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誠改過、行善改命

  至誠改過、行善改命

  古德云:“人非圣賢,孰 能無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這是勉勵改過行善的人,往昔的過失無須過於灰心喪志、退縮;只要即時努力改過、懺悔、行善、不因循茍且,如此即是莫大的善。我們當知生命的真實意義,在於追求圓滿、至善的品德修養(yǎng)。德業(yè)的修養(yǎng),無過於“珍惜與生本具有的善良本性”,努力防范并去除“后天不良習性的薰染”。一個勵志向善者,今生應(yīng)努力改過修德,至心懺悔,至誠行善、修行念佛的善緣上用力。終能打破“宿命”的束縛,成為一個“立命”者,使原本的命運果報改觀,最后達到希圣希賢,圓滿、至善的境界。

  佛教命運觀—命運是因果

  命運可改變

  命運操在我

  修持可改命

  果報必有因——壽短

  壽長

  —多病

  少病

  —丑陋

  端正 —無威

  有威

  —卑賤

  尊貴

  —貧窮

  富饒

  —惡智

  善智

  改變命運法——改過修德

  —懺悔換心

  —至誠行善

  —修行念佛

  改過修德——發(fā)三種心

  —三種改法

  —老實安份

  —至誠感通

  懺悔換心—反省、除習

  —斷惡、修善

  —警惕、決心

  至誠行善—善有差別

  —隨緣濟眾

  —謙德之效

  修行念佛—依教奉行

  —誦經(jīng)、打坐

  —念佛、拜佛

  佛教命運觀

  佛教對於命運的看法是周延深入的。本著“因果報應(yīng),如影隨形”的原則,佛教首推它命運屬果報。“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此偈闡明“命運是因果”。但從因、緣、果的原則來看,佛教并非“宿命論”者,佛教是主張“命運可改變”。改變之法,在於利用“助緣”上加功用行。倘若我們懂得修持之法,如理如法地用功,精進於大行“善緣力”上,“命”運亦可變?yōu)?ldquo;運”命。此一生中,開創(chuàng)嶄新的未來,是決然可行的。人生未來的命運果報雖屬“未知數(shù)”,但只要我們能即時立愿、知過、改過、行善,未來的命運是可由我們自己開創(chuàng)(正如明袁了凡先生一生改過、行善而改變命運的事實)。佛法之所以可貴,乃在於“轉(zhuǎn)凡成圣”、“破迷啟悟”、“轉(zhuǎn)變因果”的業(yè)報;佛教并非迷信宗教,是講究“自求多福”,一切命運果報操之在我!縱使命中注定貧賤、短命抑是災(zāi)難重重,只要從現(xiàn)在起,立志用功在“緣”上改變它,當生轉(zhuǎn)貧為富、轉(zhuǎn)賤為貴、轉(zhuǎn)夭為壽,是指日可待的。

  果報必有因

  人生所遭遇的一切果報,依佛法“因果”的定則來看,一切果報必有前因引發(fā)。以下我們簡明研討一般性的果報:

  一、壽短與壽長的果報:壽短的前因乃是,愿他人身死、殺害眾生及建造淫祠;壽長的前因則是,憐憫一切眾生,戒殺放生及寧靜惜福。

  二、多病與少病的果報:多病的前因乃是,惱害眾生、不?病苦;少病的前因則是,禮拜三寶(佛、法、僧)及惠施醫(yī)藥。

  三、丑陋與端正的果報:丑陋的前因乃是,?恚門諍、遮佛光明和笑人丑陋;端正的前因則是,忍辱柔和、修造佛像和以食施人。

  四、無威德與有威德的果報:無威德的前因乃是,對於他物生嫉妒而不能修福;有威德的前因則是,不懷嫉妒而又誠信不欺。

  五、卑賤與尊貴的果報:卑賤的前因乃是,驕己凌人,負他人財物和薄視僧尼;尊貴的前因則是,信奉三寶、力行善事和處己謙和。

  六、貧窮與富饒的果報:貧窮的前因乃是,慳吝不施和常行竊盜;富饒的前因則是,性喜惠施和不負他財。

  七、惡智與善智的果報:惡智的前因乃是,親近惡人、贊揚惡法和吝法不說;善智的前因則是,修習智慧、親近沙門出家人)和受持正法。雖然,因果報應(yīng)是錯綜復雜的,其目的無非是使我們了知一功果報依佛法視之,必定有它們的前因,不是憑空而生的。

  改變命運法

  現(xiàn)在我們知道,果報必有前因,但果報的形成,其間須有“助緣”方得成就。一般而言,過去的前因(已成為事實)無法改變,但未來果報是可如理如法轉(zhuǎn)變的。至於“轉(zhuǎn)緣”(改變命運)的方法,我們簡略提出四個要點:

  (一)改過修德。

 。ǘ┲列膽曰。

 。ㄈ┲琳\行善。

 。ㄋ模┬扌心罘。以下分幾個段落,將每一重點加以演述,盼望您至誠懇切地依教奉行,成為命運果報“轉(zhuǎn)變”的成就者,臨終蒙佛垂慈,接引往生。

  改過修德

  改變命運果報的首要重點是“改過修德”。簡述如下:

  一、發(fā)三種心——(一)恥之(羞恥心):孟子曰:“恥心於人大矣,以其得之則圣賢,失之則禽獸耳。”對往昔過惡與惡習深深生起慚愧、羞恥之心,立志改過。(二)畏心(敬畏心):心念為一切善惡因果之本。“過”不在久近,能改為貴,所謂“一念猛厲,足滌百年之惡”,只要有一念改過向善的心,那么彌天之惡,亦可洗滌清凈。然而,天地鬼神是難以欺瞞的,我人過惡雖微,天地鬼神實鑒臨之,重者則有災(zāi)禍之報,輕則損其現(xiàn)福,是故有意改過者,不可不畏懼的。(三)勇心(勇猛心):人無法改過、除習,是由於因循與退縮之故。立志改過則須勇往振作,不遲疑、不煩等待。小過應(yīng)視如刺在肉,速與拔除;大過則當視如毒蛇啃指,速與斬除,無有絲毫疑滯。

  二、三種改法——至于改過,有從“事”上改者、有從“理”上改者、有從“心”上改者,三種工夫各有不同,所得效驗亦異。(一)事改:此從外勉強改之。例如,前日殺生,今戒不殺;前日怒罵,今戒不怒,此就其事而改之。(二)理改:此種種過惡據(jù)理靜靜思惟,至理明徹於心,事惡自止於外矣!古云:“上天有好生之德”,殺彼養(yǎng)己如何自安?若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自會生同體大悲之心。如是見思,必不忍殺它而利己,此名理改。(三)心改:“華巖經(jīng)”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yīng)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一切善惡,皆當溯源於心。對於種種過惡與習氣,不必逐一推徵,但當一心正念(或持彌陀名號),念念不令間斷,邪念自然無由生起?v有邪念,當下就要教它斷滅。若能如是改過,是名心改。

  三、老實安份——修行與改過貴於老實安份,無絲毫茍且僥幸的心理。所謂老實安份者,就是:(一)收轉(zhuǎn)野心,不要胡思亂想。(二)循禮守義,不可放縱懈怠。(三)還醇守樸,不務(wù)自作聰明。(四)真實無偽,不稍敷衍自欺。具足這幾條,改過修德就有基礎(chǔ)了。

  四、至誠感通——改過遷善,當有至誠懇切之心。至誠乃是絕對完全之實在,其表露於天地之心。改過遷善,能知一心懺悔,畫夜不懈,經(jīng)一七乃至七七日必有效驗,或心情恬安適曠開展,或覺智慧頓開,或處冗沓事務(wù),觸念皆通,或夢吐黑物,或夢諸佛菩薩,或夢飛步太虛,此種種事皆是罪滅業(yè)消的現(xiàn)象。然而不可因此自高,應(yīng)當再接再勵。在改過遷善時,當以三事“自我鞭策”:(一)檢討功過:譬如曾子一日三省,遂伯玉立愿改過,行年五十猶知四十九之非。并於每日就寢前,至誠檢討一日功過。(二)焚香告佛:為了證明我們改過的決心,在每日功過檢討后,將此一日功過於佛前,焚香禱告。過則一心懺悔,并祈求諸佛菩薩加被,罪消智朗,日有所進。(三)戰(zhàn)戰(zhàn)兢兢:臨惡法如避深淵,遇善法歡喜奉行。身口意三業(yè),戰(zhàn)戰(zhàn)兢兢,細心處事,因果分明。如能依此,至誠奉行,無不感通諸佛垂慈加被。懺悔換心

  俗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佛書亦云:“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罪雙亡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懺”就是對於往昔過罪生起慚愧心,“悔”就是悔而不復再作。我們?nèi)缯嬲\改過自新,應(yīng)當具懺悔心,如此悔改才有靈應(yīng)。懺悔,一般是有事懺和理懺。然而,一切懺悔還得從心念上精進用功,也就是所謂的——至心懺悔。以下是“至心懺悔”之法:

  一、反省、除習——每天臨睡前,應(yīng)至誠反省一日身、口、意三業(yè),并對自己習氣覺察反省。譬如“解脫道論”云:“諸有作為,必先觀察,吾斯行者,為於凈戒,有違犯否?為於善法,有虧損否?為於他人,有損害否?為於自心,有不凈否?如斯觀察,諸過皆無,然后加行,行令究竟。設(shè)異此者,即制止心身,令不復為。”

  二、斷惡、修善——止惡行善是修行的根本,根本堅立,則名為真懺悔。至於止惡,應(yīng)以五戒十善除卻惡念為本,修善則以利他為本。

  三、警惕、決心——我們當對於自己的過罪及習氣,有警惕心,決心改過自新,不重蹈覆轍。

  至誠行善

  改過是止惡,屬消極法;行善是立善,屬積極法。止惡與立善雙管齊下,茍日新,日日新,精進不懈,轉(zhuǎn)緣的力量必能漸次得到效驗。但是,我們在為善時,應(yīng)有分辨各種差別的正見,才不致於自謂行善,實是造孽,枉費一片苦心,無所饒益。

  一、真假——在於行善時,凡所作為,有益於人為公,則為“真”;有益於己為私,則為“假”。從良心發(fā)出者,為“真”;循慣例而為者,為“假”。無所希求而為者,為“真”;有所希求而為者,為“假”。

  二、端曲——積善時,惟從無人能見之念頭方動處,嚴正糾察,善自防止,完全一片濟世、愛人與敬人之心則為“端”;茍有一毫媚世、慣世與玩世之心則為“曲”。

  三、陰陽——為善者當知,為善而為名聞利養(yǎng)者是造物所忌;世人如享盛名而實不符者,往往會遭奇禍。故知,凡為善而欲為人知者,是“陽善”;為善而不欲人知者,是為“陰德”。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而已。既知廣積陰德之功,故深信因果者,理當默默行善。

  四、是非——當知人之為善,不論一時,而論久遠;不論一身,而論天下。又,現(xiàn)行雖不善而其流足以濟人,則似非善而實善也;現(xiàn)行雖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則似善而實非善也。其他又如非義之義,非禮之禮,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當決擇之。

  五、偏正——一般在行善時,會遭遇到兩種不同的狀況,以善心行惡事及以惡心行善事者(前者是作事時心本存善心),但所有效果乃是惡的;后者是作事時心存惡心,但所得效果卻是善的。)善者為“正”,惡者為“偏”,其以善心而行惡事者屬正中偏,以惡心而行善事者屬偏中正。

  六、半滿——在於行布施時,物雖薄而施心甚真,所施縱然微不足道,此屬“滿”也;物雖厚而施心不切,所施雖千金萬兩,此屬“半”也。為善而心不著善,則隨所成就皆得圓滿;心如有絲毫著善,則雖終身勤勵,僅止於半善而已。

  七、大小——人在為善時,如能志在利益天下國家,則善雖小而大;茍在于利及一身則善雖多亦小。故知,善之大小,乃在一念之差。

  八、難易——在為善時,雖舍處能舍,難忍處能忍,天降之福亦厚。凡有財有勢者,其立德較易,易而不為,是為自暴;貧賤者,作福較難,難而能為,斯為可貴。

  在至誠行善上,可知善法各有不同差別。至於“隨緣濟眾”其類繁冗,其要點略有十種:

  一、與人為善——行善時,不唯以言教,而以身作則,轉(zhuǎn)移人心。身處道德沒落時,勿以己長而蓋人,勿以己善而形人,勿以己多能而困人。處事收斂,才智若無若虛,見人過失則涵容與掩覆,見人微善則可取與稱贊,且舍己從之。日用間,一言一行,不為自己,全為天下。

  二、愛敬存心——君子異於他人者,以其存心。君子所存之心,是愛敬之心也。人有親疏貴賤,智愚賢肖之分,但皆吾一體。哪個人不當敬愛?敬愛眾人即是敬愛圣賢。但因一切圣賢之志,且愿天下之人各得其所而已。

  三、成人之美——凡見人行善或其人善志可取者,皆須善誘、導掖、提扶而成就之。其他諸如:獎借、維持、白誣、分謗皆當務(wù)使之成立而后已。如此,地方上也就善人愈多矣!

  四、勸人為善——道德沒落之世,最易墮落,凡與人相處應(yīng)當方便提攜,開導群迷。此是盡一己之力,轉(zhuǎn)移污俗,利益天下之舉也。

  五、救人危急——崔子云:“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故仁人君子,救人於患難顛沛之際。

  六、與建大利——凡是有利於公益之事,例如:修橋造路與造佛寺等,隨緣隨力助之令成,竭誠盡力,勿有勞怨。

  七、舍財作福——萬行以布施度為首,布施則以財施為先。布施以除慳吝,最易得到身心自在無著,又能培植未來;螛范粸槟?

  八、護持正法——佛法是眾生眼目;正法存在,則可以陶鑄群倫,轉(zhuǎn)迷成悟。是故敬重僧寶,印經(jīng)流通,敬重佛像則屬護持正法。

  九、敬重尊長——“孝經(jīng)”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古諺云:“忠臣出於孝家門。”所以,對於父兄、君長、高德、高位、高識皆當加意事奉之。

  十、愛惜物命——“愛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故戒殺、放生是行善者不可或缺的。

  “易經(jīng)”云:“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是故“謙”之一卦六爻皆吉。“書經(jīng)”亦云:“滿招損,謙受益。”有志於行善改命者,常將此一“謙”字,掛於心頭,處處謙恭為懷。果能如此,方有受福之基,方有受教之地。行善改命,果真念念謙虛為懷,自然會感動天地鬼神矣!人天恭敬,何福不可求得呢?

  修行念佛

  改造命運大行善緣力(轉(zhuǎn)緣)的最后一項是“修行念佛”。所謂修行,就是信靠佛智、修正自己心理的偏失,念佛,就是至誠懇切地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行者在念佛時,需明了認識的有:

  一、依教奉行:從聽聞或法師開示內(nèi)容中了解佛法,了知修持方法,然后依循著佛法修正自己的身口意三業(yè)。

  二、誦經(jīng)、打坐:每日晨誦“普門品”,夜誦“彌陀經(jīng)”一遍,以攝心之助。并於每日晨間或睡前打坐念佛三十分鐘,以助長定力之行。

  三、念佛、拜佛:於行住坐臥四威儀中,一句佛號綿綿密密地誦持或憶念(心念、耳聽)。又於早課或晚課后,至誠拜佛四十八拜,乃至一百零八拜,以助消業(yè)除障。依上所言及之方法,經(jīng)年累月有恒的修持,光明的人生就在眼前了,命運果報就在不知不覺中轉(zhuǎn)化。有志者事竟成,天下有何難事呢?

  本文主要參助資料:了凡四訓,〔明〕袁了凡著。

  請常念:

  “南無阿彌陀佛”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