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善業(yè)道經
《十善業(yè)道經》中文版本為唐朝實叉難陀翻譯,北宋施護所譯《佛為娑伽羅龍王所說大乘經》為同經異譯,本經出自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佛說海龍王經》,為其第十一品《十德六度》,是釋迦牟尼佛在娑竭羅(意為:咸水海)龍宮,為龍王所宣說的經典...[詳情]
南亭法師:十善業(yè)道經講話
十善業(yè)道經講話:第九講
各位聽眾,今天講到十善業(yè)中的:
第二、永斷偷盜。
盜、是明火執(zhí)杖,或以刀槍威逼他人,而奪取其財物,占為己有,就是盜。因為用強力劫取人家的財物,所以又叫他們做強盜。這里的盜、包括了偷竊、欺詐、誘騙、貪贓枉法、走漏國稅、是凡不正當的收入,攏總皆叫做盜。蓮池大師、沙彌十戒要略上說:金銀重物,乃至一針一草,不得不與而取。都如官物、民物、一切物,或奪取、或竊取、或詐取、乃至偷稅冒渡,皆謂之盜。冒渡者,如乘渡船而不給錢,等于現(xiàn)在不買車票而坐公共汽車,都是竊盜的行為。佛經說:一沙彌盜竊眾僧公有的七枚水果。一沙彌盜竊眾僧公有的面餅幾個。一沙彌盜竊眾僧公有的石蜜,而且盜得很少。死后都墮落地獄,受無量苦惱。照這樣講起來,佛教戒律,比較國家的法律,更加苛細。因為幾只水果,幾塊面餅,一點點石蜜,根本值不了多少,一經盜竊,就要墮落地獄,未免小題大做,罰不稱罪吧?各位要知道,不勞而獲,仍然是人們的罪惡,盜竊行為,也是人類的恥辱。既然是罪惡與恥辱,又何必分盜竊的事物之多少。況履霜堅冰至,我佛為杜漸防微起見,所以雖一針一草,都禁止盜竊。更何況在道德上講起來,盜竊得多是損德,盜竊得少,也是喪失人格,怎么能說他是苛細呢。
釋尊的教訓,是最討厭佛弟子不勞而獲的,所以原始佛弟子的生活所需,減少到最底的限度,三衣一缽,如此而已。雖說是靠施主布施為生,那是要你樂意的施與。而且‘佛觀一粒米,大如須彌山,若還不了道,披毛戴角還’。所以佛弟子的乞化,是專為修道,道若不成,甚至不知道甚么是道,當然也逃不了業(yè)果的支配。
物各有主,如不以其道而強為占有,法律的裁制,還是人為的力量。因果律的支配,是不可思議的。上海丁福保居士編的六道輪回錄上,有一段故事,我講給各位聽。他說:宜州城,東南四十余里,有一家雙姓皇甫的人家,兄弟四人,大兄小弟,都能勤儉謀生,仁慈忠孝。惟有行二者名字叫做‘遷’的,交游惡友,不務正業(yè)。有一天,他的母親,從房間里,取出六十文銅錢,準備叫人上街買東西的。取出來以后,權且放在客廳的棹上,自己又到別處有事去了。奇巧、皇甫遷,從外歸來,一見到錢,不問所以然,因為機會難得,拿了就跑。舉家大小,各有各事,沒有人注意到他的出入。及至他的母親發(fā)覺到六十文錢已經失去,又不知道不肖子的忽然歸來。于是合家大小,皆蒙了不白之冤。沒有經過好久,皇甫遷得病死了,托生在自己家內為豬,等到養(yǎng)壯了,賣到鄰莊村社家去充秋祭的祀品,得錢六百文,這是農村人家常有的事,不算啥希奇?墒琴u豬的這天夜里,皇甫遷的老婆,夢中見到那只豬,以鼻子觸他,并對他說:我是你的丈夫,我因盜竊了母親六十文錢,使全家皆受冤枉。我死了,便投豬胎,來償債,現(xiàn)在社家欲殺我,你是我女人,何忍不告訴兒女們贖我。那婦人做了這樣一個夢,心里很為驚訝,但不信有這樣的怪事。于是放下身來,還是睡他的覺,可是又夢到他丈夫化的那只豬,豬且以鼻嘴觸他,叫他快醒。婦乃大驚,披衣登堂,準備告訴婆婆?墒瞧牌乓惨雅缕鹕,同時兒女們,皆有此夢。于是以一萬二千文,由他的哥哥,和他的兒子,連夜奔至三十里外的鄰莊,與社長商議將豬贖回。社長因中午就須祭祀,堅持不肯。復經他的哥哥,哀懇有面子的紳士,將實情說出,付了二十倍的代價,方才邀得社長的首肯。豬既被贖,哥哥向豬說:你如果是我的弟弟,你應認得路,你向前走吧。豬即搖頭擺尾,向前直奔;丶也痪,親友鄰居,皆知道這件奇事了。彼此之間,有了嫌怨,皆以豬相罵。因此、兒女們皆感覺到愧恥。于是私下向豬報說:爺爺作了不善,受此豬兒,使兒女們出頭不得。爺爺生前與徐賢者交好,現(xiàn)在將爺爺寄養(yǎng)在徐賢者家,兒女自愿送食供養(yǎng),好不好?豬聽了兒女的話,淚珠雙流,自己走往徐家。后來又活了三四年,無病而死。因果業(yè)報,不論親疏,而且因緣成熟,如水之就下,不須誰在作其主宰。所以金剛經上說,是經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假如有人問,每天被殺的豬,何止千萬,為什么不一一皆會托夢呢?這問題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假如有人問,每天被殺的豬,何止千萬,為什么不一一皆會托夢呢?這問題問得也很有道理。須知人類的聰明,多不能帶至后世,而且我們在夢中,往往多忘記了自己,何況隔世。因為一經過胞胎,就神識昏迷,什么都忘記了。這故事里的皇甫遷,因為從人道中,初投豬身,初亦不知道自己的本來,由于殺的恐怖、刺激、觸發(fā)他過去的往因,才知到托夢求贖,這是千千萬萬中難得其一的,也是冥冥中若或使之,使世人知所警惕罷了。向下講到:
第三、永斷邪行。
邪行、是不正當的行為。如果參照其他地方所講的十善,以及下文‘若離邪行,即得四種智所贊法中的第四、妻莫能侵’的話看來,應該是不邪淫。合法的配偶,叫做正淫。合法的配偶而外,拈花惹草,或不是時候,不是處所,或有違常道的淫行,總叫做邪淫。
佛教的人天乘法,因為男女關系,乃是人類延續(xù)的必要行為,故在所不禁。至于邪淫,則傷風敗俗,使人類同于禽獸,陷于無恥,在法律亦所不許。儒家以淫為萬惡之首,歷史上因男女的貪愛,造成的禍亂,甚至國破家亡者,不知幾多。文昌帝君陰騭文上說:‘逢佳麗于閨閣,腸回百轉;遇嬌姿于道左,目注千翻’!♂屽仁雷穑谒氖陆浬险f:‘情愛于色,豈憚驅馳,雖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音逆ㄋㄧˋ),故曰凡夫’。又說:‘愛欲莫甚于色,色之為欲,其大無外。賴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下無能為道者矣’。人類由情欲而生,所以念念不忘情欲。而色為情欲的媒介,因而邪媱的行為,多因貪愛美色而起。我貪汝色,汝愛我心,貪愛糾纏不清,生死永遠不了。故出家學佛,必須斷盡淫行;在家為道德所系,風化攸關,亦必須戒絕邪淫,既可安定社會,亦不致失去人身。
- 上一篇:佛說十善業(yè)道經注
- 下一篇:十善業(yè)道經的啟示
- 地藏經注音版
- 無量壽經注音
- 妙法蓮華經全文
- 《心經》誦讀、讀誦的步驟
- 《金剛經》全文-金剛經原文、譯文及釋意
- 地藏經原文
- 楞嚴經白話文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念誦及回向儀軌
-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注音版
- 普賢行愿品原文
- 藥師經原文
- 金剛經注音版
- 妙法蓮華經注音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注音版
- 無量壽經原文
- 楞嚴經注音
- 金剛經原文
- 圓覺經原文
- 無量壽經原文
- 妙法蓮華經原文與白話文對照版
- 楞嚴經全文
- 普賢行愿品注音版
- 《心經》全文-心經全文注音及譯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
- 普門品儀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完整儀軌
- 金剛經全文及譯文
- 華嚴經原文
- 無量壽經全文
- 地藏經解釋-地藏經全文白話解釋
- 心經注音版
- 維摩詰經原文
- 十善業(yè)道經原文
- 心經的作用和好處,心經有什么作用?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原文
- 《心經》全文、心經譯文解釋
- 無量壽經白話文
- 金剛經譯文
- 惡自受罪,善自受福,亦各須熟,彼不相待的解釋
- 圓覺經講的是什么內容?圓覺經概說
- 《大寶積經》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是怎么來的?楞嚴經的由來故事
- 佛經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講記
- 念地藏經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是大乘經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誰翻譯的?心經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注音版
- 法華經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
- 《父母恩重難報經》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注音版
- [十善業(yè)道經]南亭法師:十善業(yè)道經講話
- [佛與人生]保持樂觀的心態(tài)面對生活,人生自然會越過越快活
- [在家修行]如何在修行路上堅定地走下去?
- [哲理故事]人生大意,并不只在虛妄符號中
- [超然法師]《楞嚴經》輕松學 卷十(之十)
- [超然法師]《楞嚴經》輕松學 卷十(之九)
- [超然法師]《楞嚴經》輕松學 卷十(之八)
- [超然法師]《楞嚴經》輕松學 卷十(之七)
- [超然法師]《楞嚴經》輕松學 卷十(之六)
- [超然法師]《楞嚴經》輕松學 卷十(之五)
- [超然法師]《楞嚴經》輕松學 卷十(之四)
- [超然法師]《楞嚴經》輕松學 卷十(之三)
- [超然法師]《楞嚴經》輕松學 卷十(之二)
- [超然法師]《楞嚴經》輕松學 卷十(之一)
- [超然法師]《楞嚴經》輕松學 卷九(之十二)
- [超然法師]《楞嚴經》輕松學 卷九(之十一)
- [超然法師]《楞嚴經》輕松學 卷九(之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