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人物故事 >

第十四回 試金刀斬斷六根 入空門靜觀三界

  第十四回 試金刀斬斷六根 入空門靜觀三界

  話說一般群眾,因為要瞻仰妙善公主的玉容,故她足跡所經(jīng),大家都如浪一般的涌過去,畢竟因為人數(shù)太多了,把院庭中的花木,已踏壞了不少,雕欄之類,不免受到損害。這并不是群眾不顧功德,卻因為如此而愈見他們對于公主的熱情,后來聽說是國王駕到,人家恐干犯嚴(yán)威,方才紛紛散去,其實此時妙莊王方才出宮哩。妙善公主聽說父王駕到,即忙站起身來,帶領(lǐng)了一班尼僧,魚貫的出了禪堂,一直的來到山門,預(yù)備接駕。大約候了一個時辰,才見清道的飛騎趕到,接著護(hù)衛(wèi)執(zhí)事,蜂涌而來,提爐香裊,御蓋風(fēng)搖,王駕已到,眾大臣追隨于后。三公主帶了一眾尼僧,當(dāng)?shù)拦虬萦{,那班觀禮的百姓,也都匍匐道旁,肅靜無嘩。妙莊王的御輦,直到天王殿前停下,出了輦,便逕往禪堂休息,眾大臣都在外邊侍候。三位公主又重新見過駕,分侍左右,坐了一會兒,妙莊王便命各殿點齊清香名燭,待我先行拈香,然后替三公主剃度。下邊一聲答應(yīng),隔不多時,報說已預(yù)備停妥。妙莊王便起身帶了三位公主,先行來到正殿,文武百官后隨,正殿拈過香,又到羅漢堂,又到伽藍(lán)閣,都拈過了。其余天王殿等處,派各大臣代拈。然后回到大雄寶殿,一班尼僧,已撞鐘擊鼓,朗聲念佛。妙莊王在偏首里坐下,妙音公主站立在上首,手中捧定玉盤,盤中放著一把鋒利金刀;妙元公主站立在下首,手里捧定一個缽盂,盂中盛著半盂清水;保姆永蓮也分立兩旁,一個手中捧著黃色袈裟,一個手中拿著僧鞋僧帽,大家都凝神摒息,眼觀鼻,鼻觀心,寂靜無聲。那時三公主已到僧房中,換了平民服飾,雜在尼僧隊中,同念著法贊。觀象官上殿奏稱:‘良辰已到!’妙莊王便命宣妙善公主上殿,奉行大典。那時自有執(zhí)事人等,打著一對長幢,攜著一對提爐,到尼僧隊里,引了三公主來到妙莊王面前,跪拜如儀。妙莊王開言道:‘兒!此時我和你還是父女,隔一會就是陌路人了,但愿你出家之后,堅心修行,光大佛門,使后世敬仰,更愿你能夠得道正果,肉身成佛,更愿廣布佛法,救渡世人。如今你且到佛祖跟前去虔誠發(fā)過愿心,然后待為父的替你剃度。’公主又拜了三拜,站起身來,走到佛座之前,倒身下拜,默默通誠祝告,發(fā)過了愿心,然后回到妙莊王跟前跪下。妙莊王在白玉盤中取過金刀,一面將妙善公主的頭發(fā),向四下分開,使披下露出頂門,一面就在她頂門上剃了三刀。這么以來,不由他一陣心酸,兩股熱淚,破眶而出,手中的刀震震欲墮,再也說不出半句話來。旁邊的執(zhí)事尼僧,見了如此情形,生怕金刀墮地,便跪上一步,在妙莊王手中接過刀來,將妙善公主的頭發(fā),一陣蘇蘇的剃,瞬息之間,已變成一個光頭。妙莊王于是又在二公主手里取過手巾,從缽盂中蘸了清水,在光頭上揩拭一周,又親自取過袈裟替她披上,又賜了鞋帽。妙善當(dāng)場換好,合十拜謝過了妙莊王,站起身來,重又參拜佛祖,此時她竟與眾尼僧一般無二。妙莊王睹此情形,不便久留,便命排駕回宮,二位公主跟隨在后。妙善率領(lǐng)群尼,一直送到天王殿外,各各匍匐于地,妙善口稱:‘貧尼妙善,率領(lǐng)合寺尼僧,恭送我王御駕,愿我王萬壽無疆。’妙莊王與兩位公主一聽如此稱呼,心上又一陣說不出的難受,話也哽住了說不出,只將手招了一招,各自登輦而去。妙善見他們?nèi)ミh(yuǎn)了,才站起身來,帶領(lǐng)群尼回到寺中不表。再說那一班觀禮的百姓們,見如今大典已告完畢,再沒有甚么可看了,便也扶老攜幼呼男覓女的紛紛散去,寺中才清靜下來。從此以后,妙善公主竟變了妙善大師,安心住在金光明寺中,虔誠修行。貼身又有保姆和永蓮二人作伴,伏侍的人,又都是舊時宮女,故她視此金光明寺,無異就是西方樂土。但那一班常住的尼僧,雖然一般的會得誦經(jīng)念佛,對于佛家的奧旨,卻沒多大了悟,因此妙善大師便在課誦參禪之外,每逢余暇,就和她們講經(jīng)說法,隨時加以指點。又定每逢三六九日,為演講之期,合寺眾人須齊集講堂,聽宣佛旨。就是左近的在家人,如其有心向佛,愿意來聽,也并不拒絕,還備了齋點,供這班人果腹。如此一來,到了三六九的講期,就有許多遠(yuǎn)近貧民,紛然而集。在他們的初志,不過是叨光些齋點,并不是誠心來聽甚么經(jīng)。但經(jīng)不起這位妙善大師,妙舌生蓮,說得天花亂墮,把許多愚頑之心,漸漸的鑿開了竅,大家都有些覺悟信心也就深切起來。那些起初為了圖口腹而來的貧民,到此竟得聽經(jīng)之癖,大有非聽不可之勢,并且還替他宣揚傳說。故三六九講期的聽眾,也一期多似一期,真如山陰道上絡(luò)繹不絕。國中信佛的人,也就逐漸增加起來。若照常情而論,出家人本就受十方的供養(yǎng),如何她卻反其道而行之,供養(yǎng)起十方來呢?一來這金光明寺中,置有良田千頃,衣食豐足,不必要人家齋供。二來妙善大師的主旨,就在于感化愚頑,拯拔苦厄,光大佛門。若不是如此,決不能吸引群眾,好得多看錢也沒用。備辦些齋點,究竟所費有限,所造的功德,卻非常宏大,又何樂而不為呢?這么一來,連城中的貧民,也聞風(fēng)而來,講期竟如市集一般,耶摩山下也生氣勃勃了。光陰易過,轉(zhuǎn)瞬之間,已是冬寒天氣,北風(fēng)肅殺,刺入肌骨。那一班貧民,身上沒有棉衣,禁不起冷氣的侵襲,多躲在家里,不敢出門一步,因此聽講的人,一期少似一期。妙善大師慮知其故,不覺惻然心憫,便命人入城去,買了許多布匹棉絮,親自加以剪裁,裁成大小不等的襖褲數(shù)百件,分交合寺尼僧侍役去縫紉,到底人多手快,不消幾天,已經(jīng)做得完成。又命安下大鍋,每逢講期,預(yù)先煮下幾斗米熱粥,待大家飽餐一頓,再上講堂。凡是沒有棉衣的人,就將襖褲分給他們。大家既有了棉衣御寒,并且在風(fēng)中走冷了,又有熱粥可吃,再也不愁甚么,于是聽講的人,又重行增加起。話休絮煩,如此大家替他宣揚傳說開去,通國的人民,都視這座金來了光明寺,好像慈善機(jī)關(guān)一般。一班赤貧如洗,毫無依靠之人,竟有不遠(yuǎn)數(shù)百里,老遠(yuǎn)的趕到耶摩山來,投身金光明寺。這位妙善大師卻一視同仁,凡是出家百里的尼僧來投,一概收留在寺中,也不講甚么三餐一覺的話,他們不想走,也不去催趕動身,由他住到幾時,好得禪房廣大眾多,不愁容不得。至于在家人老遠(yuǎn)來投的,其間男女老幼都有,寺內(nèi)自然不便收留,妙善大師又每人發(fā)給竹木柴草等材料,叫他們自去山麓,擇地搭蓋茅舍居住,每人各給些少本錢,叫他們?nèi)プ灾\生計,博個糊口之資。如此一來,不消幾時,把這凄涼冷落的耶摩山麓,竟變成一個很大的村鎮(zhèn),那里居住的一班人,都受妙善大師的恩惠,一個個都感激于心,將他的說話,奉為金科,最早覺悟的,倒是這班下愚的貧民,正是

  聰明能自悟愚拙信心堅

  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