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論
《阿毗達磨俱舍論》(簡稱《俱舍論》),義為對法藏論。全論通過五事(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應行法、無為法)內容與八品詞句進行抉擇,主要講述一切萬法之總相、別相、性質、類別,對世出世間法進行細致入微的分析,詳細闡明流轉與還滅的因果法則...[詳情]
阿毗達磨俱舍釋論 第七卷
阿毗達磨俱舍釋論 第七卷
婆藪盤豆造
釋論中分別世間品之二
復次偈曰。如引次第長。相續(xù)由惑業(yè)。更入于余世。釋曰。一切陰相續(xù)牽引不平等。能感壽命業(yè)有差別故。此相續(xù)隨能引勢。如此次第得增長。何者次第。如偈言
初名柯羅邏次生頞浮陀
從此生俾尸俾尸生伽那
伽那生舍佉及發(fā)毛爪等
并有色諸根次第生身分
此五位皆在胎內。謂柯羅邏。頞浮陀。俾尸。伽訶那。波羅舍佉。此胎中刺。由時節(jié)次第增長至成熟位。于母腹中業(yè)報所生。猛風吹之。風轉胎刺安置令向母身門。此胎如強糞聚過量難忍。次從此處墮。是時二苦不可為譬。復次或時母飲食威儀執(zhí)作過差。或由宿業(yè)過失。于胎內死。是時有諸女人善識方便。及諸醫(yī)師解養(yǎng)嬰兒。方溫以酥油。及睒摩梨滑汁用以涂手。手著小利刃。于胎內譬如糞坑。最劇臭闇不凈之器。是無量千蟲類住處。穢汁常流。恒須對治。不凈及血垢膩洟液。濕爛臭滑之所染污。鄙惡叵見。穿漏薄皮以覆其上。宿業(yè)所作。身大創(chuàng)孔手內其中。分分斷割牽出于外。此胎中子。由宿后報業(yè)引入余道。趣向難知。復次若生無難。是時或母乳子;蛴嗯四苷耙曋4藘后w似新瘡。觸如刀仗及烈灰汁。愛此兒身及以洗拭。次唅以清酥。飲以母乳。漸次飴以細粗飲食令稍習之。此子由次第增長。由諸根成熟諸惑更起。諸業(yè)更生及更增長。由此惑業(yè)舍命之后。由中有相續(xù)如前。更入余世。偈曰。故有輪無初。釋曰。由此道理。生以惑業(yè)為因;髽I(yè)以生為因。生復以惑業(yè)為因。如是應知。生死輪無初。何以故。若分別執(zhí)有初。此初應成無因。若初實無因。所余一切悉自然生。皆應無因,F見此事。于芽等中有種子等。功能。由處時定故;鸬戎T因。于熟等果亦爾。是故無生無因。說常住為因。于前已破。是故生死必定無初。是生死終。由因盡可然。由生屬因故。譬如芽屬種子。由種子壞故芽滅。是陰相續(xù)所說。三生為位。偈曰。如此緣生法。十二分三節(jié)。釋曰。此中十二分者。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三節(jié)者。一前際二后際三中際。謂過去未來現世。云何于三節(jié)安立十二分。偈曰。前后際二二。于中八。釋曰。無明行在前際。生老死在后際。所余八在中際。此八分一切眾生于此生為具有不。答非。若爾何眾生具八。偈曰。具生。釋曰。若眾生觸一切位。說名具生。非于中陰死。非托色無色界生。何以故。于大因緣經中。但約欲界眾生說經言。阿難。若識不托母胎赤白。為得變異成柯羅邏不。不得世尊。廣說如經。有時說緣生有二種。有屬前際攝緣生。有屬后際攝緣生。于中七分說名前際。謂從無明乃至受。所余五分說名后際。合前后際因果為二分故。何法名無明等。偈曰。宿惑位無明。釋曰。于宿世中一切惑位。于今名無明。與無明共行故。由無明力所余得起故。譬如于說王行中說導從行亦名王行。偈曰。及宿業(yè)名行。釋曰。位言次第流。于宿世中福等業(yè)位。于今名行。若今有是彼果報。偈曰。托生陰名識。釋曰。于母胎中初托生剎那。所有五陰名識。偈曰。此后稱名色。先于六入生。釋曰。從托生心。后乃至六入未生。此位稱名色。應說先于四入生。云何言六。六者如此量立入故。是時四生。六圓滿故。偈曰。此先三和合。釋曰。若六入已生。此位說名六入。乃至根塵識三和合未起。偈曰。觸先樂苦舍。能分別因智。釋曰。由三和合名觸。此人乃至未能了別三受因異。此位名觸。若已能了別三受因。偈曰。受先淫欲愛。釋曰。受位者。了別三受因為體乃至未起淫欲愛。偈曰。求淫樂具愛。釋曰。于欲塵及情色愛欲生起位名愛。乃至未能尋求五塵。偈曰。四取謂生具。為得故遍尋釋曰。若于此位中著心尋覓五塵。為得故于一切處馳求。此位名取。如此馳求。偈曰。當來有果報。能造業(yè)名有。釋曰。此人因求得欲塵心馳求。能生長感未來有報業(yè)。此位名有。由此業(yè)從今生更退。于未來世正托生位。偈曰。更接有名生。釋曰。此位名更接。何以故。于今生是識分。于未來名生。從此后偈曰。老死乃至受。釋曰。除生從此后乃至受。此位名老死。是四分謂名色六入觸受。于未來名老死。分判十二分如此。此緣生余處說有四種。一約剎那說。二約多時說。三約相應說。四約位說。云何約剎那說。于一剎那中具有十二分。譬如有人由隨貪愛染污斷眾生壽命。此人一剎那具有十二分。是中癡惑名無明。作殺意名行。了別塵類名識。與識俱起四陰名色。約名色清凈根名六入。六入相對和合名觸。領觸名受。是貪名愛。所余與愛相應上心惑名取。彼所生身口二業(yè)名有。如此等法起名生。變異名老。滅名死。復說約剎那約相應。如分別道理論說。約位說者。十二分皆有五陰。無間生相續(xù)名多時。于四中今說何緣生。偈曰。此今約位說。釋曰。若分分具有五陰。云何唯說無明等為分不說余。偈曰。由勝說為分。釋曰。若于位中無明為勝。說此位名無明。若于中行勝說名行。乃至老死勝說名老死。是故無失。復云何于經中說緣生有十二分。于分別道理論說異。彼論云。何者為緣生。謂一切有為法。于經有別意。故說十二。于阿毗達磨約法相說。復有別說。緣生有六種。謂約位說。約剎那說。約多時說。約相應說。約眾生名說。約眾生非眾生名說。云何于經中但說眾生名。偈曰。于前后中際。為除他無明。釋曰。是故說三節(jié)。此中前際無明者。從此生疑。我于過去為已有為非有。何我已有云何我已有。后際無明者。從此生疑。我于未來為更有為不有。廣說如前。中際無明者。從此生疑。此何法。此法云何。今何我當來何我。為除此三種無明。是故約眾生名。三節(jié)說為十二緣生。于經中如次第說。謂無明行乃至生老死。云何得知如此。由經言。比丘若比丘。由如實正智能通達緣及緣生所生法。是比丘不約疑耶。思前際謂我于過去為已有為非有。廣說如前。復有余師說。愛取有為前際后際無明。何以故。此三是未來果因故。此十二緣生。應知有三種自性。一惑二業(yè)三類。此中偈曰。三惑。釋曰。三分以惑為性。謂無明愛取。偈曰。二分業(yè)。釋曰。二分以業(yè)為性。謂行及有。偈曰。七分類為果。釋曰。七分以類為性。謂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髽I(yè)依故。此類或說名果。此七分于余處說名果。所余諸分說名因;髽I(yè)為性故。何因緣于中際說果因廣。類有五種差別故。離惑為二分故。于后際說果略。離為二分故。于前際說因略。說惑一門故。偈曰。略果及略因。由中可比二。釋曰。由廣說中際。前際后際。廣因廣果。例此可知。是故前后際不復廣說。若復廣說此言無用。若緣生唯十二分。由不說無明因。生死應至有始。不說老死果故。生死應至有邊。若立無明因老死果。應更說別分。若說此二別分。則有無窮之過。若不說別分。又不免前難。不應別立。此中由佛世尊已顯此義故。偈曰。從惑惑業(yè)生。從業(yè)更果類。從類類惑生。有分理如此。釋曰。從惑惑生者。謂從愛取生。從惑業(yè)生者。謂從取有生。從無明行生。從業(yè)果類生者。謂從行識生。從有生生。從類類生者。謂從識名色生。乃至從觸受生。從生老死生。從類惑生者。謂從受愛生。由世尊安立有分道理如此。由無明是煩惱性故;髲念惿;髲幕笊。此義自顯。由老死類以受為邊故。從此更生惑。是故于中不可增減如此純大苦聚緣和合生由此言。若不爾。此文有何義相應。有余師說。于余經中說。無明以不正思惟為因。不正思惟以無明為因。于此經中不正思惟。亦是所說由入取攝故。云何不正思惟入四取攝。若說由相應故。亦應說入愛無明攝。與彼相應故。若在彼攝。此中云何能證。謂無明以不正思惟為因。若但由位攝能證因果義。愛及無明入取攝故。不應立為別分。如不正思惟。有余師說。于余經說不正思惟為無明因。此不正思惟說在觸時。如經言。依眼根緣色塵。染濁思惟生。能起無明。于受時無明必生。如經言。緣無明觸所生受。故愛得生。由此別經故知。不正思惟于觸時起。能為受時所起無明作因緣。是故無明無無因義。故不須立別分。無無窮之過。此不正思惟。由說復從無明生。染濁思惟從癡生。此經言為證。于余經不無此義。若汝意欲立如此義。此中則應更說。彼文句不應說。若不說云何知有。由道理知有。何者為道理。若受無無明。不能為愛因緣。譬如于阿羅漢。若觸不顛倒。不能作染污受因。云何知不正思惟從無明生。由于阿羅漢無無明故。觸不顛倒。若由此道理故。不更說則成太甚過失。若此義由道理可見不須別說。自可得知。不但不正思惟。所余諸分不說亦應可知。則悉不須說故。此執(zhí)不成救義。前所立難亦不成難。謂度無明老死。不說余故。故生死有初有邊正說非不圓滿。何以故。受化眾生迷惑于有生。云何從宿世現世起。復從現世來世起。此三世次第相應。如來唯欲說如此多義。此義于前已說。如偈言。于前后中際。為除他無明。佛世尊說。比丘我今為汝等。說緣生及緣生此所生諸法。此二句其義何異。若依阿毗達磨義。此二無別義。何以故。此二是一切有為法故。云何未來法。未生說名所生。若爾。云何未來未是所作。說名有為。由能生故。意所引故。說名有為。若爾無流云何。是彼亦由善故意所引若爾于涅槃約至得。亦應有如此義。此有為是所生種類故。雖復未生。亦說名所生。譬如色未變壞亦說名色。由是變壞種類故。是故無失
- 上一篇:阿毗達磨俱舍釋論 第六卷
- 下一篇:阿毗達磨俱舍釋論 第八卷
- 楞嚴經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開經偈
- 楞嚴經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
- 楞嚴經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講的是什么內容?圓覺經概說
- 《大寶積經》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是怎么來的?楞嚴經的由來故事
- 佛經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講記
- 念地藏經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是大乘經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誰翻譯的?心經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注音版
- 法華經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
- 《父母恩重難報經》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注音版
- 從《壇經》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