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涼慧洪禪師悟道因緣
清涼慧洪禪師悟道因緣
瑞州(治所在今江西高安縣)清涼慧洪覺范禪師,寶峰克文禪師之法嗣,俗姓喻(亦作彭),筠州新昌(今江西宜豐縣)人;酆槎U師十四歲時,父母雙亡,于是依三峰靘(qing)禪師為童子;酆槎U師少時極聰慧,博覽群書,日記數(shù)千言,所以靘禪師非常器重他。十九歲時,慧洪禪師于東京天王寺參加試經,得度。后重點學習成實、唯識二論,同時博通子史;酆槎U師文才縱橫,以詩名聞于京城士夫之間。四年后,他突然覺得這些文字作略畢竟不能解決個人生死大事,于是便放棄過去所業(yè),前往廬山歸宗寺禮謁真凈克文禪師。真凈禪師后遷石門,慧洪禪師亦隨而前往。
博學多聞,對于世間人而言,當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對修道者而言,卻未必是一件好事,如果處理不當,反而會變成阻塞悟門的大障礙。真凈禪師每每擔心慧洪禪師的,就是這個,怕他落于文字知解之中,而耽誤了對心性的體究。所以他經常舉“玄沙未徹”之語,來激發(fā)慧洪禪師的疑情;酆槎U師凡有語言道理酬對,真凈禪師皆斥道:“你又說道理邪?”
[“玄沙未徹”之公案的具體內容是--福州靈云志勤禪師,初在溈山靈祐禪師座下,因見桃華而悟道,遂作偈曰:“三十年來尋劍客,幾回落葉又抽枝。自從一見桃華后,直至如今更不疑。”溈山禪師覽偈后,遂勘驗他所悟。志勤禪師所答,皆一一符契宗旨。溈山禪師于是給予印可,并囑咐道:“從緣悟達,永無退失。善自護持。”后有一位僧人將此事告訴了玄沙師備禪師,玄沙禪師道:“諦當甚諦當,敢保老兄未徹在。”眾人皆疑此語。因為溈山禪師是一代宗師,他是不隨便印可人的。他既印可志勤禪師,志勤禪師必定是開悟無疑。但是玄沙禪師卻不肯。從此以后,玄沙禪師的這句話,便成為宗門大德用來勘驗學人的一個重要話頭。]
在真凈禪師的逼拶下,一日慧洪禪師疑情頓脫,豁然大悟,于是述偈曰:
“靈云一見不再見,紅白枝枝不著華。
叵耐釣魚船上客,卻來平地摝(lu,撈)魚蝦。”
真凈禪師閱偈后,非常高興,遂為他印可,并命他充當書記。不久,慧洪禪師便辭別真凈禪師,游方參學,所到之處,皆蒙賞識。從此,慧洪禪師便聲振叢林。
北宋徽宗崇寧年間(1102-1106),慧洪禪師應朱世英(彥)之邀請,開法于撫州(今江西撫州)北禪寺。兩年后,慧洪禪師離開北禪,游金陵,又應漕運使吳仲正之邀請,住清涼寺,入寺未及半年,被誣入獄。在獄中,慧洪禪師有不少詩作,反映了他的逆境中修行的思想:
其一:
“人間皆熱惱,我自不隨情。
一室閑趺坐,天魔魂震驚。
百千大火聚,中有片玉清。
大哉慈忍力,妙湛合無生。”
其二:
“業(yè)熟會冤憎,遂爾遭橫逆。
愿行報冤行,遇此真知識。
用智滅無明,以事觀色力。
當?shù)侨f煅爐,乃驗真金色。”
后多虧丞相張商英、太尉郭天信居士之保奏,慧洪禪師才得以出獄并重新得度?墒,好景不長,政和元年(1111),由于張商英遭到同黨的排擠被罷相,慧洪禪師亦遭牽連治罪,被剝奪僧籍,發(fā)配崖州(海南島的最南端)。此間,慧洪禪師亦有不少詩偈,其一云:
“道人何故,淫房酒肆。
我自調心,非干汝事。
折腳鐺子,隨處安置。
食無精粗,但欲接氣。
心欲持散,但當攝來。
大火聚中,青蓮花開。”
政和三年,慧洪禪師遇赦,回到筠州,寄居荷塘寺。兩年后,又移居云巖。不久被狂道士誣為張懷素之同黨,于南昌下獄百余日。
經過幾番磨難,此時慧洪禪師已萬念俱灰,居寂音堂隱修,自號寂音尊者。時年五十三歲。曾有題壁詩云:
“霜須瘴面老垂垂,瘦搭詩肩古佛衣。
滅絕尚嫌身是黑,此生永與世相違。
殘經倦讀閑憑幾,幽鳥獨聞常掩扉。
寢處法華安樂行,蕩除五十二年非。”
慧洪禪師晚年主要從事文字著述,以發(fā)揮過去賢圣之妙旨。當時正值金兵南下,國難重重。其間,慧洪禪師曾到刑部,要求平反,恢復其僧籍,沒有結果。無望之余,慧洪禪師便退游廬山,后于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示寂于同安,春秋五十八歲。
慧洪禪師生前與張無盡商英居士相友善。張公曾經自謂已得龍安從悅禪師之末后句,叢林尊宿都不敢跟他對機。
一天晚上,慧洪禪師與張公談及此事。
張公道:“可惜云庵(真凈禪師)不知此事。”
慧洪禪師非常驚訝,便問所以。
張公道:“商英頃自金陵酒官移知豫章,過歸宗見之,欲為點破。方敘悅(從悅禪師)末后句未卒,此老大怒,罵曰:‘此吐血禿丁、脫空妄語,不得信。’既見其盛怒,更不欲敘之。”
慧洪禪師一聽,便大笑道:“相公但識龍安(從悅禪師)口傳末后句,而真藥現(xiàn)前不能辨也。”
張公大驚失色,連忙站起來,握著慧洪禪師的手說:“老師真有此意邪?”
慧洪禪師道:“疑則別參。”
張公于是取來家藏的云庵頂相,展開禮拜,并書頌贊之,然后把它贈給慧洪禪師,其詞曰:
“云庵綱宗,能用能照。
天鼓希聲,不落凡調。
冷面嚴眸,神光獨耀。
孰傳其真,覿面為肖。
前悅后洪,如融如肇。”
慧洪禪師生前著作等身,有《林間錄》二卷、《林間后錄》一卷、《臨濟宗旨》一卷、《僧寶傳》三十卷、《高僧傳》十二卷、《冷齋夜話》十卷、《石門文字禪》三十卷等等。這些著作,對了解宋朝后期佛教的發(fā)展態(tài)勢,具有非常重要的史學價值。后人把他看作是文字禪的肇始者。
慧洪禪師才高八斗,喜與士大夫交游,言談無忌,圖泉涌河決不快。這也是他屢遭罪獄的因緣之一。然其氣骨清奇,決非阿諛之輩。有詠竹詩云:
高節(jié)長身老不枯,平生風骨自清癯。
愛君修竹為尊者,卻笑寒松作大夫。
不見同行木上座,空余聽法石于菟。
戲將秋色供齋缽,抹月披云得飽無?
詩中所說的竹尊者正是他的自我寫照。
- 上一篇:九峰希廣禪師悟道因緣
- 下一篇:石頭懷志庵主悟道因緣
- 第一節(jié) 愚人食鹽喻
- 第一回 拜眾童子
- 1.為步行而行
- 第二節(jié) 愚人集牛乳喻
- 第二回 拜文殊師利
- 第三節(jié) 以梨打破頭喻
- 第三回 拜德云比丘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一)
- 第一回 溯源流書生說法 警癡頑菩薩化身
- 第五節(jié) 渴見水喻
- 第四節(jié) 婦詐稱死喻
- 第四回 拜海云比丘
- 第五回 拜善住比丘
- 第一節(jié) 千金小姐!萬金和尚!
- 第一卷:法戒錄 總勸
- 前言
- 第八節(jié) 山羌偷官庫衣喻
- 第六節(jié) 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 第六回 拜彌伽
- 第九回 拜休舍優(yōu)婆夷
- 第七回 拜解脫長者
- 第七節(jié) 認人為兄喻
- 第八回 拜海幢比丘
- 第五十三回 拜普賢菩薩
- 摩登伽女與阿難(二)
- 第十節(jié) 三重樓喻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三)
- 第十回 拜毗目瞿沙
- 第一節(jié) 序說
- 第十一回 拜勝熱婆羅門
- 第十五節(jié) 醫(yī)與王女藥令卒長大喻
- 第十二回 拜慈航童女
- 第九節(jié) 嘆父德行喻
- 第一章 我的生命被顛覆了
- 第三章 一兩個鐘頭走完一生(2)
- 第十五回 拜具足優(yōu)婆夷
- 2.牧牛
- 第十三回 拜善見比丘
- 第十四回 拜自在主童子
- 哲理故事300篇(1-5)
- 持蓮觀音是什么菩薩?持蓮觀音的故事
- 三歲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齡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鹽的原文和譯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惡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氣和 自度度人
- 馬需調教,樹要修剪,人需約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實際行動展現(xiàn)自己的魅力、體現(xiàn)自己價值
- 從來不丟東西的婦人,只因她前世做了這件事
- 世俗王子從圣人走向神壇,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簡介
- 盲人摸象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來藏經》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來對待
- 借花獻佛的由來,釋迦牟尼前身以花供養(yǎng)燃燈佛
- 以感恩的心面對世界
- 以平等心面對蕓蕓眾生,是菩薩的道德
- 梁武帝與佛教有什么關系,四次舍身入寺的是哪個寺?
- 佛陀度化慳貪長者修大布施
- 宋文帝問法求那跋摩的故事
- 知足并感恩,要知道別人的好并懂得回報
- 盲人打燈籠,即與人方便,也與己方便
- 禪師救蝎子,不因天性而放棄天性
- 從惜福看窮三代還是富三代
- 大乘心難發(fā),不愿再發(fā)大乘心的舍利弗
- 聽經的蛤蟆,命終后脫離畜生道,上升四天王宮
- 學佛貴在實行,堅持不懈地去修一個法門,終會成功
- 熟悉經藏的比丘與精進修道的比丘
- 佛教歷史上與水陸法會有因緣的高僧
- 借事磨練,善用其心,讓心走出煩惱的牢獄
- 薄拘羅尊者,五次被后母加害,卻都毫發(fā)無損
- 馬鳴菩薩抵億金的故事
- 人活著根本不需要很多,少欲知足自得安樂
- 九月初四,弘一大師圓寂日,德行與精神常存我們心間
- 釋迦牟尼佛修忍辱,忍辱仙人與歌利王的故事
- 舍棄對五欲的貪著,成功飛出籠子的鴿王
- 寺廟為什么喜歡種銀杏?佛珠變銀杏的故事
- 鳩摩羅什是誰?東晉高僧鳩摩羅什的一生
- 短暫的快樂與長久的快樂,你選擇哪個?
- 三年不吃飯的出家人
- 急性子與慢性子,人與人要學會理解和忍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