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課、耶穌教概說
第九課 耶穌教概說
耶穌教是信奉耶穌基督的宗教,起源于一世紀巴勒斯坦地區(qū),為猶太的拿勒人耶穌所創(chuàng)立。全世界現(xiàn)有信徒十億以上,分為天主教、東正教、新教等主要教派,此外,還有散布于全世界各地的各種小教派。
耶穌教(以下皆以此名代表新教)又稱抗羅宗,此一詞最早見于公元一五二九年神圣羅馬帝國議會的文件。其后凡不隸屬于天主教的羅馬教會,通稱抗羅宗。中世紀后期,天主教內部的若干改革派,都可視為耶穌教的先驅。至十六世紀初,馬丁路德對救恩問題有所徹悟,宣傳他的新教義,并因教會販售贖罪券的問題,掀起了背棄天主教的運動,各派所倡導的改革思想,遂在歐洲大陸中部發(fā)展。同時,耶穌教也興起于瑞士,并傳到西北歐和中歐,一個世紀后又傳到北美洲。
耶穌教的教義與天主教大致上是相同的。主要包括:
一、耶穌是基督、是彌賽亞(救世主),他到世間是以犧牲奉獻來服務人群。要把彌賽亞王國建立在神權上,告訴人神或世人。
二、三位神格的教義:耶穌教是一神宗教,以圣父、圣子、圣靈的思想表達出來。圣父是創(chuàng)造天地的主,圣子成為人,住在人世間,圣靈住在人的心靈,將恩典、拯救、贖罪帶給信仰他的人。
三、十字架與贖罪:耶穌教重要教義之一,由于耶穌基督的死,人類得拯救和贖罪;由于他的復活,人類得生命和希望。
最初的耶穌教領袖共同認為,他們與天主教的分歧在于:他們相信人是憑著信心蒙恩得以稱義。在天主教義影響下,人經常擔心自己是否已有足夠的善功,是否蒙上帝的代表教會接受,而新教的教義,則使人可以坦然無懼地站在上帝面前,一方面擺脫對罪、死亡與魔鬼的恐怖,另一方面也自信有足夠的善行而生天。
根據中世紀教會的圣禮體系和教階體系,神職人員實際上操縱了上帝與人類之間的一切關系。耶穌教則推翻了這種模式特權,耶穌教的領導人宣稱,信徒人人都有權傳播上帝救恩之道,并分享上帝赦罪的恩德。強調「信徒都有教牧的職權」,信徒可以直接與上帝交通,而無須教會與神父作中介。
耶穌教不承認羅馬教皇的絕對權威,不接受羅馬梵蒂岡的統(tǒng)一領導,主張教會制度多樣化,主張簡化宗教儀式和圣禮,廢除禁止神職人員婚娶的規(guī)定,取消隱修制及圣像、圣物崇拜,不承認瑪利亞為天主之母及「煉獄」等。
耶穌教的儀禮較天主教和東正教為少,只有洗禮和圣餐為圣事,有的教派甚至不承認有圣事,耶穌教徒也有請牧師證婚的,但不視為圣事。主要的宗教活動,一般包括祈禱、讀經、唱詩、講道等,多在教堂中舉行,由牧師主禮。
因為耶穌基督是在星期天復活的,所以稱星期天為「主日」,并在這一天舉行禮拜。禮拜的主要特點在于突出講經的重要性。他們認為:講經是廣布上帝恩澤,是勸說人們悔改并因信仰耶穌而蒙上帝的救恩,同時也是指引社會的風尚,教導信徒了解人生意義和正確地處世為人。
耶穌教各派都注重《圣經》的教導,于是興起將《圣經》譯成各國語言并廣泛發(fā)行的熱潮�;钭钟∷⑿g的出現(xiàn),更促進了《圣經》的傳播。耶穌教內宗派繁多,主要有六大宗派:路德宗(信義宗)、長老宗(加爾文宗)、圣公宗(安立甘宗)、公理宗、浸禮宗、循道宗(衛(wèi)斯理宗)。此外,還有一些小教派與教會,如教友派、五旬節(jié)派、奮興派、基督復臨派、救世軍等。
十八世紀后期,耶穌教的思想開始普及到一般信徒,其后發(fā)展成廣泛的群眾性的福音運動。福音主義在神學問題上基本持保守態(tài)度,它強調耶穌基督的位格和行為,除生活教導外,特別是他為了救人而犧牲自己,福音主義內含虔敬思想,積極進行人道活動、慈善事業(yè)和宣教工作。在二十世紀,耶穌教內部發(fā)起了普世教會運動,后擴大范圍及于一切耶穌教會。普世教會運動的起因之一是耶穌教人士不滿于各教派的相互排擠。這一運動的產物是世界耶穌教協(xié)進會以及某些國家的全國耶穌教協(xié)進會。
耶穌教重大的節(jié)日有圣誕節(jié)、受難節(jié)、復活節(jié)和圣靈降臨節(jié)。天主教和東正教的節(jié)日較多,天主教有四大瞻禮和八大節(jié)日,東正教則有十二大節(jié)日。
耶穌教是歐洲西北部英格蘭和美洲、大洋洲英語地區(qū)的主要宗教,經過十九世紀的推展,已傳遍世界各地。
- 第一課、佛
- 第一課、佛的意義
- 第一篇 法身、報身、應身
- 第一冊、自序
- 三十七道品 序文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一節(jié) 何謂佛
- 第一課、佛教的真理
- 第二課、如來十號
- 第二課、釋迦牟尼佛 (一)
- 圣典篇 大念處經
- 大架構篇 二、五根、五力
- 第三課、佛身
- 第一課、律宗(一)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二節(jié) 釋迎牟尼佛
- 第九課、中國四大名山 (一)
- 第一課、修觀對治淫欲
- 第一、二、三課、綜合指要
- 十三、懺法
- 1:佛學是怎么一回事?
- 第四課、藥師佛
- 編者序言 作者序言
- 練習1 有意識的呼吸 一 正念觀身
- 第三課、釋迦牟尼佛(二)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三節(jié) 何謂法
- 十五、焰口
- 上座部佛教修學入門 目錄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三節(jié)、佛教的實質
- 第十五課、四攝法 四無量心 四弘誓愿
- 第二篇 受持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
- 第三十課、焰口召請文(宋·蘇軾)
- 第八課、四圣諦
- 一一念不生
- 第七課、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
- 第十四課、菩薩十地
- 第十八課、聲聞四果
- 第四課、轉輪圣王
- 第十課、修學佛法的次第
- 第二十六課、悟道詩
- 第九課、十二因緣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二節(jié)、佛陀教導的是什么
- 什么是文字禪?
- 善根指的是什么?
- 腳踏實地的付出才會有收獲,所有的付出都不會白費
- 佛教戒律是怎樣產生的?戒律的由來
- 忉利天主是誰?
- 授記有幾種方式?授記的四種類型
- 人不要想太多,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 佛經中的世尊指的是誰?
- 釋迦牟尼成道是什么意思?
- 覺性是永恒的、沒煩惱、證佛國
- 皈依后做事還是不順,對佛法心灰意冷,該怎么辦?
- 佛教的經變是什么意思?
- 阿彌陀佛圣誕是哪一天?農歷十一月十七恭迎彌陀圣誕
- 剛念經時聲音響亮且快,后來就沒有了,為什么?
- 以佛心來凈化自己內在的妄心
- 嘴笨不會安慰人怎么辦?
- 馬鳴菩薩是誰?馬鳴菩薩的簡介與故事
- 為什么在世間行善的功德勝于極樂百倍?
- 學會順其自然,在晴天時愛晴,在雨天時愛雨
- 念經時可以控制妄念嗎?
- 什么是“五蓋”?菩薩沒有厭怠心
- 趙州和尚是哪個朝代的,哪里人?趙州和尚的簡單介紹
- 什么是莊嚴國土?
- 在家居士怎樣才能讓現(xiàn)在和將來的生活具足幸福安樂?
- 八正道是為人處世乃至成佛的八種正確方法和途徑
- 阿逸多菩薩是誰,是彌勒菩薩嗎?
- 佛教說的隨緣是什么意思?隨緣的含義
-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莫論他人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是什么意思?
- 神通有哪幾種?佛教六種神通的簡單介紹
- 求神不如求己,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 十八不共法是什么意思,指什么?
- 念經時犯困,打盹后又從頭開始念,該怎么辦?
- 人幫人,心靠心,人心是相互的
- 不用花錢的七種結緣方式
- 殺生、妄語、不敬,在家居士不可以做的三件事
- 佛教的四無畏指的是什么?
- 佛教的大慈大悲是什么意思?
- 面對親人的病,家里的經濟條件,心很亂,該怎么辦?
- 什么是信心不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