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經大全 > 解深密經 >

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 (Sandhi-nirmocana-vyūha-sūtra)】印度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基本經典之一。唐玄奘譯。5卷。相傳此經有梵文廣本十萬頌,漢譯為其略本,一千五百頌。異譯本有3種:①南朝宋求那跋陀羅譯《相續(xù)解脫經》1卷;②北魏菩提流支譯《深密解脫經》5卷;③南朝陳真諦譯《解節(jié)經》1卷。...[詳情]

解深密經 第十一章 三時判教

  解深密經 第十一章 三時判教

  判教,是對佛陀一代教法按其深淺及前后次第所作的分判,在中國佛教的幾教派中,都流行判教,且所見各異,如天臺判五時八教,賢首的五教,三論宗辨三種法輪。唯識宗則依本經,建立三時判教。

  三時判教的提出,是勝義生菩薩聽聞佛陀顯了說明一切法無性(三無性)道理后,撫今追昔,回憶如來一生所說的言教,作了義不了義的區(qū)分。其內容如《無自性相品》說:

  爾時勝義生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初于一時在婆羅 斯仙人墮處施鹿林中,唯為發(fā)趣聲聞乘者,以四諦相轉正法輪,雖是甚奇甚為希有,一切世間天人等先無有能如法轉者,而于彼時所轉法輪有上有容,是未了義,是諸爭論安足處所。世尊在第二時中,唯為發(fā)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盤,以隱密相,轉正法輪,雖是甚奇甚為希有,而于彼時所轉法輪亦是有上有所容受,鋮未了義,是諸諍論安足處所。世尊于今第三時中,普為發(fā)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盤,無自性性,以顯了相,轉正法輪,第一甚奇,最為希有,于今世尊所轉法輪無上無容,是真了義,非諸爭論,安足處所。

  三時教理的區(qū)別就是隱密與顯了,了義與不了義的不同。在如來一代時教中:初時阿含偏說有,隱去了遍計所執(zhí)的空無,第二時般若教偏說空,隱去依他、圓成之有,唯第三時具顯空有,說三性三無性。因此,第三時為顯了說,而前二時是隱密說。

  又了不了義者,三時中前二為不了,第三時為了義。因為第一法輪隱空說有,第二法輪隱空說有,第二法輪隱有說空,是為不了;第三法輪具足顯示了空有中道,是為了義。這種了不了的分別,是根據教法顯現的全面不全面,并非說三時教理有淺深的緣故。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