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回 解僧饞貴人施筍 觸鐵牛太守伐松
第十一回 解僧饞貴人施筍 觸鐵牛太守伐松
話說濟顛在棘寧寺,不知不覺過了兩月,看看臘盡,講主舍不得他回去,對濟顛道:“你待到過了年才回去吧!”濟顛道:“這卻使不得!長老豈不嗔怪!”遂別了講主,逕回凈慈寺來,走進方丈室中,見了長老拜道:“弟子回來了。”長老道:“你怎不與老僧說知,竟出去了這半年,來去自專,旁人豈不笑我?”濟顛道:“弟子知罪,今后再不敢了!”自此在寺過了年,每日只在禪堂中跟著眾人誦誦經(jīng)念念佛,混過兩三個月。
倏忽暮春,天氣睛朗。濟顛忽又想動,來稟長老道:“弟子久不出門,許多朋友恐怕生疏了。今日出去望望,特來稟知,放弟子出去走走。”長老道:“放便放你去,但只好兩三日便要回來!”濟顛應承了,遂一逕投萬松嶺毛太尉府中來,毛太尉接進去相見,太尉道:“自從太后娘娘到你寺中,不覺又是半年了。那日你弄禪機,打筋斗,我甚為你耽憂愁,恐怕有禍,不期太后娘娘心靈性慧,倒打破了你盤中之謎,反再三的贊嘆。”濟顛道:“那是我一時瘋發(fā)了,有甚么禪機,感謝佛天保佑,免了這場大禍,又完成了藏殿的功德,故今日特來謝謝太尉。”太尉道:“你來得正好,今日園丁在竹園中掘得些新筍芽兒進來,我見是初出之物,將一半進上朝廷,還留一半在此,待我命庖人煮來,與你嘗嘗新鮮口味可好么?”濟顛道:“好是好,但做和尚的,此時吃它,未免過分!”太尉道:“筍乃素物,又非葷肴,有何過分?”濟顛道:“太尉不知,俗語說得好:“一寸二寸官員有分,一尺二尺百姓得吃,若是和尚要吃,直待織壁。”我做和尚的此時吃他,豈不過份?”說得太尉笑將起來,不一時庖人煮了筍,又煮了兩壺酒來排上。濟顛一到口,便吃了大半碗,又是幾碗酒,吃得快活,便說道:“我虧太尉高情,得以嘗新筍,我家長老坐在寺中,夢也還不曾夢見,我且剩幾塊帶回去,與他嘗嘗,也顯得太尉人情。”太尉道:“只是殘剩的,怎好帶去?”遂叫庖人又取了一碗來,用荷葉包好,付與濟顛,濟顛作謝而回。
剛到山門,首座問道:“你手里包兒,莫非狗肉?”濟顛道:“雖不是狗肉,卻比狗肉更美。”因?qū)鼉和巧弦蝗,道?ldquo;你且聞一聞看!”首座僧認做耍他,忙把鼻子掩著躲開,濟顛遂一逕到方丈室來見長老。長老問道:“你為何今日才去便回來?”濟顛道:“因毛太尉留我吃新筍,我見滋味鮮美,因此討了一包來請長老嘗新,故此不曾耽擱。”遂向侍者討了一個盤來,將荷葉包打開,把筍兒傾在盤內(nèi),托上來獻給長老。長老道:“物雖微,卻難得一片好心。”遂舉筷吃了好些,贊道:“果然好滋味!”剩下的就叫方丈室中幾個侍者分吃了。不一時,眾僧得知,都來討筍吃。長老道:“這筍乃道濟帶歸來請我嘗的,只有一節(jié),如何分散眾人?”眾僧道:“這不干長老之事,多是濟顛不是,佛法平等,你既自吃了新筍,又帶來請了長老,難道就不該化些來請請大眾?”濟顛道:“你們只輕易說個化字,殊不知化人東酉,有好些瑣難,我在太尉府中,不知說了多少禪機,方才有得到口,你們坐在家里,白白就夢想吃,也罷!就將這新筍為題,你們眾人做得一首詩出,我吃苦不妨,去化兩擔來請你們罷!”眾僧聽說做詩,俱默然不語。長老道:“他們?nèi)绾卫頃脕,待老僧代他們做一首吧?rdquo;遂信口七言一絕道:
竹筍初生牛犢角,蕨芽初長小兒籩;
旋挑野菜炊香飯,便是江南二月天。
濟顛道:“好詩好詩!但他們要吃筍,怎么倒要師父做詩?今我?guī)熂却麄冏隽耍乙餐妻o不得。”因而屈著指推算道:“今日諒不能有,明日料也還無,挨到后日,還你們兩擔罷!”長老道:“新生物多寡有些就罷,如何論得擔?”濟顛道:“包有!包有!”說罷又自顛耍去了。
到次日,又到毛太尉府中。太尉問道:“你今日又來,莫非昨日的酒吃得不盡興么?”濟顛道:“倒不為要酒吃,只因昨日承太尉的筍,回去與長老吃了。眾僧看見,都饞哩哩要吃,再三求我來化,我看不過他們咽涎,就一時答應化兩擔與他們,故又來打攪太尉。”太尉笑道:“你這和尚真不曉事,一個才出土的新筍,只能掘些嘗嘗新,怎么論起擔來?”濟顛道:“只要肯舍,包管園中廣有。太尉若不信,可叫園丁來問便知。”太尉遂叫園丁來問道:“竹園里可曾有發(fā)些新筍出來?”園丁稟道:“好叫太尉得知,昨日掘過一寸也不留,今日看時,滿園中遍地密雜雜都攢出頭來,大是怪事。”太尉又驚又喜,便對濟顛道:“今日方透芽,掘起必少,莫若養(yǎng)他一夜,明日還可多得些,也許是因你來為眾僧化緣一場。”濟顛道:“多謝太尉,如此更好。”太尉遂命備酒與他同飲,到晚就留在府中歇了。次早起身,太尉同濟顛步入竹園,看那園丁將新長出來的筍,盡數(shù)掘起,共有五擔,太尉吩咐叫五個值班的挑了,跟濟公送到寺里去。濟顛謝了太尉,領(lǐng)著這五擔筍回寺來,眾僧在山門前望見,盡皆歡喜,忙來報知長老,長老贊嘆道:“道濟作用果是不凡!”不一時濟顛同筍到了,長老叫人收了筍,取出五百文錢,酬勞了送筍的五個人,一面即命煮筍,與合寺僧人同吃了,眾僧俱各歡喜散去不提。
過了幾日,濟顛在寺,忽想起靈隱寺昌長老已死,不曾去送喪,又聞得是印鐵牛做了長老,不知規(guī)矩如何?遂定了主意,要去望望,遂一逕走到靈隱寺,煩侍者通報了。長老想道:“他是個瘋子,一向被昌長老逐出外地,今日又來做甚么?莫非想著舊事,要來纏擾?只不睬他便了。”遂吩咐侍者回報不在,侍者回復了濟顛,濟顛冷笑了一聲,又走到西堂來見小西堂,那小西堂也回說不在;濟顛遂向行童,借了筆硯,去冷泉亭下作詩一首,罵長老道:
幾百年來靈隱寺,如何卻被鐵牛閑;
蹄中有漏難耕種,鼻上無穴不受穿。
道眼豈如驢眼瞎,寺門常似獄門關(guān);
冷泉有水無鹓鷺,空自留名在世間。
又做一絕,譏誚西堂道:
小小庵兒小小窗,小小房兒小小床;
出入小童并小行,小心服侍小西堂。
題完將二詩付與行童,逕自回寺,這行童不敢隱瞞,將詩呈與長老,長老大怒道:“這濟顛自恃做得兩首詩,認得幾個朝官,怎敢就如此無禮,將我輕薄,難道我就罷了不成!”恨恨的想了一會,想出一計,那臨安府趙知府是我最相好的,待我寫書去,求他將凈慈寺門外兩傍松樹,俱行砍去,破了他寺里的風水,他長老曉得是濟顛起的禍根,必然驅(qū)逐,方泄得我這口惡氣。算計定了,遂寫書去求趙太守不提。
且說德輝長老這一日正與濟顛同坐,說些閑話,忽門公來報道:“不好了!寺中禍事到了,臨安府趙太爺,親自帶了百十余人,要砍去寺門兩旁松樹!”長老著忙道:“這些松樹,乃一寺風水所關(guān),若砍去,又眼見得這寺就要敗了,如何是好?”濟顛道:“長老休慌,待弟子去見他。”長老道:“我聞得官人十分利害,你須要小心,切不可觸他之怒,否則,便無法解救了。”濟顛道:“我?guī)?a href="/remen/kuanxin.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寬心,萬萬無妨。”遂從從容容走出山門,向著趙太守施禮道:“凈慈寺書記僧道濟參見相公。”太守道:“你就是濟顛么?”濟顛道:“正是!”趙太守道:“聞你善作詩詞,譏誚罵人,我今來伐你寺前的松樹,你也敢作詩譏誚罵我么?”濟顛道:“水腐蟲生,人有可譏誚處方可譏誚之,相公乃一郡福星,百姓受惠,小僧頌德不遑,焉敢譏誚?相公此來若果是伐木,小僧不揣,吟詩一首,敢為草木乞其余生,望相公垂鑒。”趙太守道:“你且念來我聽。”濟顛遂信口吟道:
亭亭百尺接天高,曾與山僧作故交;
滿眼枝柯千載茂,可憐刀斧一齊拋。
窗前不見龍蛇影,屋畔無聞風雨潮;
最苦早間飛去鶴,晚回難覓舊時巢。
趙太守聽了濟顛之詩,沉吟了半晌道:“你卻是個有學問的高僧!本府誤聽人言,幾乎造下一重罪孽。”遂命伐樹人盡皆散去,復與濟顛作禮道:“果是好詩,字字動人,此地山環(huán)翡翠,屋隱煙霞,大有禪林風味,意欲再求一首佳章,與小官參悟,萬勿吝教!”濟顛聽了,遂信口長吟一律道:
白石嶙嶙接翠嵐,翠嵐深處結(jié)茅庵;
煮茶迎客月當戶,采藥出門云滿藍。
花被鳥拈疑佛笑,琴為風拂宛禪談;
今朝偶識東坡老,四大皆空不用參。
太守聽了,嘆賞不巳,道:“吾師語含宿慧,道現(xiàn)真修,下官有一律奉贈,以博一哂!”亦長吟一律道:
不作人間骨肉僧,朗同明月凈同冰;
閑思吐作詩壇瑞,變相留為法界征。
從性入禪誰問法?明心是性不傳燈;
下根久墮貪嗔夢,今日方欣識上乘。
濟顛聽了,再三感謝,遂邀太守入寺獻齋,太守欣然齋罷,方才別去。
長老見太守去了,方對眾僧道:“今日若非濟顛,這些松樹危矣!快叫人請他來謝。”
誰知這濟顛誠恐驚動,早已自脫身去閑走,剛走到長橋,忽看見賣面果的王公門上貼著訃書,吃了一驚,忙走入去,只見王婆正坐在棺材邊哭,看見了濟顛,方說道:“阿公平日與你相好,后日出殯,請你下火,說兩句禪機,令他往生西方,也見你的情分。”濟顛道:“既要我下火,到后日準說罷,便走去長橋上閑坐,只見賣蘿卜的沈一,挑著空擔走來,看見濟顛坐在橋上,便道:“多時要請師父吃一壺,苦無機會,今日有緣,倒撞著師父閑坐,我又無事,同去酒店里吃一碗如何?”濟顛道:“甚好!”二人遂走入酒店坐定,沈一忙叫店家取酒來倒,濟顛一連吃了幾碗,吃得爽快,看了沈一道:“難得你一片好心請我,我自有話對你說,不知你肯聽否?”沈一道:“師父定是好話,且請說來,小人焉有不聽的理?”不知那濟顛說出甚么話來,且聽下回分解。
評述:
一、毛太尉請我吃竹筍,我也說出一篇道理來,且聽道:“一寸二寸,官員有分,一尺二尺,百姓得吃,若是和尚,直待織壁。”濟顛我此刻也認做和尚本份,不敢貪求口福。一寸二寸這種初芽嫩筍,是古時官員的份兒;一尺二尺筍,這種中筍是百姓的菜湯;輪到和尚,須待筍老絲韌,可以織成籬壁時,才可吃。正是:“出家人,吃剩飯,收拾殘渣,好種福田。竹筍老,作籬桿,飽肚腸穿,茅屋蓋腹上。既避風雨,又能遮寒,省錢合算!也是惜福修高段。”
二、新筍好吃,我想到長老沒這個口福,也就帶些回去孝敬一番,真是難得有此孝心。并賞寺僧吃得開懷,老衲學習地上小螞蟻,聞香告知伙伴,是孝亦義。
三、僧人吃筍,也太浪費,且聽道:
新筍初生物,探頭命已枯;
吃它憐身弱,免得大成樹。
還得深山住,任那風雨打,痛苦嚎哭;
老大時,又被砍去蓋茅屋,不如吞下僧肚腹,好上西天歸凈土。
下了路,重新生長,大雄寶殿做龍柱。
四、吃罷竹筍,心血來潮,想起靈隱寺昌長老已去,不曾送喪,又聞得是印鐵牛做了長老,故回去探望一番。那知我這付德性,他們早已受不了,故避不見面,老衲無奈,壁上題詩相譏,惱得印鐵牛長老思報復,勾結(jié)了趙知府要來破去凈慈寺風水,砍去寺前兩旁松樹,害德輝長老慌張失魄,幸我題詩相勸,總算使趙知府息兵罷手,并結(jié)為莫逆之交,正是:
寺邊松樹太無辜,鐵制牛犁嗔性愚;
欲破凈慈風水地,心腸惡毒墮三途。
出家人看到不平事,用心機害人者,可休矣!
一付窄肚腸,充滿火藥味,
說什么慈悲,欺他外道人?
說什么假濟公,真佛陀,看那善人恨如仇,任意丑化,讓我難過!
若在當初,我早被你殺了砍頭,似今日欲除松樹消心恨,罪過罪過!
- 第一回 靜中動羅漢投胎 來處去高僧辭世
- 第二回 茅屋兩言明佛性 靈光一點逗禪機
- 第三回 近戀親守身盡孝 遠從師落發(fā)歸宗
- 第四回 坐不通勞心苦惱 悟得徹露相佯狂
- 第五回 有感通唱歌度世 無執(zhí)著拂棋西歸
- 第六回 掃得開突然便去 放不下依舊再來
- 第七回 色不迷情心愈定 酒難醉性道偏醒
- 第八回 施綾絹乞兒受恩 化鹽菜濟公被逐
- 第九回 不甘欺侮入凈慈 喜發(fā)慈悲造藏殿
- 第十回 顯神通太后施錢 轉(zhuǎn)輪回蛤蟆下火
- 第十二回 佛力顛中收萬法 禪心醉里指無明
- 第十三回 松長老欣錫禪杖 濟師父怒打酒壇
- 第十四回 榜文叩閽驚天子 酒令參禪動宰官
- 第十五回 顯神通替古佛裝金 解冤結(jié)遇死人走路
- 第十六回 不避嫌倮體治癆 恣無禮大言供狀
- 第十七回 死夫妻訂盟后世 勇將軍轉(zhuǎn)蠢成靈
- 第十八回 徐居士疏求度牒 張?zhí)狳c醉索題詩
- 第十九回 救人不徹因天數(shù) 悔予多事懶看山
- 第二十回 來去明一笑歸真 感應佛千秋顯圣
- 第一節(jié) 愚人食鹽喻
- 第一回 拜眾童子
- 1.為步行而行
- 第二節(jié) 愚人集牛乳喻
- 第二回 拜文殊師利
- 第三節(jié) 以梨打破頭喻
- 第三回 拜德云比丘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一)
- 第一回 溯源流書生說法 警癡頑菩薩化身
- 第五節(jié) 渴見水喻
- 第四節(jié) 婦詐稱死喻
- 第四回 拜海云比丘
- 第五回 拜善住比丘
- 第一節(jié) 千金小姐!萬金和尚!
- 第一卷:法戒錄 總勸
- 前言
- 第八節(jié) 山羌偷官庫衣喻
- 第六節(jié) 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 第六回 拜彌伽
- 第九回 拜休舍優(yōu)婆夷
- 第七回 拜解脫長者
- 第七節(jié) 認人為兄喻
- 第八回 拜海幢比丘
- 第五十三回 拜普賢菩薩
- 摩登伽女與阿難(二)
- 第十節(jié) 三重樓喻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三)
- 第十回 拜毗目瞿沙
- 第一節(jié) 序說
- 第十一回 拜勝熱婆羅門
- 第十五節(jié) 醫(yī)與王女藥令卒長大喻
- 第十二回 拜慈航童女
- 第九節(jié) 嘆父德行喻
- 第一章 我的生命被顛覆了
- 第三章 一兩個鐘頭走完一生(2)
- 第十五回 拜具足優(yōu)婆夷
- 2.牧牛
- 第十三回 拜善見比丘
- 第十四回 拜自在主童子
- 哲理故事300篇(1-5)
- 以「慈悲觀」離「瞋念」
- 一串佛珠 無限祝福
- 曹溪一覺 了知生死不相干
- 云居簡和尚的故事
- 菩薩的化身
- 算命與改運的故事
- 一個奇怪的老人
- 想做什么就抓緊去做吧!
- 鸚鵡婆羅門的白狗
- 不生病的人
- 善不等于被傷害
- 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濟公和尚重建凈慈寺的神話傳說
- 缺點的功德
- 菩薩與鳥窩
- 偽善世界不可信
- 惡婦害婆終害己
- 同樣供養(yǎng)跛腳修行人,善人得金銀,惡人得毒蛇
- 文殊菩薩仗劍刺佛的故事
- 《慈悲三昧水懺》的神奇來歷
- 愚人集牛乳喻的原文、譯文、寓意
- 鴿王自救,貪欲是人性中致命的弱點
- 道信大師倒插柏的傳說
- 武則天、獻明肅皇后和玉泉寺的故事
- 施者的放下
- 遇事不加分析,妄下判斷,只會犯下可笑的錯誤
- 持蓮觀音是什么菩薩?持蓮觀音的故事
- 三歲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齡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鹽的原文和譯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惡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氣和 自度度人
- 馬需調(diào)教,樹要修剪,人需約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實際行動展現(xiàn)自己的魅力、體現(xiàn)自己價值
- 從來不丟東西的婦人,只因她前世做了這件事
- 世俗王子從圣人走向神壇,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簡介
- 盲人摸象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來對待
- 借花獻佛的由來,釋迦牟尼前身以花供養(yǎng)燃燈佛
- 因果報應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佛學故事
- 百喻經(jīng)故事全集譯注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民間故事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jīng)故事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智慧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地藏經(jīng)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楞嚴經(jīng)故事
- 觀世音菩薩傳
- 480位禪宗大德悟道因緣
- 感恩的小故事
- 玉琳國師
- 禪理故事
- 《欲海回狂》白話解
- 動物寓言故事
- 因果日記
- 百業(yè)經(jīng)故事集
- 改變命運的方法
- 禪宗開悟
- 放下就是快樂
- 禪宗小故事
- 南傳法句經(jīng)故事集
- 孝親尊師故事
- 佛典寓言
- 殺生故事
- 摩登伽女與阿難的故事
- 名人勵志故事
- 紀曉嵐寫的因果故事
- 邪淫惡報感應錄
- 世間百態(tài)
- 星云大師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