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譯文--妙境法師

《瑜伽師地論》有余依地第十六

本地分--有余依地第十六

  如此已經(jīng)說完菩薩地。

  什么是有余依地呢?應(yīng)當知曉此境界有三種相狀:第一、修行境界方面的確立安置,第二、寂靜方面的確立安置,第三、人身所依方面的確立安置。

  什么是修行境界方面的確立安置?指有余依地,除開無心地、修所成地、聲聞地 、獨覺地、菩薩地等五地中的少分無余依涅盤,除去無余依地全部,所余下的諸地,稱作有余依涅盤的境界。這就稱作修行境界方面的確立安置。

  什么是寂靜方面的確立安置?指由於四種寂滅而確立安置有余依地:第一、由於苦的寂滅,第二、由於煩惱的寂滅,第三、由於在不損惱有情眾生方面達到寂滅境地,第四、由於在舍棄喜憂情感方面達到寂滅的境地。……

  什么是人身所依方面的確立安置?指有八種人身所依:一是個體人身依托五蘊和 合形成,二是依托生活承受享用,三是依托任立支持身心的食糧,四是依托四識認知和十二因緣流轉(zhuǎn),五是依托障礙修習善法,六是依托欲界苦惱,七是依托入定獲得安 適恰悅,八是依托五蘊和合最後身。

  什么是依托五蘊和合形成?指色、受、想、行、識五取蘊。由於依托這五取蘊,對執(zhí)迷自己有真實主宰的我、對執(zhí)迷自己的五蘊和合身是實有身、對執(zhí)迷自己的命根可以連續(xù)不絕、對執(zhí)迷自己能生出眾事和被生、對執(zhí)迷自己能養(yǎng)育他人和被父母養(yǎng)育、對執(zhí)迷自己是與其他生類不同的能修行的人、對任隨意生、對有童子的純真等等,假借言語進行意想,并借語言將所意想的事物明確描述出來:由於依托這五取蘊,對如此名字、如此生類、如此種性、如此飲食、如此領(lǐng)受苦樂、如此長壽、如此久住境界、如此壽量邊際等等,假借言語進行意想,并借言語將所意想的事物明確描述出來。

  什么是依托生活承受享用?指七種生活承受享用方面的依托,即自己父母、妻子 、奴婢、作使、僮仆、朋友、眷屬等七種生活承受享用,如同前面意境界所二詳盡述明的,依托這些可以知曉諸有情眾生生活承受享用的事。

  什么是依托任立支持身心的食糧?指四種食,即分段物食、情感觸食、意識思食、本體識食。由於依托此四食,已生的有情眾生身命得以任立支持,又能使得諸有情眾生將來後有身生起。

  什么是流轉(zhuǎn)依呢?指識對物質(zhì)、感受、思想、行為認知識別的保持狀態(tài)和十二因緣,即識保持對物質(zhì)認知識別的趨向、識保持對感受認知識別的趨向、識保持對思想認知識別的趨向、識保持對行為認知識別的趨向,以及無明導(dǎo)致行為造作起、行為造作導(dǎo)致識起,詳說直至生導(dǎo)致老死。由於依托此,諸有情眾生在五趣中生生死死隨順流轉(zhuǎn)。

  什么是障礙依呢?指欲界第六天天魔跟隨修行人到修佛道善法處,在他們修行時即前去作障礙。

  什么是苦惱依呢?指一切欲界都稱名為依托欲界的苦惱,由於依托此欲界,使諸有情眾生領(lǐng)受到憂苦。

  什么是安適恰悅依呢?指靜慮入定稱名為依托入定的安適恰悅。由於依托此,諸有情眾生或就此現(xiàn)入那定,或生在那定中,長夜領(lǐng)受到靜慮入定所有的安適恰悅。

  什么是後邊依身呢?指阿羅漢相績的五蘊和合。由於依托此,就說諸阿羅漢維持住最後身。

  問:阿漢羅比丘各種導(dǎo)致漏落六道輪回的煩惱永遠盡絕,安住於有余依地,應(yīng)當說與幾種方面的依托同相應(yīng)呢?

  答:應(yīng)當說與一種方面的依托一直相應(yīng),即對五蘊和合最後身的依托:與七種對生活承受享用中的六種完全下相應(yīng);與對流轉(zhuǎn)的依托、與對障礙善法的依托全不相應(yīng):與其他方面的依托不必然相應(yīng)或偶而有所相應(yīng)。

  這些就稱名為人身所依方面的確立安置。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