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巖仲安禪師悟道因緣
靈巖仲安禪師悟道因緣
澧州(今湖南澧縣)靈巖仲安禪師,大溈法泰禪師之法嗣,幼年時出家為僧,長大后遍游講肆,學習經論。仲安禪師后中止義學,來到蔣山,投圓悟克勤禪師座下。當時,佛性法泰禪師為首座和尚。仲安禪師于是向他請益,很快便契旨。
佛性法泰禪師后開法于德山,仲安禪師亦隨而前往。
一日,法泰禪師派仲安禪師前往鐘阜送信。
圓悟禪師一見仲安禪師,便問:“千里馳來,不辱宗風。公案現成,如何通信?”
仲安禪師道:“覿面相呈,更無回互(更不需借助其它因緣來表現)。”
圓悟禪師便追問道:“此是德山底,那(哪)個是上座底?”
仲安禪師道:“豈有第二人?”
圓悟禪師道:“背后底聻(ni,呢)!”
仲安禪師于是將書信交給圓悟禪師。
圓悟禪師笑道:“作家禪客,天然有在。”
仲安禪師道:“付與蔣山(這句話留給你自己吧)。”
接著,仲安禪師又來到僧堂前,捧著書信,向首座和尚問訊。
首座和尚便問:“玄沙白紙,此自何來?”
仲安禪師道:“久默斯要,不務速說。今日拜呈,幸希一覽。”
首座和尚于是大喝一聲。
仲安禪師道:“作家首座!”
首座和尚于是又大喝一聲。
仲安禪師便舉起書信打首座和尚。
首座和尚正要開口擬議,仲安禪師道:“未明三八九,不免自沈吟。”
接著又打一下,說道:“接。”
當時,圓悟禪師與佛眼清遠禪師正好看見了這一幕。
圓悟禪師道:“打我首座死了也!”
佛眼禪師便問:“官馬廝踢,有甚憑據?”
仲安禪師聽見了,便道:“說甚官馬廝踢,正是龍象蹴踏。”
于是,圓悟禪師便喚仲安禪師至跟前,問道:“我五百人首座,你為甚么打他?”
仲安禪師道:“和尚也須吃一頓始得。”
圓悟禪師一聽,看著佛眼禪師,吐了吐舌。
佛眼禪師為了進一步勘驗仲安禪師,卻道:“未在。”接著,看了一眼仲安禪師,問道:“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意作么生?”
仲安禪師便鞠躬,說道:“所供(招供)并是詣實(屬實)。”
佛眼禪師一聽,這才點頭認可,笑道:“元(原)來是屋里人。”
此后,仲安禪師又前往五祖,向表自和尚通法眷書。
表自和尚見了仲安禪師,便問:“書里說個甚么?”
仲安禪師道:“文彩已彰。”
表自和尚進一步追問道:“比竟說個甚么?”
仲安禪師道:“當陽揮寶劍。”
表自和尚便道:“近前來,這里不識幾個字。”
仲安禪師道:“莫詐敗。”
表自和尚于是回頭看著侍者,問道“是那里僧?”
侍者道:“此上座向曾在和尚會下去。”
表自和尚道:“怪得恁么滑頭。”
仲安禪師便道:“被和尚鈍置來。”
。垅g置,意思是使對方露出破綻,顯得不聰明、不靈利。]
表自和尚于是將書信放在香爐上熏了一熏,念道:“南無三曼多沒陀南。”
仲安禪師走上前,彈了一下指頭。
表自和尚這才打開書信。
仲安禪師送完信,準備回德山法泰禪師那兒。佛果(克勤)、佛眼(法遠)二禪師于是便作偈相送。
仲安禪師后應信眾之邀請,住持澧州靈巖,出世化眾。
曾有上堂法語云:“參禪不究淵源,觸途盡為留得,所以守其靜默,澄寂虛閑,墮在毒海。以弱勝強,自是非他,立人我量,見處偏枯,遂致優(yōu)劣不分,照不構用,用不離窠。此乃學處不玄,盡為流俗。到這里,須知有殺中透脫,活處藏機。佛不可知,祖莫能測。所以古人道,有時先照后用,且要共你商量。有時先用后照,你須是個漢始得。有時照用同時,你又作么生抵當?有時照用不同時,你又向甚么處湊泊?還知么?穿楊箭與驚人句,不是臨時學得來。”
這段法語,對于修禪的人來說,大須仔細。它有助于學人樹立正見,免落歧途。
- 上一篇:慧通清旦禪師悟道因緣
- 下一篇:國清行機禪師悟道因緣
- 第一節(jié) 愚人食鹽喻
- 第一回 拜眾童子
- 1.為步行而行
- 第二節(jié) 愚人集牛乳喻
- 第二回 拜文殊師利
- 第三節(jié) 以梨打破頭喻
- 第三回 拜德云比丘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一)
- 第一回 溯源流書生說法 警癡頑菩薩化身
- 第五節(jié) 渴見水喻
- 第四節(jié) 婦詐稱死喻
- 第四回 拜海云比丘
- 第五回 拜善住比丘
- 第一節(jié) 千金小姐!萬金和尚!
- 第一卷:法戒錄 總勸
- 前言
- 第八節(jié) 山羌偷官庫衣喻
- 第六節(jié) 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 第六回 拜彌伽
- 第九回 拜休舍優(yōu)婆夷
- 第七回 拜解脫長者
- 第七節(jié) 認人為兄喻
- 第八回 拜海幢比丘
- 第五十三回 拜普賢菩薩
- 摩登伽女與阿難(二)
- 第十節(jié) 三重樓喻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三)
- 第十回 拜毗目瞿沙
- 第一節(jié) 序說
- 第十一回 拜勝熱婆羅門
- 第十五節(jié) 醫(yī)與王女藥令卒長大喻
- 第十二回 拜慈航童女
- 第九節(jié) 嘆父德行喻
- 第一章 我的生命被顛覆了
- 第三章 一兩個鐘頭走完一生(2)
- 第十五回 拜具足優(yōu)婆夷
- 2.牧牛
- 第十三回 拜善見比丘
- 第十四回 拜自在主童子
- 哲理故事300篇(1-5)
- 持蓮觀音是什么菩薩?持蓮觀音的故事
- 三歲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齡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鹽的原文和譯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惡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氣和 自度度人
- 馬需調教,樹要修剪,人需約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實際行動展現自己的魅力、體現自己價值
- 從來不丟東西的婦人,只因她前世做了這件事
- 世俗王子從圣人走向神壇,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簡介
- 盲人摸象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來藏經》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來對待
- 借花獻佛的由來,釋迦牟尼前身以花供養(yǎng)燃燈佛
- 以感恩的心面對世界
- 以平等心面對蕓蕓眾生,是菩薩的道德
- 梁武帝與佛教有什么關系,四次舍身入寺的是哪個寺?
- 佛陀度化慳貪長者修大布施
- 宋文帝問法求那跋摩的故事
- 知足并感恩,要知道別人的好并懂得回報
- 盲人打燈籠,即與人方便,也與己方便
- 禪師救蝎子,不因天性而放棄天性
- 從惜?锤F三代還是富三代
- 大乘心難發(fā),不愿再發(fā)大乘心的舍利弗
- 聽經的蛤蟆,命終后脫離畜生道,上升四天王宮
- 學佛貴在實行,堅持不懈地去修一個法門,終會成功
- 熟悉經藏的比丘與精進修道的比丘
- 佛教歷史上與水陸法會有因緣的高僧
- 借事磨練,善用其心,讓心走出煩惱的牢獄
- 薄拘羅尊者,五次被后母加害,卻都毫發(fā)無損
- 馬鳴菩薩抵億金的故事
- 人活著根本不需要很多,少欲知足自得安樂
- 九月初四,弘一大師圓寂日,德行與精神常存我們心間
- 釋迦牟尼佛修忍辱,忍辱仙人與歌利王的故事
- 舍棄對五欲的貪著,成功飛出籠子的鴿王
- 寺廟為什么喜歡種銀杏?佛珠變銀杏的故事
- 鳩摩羅什是誰?東晉高僧鳩摩羅什的一生
- 短暫的快樂與長久的快樂,你選擇哪個?
- 三年不吃飯的出家人
- 急性子與慢性子,人與人要學會理解和忍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