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凈土宗 > 凈土經(jīng)論 >

恩愛貪欲是輪回的根本

  南懷瑾

  節(jié)錄自《圓覺經(jīng)略說》第五章 彌勒菩薩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回,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女+(遙-走)欲而正性命,當(dāng)知輪回,愛為根本!

  佛告訴彌勒菩薩,一切眾生生命的來源是種種“恩愛貪欲”,這是修行第一步下手處,所以,比丘、比丘尼的第一條戒律就是戒淫。欲分為廣義的欲及狹義的欲,廣義的欲如求名求利以及其他一切貪愛等等,狹義的欲指男女兩性之間的愛欲。佛這里所說的欲包括了廣義和狹義。

  講到欲念,很多老年朋友跟我談,這些年輕人學(xué)佛亂來呀!我說老兄啊!他們都是人,不管在家或出家都是人,是人就有欲,你不能要求這么高。他說像我們吃素很多年,我說你現(xiàn)在已七十幾歲了,并不表示你修行好啊!不吃乃是不能,非不為也,這并不是持戒。他們被我說得一愣一愣的,講得坦白一點(diǎn),叫作油盡燈枯,沒有這個貪欲的本錢了。

  但是,很奇妙,人到了臨死最后一口氣時,不管男女,欲念比年輕任何時候都強(qiáng)。注意!要了生死不是那么容易(唷)!斷了氣以后,變成中陰身,在人道中投胎,第一念是由欲念而來,男女兩人在性行為時,與你有緣的話,雖在千萬里之外,也一樣把你吸過來,就是因?yàn)閻塾@一念,就投胎進(jìn)去了。

  然而,是不是都是以愛欲的表現(xiàn)進(jìn)去的呢?不是的,有時候感覺到狂風(fēng)暴雨,被人家追,有仇人或是魔鬼要抓你,拼命逃,看到一個茅蓬或是一個洞可以躲,一鉆就進(jìn)去了,就如此入胎了。在這種情況入胎的,生出來窮苦,或是五官不全。何以會有如此境界?--業(yè)報所生;蚴歉杏X天氣晴朗,到了一個風(fēng)景優(yōu)美的地方,看到一幢建筑物,心生喜愛,一進(jìn)去就入胎了。此因愛欲而入胎,妙不可言。哪怕你男女愛欲都沒有了,只愛我手上這只表,完了,這一念就是生死根本;蛘吣阆矏鄢闊,到那個時候,看到一支香煙,伸手一拿,進(jìn)去了;蛘吣阏f我什么都不愛,只愛山水,說不定你就投胎變成猴子,整天就在山上。愛鈔票的,說不定就看到一堆鈔票好高興,也進(jìn)去了。你看我們活著,有多少人為了鈔票自殺、坐牢?一般人為了鈔票忙了一輩子,最后就這樣勞碌而死。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鈔票誰不愛?我不要,沒有這回事!清朝才子袁枚說:“不談未必是清流”,倒是一天到晚在這里面打滾的人有時反而無所謂,一輩子清高的人只是不爆發(fā)而已,一爆發(fā)出來,比誰都厲害,很多人說我不要名不要利,那是你沒有資格要,達(dá)不到那個高位,等到你坐上那個位子,許多人擁護(hù)著你,許多人服侍著你,那種滋味是很舒服、很迷人的,這個時候叫你下來,你就舍不得了。對此真不動心的,世上只有兩個人,一個已經(jīng)死了,一個還沒出生。錢財不一定指鈔票,我送你一件貴重的東西,別人沒有的稀世珠寶,有錢還買不到,你要不要?一定要。人就是玩這一套,是不是?

  貪欲是多方面的,例如欣賞藝術(shù)品、欣賞字畫,也是一種貪欲,像我自己喜愛讀書,也是貪欲,說不定將來看到書就投胎進(jìn)去了。請大家千萬注意!一切貪欲都是生死輪回的根本,你看“圓覺經(jīng)”說:“種種恩愛貪欲”,種種包含的范圍太廣、太大了,要細(xì)心體會。

  諸位年輕的同學(xué)們很喜歡贊嘆愛情,而覺得欲則是墮落的。天主教及基督教的圣經(jīng)里提到亞當(dāng)與夏娃的故事,他們兩位本來極純潔而善良,由于受到蛇(魔鬼)的誘惑,吃了蘋果,因此有了煩惱,生育了人類。我們姑且不論這個說明人種來源的故事是對是錯,透過這個故事的描述,表達(dá)了“欲”是人類痛苦煩惱的根本。

  我們所生存的欲界乃是以欲為根本;到了色界,則偏重于愛;到了無色界,則升華為情。宇宙中的三界眾生,都在情、愛、欲的困擾中。古人有首詩說得極好:

  “無情何必生斯世,有好終須累此身。”

  如果沒有情愛則不會到這個世界上來做人,只要有嗜好終究是生活的拖累。上次我們也提到過嗜好就是愛,佛經(jīng)在這里則說明此乃輪回之根本。

  學(xué)佛修道要想“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非常困難!其根本問題就是情、愛、欲難分難解。據(jù)我所了解,一般的宗教及其修行的方法,對于這個問題,除了逃避和壓抑,別無方法。曾經(jīng)有位學(xué)者,在幾十年前,寄來一篇討論人類性欲的論文,要我加以評論。他提出“性無罪”,就是說性欲本身無罪,我不敢隨便表示意見,此事必須加以分析,此欲若屬于生理自然的變化,例如嬰兒及少年人的陽舉現(xiàn)象,這是純生理的荷爾蒙變化,沒有加上人為的欲念,我問他所謂的“性無罪”是不是指這一部分?他說是這個意思。其實(shí)這個問題很難下定論,在佛學(xué)上講,不稱為罪,而叫作“業(yè)”。業(yè)是一股力量,這股力量屬于無記之業(yè),沒有加上自己主觀意識的作用,屬于莫名其妙的懵(MENG2:糊涂,不明白事理。)懂狀態(tài)。

  又如青少年的問題,每個人到了幾十歲這個階段,煩惱特別多,如同“西廂記”上所說的“無故尋愁覓根”,莫名其妙地覺得任何事情都不對勁,看到花落下來,也要傷心掉眼淚,“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閑愁萬種”這四個字真用絕了,你說人生愁什么呢?說不出道理,沒有理由,定不出名稱來,叫作“閑愁”,此閑愁還不只一種,有萬種。“無語怨東風(fēng)”,什么東西都看不順眼,連東風(fēng)也要埋怨,這種情緒其實(shí)也是由愛欲來的。

  佛告訴我們必須解決這愛欲的問題,才能成佛。至于如何去了脫愛欲的方法,雖未明講,但在經(jīng)典中卻仍有跡可尋。一般宗教指出“欲”的罪過,而人類在認(rèn)其為罪,在無可奈何的尷尬下,卻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結(jié)果,都被老虎吃掉了。

  佛教里有個故事,有一位老和尚找不到一個適合修道的傳人,因?yàn)橐话闳硕急?a href="/remen/shijian.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世間污染得太厲害了,因此,他到孤兒院去找個幼兒,帶上山去撫養(yǎng)。這個小孩長到幾十歲后,什么事情都不懂。老和尚什么都不教他,只管穿衣吃飯而已。有一天老和尚下山去了,剛好他的一位道友上山來探望,看到小和尚事事無知,連一般待人接物的禮貌也不懂,于是就教他如何問訊、行禮等等。等到老和尚回來,發(fā)現(xiàn)有異,問明原因,唉!氣死人了,花了十幾年的心血,就是要將他養(yǎng)成猶如白紙般的純凈,結(jié)果,被那家伙教壞了。既然如此,就帶他下山去走走吧!下山之前,特別吩咐他要小心一樣叫老虎的動物,長得跟你我差不多,頭發(fā)長長地在頭上做個髻,看到這種東西不可以多看。吩咐完后,就帶小和尚下山到城市里逛,逛了幾天,回到山上。老和尚就問,看了那么多稀奇新鮮的東西,什么東西最可愛最好看?小和尚說師父啊!看來看去,還是老虎最可愛。

  這個故事說明了人性的根本問題,屬于生理?屬于心理?不是那么簡單,要了解這個問題,必須研究所有佛教經(jīng)典,包括密教部分。一般修行的人,不論是在家或是出家,在修行的過程中,一定會碰上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很難解決。即使有人解決了欲的問題,但是不要忘了前面所提過的“情”、“愛”與“欲”還是同樣的東西,只是層次不同。沒有欲,那有沒有愛?沒有愛,那有沒有情?不只是對人的愛,對物質(zhì)以及名利,乃至留戀一花一草一木,皆是如出一轍。所以修“頭陀行”的人,要厭離三界,有句話“頭陀不三宿空桑”,以免對這棵樹留情。甚至嚴(yán)格說起來,有些修行方式,對于親情的愛意都不能有絲毫的沾染,都必須了斷,由此以觀,修行是很難很難的事。

  【由有諸欲助發(fā)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xù)】

  欲不只一種,除了男女之間的性欲之外,例如愛錢財、愛名,乃至名利都不愛,愛清高,也都是欲。由于種種的欲望,它是一股力量,使得你不得不去攀緣,使得你千方百計(jì)想去了緣,這些更引發(fā)增長根本的愛欲,使得我們永遠(yuǎn)在生死中打滾受累。

  【欲因愛生,命因欲有,眾生愛命,還依欲本,愛欲為因。愛命為果!

  男女兩性的欲是從愛而來,我們的生命則由欲望而來,男性的精蟲與女性的卵子與我們的愛欲相結(jié)合,便有了我們。而我們都愛惜自己的生命,為什么愛惜生命呢?還是以欲為根本,“愛欲為因,愛命為果”。

  世界的人都喜歡看漂亮的人,但是,天下最漂亮的人是誰?是自己,對不對?在鏡子里看自己,越看越漂亮,怎么看怎么美,百看不厭。

  佛經(jīng)里提到釋迦牟尼佛的兄弟難陀出家的故事。釋迦牟尼成佛之后,他的兄弟一個一個都跟他出家了,最后留下難陀,他的父王也準(zhǔn)備將王位交給難陀。不只是這位父王擔(dān)心釋迦牟尼佛會將難陀帶去出家,難陀的妻子也害怕丈夫會出家,所以對難陀管得極嚴(yán)。難陀要出門,在離開之前,先在難陀的額頭點(diǎn)上口紅,規(guī)定口紅沒有干以前要回來,否則處罰。難陀的妻子長得非常漂亮,難陀也非常愛,所以無話不聽。怕太太是因?yàn)閻厶?因?yàn)閻?所以怕,不愛就不怕。后來因緣成熟。時間到了,釋迦牟尼佛托缽來到王宮化緣。難陀的妻子當(dāng)然緊張,怕丈夫隨佛一去不回,但是,難陀不出去也不行,兩人爭執(zhí)了老半天,最后還是老辦法,用口紅在難陀額上一點(diǎn),規(guī)定把飯送出去,倒在缽里,馬上回來。難陀到了門口,把飯一倒,釋迦牟尼佛沒有講話,用手一招,難陀就跟他走了,難陀就跟他走了,難陀便如此出家了。

  難陀出家以后,六神不安,無心修道。有一天,釋迦牟尼佛告訴難陀說帶他去東海玩玩,叫他抓住衣角,使個神通,便到了海邊。沙灘上有具尸體,佛陀帶著難陀慢慢走向它,這具尸體是女的,雖然死了,仍然很漂亮。佛叫難陀仔細(xì)看看尸體臉上有什么?尸體的臉上有一只白白的蟲,佛問難陀知不知道這蟲從哪里來的?難陀不知,佛說這只蟲是這具女尸體的主人變的,因?yàn)樘珢圩约旱拿婷?所以死后舍不得自己的美色,變成蟲在尸體臉上爬。

  然后,佛又問難陀去過天堂沒有?一般凡人哪能去得了,于是,佛又叫難陀抓住衣角,升到欲界天。天上美女成林,佛問難陀這些仙女比起你的妻子如何?唉呀!簡直不能比啊!太漂亮了!既然你喜歡這里,就到處多玩玩,我等會兒再來接你,佛說完就避開了。難陀當(dāng)然高興極了,在眾美色中穿來走去,看到的都是美艷動人的仙女。難陀后來覺得奇怪,怎么沒有男人?仙女告訴他男性只有一位,我們這五百位仙女都屬于這位男性的天主。那么,這位天主呢?仙女答道,我們的老板還沒有上升,正在人間修行。又問,此人是誰?他名叫難陀,生在印度,他的哥哥是佛,他現(xiàn)在跟著他的哥哥出家修行,等修行果報成功以后,上升做天主,我們在此等他。難陀一聽,趕緊回頭找哥哥。佛說你知道了,好!我?guī)阆氯ズ煤眯扌小ky陀回去以后,盤腿也不怕腿痛了,念佛也不怕心亂了,拼命用功修行,用功的目的當(dāng)然是為了這五百天女。

  過了幾天,佛告訴難陀說有個地方你要去看看。哪里?地獄。到了地獄,景象當(dāng)然很可怕,其中有個大油鍋,火燒得猛烈,兩個惡鬼手拿叉子等著,看得難陀又害怕又好奇,問這兩個惡鬼,你們等什么人?此人犯什么罪?惡鬼說此是淫惡之罪,此人現(xiàn)在正在修行,但是,修得動機(jī)不純,為了貪圖性愛之欲而修行,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此人享完天福以后,便到地獄來受此果報。難陀一聽,大吃一驚。這下子才真發(fā)心修行。

  人最愛的是自己的生命,為什么會如此愛惜生命?這就是欲的本身,“愛欲為因,愛命為果”,二者互為因果,而循環(huán)不已。眾生愛已命的欲最嚴(yán)重。所以,打坐修行要空掉自己的身體。希望能忘掉“我”,結(jié)果忘不掉,空不掉,“愛欲”之故。所以,以人類文化來說,愛惜自己的生命是必然的現(xiàn)象。若論及愛情的哲學(xué),愛情的出發(fā)點(diǎn)如何?是不是自私的情欲與貪念呢?喜歡異性,以及愛惜自己的生命,這些都是貪的根本,也就是生命的根本,生生世世輪轉(zhuǎn)生死的原因。

  【由于欲境,起諸違順境背愛心而生憎嫉,造種種業(yè),是故復(fù)生地獄餓鬼!

  有了愛欲之心以后,更產(chǎn)生自私的占有欲,然后,合于我心意的就是順境;達(dá)不到我的需求的就是違境。順境時沾沾自喜得意忘形,碰到違境就產(chǎn)生痛苦,怨天尤人,甚至自暴自棄。人生的痛苦乃是因欲而來的,與欲相違,或是欲望不滿足,便耿耿于懷,渾身不自在,所謂“有求皆苦,無欲則剛”,這世上有幾個人不為自己的貪求和物欲掉入名利的牢籠呢?

  在佛法中,一般將痛苦歸納為八苦,細(xì)分還有二十種苦、十八種苦、十二種苦等等。八苦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

  生苦,人活著便有許許多多的苦,從小就經(jīng)歷各種大大小小的考試,長大以后面臨生活就業(yè)的壓力,光是這些,苦不苦?苦啊!

  老苦,年紀(jì)大了,眼睛看東西模糊了,走路也走不動了,吃東西也咬不動了,這個時候蹦蹦跳跳的機(jī)器不靈了,兒子媳婦也不理會你了,你說苦不苦?

  病苦,那更不用說了,天不怕地不怕的張飛都怕,你病的時候滋味如何?

  死苦,人死時,四大分散更是痛苦,別說死,未死聽到死、想到死都心有余悸,莫可奈何。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jīng)的四個階段,誰都不能免。

  求不得苦,所追求的得不到,想做生意賺錢,偏偏虧本,買股票碰到長黑全被套牢。古人有兩句詩說: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

  人生如意的事太少了,大部分都是拂逆其心,而且碰到不如意的事,往往還不能隨便跟別人講。

  愛別離苦,所愛的人不能在一起,像我們這一代的中國人,碰到戰(zhàn)亂,背井離鄉(xiāng)到了臺灣,而親人父母妻子兒女則留在大陸,這都是愛別離苦,令人扼腕長嘆。

  怨憎會苦,不是冤家不聚頭,人與人在一起永遠(yuǎn)是恩恩怨怨夾雜不清,所以我們看一個家庭夫妻,就算恩愛甜蜜,也難免都要吵架,碰上冤家嘛!

  前面這七種苦已經(jīng)夠受了,再加上五陰熾盛苦,更是火上添油,不可收拾。五陰就是色受想行識,也就是人活著受生理心理的煎熬,例如身體上的冷、熱,情緒上的低落、煩悶等等。這八種苦其實(shí)就是違境,令我們的愛欲處處不能痛快。至于人生的順境呢?那可難了。中國人有兩句老話“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很準(zhǔn)的,相信嗎?請小心!

  “背愛心而生憎嫉”,在人生的旅途上,不管人和事,一違背了“我”的愛欲,憎恨和嫉妒便產(chǎn)生了,這種身心的煎熬誰沒嘗過?青年朋友談戀愛也是這樣,我看得順眼,合我意的,我就愛,愛不到就悲而恨。嫉是嫉妒,吃醋了,這是人天生的占有欲,不只是女性容易嫉妒,男性也一樣。女性的嫉妒在愛情上表現(xiàn)得突顯些,男性在嫉妒的表現(xiàn)上范圍廣,你的學(xué)問比我好,你開得車比我大,你戴的手表比我名貴,心理上都不舒服。正由于這些心理的作用,“造種種業(yè),是故復(fù)生地獄餓鬼”,便促成種種不同的行為,所以自己便掉入地獄餓鬼道里去,萬劫不復(fù)了。

  講到這里,剛好最近有一位在美國的同學(xué)寫信來,問我地獄到底有沒有。他說他看了一本書叫作“大師在喜馬拉雅山”,作者好像是一位喇嘛,這本書對他的啟發(fā)很大,但是書上說根本沒有地獄,地獄是宗教家拿來嚇唬人的,這點(diǎn)讓他覺得很疑惑。

  各位!您說地獄有是沒有?我在此先講一個故事,以前有位讀書人去問一位法師,有沒有地獄?這位法師說沒有。這個讀書人覺得不對勁,再去問一位禪師:師父啊!有沒有地獄?有。讀書人說:師父啊!這就怪了,我問某某法師有沒有地獄,他說沒有,問您老人家,您卻說有,叫我相信誰呢?這位禪師問他說:你有沒有妻子?有。某某法師有沒有妻子?沒有。好!某某法師說沒有地獄是對的,而你就不能說沒有地獄。這位法師答得非常高明,字面下大有深意。地獄餓鬼有沒有呢?有,絕對有,而且在人間的地獄比看不見的地獄還明白得多。人世間有很多地獄,大家在地獄中住慣了,還當(dāng)成是樂園呢!但是,佛說過:“三界唯心造”,地獄也是唯心造,心若是了了,地獄也就空了,心若不能了,地獄絕對有。如果那位大師真的說地獄是“假造”“唬人”的,那我不同意。

  【知欲可厭,愛厭業(yè)道,舍惡樂善,復(fù)現(xiàn)天人。】

  知道了愛欲的可怕,而心生厭離,在愛欲上舍棄惡念,專修善行,所得的果報就是人天境界。天分為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共二十八天。

  【又知諸愛可厭惡故,棄愛樂舍,還滋愛本,便現(xiàn)有為增上善果,皆輪回故,不成圣道!

  知道了一切愛欲的可怕,而心生厭惡,因此跑去修道,如同前面提到宗教徒難免有回避男女愛欲的問題。要舍棄愛欲是很難的事,有些修行人,東躲西躲,到后來碰到了冤家,照樣掉進(jìn)愛欲里去。

  那么,厭惡愛欲,舍棄愛欲,是不是問題就解決了呢?是不是就可以超脫輪回了呢?沒有那么簡單,“還滋愛本”,愛還是在。愛什么?愛修道,愛清凈,愛道德,這也是愛,這種果報叫“增上善果”,即使你修到無色界天,到達(dá)非想非非想天,仍然沒有跳出輪回,不能成就圣道。

  【是故眾生欲脫生死,免諸輪回,先斷貪欲,及除愛渴。】

  佛告訴彌勒菩薩,眾生若想要了脫生死,免受輪回,“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第一步要斷除貪欲,還要更進(jìn)一步,斷除更深一層的愛。愛如同口渴,非常需要,故名“愛渴”。

  如何斷除貪欲及愛渴呢?在小乘方面,初步先剃除鬢發(fā),為什么呢?因?yàn)槿酥杂X得漂亮,就是頭上這幾根草,這幾根草花樣可多了,可以變處上百種的名堂來。人有頭發(fā),如同天人有花冠。天人衰老是由花冠開始萎謝,人也是一樣,人老了,頭發(fā)開始白了或是掉了。所以,出家先要剃除愛欲的色相,其次就是穿壞色衣,不穿花花綠綠的衣服,免得引起愛欲。在大乘方面,那就難了,那是要滾進(jìn)愛河里面去修行。跳入苦海茫茫中去磨練的。

  【善男子,菩薩變化示現(xiàn)世間,非愛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愛,假諸貪欲而入生死。】

  大乘的菩薩們?yōu)榱司榷缺娚?以各種不同的形態(tài)重回世間,自己得了道以后,再回到人間來,我們一般人修行是為了“超凡入圣”,菩薩則是“超圣入凡”。至于變化的道理,各位可以參閱“法華經(jīng)”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應(yīng)以何身得度者,即現(xiàn)何身而為說法。”菩薩是為教化眾生而來,換句話說,菩薩是最偉大的教育家。

  菩薩來到人間,并不是因?yàn)樨潗?而是為了慈悲眾生,為了讓眾生舍棄貪愛,而菩薩投胎的時候,又假借貪欲的作用而入胎。這話說得多高明,但是,我們說句良心話,難道慈悲不是情嗎?慈悲也是情啊!把小我的貪欲擴(kuò)大了就是慈悲,慈悲乃菩薩之累,佛教有兩句名言:“慈悲生禍害,方便出下流。”一般學(xué)佛的人講究“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可是要善于運(yùn)用,不當(dāng)?shù)拇缺菀籽苌満?而且落在有情之中。菩薩的全稱叫菩提薩土+垂,菩提者覺悟也,薩土+垂者有情也、多情也,合起來就是覺了悟、得了道的多情人,這就叫菩薩。菩薩是因慈悲而有情,在此舉清朝雍正皇帝觀世音菩薩的偈子:

  “三十二應(yīng)現(xiàn)全身,拯救眾生出苦津,

  砒霜當(dāng)作醍醐用,翻將覺海作紅塵。”

  這首偈子正是“圓覺經(jīng)”此段話的寫照。

  【若諸末世一切眾生,能舍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回,勤求如來圓覺境界,于清凈心便得開悟!

  注意!這里有一個秘密:假如一切末世的眾生,能夠舍棄一切欲望,以及滅除憎恨癡愛之心,就可以永遠(yuǎn)斷除生命的生死輪回。佛在這里講得很輕松,但是,如何斷除呢?這又是一個秘密。而其實(shí)本經(jīng)前面一開始便早已透露過了。

  另外還有一個大秘密。不要認(rèn)為永斷輪回之后就可以成道,還要“勤求如來圓覺境界”,還要悟后起修,精勤向道,求得佛的大圓覺境界。如果有這樣的立志發(fā)心,才有資格稱為學(xué)佛的人。很多人問我是不是佛教徒,我說不是,我沒有資格,所謂菩薩道,我一點(diǎn)都做不到。什么是菩薩?你的眼睛壞了,需要一只眼睛,好!我給你,馬上拿,考慮一秒鐘,就不算菩薩。這個我做不到,既然做不到,怎么有資格說是佛弟子?

  此段這兩種秘密,我只提出來,不予作答,答案在你們那里,請自參究。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