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嚴法師:心田不長無明草

  △ 歡喜心是一種涵養(yǎng),能令周圍的人都有如沐春風的喜悅感。

  △ 人心應該都是一樣,都是與如來有同等的愛心存在,但由于后天習慣及習氣的不同,以致有了不同的言語行動,所以我們才必須要下功夫去修心養(yǎng)性。

  △ 環(huán)境會動搖我們的心,“恒心”就如“滴水穿石”,要做到任何環(huán)境也轉(zhuǎn)不了自己的恒心,再大的困難與阻礙也要始終如一,這種恒心就是佛教中的“定力”。

  △ 遺失身外財物并不可惜,可悲的是內(nèi)心寶藏遺失了還無覺知;人人本有清凈純真的善(佛)性,因煩惱無明而遮掩了亮麗的寶藏。

  △ 人人應時時持有“居安思危”之念,莫等“居危時方思安”,應慎重防范災禍的臨頭,修行人更要時時下功夫,以備四大不調(diào)時能安然度過。

  △ 初入佛門的修行者,要先磨煉身體和心理。心理要禁得起周圍環(huán)境人與事的彼此磨煉,心不動搖。在動中保持心的寧靜,再進一步下功夫。

  △ 聽話時,用適應說話人的心態(tài)去聽——聽年輕人的話用年輕人的心態(tài)去聽,聽中年人的話用中年人的心態(tài)去聽,聽老年人的活,用老年人的心態(tài)去聽,即得人事圓融。

  △ 佛陀常常教導我們,要安分守已,時時守在這份清凈無為的心境中,把心安定下來,讓心時時寂靜,心靜自然能安分,能安分守已,自然能過著安樂的日子。

  △ “學”與“行”要均衡,修行者雖亦尚有習性煩惱未盡,只要肯發(fā)心眾生,還是有度眾的功德;所以有:“煩惱即菩提”的說法。

  △ 人心比武器還厲害,武器是人心去創(chuàng)造出來的,不管是將它用于好或壞的地方,都是起源于一顆心。

  △ 想要圓滿慈悲、成就智慧,達成救濟與領導人群的力量,必要先從調(diào)和自己身心做起。

  △ 物質(zhì)富有、地位高、有錢有勢,都是空虛的架構。真正的有力是——心力;真正的富有是心的富有——富有愛、錢財不用多,但是,有這份愛心的力量為基礎,那還有什么不能改革、不能引導的呢?

  △ 我們的心地若能時現(xiàn)光明,對人坦誠,彼此肝膽相照,就不必怖畏人生道路的障礙,也無須提防別人對自己不利。

  △ 心不專、念不一,做事就難以成就。若想心專念一,就必須把雜念心收攝起來,只留下清凈的一念心,這就是“系緣修心” 時時反觀自然,在動念行為之際,檢討是否貪著名聞著利義,久而久之,心靈自可提升到“月至上品諸風靜”,“心持半揭萬緣空”的境界。

  △ “月到上品諸風靜”,是指月圓當空時,大地一片清靜。我們的心若能修養(yǎng)到最高的品格,自然也是一片清涼靜明。然而,要怎樣才能達到“靜”與“明”的地步呢?有句詩說“心持半偈萬緣空”,佛陀所開示的教法貴不在多,只要我們用心依一言半偈來修持,就可以得到莫大的助益。

  △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塊凈土——良善本性,若能抱持明凈無染,則雜草亂麻不生于心田,而且會常開智慧之花,永結(jié)菩提善果;不懂美化自己的人生,也凈化社會人心。

  △ 心凈則國土凈,要時常保護心念,不要讓貪嗔癡等邪惡毒害侵襲;要積極救護世界,不要讓災難破壞家園,不讓暴力充斥社會,更不能讓禍害污染大地……

  △ 土地不耕種,則會雜草叢生。心田不值福,即生無明亂草;所以,行善布施須日日行、時時做,不斷精進。斬除惡念罪業(yè)、消滅無明煩惱,則能化荒蕪成大福田!

  △ 佛教有一部藥師經(jīng),里面說盡人生身心諸多的病苦,其實人的身體有殘缺不算苦,人性的殘缺才是真正的苦。世間的災難,大都由手腳完好,但心靈殘缺的人所造成的;身體上的殘缺不可怕,如能堅強起來,還可現(xiàn)身說法來鼓勵其他病人,激發(fā)他們求生自立的勇氣。

  △ 心如要保持常?鞓,就必須不把人與事當成是非。應把是非當成是一種笑話、教育,以增加處世常識。如果把事情當作是非,那永遠都會很痛苦。

  △ 極兇大惡,莫過于心中自我的煩惱賊,于毫無防范的情形下,不但毀了自己,也會毀了別人。所以,當我們靜下來想一想,善能自救,惡能毀己,生了一念善,不但可以自救,還可以救人。起了一念煩惱惡念,不但損害人,也會毀滅自己。惡念起時,就是煩惱賊生,他會毀掉自我的善根慧命。

  △ 要想解除人間的災難,一定要從改善人心做起,說要救世,必先從心救起。人心健康了,那么社會、國家,甚至于天下一切都能調(diào)顧,人民和樂,自然世界就太平了。

  △ 佛陀一再教誡我們要好好調(diào)節(jié)自己的身心,把觀念好好運轉(zhuǎn)過來,把恨人、嗔人的這份怨嫌之心,轉(zhuǎn)過來化為愛心、寬心,時時刻刻的去寬恕別人,發(fā)揮愛念。

  △ 把貪的念轉(zhuǎn)為滿足,把滿足的念換作慈悲,不但自我滿足,而且還可發(fā)揮“把慈悲供給別人”的那份愛心。

  △ 每個人的內(nèi)心中都有一個寶藏,凡夫與佛無異,只是佛的礦山寶藏經(jīng)過長期挖掘,已得寶石且不斷提煉琢磨,成就很多發(fā)亮發(fā)光的玉石寶藏;而凡夫的礦山卻不知開采,即使已開采,卻未加琢磨。

  △ 時時發(fā)心——以清凈解脫的愛心,秉承過去生所播下的遠因,成就現(xiàn)在的近緣,更植未來的情于永恒。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