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經(jīng)

《楞伽經(jīng)》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是震旦禪宗初祖達摩祖師傳燈印心的無上寶典,因此是歷來禪者修習(xí)如來禪、明心見性最主要的依據(jù)之一。除此之外,佛于本經(jīng)中詳示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種無我,而這些法門,也都是法相宗、唯識學(xué)主要研習(xí)的對象,尤其是..[詳情]

楞伽經(jīng)詳解

  依他起性:一粒樹種不借助任何外在條件能自動發(fā)芽長成大樹嗎?不能!如果各種外在條件都適合該種發(fā)育,但種子自身有病或存在缺陷能不能發(fā)芽長成樹?也不能!種子必須在內(nèi)外條件均具備的情況下才能發(fā)芽成長。但內(nèi)因若要起作用,必須通過外因來實現(xiàn),內(nèi)因自己不能自動產(chǎn)生作用。在色法上內(nèi)因叫因緣,外因叫增上緣,共二緣;而在心識方面除了因緣和增上緣之外,還有等無間緣和所緣緣,心識必備四緣。

  我們還以樹種為例,樹種要實現(xiàn)生長的特性,必依外緣。如果沒有適當(dāng)?shù)臏囟、濕度、土壤等條件,種子是不會萌發(fā)的。種子萌發(fā),種芽鉆出土壤后,還需要合適的光照、雨露和大氣等條件,才能逐步發(fā)育成大樹。這些促使種子萌發(fā)的溫度、濕度、土壤,以及種芽成長所需的光照、雨露、大氣等外在條件就是增上緣。適合種子發(fā)育成長的叫順增上緣,對種子發(fā)育起破壞作用的如惡劣天氣等是逆增上緣。種子的整個發(fā)育過程必依增上緣才能體現(xiàn)生長的特性。

  我們再以種子為例來看因緣,因也就是緣,為啥稱之為因緣呢?因一般指內(nèi)在的起主要作用的元素,緣一般指起協(xié)助作用的元素。但因也是一種緣,是能發(fā)生主要變化的緣,因此把內(nèi)因叫因緣。那么這個因緣在哪里呢?在種子內(nèi)部。種子的內(nèi)部有什么?我們發(fā)現(xiàn)有胚和胚乳,種子外還包有種皮,我們把胚、胚乳、種皮都拆開來看,里面還剩什么?什么也沒有,因在哪里?這個所謂的起主要作用的因是空的。只有當(dāng)胚、胚乳、種皮和外界的環(huán)境共同作用時,種子的內(nèi)因才得以體現(xiàn)。相對于種子的內(nèi)因來說,胚、胚乳、種皮都是它的外緣,也就是增上緣,所有的增上緣合在一塊才共同促成了種子因的發(fā)育,當(dāng)然種子發(fā)育與否首先體現(xiàn)在是否有種芽鉆出,種芽是種子生命活性的標(biāo)志,但種芽未鉆出種子之前,就是一無所有。由此可見,所謂的真正的內(nèi)因并不存在。

  因相當(dāng)于舞蹈,緣相當(dāng)于跳舞的人,舞蹈要由眾多的人來合演。緣散了,人走了,舞就不見了。一切不依外緣而能自動發(fā)生作用的自性不存在,比如上帝能不依外緣而自動創(chuàng)造世界;一切依外緣發(fā)生作用的自性也不存在,正如人走舞散一樣?傊,在世間法中,依他起性只是一個虛幻的現(xiàn)象,并不真實,因為所有的一切緣本身就不真實,都是虛幻,以幻而變幻,都是無自性的;但若依圣智為緣,排除一切妄想雜念,靜心修煉,將會轉(zhuǎn)識成智而入佛地。因此依他起性是連接世俗諦和勝義諦的橋梁和紐帶,是佛學(xué)三性的核心思想,占有極重的地位。

  圓成實性:就是指如來之性。因依圣智為緣,證得人法兩空顯現(xiàn)圓滿而成就諸法實性,具有圓滿、成就、真實三種性質(zhì)。

  原文翻譯:法依佛就是法佛所能依的佛,法佛寂然不動,但受大悲愿力所熏,為救眾生故,以報身佛現(xiàn)身說法,有人稱之為真如不守自性,其實真如并沒有不守自性,法佛就是真如,他在以報身佛現(xiàn)身時,法體不動,正如天上的明月,湛然不墮凡塵,有一句話叫千江有水千江月,是誰掉到凡塵里了呢?是報身佛,是法身佛把報身佛推下去的嗎?顯然不是!報身佛就像那千江之月,明亮如故,但不過是法佛的影子而已,誠如我們在路上走,身后留下影子,那個影子是我們派出去的嗎?

  報身佛隨順說一切法的自相共相(自性和共性)、自心所現(xiàn)的無始習(xí)氣因相、妄想相續(xù)執(zhí)著因相,所有這一切不論真妄,皆如虛幻,凡有執(zhí)著皆不可得。(有人問,“真”也不可得嗎?不管真不真,都不可得,你一執(zhí)著“真”心里就見相,見相就是假了)。大慧!執(zhí)著依他起性,從而生起遍計所執(zhí)性相(因依他緣他而見妄想故)。大慧!(執(zhí)著于依他起性),就像那工幻師(比喻心),依草木瓦石(喻各種緣)起種種幻,變化出眾生各種形色(喻一切法),起種種妄想(指遍計所執(zhí)),所有這些妄想都不真實。因此大慧!依緣起自性(依他起性),起妄想自性(遍計所執(zhí)性)。依有種種妄想心,所以種種相呈現(xiàn)(行事是呈現(xiàn)的意思)出種種妄想相,執(zhí)著習(xí)氣妄想,是遍計所執(zhí)性生起的原因。大慧!這些都是報身佛所說的法。

  【原文】:“大慧!法佛者,離心自性相,自覺圣所緣境界,建立施作。”

  【解說】:大慧!什么是法佛呢?離八識心、妄想自性、如幻之諸法相;而以圣智緣清靜無為之自覺境界,成就四智,真理法匯聚大圓滿者,就是法身佛。建立就是成就的意思。施作指成所作之大智慧。這種智慧有所作,也無所作,無為而作,作而無為,照而不辨,一切非了非非了,在而不在,作而不作,為而不為,有無有,玄而玄,寂而靜,生無所生,滅無所滅。

  【原文】:“大慧!化佛者,說施、戒、忍、精進、禪定、及心智慧,離陰、界、入,解脫識相分別,觀察建立,超外道見,無色見。”

  【解說】:施、戒、忍、精進、禪定、心智慧,這是菩薩的六種度生行為,又稱為六波羅蜜,波羅蜜是印度語,意思是度到彼岸。

  施是指布施波羅蜜,布施的作用在于可以度脫頑固的貪心,貪心是度生死海到彼岸最大的障礙。布施就是舍,徹底地舍,干凈地舍,心里一點障礙都沒有。當(dāng)你舍出去感到后悔時,你不如不舍,因為感到后悔即是造貪業(yè),貪念不去,你怎么修也等于白修。舍出去感到快樂、輕松、自在才算初得菩提。但如果你是為了快樂而去施舍,依然屬于貪。貪圖快樂、輕松、自在就是貪。舍出去希望佛知道也是貪,貪圖得好報也是貪,你自己就是佛,還需要哪個佛知道?心到佛知很荒謬。必須是發(fā)自內(nèi)心地,真心為眾生,不求自己得安樂,但為眾生得離苦——大悲心!當(dāng)然無條件地施舍是對出家人而言,出家人(受菩薩戒者)無論怎么舍,總會有眾生去供養(yǎng),因此出家人舍善應(yīng)該是最徹底的,但出家人絕不可有舍出去還可以賺回來的心,一有就等于沒舍,反而造更大的貪業(yè),必須是誠心誠意地舍,連命都可以舍,毫不畏懼,有畏懼心就是貪生,貪生怕死依然是貪,有貪修也白修。佛祖絕不會讓世人傾家蕩產(chǎn)地搞施舍,當(dāng)鼓勵世人量力而為,但這種量力不應(yīng)有后悔心或猶豫,否則干脆別舍,要舍就心無障礙,干凈地舍,既然舍了就要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問題,如果不能解決問題就等于沒舍,一個快餓死的人,你送給他一顆小米粒與你什么也不給他有區(qū)別嗎?摳門的人就是貪念太重,貪心不去永不成佛。但當(dāng)你決定出家的時候,你就應(yīng)該有舍去一切(包括生命)的決心,否則你還是在家里做個凡夫吧,因為你有貪念、有牽掛,根本成不了佛。上面所述是就施舍錢財物而言。天下受苦眾生多如牛毛,施舍者的能力是有限的,單靠個人的力量是不可能解決根本問題的,但若能弘揚佛法,幫助廣大眾生度過生死海成佛,那功德才是無量的。

  戒是指持戒波羅蜜,有三種,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佛陀制定的戒律稱作律儀戒,包括五戒、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薩戒等。攝善法戒是菩薩發(fā)愿所行善法戒。饒益有情戒是為了阻止菩薩發(fā)嗔心而不想行利益眾生的事而制定的戒。持戒的作用在于戒能規(guī)范修行者的行為且能阻止其胡思亂想,時時戒在心中,從而生定,因定而生慧。戒的作用是很重要的,是修行的根本,戒就相當(dāng)于度河的船,人在船中不可能像在陸地上那么自在,只有那么小的一個空間,想亂動也動不到哪去,如果河面上有風(fēng)浪,你更不敢亂動,但當(dāng)你度過河之后,船就可以舍棄了,重新獲得自由。因此戒是度生死海到彼岸的一個重要工具。修行者在悟到第八如如不動地的時候,戒自然而然就舍了,此時,戒中的一切規(guī)范與他都無關(guān)了。戒律中最重要的是要求修行者行善,為什么一定要行善?因為人生來沒有不貪的,貪念是無始以來就有的,起初是貪吃、貪睡,然后就是貪玩、貪色、貪財、貪物等等。貪時時在、處處在,因貪而起嗔癡諸念,即使廟里的僧尼也因貪時常起紛爭,一切貪都是惡念,一切貪都是妄想,妄想不除何以成佛?對治貪最好的辦法是什么呢?就是行善,善是施舍心,正好能抵消貪念。修菩薩心的人一定要先從布施開始,當(dāng)你感覺貪念明顯減少時,再來持戒,否則貪心太重,想持也持不住。

  忍是指忍受苦,也叫忍辱波羅蜜。包括三種:一是生忍,對眾生之忍,做到打不還手,罵不還口,被其坑崩拐騙、誹謗陷害不惱火等等;二是法忍,對不可抗拒的色法之忍,也就是對自然的忍受,如饑渴寒熱疾病天災(zāi)等等;三是無生法忍,佛說讓我們止心念,一念不生,而且要以堅定不移的意志長期守在定中,無任何私心雜念,我們是否能做到?能做到即得無生法忍。忍是度生死海到彼岸的真功夫。

  精進是指勤奮不懶惰,也可稱精進波羅蜜。精進通六度,各度皆需精進,如布施精進、持戒精進、忍辱精進、禪定精進、智慧精進。修佛切忌懶惰,懶惰不會修成佛果。

  禪定梵語為禪那,指禪定波羅蜜,不是一般的禪定。如為得神通而修禪定,則是凡夫所為,不會成佛;如有人為求解脫而修禪定也可能到彼岸,但到彼岸也不會成佛。因為佛法是無邊廣大之法,猶如陽光照遍寰宇眾生,如果你只為自己得解脫,只為照到你自己而修,你想你能得多大的法力?禪定波羅蜜是專指菩薩禪定。菩薩除了使自己得解脫外,還要通過修禪定得種種法力和智慧神通,從而使廣大的眾生都得解脫,這才稱得上是真正的禪定波羅蜜。大菩薩們可以行走坐臥都在定中,因此能廣施善行而不造善業(yè),因為處在定中不起心動念,不起心動念就不造業(yè),這是菩薩們不墮凡塵的原因。禪定十分重要,禪定生智慧,智慧能使我們得解脫到彼岸。不得禪定者一概不成佛,因為不得禪定煩惱雜念不可能了斷,滿腦子雜念還修個什么呀,就是凡夫!

  心智慧是指般若波羅密,般若就是智慧的意思,為何稱般若,不直說智慧?將勝義諦智慧稱作般若是為了與世俗諦智慧區(qū)分開才設(shè)的。通達人法二無我,離心意意識自性相,萬法皆空,一切無所有,金剛道前,剎那間,大圓滿,異熟空,入佛地,得四智,成就般若波羅密。這是指大菩薩和佛所成就的智慧,未脫離肉體凡胎肯定無法徹底完成,菩薩們也只是部分獲得,因此凡夫不要去幻想。

  以上就是六波羅蜜,修得六波羅蜜即可度過生死海到彼岸,獲得不生不滅,到達清凈無為自覺之境界。六波羅蜜是為了對治六種煩惱、無明而設(shè)的。布施對治貪;持戒對治一切誹謗罪惡;忍辱對治嗔怒心;精進對治懶惰;禪定對治散亂,如心總長草;智慧對治愚癡。此六度既度己也度眾生。

  原文譯為:大慧!化身佛說六度波羅蜜法門,令眾生遠離五陰、十八界、十二入,從分別識相上解脫出來,成就無分別觀察智,這樣的智慧遠超外道的分別見,兩邊見等邪見,也遠超無色界中諸定的偏見。

  【原文】:“大慧!又法佛者,離攀緣,攀緣離,一切所作根量相滅,非諸凡夫、聲聞、緣覺、外道、計著我相所著境界,自覺圣究竟差別相建立。是故大慧!自覺圣究竟差別相,當(dāng)勤修學(xué);自心現(xiàn)見,應(yīng)當(dāng)除滅。”

  【解說】:大慧!我們再來說法身佛,什么是法身佛呢?離攀緣是指能離能緣之心,攀緣離是指所離所緣之境,能所雙泯,則一切能造作的根塵識量皆可滅,這不是凡夫、聲聞、緣覺、外道、執(zhí)著我法者能明了的境界,是依自覺圣究竟差別相建立起來的,這就是法身佛。(究竟差別就是無差別,非一非異。比如八識,凡夫八識各個不同,眼耳鼻舌身意各有各的功能;但最勝八識說八識其實只是一識,八識各個平等,不分你我,眼睛可以聽聲音,耳朵能視物,到大菩薩地時就可以感覺得到)。因此大慧,自覺最勝相應(yīng)當(dāng)修學(xué);自心所見一切虛妄不實之境界,應(yīng)當(dāng)除滅。

  【原文】:“復(fù)次大慧!有二種聲聞乘通分別相:謂得自覺圣差別相,及性妄想自性計著相。”

  【解說】:聲聞乘,釋迦牟尼佛祖剛剛悟道時,在鹿野苑為陳如等五個伺從講四諦(關(guān)于四諦后面章節(jié)會講到,這里不詳述),他們因通過聽聞佛祖的音聲而悟道,就稱他們?yōu)槁暵。后來把所有修四諦而覺悟的人都稱作聲聞,四諦的教法就被稱為聲聞乘。乘是載運的意思,這里指教法。四諦指的是苦集滅道四種真理。修聲聞乘可以獲得聲聞四果,分別為須陀。ǔ豕、斯陀。ǘ、阿那含(三果)、阿羅漢(四果)。其中三果阿那含跳出了欲界生死,只在天界中往生,天界包括色界天和無色界天;四果阿羅漢果位最高,跳出了六道輪回,逃脫了分段生死(也就是肉身生滅),但因尚未斷無明惑,故還須經(jīng)歷變易生死。

  自覺圣差別相。是指緣最勝義在修煉過程中形成的階段性差別相,如從初地菩薩到十地菩薩再入佛地,每一地的相都是遵照最勝義修的,因此稱之為自覺圣差別相。這些相同前面所說的自覺圣究竟差別相是不同的,究竟差別就是無差別,到頭了,成佛了。而這里是指各個階段的相。

  性妄想自性計著相。相就是法;性妄想自性計著,就是對于性,妄想有自性因而起執(zhí)著心。兩者連起來的意思就是法執(zhí)。

  原文譯為:大慧!聲聞乘通兩種分別相,一個是自覺圣差別相(這是聲聞乘與菩薩乘相通的地方,也說明了聲聞乘存在真實性的一面,聲聞乘能滅人我執(zhí)),另一個就是性妄想自性計著相(這是聲聞乘與外道相通的地方,是邪見,屬法執(zhí)。菩薩乘即使沒證到去法執(zhí),也知道心外無法,不起執(zhí)著心,因而能夠遠離;聲聞乘卻固執(zhí)地認為心外有法,而起法執(zhí),生邪念,因而最多只能自己得解脫,不能令眾生解脫,無法圓滿)。

  【原文】:“云何得自覺圣差別相聲聞?謂無常、苦、空、無我境界真諦,離欲寂滅,息陰、界、入自共相,外不壞相如實知,心得寂止。心寂止已,禪定解脫、三昧道果,正受解脫。不離習(xí)氣、不思議變易死,得自覺圣樂住聲聞,是名得自覺圣差別相聲聞。大慧!得自覺圣差別樂住。菩薩摩訶薩,非滅門樂、正受樂,顧憫眾生及本愿,不作證。大慧!是名聲聞得自覺圣差別相樂。菩薩摩訶薩于彼得自覺圣差別相樂,不應(yīng)修學(xué)。”

  【解說】:所謂自覺圣差別相聲聞,就是以修四諦而觀察到世上的一切都是無常的、苦的、空的、無我的,因而離欲望,息五陰、十八界、十二入的自相共相流注,心外涅槃之相如實得見,得寂滅。心一寂滅,則得禪定解脫,如幻三昧道果,得正智解脫。(這是聲聞乘的觀空之法,也可以跳出三界,但最終只能入住于有余涅槃中,自得其樂)。外不壞相是指聲聞乘在修煉過程中會見到神仙般的境界,如蓮花、空中城堡,如幻殿堂等等,這就是聲聞乘所見涅槃,是在意識清醒時親見的涅槃。這個涅槃之境是依佛祖所說四諦箴言證得的,因而也算是正道,稱之為自覺圣差別相,外不壞相。(說聲聞乘是外道,是相對于菩薩乘而言的。聲聞乘住涅槃;而菩薩乘不住涅槃,不享受快樂,菩薩因樂而生大悲心,這是聲聞乘和菩薩乘的區(qū)別)。聲聞乘修習(xí)者(因見涅槃之故,便執(zhí)著地認為心外有法,那法是真的,因而貪念生起,起貪念則無法到達圓滿,戀之不舍)受無始妄想無明習(xí)氣不停染熏,(雖擺脫了分段生死)但不能擺脫不可思議變易生死,得自覺圣樂境界,這就是自覺圣差別相聲聞,(也就是小乘佛法所追求的極樂世界,不顧眾生,獨自快樂,無大悲心,其法力是有限的,無法獲得大自在)。證到自覺圣差別樂住的大菩薩們,不會像聲聞乘那樣享受斷滅門的快樂及禪定之樂,而是顧憫眾生發(fā)本愿(此時發(fā)大悲心發(fā)大愿非常有效。這個大愿必須來自本心,否則無效;必須是自發(fā)產(chǎn)生,而不是強迫自己;不是意識認可,而是如來藏識認可。不達七八地菩薩地不會感覺到如來藏識,未證到此地的時候,一切愿都是雜愿,發(fā)什么愿都無用。未見涅槃,你不知道什么叫快樂,不知道涅槃的快樂就不會自發(fā)生起顧憫眾生的大悲心,發(fā)愿者你可以捫心自問,你有大悲心嗎?你曾有過最大的快樂嗎?如果不曾經(jīng)歷快樂,你的大悲心將導(dǎo)致心境失去平衡,大悲心將占據(jù)你的整個心靈,從而大悲心將變成雜念,這樣修下去永遠是凡夫,最多是個好人。而經(jīng)歷過涅槃的人知道什么是快樂,因而產(chǎn)生的大悲心恰好與之抵消,從而使自己的心重歸清凈。這是修煉上的真功夫。各人的根性不同,有的能生起大悲心,有的不能生起,那就要看造化了,生起大悲心就是菩薩,否則就是聲聞或外道。這個大悲心作用非常強大,能有效抵消對涅槃的貪戀之心,從而能使功夫精進,),(去救度眾生)不住于證得的涅槃中(獨享快樂)。不作證意思就是不住于證得的涅槃中。大慧!上面所講的就是聲聞所證得的自覺圣差別相樂境界,大菩薩們在這個境界上

  大菩薩們在這個境界上,不應(yīng)該修學(xué)。

  【原文】:“大慧!云何性妄想自性計著相聲聞?所謂大種,青、黃、赤、白、堅、濕、暖、動,非作生。自相共相,先勝善說。見已,于彼起自性妄想。菩薩摩訶薩于彼應(yīng)知應(yīng)舍,隨入法無我相,滅人無我相見,漸次諸地相續(xù)建立。是名諸聲聞性妄想自性計著相。”

  【解說】:大慧!什么是性妄想自性計著相聲聞?就是執(zhí)地水火風(fēng)四大種有青黃赤白四種共相,有堅濕暖動四種自相,認為這些都不是造作者創(chuàng)造的,是本來就有的。佛祖善巧方便宣教說四大有自共相,這只是佛祖根據(jù)眾生根性不同,因材施教,隨順說法,但凡夫愚昧,當(dāng)四大之性呈現(xiàn)在他們眼前或心中的時候,他們便在四大上起有自性的妄想,執(zhí)為實有實法。大菩薩們應(yīng)知四大有自性是妄執(zhí),因此要舍棄,隨證法無我相,滅人無我相和邪見,漸入諸地安立。以上所說就是諸聲聞性妄想自性計著相。

  青黃赤白為何是四大的共相?因為四大是指地水火風(fēng)四大種,四大種作為種子本無色,比如青色,誰能確定地水火風(fēng)哪個種是青色的?無法確定,但地水火風(fēng)這四大種相互作用就能產(chǎn)生青色,因此顏色是地水火風(fēng)四大種的共性。而堅濕暖動則不一樣了,只有地才顯堅性,只有水才顯濕性,只有火才顯暖性,只有風(fēng)才顯動性,因此堅濕暖動是四大各自的自性。

  先勝指佛祖,善說就是善巧方便說。非作生,意為不是造物主造出來的。

  四大為何無自性?四大是色法,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萬法皆空,何來自性?

  第七節(jié)

  【原文】: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世尊所說常不思議自覺圣趣境界,及第一義境界,世尊,非諸外道所說常不思議因緣耶?”

  【解說】:這時,大慧問佛:“世尊!您所說的常不思議自覺圣趣境界和第一義境界,難道不是諸外道所說的常不思議因緣嗎?

  意思就是佛說常不思議,外道也說常不思議,比如外道執(zhí)上帝或造物主為常,難道佛與諸外道所說有什么不同嗎?

  【原文】:佛告大慧:“非諸外道因緣得常不思議,所以者何?諸外道常不思議,不因自相成。若常不思議不因自相成者,何因顯現(xiàn)常不思議?復(fù)次、大慧!不思議若因自相成者,彼則應(yīng)常。由作者因相故,常不思議不成。”

  【解說】:佛告大慧:“第一義與諸外道因緣的常不思議是不同的,為什么這么說呢?諸外道常不思議不是因其自性而成的。如果常不思議不因其自性而成的話,因何能顯現(xiàn)出常不思議來?再次,大慧!不思議若因其自性而成,不思議應(yīng)該為常,但由造作者因與果的關(guān)系上看,常不思議不成立。

  世界上存不存在無因之果?不存在!我們的書桌上能憑空出來一個玻璃杯嗎?沒有玉米種,地里能長出玉米嗎?我們的身體會憑空產(chǎn)生嗎?不擊掌,空中會自動響起掌聲嗎?外道所說的常不思議是指造作者,例如上帝,那么這個上帝從何而來?是誰產(chǎn)生了上帝?無因何以有上帝這個果?上帝是什么樣子的?到底什么是上帝?你從何處知道存在上帝且上帝是恒常不變有自性、不可思議的?無法回答!因為上帝完全是人們用大腦空想出來的,是人的思想造出了個上帝,而不是通過實證證得的。外道常不思議要想能夠成立,首先它的自性必須是恒常不變的,因為自性、本質(zhì)恒常不變,所以常不思議。因為是玉米種子,所以能結(jié)玉米。玉米種子和玉米之間存在非常清晰的關(guān)聯(lián)性。但是你怎樣能證明上帝有無自性?你無法回答,因為上帝是你空想出來的,因此因與果之間無法形成關(guān)聯(lián)性,是虛幻的關(guān)聯(lián)。人的大腦本身就沒有自性,不能永恒存在,更不能自有永有,因此大腦造出來的上帝也就不可能自有永有。佛陀從自性本質(zhì)上有力地推翻了上帝存在的合理性。

  有人問,人的大腦是不能自有永有,但你怎么知道它造出來的東西不能自有永有?那么請問既然這個東西是自有永有的,還何須大腦去造?

  【原文】:“大慧!我第一義常不思議,第一義因相成,離性非性得自覺相故有相;第一義智因故有因,離性非性故。譬如無作虛空、涅槃滅盡,故常。如是大慧!不同外道常不思議論。如是大慧!此常不思議,諸如來自覺圣智,所得如是,故常不思議自覺圣智所得,應(yīng)當(dāng)修學(xué)。”

  【解說】:“大慧!我所說的第一義之常不思議是以第一義相為因而成的,離有性、離無性而得自覺相,因此有相;以第一義無分別智為因,故有因,這是遠離有無性之故。比如虛空因為無為所以常,涅槃因為滅盡所以常。因此大慧,第一義常不思議不同于外道所說的常不思議。因此大慧,此第一義常不思議是諸如來自覺圣智所證得的,自覺圣智所得常不思議應(yīng)當(dāng)修學(xué)。”

  第一義,義就是義理,也就是真理,第一義就是絕對真理,這是按世間法的理解來說的。佛法上的第一義是離言說的,不可說的,是完全離心意意識的,沒有任何念頭在里面。當(dāng)我們說出第一義的時候,已經(jīng)不是第一義了,很難說是第幾義了。我們把第一義說成真心、本性、真如、如來、涅槃、自覺圣等等好多個名稱,這些名稱都是我們通過心念作用思考出來的,在最初定這些名字的時候顯然也費了好多心思,當(dāng)這些名字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時候,都不是第一義的本來意思。佛祖之所以要弄出這么多的名字,就是要告訴我們第一義是離言說的,不可以執(zhí)著于名字,名字不過是一個符號而已,用什么名字都不能反映真實的第一義。當(dāng)我們說涅槃的時候,我們的心中就會生起一個涅槃的相,當(dāng)我們說如來的時候,我們的心里就會生出一個如來佛的樣子,不論是什么樣子都表示“有” ,而第一義是非有的,但第一義并不空,因此它又是非無的。第一義處于中道,離有無兩邊,非有非無。有表示生,無表示滅,非有非無,則不生不滅,因為不生不滅,所以恒常,因為常,所以不可思議。這與外道是完全不同的。但我們不能立“第一義處于中道”這個宗,也就是不能立這個命題,一立就犯錯誤,當(dāng)我們提出第一義處于中道這個概念的時候,我們心中馬上會生起第一義是處于有與無中間的那么一個非有非無的相,一生相就起心動念,一起心動念就生起分別心,分別心一起又墮入兩邊之見,比如既然第一義處于有無的中間,那么第一義與有是不是兩邊對立?第一義與無是不是兩邊對立?由此可見,第一義是離言說的,無話可說的,說什么都是錯誤。這就如同老子所說的道,只要你說出道的樣子,那個道保證不會長久,甚至出來就死。因為你只要能想出一種東西來,肯定會同時生出另一種東西與它唱反調(diào),這就是矛盾的對立。但如果我不生,你想唱反調(diào)也唱不了,想把我滅了,你也無所滅。這就是佛法的妙處。任何事物只要生出來就表示存在,存在就是有,所有的“有”最終沒有不轉(zhuǎn)化成無的。

  離性非性,就是離有性,離無性,有無皆離的意思。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