就是真正的修行。
有些人不懂念佛的道理,執(zhí)著一句佛號,是沒有什么用的。所謂「念佛即是念自心,自心是佛莫他尋」,佛號是用來返照自心,化除我們的無明煩惱。以前有位居士很用功,每天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天念幾百、幾千、上萬遍。他是念這句佛號,而不是利用這句佛號返照自己的心。有一天,他的兒子不乖,吵鬧起來了,怎么勸也勸不聽,這個居士發(fā)脾氣了,拿起念珠,邊念佛、邊打小孩。這就是沒有覺察、沒有覺照。
--------------------------------------------------------------------------------
(五)
我們心當(dāng)中有八萬四千個煩惱,所以用八萬四千個法門來對治。八萬四千個煩惱又可簡化、濃縮成一百零八個煩惱;一百零八個煩惱都破除了,身心清凈,即能成道證果。如果一百零八個煩惱還是太多,記不住,就濃縮為貪、瞋、癡、慢、疑、邪見六個根本煩惱。
每個人都有貪心、瞋心、癡心、慢心、疑心、邪見。心當(dāng)中起了無明煩惱,可以念一句:「阿彌陀佛。」或是用般若智慧照它一下:「是誰在起瞋心?」看看起瞋心的那念心,自然就沒有瞋心了。根基好的人,一起煩惱、無明,就把煩惱、無明照破了。根基再好一點的,經(jīng)常保持正念,自然就不會起煩惱,自然就不會生氣。根基差一點的,起了貪心、起了瞋心,心想:「唉呀!我怎么又在發(fā)脾氣,又在起煩惱?」這樣也不錯,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根機最下等的人,起了煩惱、罵了人、做了壞事,根本還不知道,別人告訴他,他還不接受。
凡夫眾生由于過去起煩惱習(xí)慣了,無始以來的種子都隱藏在八識田中,F(xiàn)在用持戒的方法,清凈身業(yè)、口業(yè)、意業(yè),這是持戒的功德。持了以后,要歸于覺性,持而無持。持戒是一個法門,是根本的法門。持一條戒,就破一個煩惱。煩惱破掉了,我們的自性、覺性就現(xiàn)前了。
所有的法門都是方便,持戒也是方便法門。假使心很散亂,就要打坐;念佛念不下去,就改為誦經(jīng);誦經(jīng)誦不下去,就持咒。法門很多,誦經(jīng)、打坐、持咒、懺悔、經(jīng)行,乃至于六波羅蜜、三十七助道品,這些都是修德。修德有了功夫、有了功力,我們的本性才會現(xiàn)前。
佛性是本具的,假使不修、沒有覺察,雖然有佛性,但迷迷糊糊,乃至造了惡業(yè),葬送了一生,將來就會墮落,隨業(yè)流轉(zhuǎn),輪回六道。所以,現(xiàn)在受三皈五戒、八關(guān)齋戒、菩薩戒,這就是修德。每一條戒我們都要盡量去做,假使犯了戒,馬上慚愧、懺悔。
每一個人都有本具的佛性、本具的覺性。所謂「本具」,即是經(jīng)中所說的「法爾如是」,覺性是無始無終,我們把覺性修成功了,生命就是無始無終,否則就要輪回六道,受苦受難。所以,一切都在于自己,翻過來是手掌、翻過去是手背,都是同一只手;這念心也是如此,起善念也是它,起惡念也是它。
本具的覺性,即是「本覺」。師父說法,也是本具覺性的作用;大眾聽法,也是本具覺性的作用。對這個道理要深信不疑,要有信心,所謂「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yǎng)一切諸善根」。佛性是本具的,不是上帝給我們的,不是佛祖給我們的,也不是父母給我們的,也不是閻王小鬼給我們的,覺性是本具的。父母給我們色身,而覺性是從過去到現(xiàn)在、從現(xiàn)在到未來,都在六道當(dāng)中輪回。
假使沒有遇到善知識,沒有遇到好的因緣,佛性雖然本具,但仍是「不覺」的眾生,F(xiàn)在大眾聽聞這個道理覺悟了,就是覺悟的眾生。覺悟了,就是菩薩。完全覺悟了,煩惱統(tǒng)統(tǒng)漏盡了,就是如來佛,這念心「在圣不增,在凡不減」。諸位是在家居士,法師是出家眾,大眾看看這念心有沒有在家相和出家相?在座諸位有男眾、有女眾,這念心有沒有男相?有沒有女相?這念心是無形無相的,沒有男相、沒有女相、沒有在家相、沒有出家相,覺性是無相。
《金剛經(jīng)》云:「應(yīng)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覺性是本具的、是超然的,沒有男相、沒有女相、沒有眾生相,念念分明。大眾要在這個地方來返照一番,這就是真正的佛法。《六祖壇經(jīng)》中提到,地有東西南北,人有男女老幼,覺性沒有東西南北、沒有男女老幼,是無相。所以,受了菩薩戒之后,除了戒以外,還要看經(jīng),要研究《金剛經(jīng)》、《六祖壇經(jīng)》、《四十二章經(jīng)》,這樣就是步步高升。修行不是有所得、有所見,得到什么、見到什么,都是錯誤的,這念心是本具的。打坐也好,看經(jīng)也好,假使見到什么境界,都不要理它,「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念心無所求、無所得,因為心性本具。
--------------------------------------------------------------------------------
(六)
凡夫眾生是不覺。由于不覺,始終在造惡業(yè),將來就是在六道當(dāng)中輪回受苦。我們現(xiàn)在是始覺,覺悟的眾生,覺有情,就是菩薩,菩薩就是覺悟的眾生!赣X」有深淺、有粗細(xì)、有高低,有層次上的差別。雖然是覺,只是剛剛開始找到一條大路,這條路要一步一腳印去走。
佛經(jīng)里有「六即佛」,把佛性分成六個層次,現(xiàn)在是第一個層次,將來「修德有功」,心愈來愈清凈、愈來愈明了,煩惱就愈來愈稀薄。第一是「理即佛──動靜理全是,行藏事盡非;冥冥隨物去,杳杳不知歸」,這是一般的凡夫眾生。
「動靜理全是」,在道理上,每個人都有佛性,和佛祖沒有差別,并不減少一絲一毫,并不因為你是眾生或是墮落,佛性就不見了;佛性還在,只是迷惑顛倒了。無論是靜、無論是動、無論是行住坐臥,佛性始終存在。「動靜理全是,行藏事盡非」,社會上有些人為了自己不擇手段,嫉妒、排斥、仇恨、殘殺……造作墮落三涂的惡因。我們絕對不做這些,我們要修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修戒、修定、修慧,受持三皈、五戒、菩薩戒,這就完全不一樣了。
「冥冥隨物去,杳杳不知歸」,「隨物去」,隨著色、聲、香、味、觸、法等境界流轉(zhuǎn)!歌描貌恢獨w」,做了很多對不起天、對不起地、對不起父母師長、對不起人、對不起自己的事情,自己還糊里糊涂。
所謂「始覺」,就是開始覺悟。第二,「名字即佛──方聽無聲曲,始聞不死歌;今知當(dāng)體是,翻恨自蹉跎」,從現(xiàn)在開始,知道人人都有佛性,不生不滅,無始無終,就是名字即佛。在名義上,各位都是菩薩,都受了十方諸佛大戒,有了菩薩的名字,有了諸佛、未來諸佛、十方諸佛的名字!阜铰牊o聲曲,始聞不死歌」,過去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佛性、覺性,現(xiàn)在才知道自己六根都不清凈,心當(dāng)中一大堆垃圾,要靠自己來凈化、來提升。所以,在名字上,諸位受了菩薩戒,都是菩薩。但是,菩薩有賢位菩薩、登地菩薩、十地菩薩,這些都要靠自己努力。什么是十地菩薩?心已經(jīng)清凈,定慧、慈悲、心量……已經(jīng)達(dá)到第十個等級了。其實都是同樣的這一念心,只是層次上的差別。佛菩薩有這念心,我也有這念心,為什么自己不覺察、不覺照、不檢討、不反省,心中的垃圾愈來愈多,不知道把垃圾化掉?現(xiàn)在才知道這個道理,這就是名字即佛。
第三個階段,是觀行即佛。繼續(xù)用功修行,念念觀照,動靜閑忙當(dāng)中不離開當(dāng)念,有了過失,覺察、覺照、覺悟,繼續(xù)用功。這念心本來是一團(tuán)渾水,其中的渣滓慢慢沉淀了,身心逐漸清凈,就是觀行用上功了,誦經(jīng)、持咒、打坐、參禪、持戒……廣修一切善法,用善法來轉(zhuǎn)識成智,沉淀自己。
由于觀照得力,有了功夫,又進(jìn)步了,第四個層次是相似即佛,和佛菩薩的心有一點點像了,稱為相似的境界。繼續(xù)再用功,貪瞋癡等粗的煩惱脫落,就是分證即佛,就是果位上的菩薩了。
這一切都需要靠自己現(xiàn)在用功,不要向外東求西找。最后,達(dá)到究竟即佛了,還是這念心。我們現(xiàn)在的這念心就像初一的月亮,只有一點點光明;究竟成佛了,是十五的滿月,放大光明。這是佛法的無上真理。
--------------------------------------------------------------------------------
(七)
諸位這次來受戒,從三皈到五戒,從八關(guān)齋戒到菩薩戒,是很完整的一個系統(tǒng),就等于坐在蓮花臺上了,我們的心就是蓮花。蓮花是一個譬喻,明白這念心了,由于覺察、覺照,六根慢慢清凈,這念心就是白蓮花。所謂「白蓮臺上觀世音」,蓮花出淤泥而不染,這念心不染塵,每一位都坐在蓮花臺上,每一位都是觀世音。不要向外祈求,一求,心就跑掉了。如《中庸》所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辜偈共粓宰≌,不隨順覺性,不覺察、不覺照,心就跑掉了。
想要把這念心收回來,就要持戒。人人心中有一個小偷,在心當(dāng)中住了幾大阿僧祇劫,我們現(xiàn)在才看到小偷,F(xiàn)在,不是不要這個小偷,而是用持戒的方法,把小偷綁起來。雖然綁起來,還是個小偷,所以進(jìn)一步要凈化他、改變他,這就要靠自己轉(zhuǎn)識成智。
王陽明曾說:「擒山中之賊易,捉心中之賊難」,山中有很多土匪、盜賊,我們知道他在哪一座山,派一個軍隊、幾萬個士兵,把他圍起來,很快就能剿除。心當(dāng)中的賊時時刻刻跟著我們,自己都不知道,所以要「守口如瓶,防意如城」,時時刻刻都要注意自己心當(dāng)中的小偷。假使他跑掉了,經(jīng)常來來去去,偷取我們的自性功德,我們就要持戒,用持戒的方法,把他抓起來、綁起來、關(guān)起來。關(guān)起來之后,還要進(jìn)一步改變他,就是用誦經(jīng)、持咒、打坐、參禪,覺察、覺照、覺悟,化敵為友。以前他是敵人,現(xiàn)在他就是我自己;以前它是垃圾,我們現(xiàn)在化腐朽為神奇。修行就是如此,假使違背這個原則,絕對修不成功。
道在哪里?道不是修出來的。修出來的就是有成,既然有成,就會有壞。例如,不管這個道場修得多堅固、多莊嚴(yán),經(jīng)過幾百年以后就會壞掉,世間的一切有成就有壞。許多人不了解,刻意觀想出一尊佛,天天坐在這里打妄想:「觀佛、觀佛,我要成佛、我要成佛,我要見菩薩……」真的見得到菩薩嗎?見得到佛嗎?所見到的,都是自己的妄想心想出來的。
「佛者,覺也」,覺即是佛。經(jīng)云:「菩薩清涼月,游于畢竟空,眾生心水凈,菩提影現(xiàn)中!蛊兴_是什么?「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云萬里天」,每個人都有一潭心水,但是眾生的心水是渾濁的,照不出月影,不能起照,沒有作用。如果用覺察、覺照的功夫,把心當(dāng)中的垃圾化掉,像江水這般清凈,就能「漢來漢現(xiàn),胡來胡現(xiàn)」。
神秀大師曾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我們的心當(dāng)中有一片鏡子,但是鏡面上都是灰塵,把所有的光明統(tǒng)統(tǒng)遮住了,稱為「寶鏡蒙塵」,F(xiàn)在要把我們的妄想、煩惱擦掉。怎么擦?沒有別的,就是用慚愧懺悔、覺察覺照、檢討反省、用持戒的方法,把心當(dāng)中的煩惱、垃圾化掉。
莊子也說:「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至人」就是智慧最高的人,我們則稱佛為覺者、智者。「用心若鏡」,佛的心如明鏡,能映現(xiàn)萬物,所以有通達(dá)世間、出世間萬法的智慧。什么是「不將不迎」?看到好的東西、好的境界,不歡喜、不起貪愛;看到壞的東西、不好的境界,也不討厭、不排斥,這念心就像鏡子一樣,經(jīng)常保持明凈,這就是「不將不迎」!笐(yīng)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藏,就是藏到心中。眾生的心就像廁所、就像垃圾堆一樣,所有的垃圾、廢物都在里面。
從前,有一個老和尚帶著一個徒弟在外行化,看到一位女眾掉到河里去了,老和尚趕快把她從河里拉起來,救了她一命。過了一段時間,徒弟就問:「師父,上次您摸了那個婦人的手,犯了戒喔!估虾蜕姓f:「這件事我心當(dāng)中一點影子都沒有了,老早就放下了,你怎么還記在心里?」所以,「應(yīng)而不藏」,無論是好的境界、壞的境界現(xiàn)前,這念心像一片明鏡,過去了就算了。但是,「過去了就算了」也不是糊涂。像這個老和尚知道自己在救人,救了人以后,心當(dāng)中了無一物,「不藏」,并不會想:「唉呀,我的功德好大啊!」「我看看這個婦人長得漂不漂亮,穿著什么衣服?」「應(yīng)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我們這念心必須要像《金剛經(jīng)》所說的「無住生心」,心得自在,心得解脫,心超越物外,這就是至人、圣者,就是菩薩。
大眾已經(jīng)是登堂了,登了堂以后,還要入室;入了室以后,還要步步高升,一直爬到最頂端。做多少算多少,這一生做不完,來世再繼續(xù)。諸位已經(jīng)得到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的果位了,等于拿到最安穩(wěn)、最實在的一張飛機票了,勝券在握。進(jìn)一步,要靠自己去努力。佛法就是心法,是心地法門,這是過去佛、現(xiàn)在佛所傳授的心法。諸位能夠了解這個心法,是人生最大的福報。
--------------------------------------------------------------------------------
(八)
《六祖壇經(jīng)》云:「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蛊刑嵝木褪俏覀兊挠X性,就是我們的佛性。菩提自性,就是師父說法、諸位聽法的這念心,就是這么簡單。雖然人人都有這念心,但是由于不覺,六根顛倒、攀緣,天天都在造殺盜淫種種惡業(yè),將來仍然在六道輪回,有什么用呢?因此,雖然人人都有覺性,都有本覺,但還要始覺。有了始覺之后,還要繼續(xù)不斷地努力,從觀行覺、相似覺、分證覺,一直到正覺、妙覺。這樣子這一生才能了,不是知道就了了。
釋迦牟尼佛上半夜悟到四諦──苦諦、集諦、滅諦、道諦,證阿羅漢果;中半夜悟到十二因緣;下半夜夜睹明星大徹大悟。悟到什么?悟到看天上明星的這念心,能看的這個心是本具的。也就是剛才所說,大眾的覺性是本具的。雖然是本具,由于現(xiàn)在才知道,所以還要用功返照,覺察、覺照,把心當(dāng)中的煩惱、垃圾化掉、漏盡才有用,否則只是虛度一生。
凡夫眾生眼以色為食,耳以聲為食。眼睛要看好的,每個家庭都有電視,無論大人、小孩,都習(xí)慣看電視,看個不停,不看就難過,好象是吃鴉片上了癮一樣。這就是眾生,不知道內(nèi)照,不知道把眼光收回來。耳朵要聽好的,不但要聽好的,還要聽靡靡之音、要聽贊嘆之聲,這樣耳根就不清凈,這就是眾生。兩耳內(nèi)聽,兩眼內(nèi)照,檢討反省,才是菩薩行。
「鼻以香為食,舌以味為食」,嘴巴以酸甜苦辣為食,一般人都是盡量找好東西來吃。「身以觸為食,意以法為食」,身體以觸塵為食,意根以法塵為食,這些都屬于眾生境界。什么是菩薩?「禪悅為食,法喜充滿」,就是菩薩。受菩薩戒、聽聞佛法,充滿了歡喜,這就是法喜充滿,所以諸位也是菩薩。什么是「禪悅為食」?打坐心清凈了,一念相應(yīng)成正覺。與什么相應(yīng)?不是與外面的境界相應(yīng),不是與釋迦牟尼佛相應(yīng),不是與阿彌陀佛相應(yīng),而是與清凈心相應(yīng)。這念清凈心現(xiàn)前了,一念相應(yīng),就成正覺了。這就是菩薩「禪悅為食,法喜充滿」。
所以,我們要盡量使六根清凈。許多人都是念觀音菩薩、拜觀音菩薩,認(rèn)為這就是修觀音菩薩修行法門。其實,念觀音、拜觀音,只是個方便法門,而不是觀音菩薩修行法門。觀音菩薩是以耳根圓通,「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離開了外面的聲塵,自性始終是存在的。用聞性慢慢觀照,慢慢向內(nèi)收,收到六根歸一了,最后達(dá)到「生滅滅已,寂滅現(xiàn)前」,就成道了。
今日大眾在此受戒,藉這個機會、藉這個因緣祝福大眾、勉勵大眾,從三皈到五戒,從五戒到八關(guān)齋戒,從八關(guān)齋戒到菩薩戒,大眾就登堂入室了。最后,還要了解佛性的道理,知道「修德有功,性德方顯」,就像爬樓梯一樣,步步高升。
無論是動靜閑忙、明暗、遠(yuǎn)近、高低,一切境界都是虛妄的,只要保持這個覺性。不過,這個層次有深有淺,要站得住、站得長,才是功夫。所謂「明明白白一條路,千千萬萬不肯修」,這就是一條大路。一般人都是走遠(yuǎn)路、走錯路。前面是方便,然后要登堂入室,最后要達(dá)到最高峰,必須在覺性上修。這次大眾都很發(fā)心,受戒要至誠、懇切、專注,發(fā)殊勝心、難得心、難遭遇心,既來之則安之,萬緣放下。祝福大眾道業(yè)增進(jìn),發(fā)菩提心!
- 惟覺法師:佛法的“信”有幾種?四種層次
- 本源法師:受菩薩戒的人,在這種情況下殺生是有功德的
- 本源法師:如何選擇菩薩戒?應(yīng)該受持哪種菩薩戒?
- 本源法師:為什么要受菩薩戒?
- 本源法師:為什么對受菩薩戒有恐懼心?
- 明安法師:受菩薩戒后為什么不能吃五辛?
- 靜波法師:菩薩戒的三個標(biāo)準(zhǔn)
- 本源法師:受了菩薩戒的佛弟子可以養(yǎng)貓嗎?
- 明海法師:受菩薩戒后要怎樣持戒?可以舍戒嗎?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yīng)做到的三大精進(jìn)
- 靜波法師:必須要消除一種誤會
- 大安法師:受菩薩戒后,做不到持午持齋是否犯戒?
- 惟覺法師:禪對生命的重要性
- 惟覺法師:知恩感恩報恩的人生觀
- 惟覺法師:改變命運要修福修慧 從因緣果報上來改變
- 惟覺法師:禪就是保持當(dāng)下這一念心
- 惟覺法師:學(xué)佛就是悟真求實
- 惟覺法師:真正的財富
- 惟覺法師:禪坐會走火入魔嗎
- 宗舜法師:菩薩不涉險難之處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yán)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yán)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yīng)做到的三大精進(jìn)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dá)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xué)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dāng)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yuǎn)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rèn)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hù)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hù)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xué)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xué)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xué)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xué)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dá)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xué)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xué)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