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經
大般涅槃經(梵Mahāparinirvāna-sūtra)漢語拼音Daboniepanjing 佛教經典。亦稱《大本涅槃經》或《大涅槃經》,簡稱《涅槃經》。北涼曇無讖譯。40卷。
大般涅槃經原文:卷第二十六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六
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六
復次善男子。云何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微妙經典。具足成就第九功德。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微妙經典。初發(fā)五事悉得成就。何等為五。一者信。二者直心。三者戒。四者親近善友。五者多聞
云何為信。菩薩摩訶薩信于三寶施有果報。信于二諦一乘之道更無異趣。為諸眾生速得解脫。諸佛菩薩分別為三。信第一義諦信善方便。是名為信。如是信者。若諸沙門若婆羅門若天魔梵。一切眾生所不能壞。因是信故得圣人性。修行布施若多若少。悉得近于大般涅槃不墮生死。戒聞智慧亦復如是。是名為信。雖有是信而亦不見。是為菩薩修大涅槃成就初事
云何直心。菩薩摩訶薩于諸眾生作質直心。一切眾生若遇因緣則生諂曲。菩薩不爾。何以故。善解諸法悉因緣故。菩薩摩訶薩雖見眾生諸惡過咎終不說之。何以故?稚煩惱。若生煩惱則墮惡趣。如是菩薩若見眾生有少善事則贊嘆之。云何為善。所謂佛性。贊佛性故令諸眾生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菩薩摩訶薩贊嘆佛性。令無量眾生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義不然。何以故。如來初開涅槃經時說有三種。一者若有病人。得良醫(yī)藥及瞻病者病則易差。如其不得則不可愈。二者若得不得悉不可差。三者若得不得悉皆可差。一切眾生亦復如是。若遇善友諸佛菩薩聞說妙法。則得發(fā)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如其不遇則不能發(fā)。所謂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呵羅漢辟支佛
二者雖遇善友諸佛菩薩聞說妙法亦不能發(fā)。若其不遇亦不能發(fā)。謂一闡提。三者若遇不遇一切悉能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謂菩薩。若言遇與不遇悉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如來今者云何說。言因贊佛性。令諸眾生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世尊。若遇善友諸佛菩薩聞說妙法及以不遇。悉不能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當知是義亦復不然。何以故。如是之人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一闡提輩以佛性故。若聞不聞悉亦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世尊。如佛所說何等名為一闡提耶。謂斷善根。如是之義亦復不然。何以故。不斷佛性故。如是佛性理不可斷。云何佛說斷諸善根。如佛往昔說十二部經。善有二種。一者常。二者無常。常者不斷。無常者斷。無?蓴喙蕢地獄常不可斷何故不遮佛性不斷非一闡提。如來何以作如是說言一闡提。世尊。若因佛性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何故如來廣為眾生說十二部經。世尊。譬如四河從阿那婆踏多池出。若有天人諸佛世尊。說言是河不入大海當還本源。無有是處。菩提之心亦復如是。有佛性者。若聞不聞若戒非戒若施非施若修不修若智非智。悉皆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如優(yōu)陀延山日從中出至于正南。日若念言我不至西還東方者。無有是處。佛性亦爾。若不聞不戒不施不修不智。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無有是處。世尊。諸佛如來說因果性非有非無。如是之義是亦不然。何以故。如其乳中無酪性者則無有酪。尼拘陀子無五丈性者則不能生五丈之質。若佛性中無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樹者。云何能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樹。以是義故。所說因果非有非無。如是之義云何相應
爾時世尊贊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世有二人甚為希有如優(yōu)曇花。一者不行惡法。二者有罪能悔。如是之人甚為希有。復有二人。一者作恩。二者念恩。復有二人。一者咨受新法。二者溫故不忘。復有二人。一者造新。二者修故。復有二人。一樂聞法。二樂說法。復有二人。一善問難。二善能答。善問難者汝身是也。善能答者謂如來也。善男子。因是善問即得轉于無上法輪。能枯十二因緣大樹。能度無邊生死大河。能與魔王波旬共戰(zhàn)。能摧波旬所立勝幢。善男子。如我先說三種病人值遇良醫(yī)瞻病好藥及以不遇病悉得差。是義云何。若得不得謂定壽命。所以者何。是人已于無量世中修三種善。謂上中下。以修如是三種善故得定壽命。如郁單越人壽命千年。有遇病者。若得良醫(yī)好藥瞻病及以不得悉皆得差。何以故。得定命故
善男子。如我所說若有病人得遇良醫(yī)好藥瞻病病得除差。若不遇者則不得差。是義云何。善男子。如是之人壽命不定。命雖不盡有九因緣能夭其壽。何等為九。一者知食不安而反食之。二者多食。三者宿食不消而復更食。四者大小便利不隨時節(jié)。五者病時不隨醫(yī)教。六者不隨瞻病教敕。七者強耐不吐。八者夜行。以夜行故惡鬼打之。九者房室過度。以是緣故。我說病者若遇醫(yī)藥病則可差。若不遇者則不可愈。善男子。如我先說若遇不遇俱不差者。是義云何。有人命盡若遇不遇悉不可差。何以故。以命盡故。以是義故我說病人若遇醫(yī)藥及以不遇悉不得差。眾生亦爾。發(fā)菩提心者。若遇善友諸佛菩薩咨受深法若不遇之皆悉當成。何以故。以其能發(fā)菩提心故。如郁單越人得定壽命。如我所說從須陀洹至辟支佛。若聞善友諸佛菩薩所說深法。則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若不值遇諸佛菩薩聞說深法。則不能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如不定命。以九因緣命則中夭。如彼病人值遇醫(yī)藥病則得差。若不遇者病則不差。是故我說遇佛菩薩聞說深法則能發(fā)心。若不值遇則不能發(fā)
如我先說若遇善友諸佛菩薩聞說深法。若不值遇俱不能發(fā)。是義云何。善男子。一闡提輩若遇善友諸佛菩薩聞說深法。及以不遇俱不得離一闡提心。何以故。斷善法故。一闡提輩亦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者何。若能發(fā)于菩提之心則不復名一闡提也。善男子。以何緣故說一闡提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闡提輩實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命盡者雖遇良醫(yī)好藥瞻病不能得差。何以故。以命盡故
善男子。一闡名信。提名不具。不具信故名一闡提。佛性非信眾生非具。以不具故云何可斷。一闡名善方便。提名不具。修善方便不具足故名一闡提。佛性非是修善方便。眾生非具以不具故。云何可斷。一闡名進。提名不具。進不具故名一闡提。佛性非進眾生非具。以不具故云何可斷。一闡名念。提名不具。念不具故名一闡提。佛性非念眾生非具。以不具故云何可斷。一闡名定提名不具。定不具故名一闡提。佛性非定眾生非具。以不具故云何可斷。一闡名慧提名不具;鄄痪吖拭魂U提。佛性非慧眾生非具。以不具故云何可斷。一闡名無常善。提名不具。以無常善不具足故名一闡提。佛性是常非善非不善。何以故善法要從方便。而得。而是佛性非方便得是故非善。何故復名非不善耶。能得善果故。善果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善法者生已得故。而是佛性非生已得是故非善。以斷生得諸善法故名一闡提
善男子。如汝所言若一闡提有佛性者。云何不遮地獄之罪。善男子。一闡提中無有佛性。善男子。譬如有王聞箜篌音。其聲清妙心即耽著喜樂愛念情無舍離。即告大臣。如是妙音從何處出。大臣答言。如是妙音從箜篌出。王復語言。持是聲來。爾時大臣即持箜篌置于王前而作是言。大王。當知此即是聲。王語箜篌出聲出聲。而是箜篌聲亦不出。爾時大王即斷其弦聲亦不出。取其皮木悉皆析裂推求其聲了不能得。爾時大王即嗔大臣。云何乃作如是妄語。大臣白王。夫取聲者法不如是。應以眾緣善巧方便聲乃出耳。眾生佛性亦復如是無有住處。以善方便故得可見。以可見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闡提輩不見佛性。云何能遮三惡道罪。善男子。若一闡提信有佛性。當知是人不至三惡。是亦不名一闡提也。以不自信有佛性故即墮三惡。墮三惡故名一闡提
善男子。如汝所說若乳無酪性不應出酪。尼拘陀子無五丈性。則不應有五丈之質。愚癡之人作如是說。智者終不發(fā)如是言。何以故。以無性故。善男子。如其乳中有酪性者。不應復假眾緣力也。善男子。如水乳雜臥至一月終不成酪。若以一渧頗求樹汁。投之于中即便成酪。若本有酪何故待緣。眾生佛性亦復如是。假眾緣故則便可見。假眾緣故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待眾緣然后成者即是無性。以無性故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以是義故。菩薩摩訶薩常贊人善不訟彼缺名質直心。復次善男子。云何菩薩質直心也。菩薩摩訶薩常不犯惡設有過失即時懺悔。于師同學終不覆藏。慚愧自責不敢復作。于輕罪中生極重想。若人詰問答言實犯。復問是罪為好不好。答言不好。復問是罪為善不善。答言不善。復問是罪是善果耶不善果耶。答言是罪實非善果。又問是罪誰之所造。將非諸佛法僧所作。答言非佛法僧我所作也。乃是煩惱之所構集。以直心故信有佛性。信佛性故則不得名一闡提也。以直心故名佛弟子。若受眾生衣服飲食臥具醫(yī)藥種各千萬不足為多。是名菩薩質直心也。云何菩薩修治于戒。菩薩摩訶薩受持禁戒。不為生天不為恐怖。乃至不受狗戒雞戒牛戒雉戒。不作破戒不作缺戒。不作瑕戒不作雜戒。不作聲聞戒。受持菩薩摩訶薩戒尸羅波羅蜜戒。得具足戒不生憍慢。是名菩薩修大涅槃具足第三戒
云何菩薩親近善友。菩薩摩訶薩常為眾生說于善道不說惡道。說于惡道非善果報。善男子。我身即是一切眾生真善知識。是故能斷富伽羅婆羅門所有邪見。善男子。若有眾生親近我者。雖有生于地獄因緣即得生天。如須那剎多等應墮地獄。以見我故即得斷除地獄因緣生于色天。雖有舍利弗目犍連等不名眾生真善知識。何以故。生一闡提心因緣故。善男子。我昔住于波羅[木*柰]國時。舍利弗教二弟子。一觀白骨。一令數息。經歷多年各不得定。以是因緣即生邪見。言無涅槃無漏之法。設其有者我應得之。何以故。我能善持所受戒故。我于爾時見是比丘生此邪心。喚舍利弗而呵責之汝不善教。云何乃為是二弟子顛倒說法。汝二弟子其性各異。一主浣衣一是金師。金師之子應教數息。浣衣之人應教骨觀。以汝錯教令是二人生于惡邪。我于爾時為是二人如應說法。二人聞已得阿羅漢果。是故我為一切眾生真善知識。非舍利弗目犍連等。若使眾生有極重結得遇我者。我以方便即為斷之。如我弟難陀有極重欲。我以種種善巧方便而為除斷。鴦掘魔羅有重嗔恚。以見我故嗔恚即息。阿阇世王有重愚癡。以見我故癡心即滅。如婆熙伽長者于無量劫修習成就極重煩惱。以見我故即便斷滅。設有弊惡廝下之人親近于我作弟子者。以是因緣一切人天恭敬愛念。尸利毱多邪見熾盛因見我故邪見即滅。因見我故斷地獄因作生天緣如氣噓旃陀羅。命垂終時因見我故還得壽命。如憍尸迦?裥腻e亂因見我故還得本心如瘦瞿曇彌。屠家之子常修惡業(yè)以見我故即便舍離。如闡提比丘。因見我故寧舍身命不毀禁戒。如草系比丘。以是義故。阿難。比丘說半梵行名善知識。我言不爾具足梵行乃名善知識。是名菩薩修大涅槃具足第四親善知識
云何菩薩具足多聞。菩薩摩訶薩為大涅槃十二部經書寫讀誦分別解說。是名菩薩具足多聞。除十一部惟毗佛略受持讀誦書寫解說亦名菩薩具足多聞。除十二部經若能受持是大涅槃微妙經典。書寫讀誦分別解說。是名菩薩具足多聞。除是經典具足全體。若能受持一四句偈。復除是偈若能受持如來常住性無變易。是名菩薩具足多聞。復除是事若知如來常不說法。亦名菩薩具足多聞。何以故。法無性故。如來雖說一切諸法常無所說。是名菩薩修大涅槃。成就第五具足多聞
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為大涅槃具足成就如是五事。難作能作難忍能忍難施能施。云何菩薩難作能作。若聞有人食一胡麻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信是語故乃至無量阿僧祇劫常食一麻。若聞入火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于無量劫在阿鼻地獄入熾火聚。是名菩薩難作能作。云何菩薩難忍能忍。若聞受苦手杖刀石斫打因緣得大涅槃。即于無量阿僧祇劫。身具受之不以為苦。是名菩薩難忍能忍。云何菩薩難施能施。若聞能以國城妻子頭目髓腦惠施于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即于無量阿僧祇劫。以其所有國城妻子頭目髓腦惠施于人。是名菩薩難施能施。菩薩雖復難作能作。終不念言是我所作。難施能施。亦復如是。善男子。譬如父母惟有一子愛之甚重。以好衣裳上妙甘饍。隨時將養(yǎng)令無所乏。其子若于是父母所。生輕慢心惡口罵辱。父母愛故不生嗔恨。亦不念言我與是兒衣服飲食。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視諸眾生猶如一子。若子遇病父母亦病。為求醫(yī)藥勤而療之。病既差已終不生念我為是兒療治病苦。菩薩亦爾。見諸眾生遇煩惱病。生愛念心而為說法。以聞法故諸煩惱斷。煩惱斷已終不念言。我為眾生斷諸煩惱。若生此念終不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惟作是念無一眾生我為說法令斷煩惱。菩薩摩訶薩于諸眾生不嗔不喜。何以故。善能修習空三昧故。菩薩若修空三昧者。當于誰所生嗔生喜。善男子。譬如山林猛火所焚若人斫伐或為水漂。而是林木當于誰所生嗔生喜。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于諸眾生無嗔無喜。何以故。修空三昧故
爾時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一切諸法性自空耶?湛展士杖粜宰钥照摺2粦蘅杖缓笠娍。云何如來言以修空而見空也。若性自不空。雖復修空不能令空。善男子。一切諸法性本自空。何以故。一切法性不可得故。善男子。色性不可得。云何色性。色性者。非地水火風不離地水火風。非青黃赤白不離青黃赤白。非有非無。云何當言色有自性。以性不可得故說為空。一切諸法。亦復如是。以相似相續(xù)故。凡夫見已說言諸法性不空寂。菩薩摩訶薩具足五事。是故見法性本空寂。善男子。若有沙門及婆羅門。見一切法性不空者。當知。是人非是沙門非婆羅門。不得修習般若婆羅蜜。不得入于大般涅槃。不得現見諸佛菩薩。是魔眷屬。善男子。一切諸法性本自空。亦因菩薩修習空故見諸法空。善男子。如一切法性無常故滅能滅之。若非無常滅不能滅。有為之法有生相故生能生之。有滅相故滅能滅之。一切諸法有苦相故苦能令苦。善男子。如鹽性醎能醎異物。石蜜性甘能甘異物。苦酒性酢能酢異物。姜本性辛能辛異物。訶梨勒苦能苦異物。庵羅果[酉*炎]能[酉*炎]異物。毒性能害令異物害。甘露之性令人不死。若合異物亦能不死。菩薩修空。亦復如是。以修空故見一切法性皆空寂
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復作是言。世尊。若鹽能令非醎作醎。修空三昧若如是者。當知。是定非善非妙其性顛倒。若空三昧惟見空者定是無法為何所見
善男子。是空三昧見不空法能令空寂然非顛倒。如鹽非醎作醎。是空三昧亦復如是。不空作空。善男子。貪是有性非是空性。貪若是空眾生不應以是因緣墮于地獄。若墮地獄云何貪性當是空耶。善男子。色性是有。何等色性所謂顛倒。以顛倒故眾生生貪。若是色性非顛倒者。云何能令眾生生貪。以生貪故。當知。色性非不是有。以是義故。修空三昧非顛倒也。善男子。一切凡夫若見女人即生女相。菩薩不爾。雖見女人不生女相。以不生相貪則不生。貪不生故非顛倒也。以世間人見有女相故。菩薩隨說言有女人。若見男時說言是女則是顛倒。是故我為阇提說言。汝婆羅門若以晝?yōu)橐故羌搭嵉埂R砸篂闀兪且囝嵉。晝(yōu)闀兿嘁篂橐瓜嘣坪晤嵉埂I颇凶。一切菩薩住九地者見法有性。以是見故不見佛性。若見佛性則不復見一切法性。以修如是空三昧故不見法性。以不見故則見佛性。諸佛菩薩有二種說。一者有性。二者無性。為眾生故說有法性。為諸賢圣說無法性。為不空者見法空故修空三昧令得見空。無法性者亦修空故空。以是義故修空見空善男子。汝言見空空是無法為何所見者。善男子。如是如是。菩薩摩訶薩實無所見。無所見者即無所有。無所有者即一切法。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于一切法悉無所見。若有見者不見佛性。不能修習般若波羅蜜。不得入于大般涅槃。是故菩薩見一切法性無所有。善男子。菩薩不但因見三昧而見空也。般若波羅蜜亦空。禪波羅蜜亦空。毗梨耶波羅蜜亦空。羼提波羅蜜亦空。尸波羅蜜亦空。檀波羅蜜亦空。色亦空眼亦空識亦空。如來亦空大般涅槃亦空。是故菩薩見一切法皆悉是空。是故我在迦毗羅城告阿難言。汝莫愁惱悲泣啼哭。阿難即言。如來世尊。我今眷屬悉皆死喪。云何當得不愁啼耶。如來與我俱生此城。俱同釋種親戚眷。屬云何如來獨不愁惱光顏更顯。善男子。我復告言。阿難汝見迦毗真實而有。我見空寂悉無所有。汝見釋種悉是親戚。我修空故悉無所見。以是因緣汝生愁苦。我身容顏益更光顯。諸佛菩薩修習如是空三昧故不生愁惱。是名菩薩修大涅槃微妙經典。成就具足第九功德善男子。云何菩薩修大涅槃微妙經典。具足最后第十功德。善男子。菩薩修習三十七品。入大涅槃常樂我凈。為諸眾生分別解說大涅槃經顯示佛性。若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信是語者悉得入于大般涅槃。若不信者輪回生死
爾時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白佛言。世尊。何等眾生于是經中不生恭敬。善男子。我涅槃后有聲聞弟子。愚癡破戒喜生斗諍舍十二部經。讀誦種種外道典籍文頌手筆。受畜一切不凈之物言是佛聽。如是之人以好栴檀貿易凡木。以金易鍮石。銀易白臘。絹易氀褐。以甘露味易于惡毒。云何栴檀貿易凡木。如我弟子為供養(yǎng)故。向諸白衣演說經法。白衣情逸不喜聽聞。白衣處高比丘在下。兼以種種肴饍飲食而供給之。猶不肯聽。是名栴檀貿易凡木。云何以金貿易鍮石。鍮石喻色聲香味觸。金喻于戒。我諸弟子以色因緣破所受戒。是名以金貿易鍮石。云何以銀易于白臘。銀喻十善臘喻十惡。我諸弟子放舍十善行十惡法。是名以銀貿易白臘。云何以絹貿易氀褐。氀褐喻于無慚無愧。絹喻慚愧。我諸弟子放舍慚愧習無慚愧。是名以絹貿易氀褐。云何甘露貿易毒藥。毒藥喻于種種利養(yǎng)。甘露喻于諸無漏法。我諸弟子為利養(yǎng)故。向諸白衣若自贊譽言得無漏。是名甘露貿易毒藥
以如是等惡比丘故是大涅槃微妙經典廣行流布于閻浮提。當是時也有諸弟子。受持讀誦書寫是經廣說流布。當為如是諸惡比丘之所殺害。時惡比丘共相聚集立嚴峻制。若有受持大涅槃經。書寫讀誦分別說者。一切。不得共住共坐談論語言。何以故涅槃經者非佛所說邪見所造。邪見之人即是六師。六師經典非佛經典。所以者何。一切諸佛悉說諸法無常無我無樂無凈。若言諸法常樂我凈。云何當是佛所說經諸佛菩薩聽諸比丘畜種種物。六師所說不聽弟子畜一切物。如是之義。云何當是佛之所說。諸佛菩薩不制弟子斷牛五味及以食肉。六師不聽食五種鹽五種牛味及以脂血。若斷是者。云何當是佛之正典。諸佛菩薩說于三乘。而是經中純說一乘。謂大涅槃。如此之言云何當是佛之正典。諸佛畢竟入于涅槃。是經言佛常樂我凈不入涅槃。是經不在十二部數。即是魔說非是佛說。善男子。如是之人雖我弟子。不能信順是涅槃經。善男子。當爾之時若有眾生信此經典乃至半句。當知。是人真我弟子。因如是信即見佛性入于涅槃
爾時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白佛言。世尊。善哉善哉。如來今日善能開示大涅槃經。世尊。我因是事即得悟解大涅槃經一句半句。以解一句至半句故見少佛性。如佛所說我亦當得入大涅槃。是名菩薩修大涅槃微妙經典。具足成就第十功德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六
- 上一篇:大般涅槃經原文:卷第二十五
- 下一篇:大般涅槃經原文:卷第二十七
- 楞嚴經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開經偈
- 楞嚴經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
- 楞嚴經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講的是什么內容?圓覺經概說
- 《大寶積經》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是怎么來的?楞嚴經的由來故事
- 佛經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講記
- 念地藏經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是大乘經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誰翻譯的?心經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注音版
- 法華經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
- 《父母恩重難報經》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注音版
- 從《壇經》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