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的功德利益
皈依的功德利益有:入佛子數(shù);減輕業(yè)障;逢兇化吉;消災免難;遠離魔障;積累福德;離苦得樂;增長人天福報;免墮惡道;速能成佛……等等。以下是各經(jīng)典、法師所開示的皈依功德。目錄:
皈依的功德(佛教經(jīng)典)
《文殊師利問經(jīng)》說:“皈依佛法僧,可解脫一切苦惱。”
《灌頂經(jīng)》云:“受三皈者,有三十六善神,與其無量諸眷屬,守護其人,令其安樂。”
《善生經(jīng)》云:“若人受三皈,所得果報,不可窮盡,如四大寶藏,舉國之人,七年之中,運出不盡,受三皈者,其福過彼,不可稱計。”
《佛說希有校量功德經(jīng)》說:皈依三寶所得的功德之大,若具足四事供養(yǎng),乃至建七寶塔供養(yǎng)舍利的功德,尚不及皈依三寶所獲得的功德之百分之一。
《大集經(jīng)》云:“妊娠女人恐胎不安,先受三皈已,兒無加害,乃至生已,身心具足,善神擁護。是母受兼資于子也。”
《攝波羅蜜多論》所云:“皈依福有色,三界器猶狹,如大海水藏,瓢所不能量。”
《優(yōu)婆塞戒經(jīng)》說:皈依三寶,能出生無量善法,是成就無上菩提的根本,所得福報,無窮無盡。
《較量功德經(jīng)》:“若三千大千世界滿中如來,如稻麻竹葦,若人四事供養(yǎng)(飲食、衣服、臥具、湯藥)滿二萬歲;諸佛滅后,各起寶塔,復以香花供養(yǎng),其福甚多,不如以清凈心皈依佛法僧三寶所得功德。”
《嗟襪曩法天子受三皈依獲免惡道經(jīng)》云:“誠心歸命佛,彼人當所得,若晝?nèi)粢怪校?a href="/remen/foxin.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佛心常憶念。誠心歸命法,彼人當所得,若晝?nèi)粢怪,法力常加持。誠心歸命僧,彼人當所得,若晝?nèi)粢怪,僧威常覆護。”
《大毗婆沙論》云:謂為受已信敬三寶,諸天善神必擁護,不令橫死、不遭病難,不墮惡趣、得生天人中。
《灌頂三歸五戒帶佩護身咒經(jīng)》:“受三歸者,有三十六位護歸善神,日夜保護一切吉祥。”
《稀有校量功德經(jīng)》亦云:“假使?jié)M三千大千世界中,諸佛如來,譬如竹葦甘蔗稻麻,彼等諸佛世尊至尊等正覺,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二萬歲中,常以一切娛樂之具,衣服飲食床臥湯藥,種種奉施,乃至滅度之后,收其舍利起七寶塔,一一寶塔皆以香華伎樂繒蓋幢幡香燭油燈,種種所須,悉皆供養(yǎng),實得無量無邊不可算不可數(shù)福德之聚。佛言:阿難!猶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以淳凈心作如是言:我今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所得功德勝前福德,百倍千倍萬倍,不可算數(shù),譬喻言辭所不能知及。”
皈依三寶的功德(星云大師)
三寶的功德巍巍,難可具說。根據(jù)經(jīng)典譬喻,佛如良醫(yī),善療眾生;法如藥方,能除眾生苦;僧如看護,常解眾生惱。三寶的重要,譬若陽光、空氣、清水,這是人生三件寶,佛法僧則為出世的三寶,都是眾生得度的因緣,缺一不可。三寶又如冥冥黑夜里的燈燭、滔滔苦海內(nèi)的舟航、焰焰火宅中的雨澤,皈依三寶,就像為自己的人生建設(shè)一座電力公司,成立一家自來水廠,開發(fā)一畝肥沃良田。皈依三寶能令我們認識自性,開發(fā)內(nèi)心的寶藏。歸依三寶的利益,無量無邊,不歸依,則無緣受用。
皈依三寶的功德(寬運法師)
皈依三寶的功德,非常殊勝。據(jù)《優(yōu)婆塞戒經(jīng)》說:皈依三寶,能出生無量善法,是成就無上菩提的根本,所得福報,無窮無盡。又《文殊師利問經(jīng)》說:“皈依佛法僧,可解脫一切苦惱。”《佛說因緣僧護經(jīng)》說:“皈依三寶,得大吉利。”其他經(jīng)典,無不贊嘆皈依三寶的功德,微妙難思。
過去有一位三十三天的天子,福報享盡,將墮三涂,帝釋天主,教他皈依三寶,稱念“皈依佛,兩足尊;皈依法,離欲尊;皈依僧,眾中尊。”七日后命終,天主不知其去處,特來問佛。佛言:因皈依三寶功德,轉(zhuǎn)墮為升,已生兜率陀天。由是證明,皈依三寶,的確可以離苦得樂,近則增長人天福報,免墮惡道;遠則可以作為成佛的真因,終證佛果菩提。
皈依三寶的好處(智海法師)
皈依三寶是學習佛法的第一道門,皈依了就是佛弟子。成為佛的弟子,修學的方向和方法就能夠保證有一個清凈的源頭。
皈依三寶可以減輕業(yè)障。皈依之后并持戒就可以生起覺察、覺照、覺悟。就能夠知道善惡業(yè)自己犯的錯,錯在哪里。
皈依三寶可以積累廣大的福德。皈依之后你就可以看到那個好事產(chǎn)生了利益,一個好事一個好事的積累,福德就積累起來了。
皈依三寶不墮惡趣。生命的境界和狀態(tài)都是由自己的行為決定,做了惡事或畜生的事情就會墮落于畜生道當中,三惡道都是由自己的行為決定的,皈依持戒不做惡事自然就不會墮落。
皈依的三寶人不受他人的擾亂。因為你有正知正見有智慧,有判斷的智慧、有獨立思維的能力、有抉擇善惡的能力。
皈依的意義不僅僅是能夠給我們解決現(xiàn)世的利益,更能夠獲得盡未來際的功德利益,最終達到人生的最極致的圓滿——成佛。
皈依三寶的功德利益(濟群法師)
皈依三寶的功德利益可以歸納為八點:①入佛子數(shù)、②諸戒之本、③減滅諸障、④集廣大福、⑤不墮惡趣、⑥人與非人不能為災、⑦隨愿皆成、⑧速得成佛。
一、入佛子數(shù)
當我們對三寶生起完全的依賴、信服、追隨之心,經(jīng)由如法的皈依儀式獲得佛法傳承,便成為正式的三寶弟子。所以,皈依是區(qū)分是否佛弟子的準繩。
皈依的關(guān)鍵在于宣誓三皈,即盡形壽以佛、法、僧三寶作為究竟皈依處。正是這種承諾,使我們獲得了數(shù)千年來一脈相承的,由佛陀和歷代祖師代代傳遞的皈依體。從理論上說,皈依,便獲得了正式修學佛法的許可,有資格修學任何經(jīng)論。但要注意的是,佛法修學需要次第,若不遵循相應次第,極易走入誤區(qū)。而對于甚深法義的準確把握,離不開師長的傳授,否則在理解上容易出現(xiàn)偏差。所以,有些宗派強調(diào)經(jīng)論必須在師長傳授或開許后方可修學。從修學效果而言,確實有相當?shù)览怼?/p>
此外,皈依體還具有“防非止惡”的功能,是我們行進于漫漫修行路的有力后盾。守護皈依體,也就是守護了我們作為佛弟子的資格。一但退失皈依,就像因違規(guī)而被判出局的參賽運動員,即使再努力,也無法獲得任何成就。
二、諸戒之本
戒為正順解脫之本,亦為無上菩提之本。但所有戒律的受持奉行,都是建立于對三寶的信心之上。無論是受持五戒、八戒,還是沙彌戒,都是通過皈依,通過對三寶的宣誓來納受戒體。我們對戒的信仰,關(guān)鍵取決于對三寶的信仰。若對三寶不具信心,就不會以純粹的求解脫之心受戒,即使因為種種原因而受戒,也難以認真持戒,守護不失。
其實,不僅是戒律,一切法門的修行都未離開對三寶的信心。無論是出離心、菩提心的生起,還是持戒修定、深信因果、了知無常,莫不如此?梢哉f,對三寶的信心達到什么程度,對佛法的實踐就會達到什么程度。如果不是堅信修行能成就解脫,能夠一絲不茍地依教奉行嗎?尤其當習氣與修行發(fā)生沖突時,若沒有完全的信仰,又靠什么來抵擋習氣干擾,堅定修行步伐呢?
唯有對三寶具足決定信心,才會依循佛陀教誨身體力行,真履實踐。所以,皈依三寶不僅是諸戒之本,也是一切修行法門的根本。
三、減滅諸障
皈依三寶,能幫助我們滅除一切罪業(yè)。無盡的生命延續(xù)中,我們曾造作無邊罪業(yè),唯有至心懺悔方能消除。在《菩提道次第論》中,將懺悔力量總結(jié)為追悔力、依止力、對治力、遮止力四種。其中,依止力便是依止三寶之力化解業(yè)障,離諸困厄。
《增一阿含經(jīng)》云:有忉利天子五衰相現(xiàn),當生豬中,愁憂之聲,聞于天帝,天帝聞之喚來告曰:“汝可三歸,即時如教,便免生豬。”三自歸已,生長者家,還得出家,成于無學。
可見,至心皈依三寶,依三寶加持,便能減滅諸障,而得解脫。
四、集廣大福
三寶為世間最大福田。福報由耕耘而來,就像農(nóng)民想要秋天收獲,必須春天播種。同樣,我們想獲得福報,也應悉心培植。福田有三,分別是悲田、敬田、恩田。對有恩于己者,知恩報恩;對貧窮苦難者,盡力幫助;對佛法僧三寶,虔誠禮敬。
三寶是生命的巨大寶藏,蘊涵著無量功德智慧。皈依三寶,將有源源不斷的福報等待我們開采、挖掘。正如《攝波羅蜜多論》所云:“皈依福有色,三界器猶狹,如大海水藏,瓢所不能量。”如果皈依福報有形相的話,乃至三千大千世界都無法容納。因為皈依所獲之福是無限的,這種無限超越我們的思維,無法以語言確切表達。
關(guān)于皈依功德之超勝,《稀有校量功德經(jīng)》亦云:“假使?jié)M三千大千世界中,諸佛如來,譬如竹葦甘蔗稻麻,彼等諸佛世尊至尊等正覺,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二萬歲中,常以一切娛樂之具,衣服飲食床臥湯藥,種種奉施,乃至滅度之后,收其舍利起七寶塔,一一寶塔皆以香華伎樂繒蓋幢幡香燭油燈,種種所須,悉皆供養(yǎng),實得無量無邊不可算不可數(shù)福德之聚。佛言:阿難!猶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以淳凈心作如是言:我今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所得功德勝前福德,百倍千倍萬倍,不可算數(shù),譬喻言辭所不能知及。”
可見,皈依三寶、憶念三寶能獲得無量無邊的福德。
五、不墮惡趣
佛法認為,生命于六道輪轉(zhuǎn)不息。其中,惡道之苦極為恐怖。經(jīng)常思維惡趣苦,能激發(fā)猛利皈依之心。若將三寶視為生命唯一歸宿,承其加被,將不墮惡道。
《嗟襪曩法天子受三皈依獲免惡道經(jīng)》云:“誠心歸命佛,彼人當所得,若晝?nèi)粢怪校鹦某浤。誠心歸命法,彼人當所得,若晝?nèi)粢怪,法力常加持。誠心歸命僧,彼人當所得,若晝?nèi)粢怪,僧威常覆護。”
《法句譬喻經(jīng)》中則有這樣的記載:昔者天帝釋五德離身,自知命終當生陶家受驢胎。愁憂自念,三界之中濟人苦厄唯有佛!馳往佛所,稽首伏地,至心歸命佛、法、僧眾。未起之間其命忽終,便入驢母胎中。時驢走,破壞壞器,其主打之,尋時傷胎,其神即還入故身中,五德還備,復為天帝。佛贊善哉!殞命之際,歸命三尊,罪對已畢,不更勤苦。佛為說偈,令帝釋聞之。達罪福之變,解興衰之本,遵寂滅之行,得須陀洹道。
當我們臨命終時,影響生命走向的,是往昔所造諸業(yè),更是臨終的善、不善念。若皈投三寶的意愿非常強烈,其他念頭就沒有機會影響我們。反之,業(yè)力現(xiàn)前,掙扎于臨終的身心痛苦中,稍有不慎便可能墮落惡道。所以說,并不是簡單皈依一下就能保證我們不落惡道,關(guān)鍵是對三寶生起強烈的歸屬感,由這種強大意愿形成的力量,才能推動我們遠離惡道,投生善趣,乃至往生極樂。
六、人與非人不能為災
皈依三寶,安住于三寶慈光加持之下,有如獲得最有效的護身符,最堅實的鎧甲,能使我們的生活、修行平安順遂。無論是周圍的人,還是非人等其他鬼神,都無法傷害我們。所謂傷害,既有意外事故等外在磨難,也有心理障礙等內(nèi)在恐懼。皈依之后,仰仗三寶力量,既能使我們遠離危難襲擊,更能使我們內(nèi)心安樂,遠離顛倒妄想。因為三寶代表著世、出世間最為強大的力量,即使世間充滿驚濤駭浪,狂風暴雨,我們?nèi)阅苡谌龑殬?gòu)建的寧靜港灣中安身立命,無懼任何災難。
《大毗婆沙論》云:謂為受已信敬三寶,諸天善神必擁護,不令橫死、不遭病難,不墮惡趣、得生天人中。
此外,《灌頂三歸五戒帶佩護身咒經(jīng)》更記載有三十六守護受三皈者的善神,經(jīng)云:“受三歸者,有三十六位護歸善神,日夜保護一切吉祥。”這些善神受四王天王派遣,專門護持受三皈者,同時,更有萬億恒河沙數(shù)的鬼神,為其眷屬,輪番護持。當然,必須是如法的三寶弟子,才能享此殊榮。
七、隨愿皆成
所謂隨愿皆成,非指所有人的所有愿望,而是美好善良、自利利他的愿望。對于這些正當愿望,真切祈求三寶加持,皆能心想事成。包括我們在做事過程中遇到困難和阻礙,同樣可以祈請三寶加被、護持。
我們能否在世間獲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自身福報。而三寶為無上福田,若我們的心恒常與三寶相應,便能念念成就無量福德、消除無量業(yè)障,所愿自然容易成就。具足內(nèi)在福報,輔以三寶加持,便能隨愿皆成。
八、速得成佛
對三寶的真切信仰,將使我們生生世世有緣常隨三寶左右,精進聞法修行。皈依三寶的實質(zhì),乃通過外在三寶而認識生命內(nèi)在本具的三寶品質(zhì)。由認識、熟悉三寶品質(zhì)而速得成佛。皈依法門,可深可淺,深不見底。全身心皈投于三寶懷抱,在三寶引領(lǐng)下迅速積累資糧,圓滿福德、智慧,正是快速成就佛道的捷徑。
皈依的功德(圣嚴法師)
皈依三寶的好處,實在太多了,可以求得現(xiàn)世樂,可以求得后世樂,更可以由此而得到涅盤寂靜的究竟樂。綜合起來,約有八種:一、成為佛的弟子,二、是受戒的基礎(chǔ),三、減輕業(yè)障,四、能積廣大的福德,五、不墮惡趣,六、人與非人均不能擾亂,七、一切好事都會成功,八、能成佛道。
如要分別舉例,佛經(jīng)之中,實在太多,現(xiàn)在選擇四條,用語體文譯述于下:
一、人若皈依三寶的話,將來所得的福報之大,大得不可窮盡。譬如有一個寶藏,全國人民,搬運七年,搬之不盡,三歸功德,比這還要大到千千萬倍。(《優(yōu)婆塞戒經(jīng)》,大正二四·一○六三上)
二、過去,有一位三十三天的天子,天福盡了,還有七天,就要死了,昔日的歡樂,都離開他了,美麗的天女,不再親近他了,本來是威威堂堂的相貌,現(xiàn)在變得毫無氣色了,他的身體,既衰弱,且垢穢不堪,兩腋之下,整日流著臭汗。他也看到,他將生到豬胎中去,因此躺在地上,哀傷、流淚、訴苦。此事給天主知道了,指示他誠心皈依三寶,教他口念:“皈依佛兩足尊,皈依法離欲尊,皈依僧眾中尊”,他便照著天主的指示,皈依了三寶。七天的本限一到,他便死了。天主為想知道,他死后究竟生到何處去了,但是以他的能力看遍了所能看到的所在,都無法看到那個天子的下落。只好去問佛陀,佛陀告訴他說:“已經(jīng)由于皈依三寶的功德,轉(zhuǎn)墮為升,升到兜率陀天去了,你們天人,只能看下面,看不到上面的。”(《嗟襪曩法天子受三皈依獲免惡道經(jīng)》,大正一五·一二九中至一三○上)
三、如果東西南北的四大部洲之中,全數(shù)都是二乘果位的圣人,有人盡形壽供養(yǎng),乃至為其一一造塔,那個人的功德之大,是不可計量的,但遠不如皈依三寶功德。(《校量功德經(jīng)》,大正一六·七八三下至七八五中)
四、過去有一位莎斗比丘,專誦三寶之名,經(jīng)過十年的歲月,便證得了初果斯陀含,如今在普香世界作辟支佛。(《木木患子經(jīng)》,大正一七·七二六中)
從上面所舉的四例,便可知道皈依三寶是極為難得的事。同時,佛陀也曾說過,只要有人皈依三寶,便有四王天派遣三十六位善神,隨身護持,并且希望受了三歸以后的弟子,將此三十六位善神的名子,寫下來,隨身攜帶,便可辟除邪惡,出入無畏。
皈依三寶是學習佛法的第一道門,皈依了就是佛弟子。成為佛的弟子,修學的方向和方法就能夠保證有一個清凈的源頭。
- 上一篇:菩薩修學的三個階段
- 下一篇:在家學佛人,吃飯前要如何祈愿?
- 最全的燒香圖解,燒香有何含義與講究?
- 皈依之后需要注意什么嗎 皈依佛門后的注意事項
- 開天眼后究竟能看到什么?
- 楞嚴咒簡介,什么人不能念楞嚴咒?
- 常犯邪淫者得十種苦報 從婚后出軌事件看出的因果報應
- 地藏經(jīng)簡介,地藏經(jīng)主要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簡介,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講什么?
- 佛教基礎(chǔ)知識
- 最簡單的三皈依儀式-如何授三皈五戒居士儀軌
- 持咒打坐的方法 持咒打坐的姿勢圖
- 為什么要學佛?有什么用呢?
- 心經(jīng)簡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內(nèi)容介紹
- 心經(jīng)入門
- 2020年佛教節(jié)日一覽表
- 佛教唱贊時法器打法
- 什么是佛教?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佛的定義呢?
- 為什么要燒香拜佛?燒香的含義是什么?
- 什么是咒語?佛教最神奇的九個咒語
- 佛教名詞
- 準提咒簡介,準提咒功德及妙用
- 學佛前要了解的基本內(nèi)容
- 佛教和印度教的區(qū)別
- 持咒是什么意思?如何持咒?
- 佛咒入門
- 文殊菩薩心咒簡介
- 皈依是什么意思?皈依三寶又是什么意思?
- 誦經(jīng)有訣竅嗎?誦經(jīng)的十二條訣竅
- 初入佛門該怎樣修行?
- 在家燒香有什么講究?一些禁忌千萬不要觸碰!
- 皈依證怎么辦理?辦皈依證后的忌諱是什么?
- 女眾出家前須知,一生只有一次出家機會
- 往生咒簡介,念往生咒要注意什么?
- 給去世的人上香的規(guī)矩
- 楞嚴經(jīng)簡介,楞嚴經(jīng)大致在講什么?
- 求佛有沒有用?為什么說佛菩薩可以保佑人?
- 觀自在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清心咒簡介
- 涅槃是什么意思?涅槃的四種分類分別指什么?
- 心底的亮色
- 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 說起來容易,活起來不容易
- 人生總在成長
- 抬頭是天,腳下是路
- 偈語是怎樣形成的?
- 一路走來一路忘
- 因為哭過,笑才燦爛
- 假如生命能夠穿越
- 無論過去將來多美,記得珍惜眼前
- 日子還長,你要好好走
- 往事一壇老咸菜
- 對人生最好的表白
- 突然白頭,且斷妄想
- 幽默是智慧的光芒在閃現(xiàn)
- 好心情為生活著色,用好心情迎接每一天
- 心在風中,望紅塵種種
- 人生轉(zhuǎn)瞬即逝,不如憐取眼前人
- 人生有哪些來源?
- “忍”是一種擔當,忍之為德,在于負重
- 人生有什么體驗?
- 如何才能做個名副其實的“觀自在”?
- 人要放大一些什么?
- 精神的營養(yǎng)
- 知足的意義
- 謙虛是待人處世一種不卑不亢的態(tài)度
- 煩惱都是自找的
- 人生最大的幸福是放得下
- 開發(fā)心地,幫助自己、幫助他人
- “期待”對人生有什么重要?
- 從今天做起,凡事把握當下、活在當下
- 如何決定人生的方向?人生方向的原則
- 人生的“路”
- 居家生活中,如何保持一顆歡喜心?
- 佛教的這六事為什么能讓人得度?
- 人生八不可
- 人生真的有“十全”嗎?十全人生
- 三品人生,你要過哪一品的人生呢?
- 怎樣美化人生?
- 如何評價一個人?
- 佛教基礎(chǔ)知識
- 心經(jīng)入門
- 佛教名詞
- 佛咒入門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地藏經(jīng)入門
- 怎樣讀懂佛經(jīng)
- 佛教基本教義
- 佛咒簡介
- 楞嚴經(jīng)入門
- 妙法蓮華經(jīng)入門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入門
- 十小咒入門
- 佛教修行及戒律
- 藥師咒入門
- 六字大明咒入門
- 無量壽經(jīng)入門
- 華嚴經(jīng)入門
- 藥師經(jīng)入門
- 阿彌陀經(jīng)入門
- 佛教僧侶與居士及其源流
- 普賢行愿品入門
- 佛經(jīng)簡介
- 虛云法師入門
- 六祖壇經(jīng)入門
- 佛教傳播與發(fā)展
- 楞伽經(jīng)入門
- 圣嚴法師入門
- 宗派簡介
- 凈慧法師入門
- 解深密經(jīng)入門
- 佛經(jīng)入門
- 濟群法師入門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入門
- 法增法師入門
- 昌樂法師《人生是道場》
- [星云大師]修橋鋪路又齋僧,戒殺放生第一因的解釋
- [普洱茶]普洱茶“越陳越香”嗎?
- [華嚴經(jīng)]寧受無量苦,得聞佛聲音,不受一切樂,而不聞佛名
- [禪宗典藏]《祖堂集》的價值何在?
- [生活故事]信徒的捐贈
- [哲理故事]眼睛不要總是睜得那么大
- [佛與人生]心底的亮色
- [佛學常識]偈頌的術(shù)語
- [星云大師]滾滾紅塵古路長,不知何事走他鄉(xiāng)的解釋
- [六祖壇經(jīng)]《壇經(jīng)》中對于“不二法門”是如何解釋的?
- [紅茶]滇紅工夫茶屬于什么茶?
- [禪宗公案]騎牛覓牛是什么意思?
- [生活故事]舍得舍得有舍有得
- [哲理故事]藍天白云常自在,行云流水心無礙
- [佛與人生]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 [佛學常識]偈頌有哪些形式?偈頌的形式
- [星云大師]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