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愿品

《普賢行愿品》的異譯很多。西晉·聶道真譯的《三曼陀跋陀羅菩薩經(jīng)》,就大體概括了它的內(nèi)容,似乎是它的異譯;不過因為翻譯的不甚善巧,譯文只有簡略的長行,與本經(jīng)的文字外形不一致。本經(jīng)的文字有長行、偈頌兩部份。長行的文勢,承《華嚴經(jīng)》第三十九卷普賢菩薩贊佛功德偈而來。善財童子...[詳情]

第七大愿:請佛住世

  第七大愿:請佛住世

  復次善男子,言請佛住世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shù)諸佛如來,將欲示現(xiàn)般涅槃者,及諸菩薩、聲聞、緣覺、有學、無學,乃至一切諸善知識,我悉勸請莫入涅槃,經(jīng)于一切佛剎極微塵數(shù)劫,為欲利樂一切眾生。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yè)盡,眾生煩惱盡,我此勸請無有窮盡。念念相續(xù),無有間斷。身語意業(yè),無有疲厭。

  佛法之所以能在世間流傳,是因為有佛出現(xiàn)于世。雖然佛陀親證的真理并非自創(chuàng),而是本然如是。但若沒有佛陀說法,我們也就無從了解佛法,更不能依法得解脫。就像每個人都具備與佛無別的智慧德相,卻因不識本來面目,佛性雖有若無,只能流轉(zhuǎn)生死。正因為佛陀出世說法,我們才有機緣認識生命真相,找到究竟解脫之道。在這個世間,還有很多邪教流行,給世界制造了種種不安定因素。即使有心向道的學佛者,因為沒有善知識的引導,沒有分辨是非的能力,也會正邪不辨,乃至走上歧途。

  學習簡單的世間技術(shù),也要拜師學藝,何況學佛是斷煩惱、開智慧的頭等大事。唯有如法依止善知識,法身慧命才能有可靠的依托。所以說,請佛住世這一大愿,不論是對我們個人修行,還是對這個世界的眾生都具有重大意義。

  從另外的角度來說,每個人都具備佛一樣的品質(zhì)。佛性,即覺悟之義。眾生和佛的區(qū)別何在?《六祖壇經(jīng)》曰:“前念迷即眾生,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后念離境即菩提。”佛和眾生的差別,只在于迷悟之間。若能當下念念不迷,也同樣是在請佛住世。反之,若迷失于五欲六塵和貪、嗔、癡中,便是諸佛入滅。所以,請佛住世也可從我們個人修行中得到體現(xiàn)。

  同時,我們還可以通過弘揚佛法來啟發(fā)人們的本覺智慧。每個眾生都具有佛菩薩一般的品質(zhì),只因不了解自身本具的佛性,背覺合塵,心逐塵境,故應以佛法智慧去引導他們,讓他們認識到自身的寶藏,點亮心燈,返照自性。若我們以這樣的發(fā)心和認知來弘揚佛法,同樣屬于請佛住世的方式。

  那么,普賢菩薩在《行愿品》中又是如何開示的呢?

  “復次善男子,言請佛住世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shù)諸佛如來,將欲示現(xiàn)般涅槃?wù)。及諸菩薩、聲聞、緣覺、有學、無學,乃至一切諸善知識,我悉勸請莫入涅槃。”娑婆世界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已經(jīng)入滅,但我們要觀想宇宙中還有無量無邊的世界,其中又有無量佛陀正在出世、修行、證道,或與其所化佛土因緣將盡而示現(xiàn)涅槃。當他們將入涅槃時,我們應以至誠懇切的心祈請諸佛慈悲住世,莫入滅度。除此而外,我們還要殷勤勸請各位菩薩、聲聞、緣覺、有學、無學乃至一切善知識們長久住世。如果他們?nèi)霚珉x世,眾生便將失去依怙。這一大愿既可作為觀修,也可作為實際的修持方法。當現(xiàn)實中的大善知識們塵緣將盡時,我們不僅要懇切勸請他們?yōu)閼z憫、利益眾生而住世,還應不斷誦經(jīng)、放生,以種種功德回向,使他們久住世間。

  “經(jīng)于一切佛剎極微塵數(shù)劫,為欲利樂一切眾生。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yè)盡,眾生煩惱盡,我此勸請無有窮盡。念念相續(xù),無有間斷。身語意業(yè),無有疲厭。”請佛住世是沒有時間期限的,應當作為我們盡未來際的事業(yè)。這一修行既可通過觀修來完成,也可通過自身念念覺而不迷來進行,還可以通過弘法來啟發(fā)眾生的本覺智慧。我們不是為了成佛而行菩薩道,而是為了更圓滿地行持菩薩道而成佛。所以說,修習菩薩道就是我們永無止境的事業(yè)。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