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宗問辨
古德撰述,每設問答(2),遣除惑疑,翼贊凈土,厥功偉矣。宋代而后,迄于清初,禪宗最盛,其所致疑多原于此。今則禪宗漸衰,未勞攻破。而復別有疑義,盛傳當時。若不商榷,或致詿亂(3)。故于萬壽講次(4),別述所見,冀息時疑。匪曰好辯,亦以就正有道耳。
問:當代弘揚凈土宗者,恒謂專持一句彌陀,不須復學經、律、論等。如是排斥教理,偏贊持名,豈非主張?zhí)^耶?
答:上根之人,雖有終身專持一句圣號者,而決不應排斥教理。若在常人,持名之外,須于經、律、論等隨力兼學,豈可廢棄?且如靈芝疏主(5),雖撰《義疏》(6),盛贊持名(7),然其自行亦復深研律藏,旁通天臺、法相等,其明證矣。
問:有謂凈土宗人,率多拋棄世緣,其信然歟?
答:若修禪定,或止觀,或密咒等,須謝絕世緣,入山靜習。凈土法門則異于是,無人不可學,無處不可學。士、農、工、商各安其業(yè),皆可隨分修持凈土。又于人事善利,群眾公益,一切功德,悉應盡力集積,以為生西資糧,何可云拋棄耶!
問:前云修凈業(yè)者不應排斥教理、拋棄世緣,未審出何經論?
答:經論廣明,未能具陳,今略舉之。
《觀無量壽佛經》云:“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yǎng)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yè);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fā)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凈業(yè),乃是過去、未來、現(xiàn)在三世諸佛凈業(yè)正因。”
《無量壽經》云:“發(fā)菩提心,修諸功德。植諸德本,至心回向。歡喜信樂,修菩薩行。”
《大寶積經·發(fā)勝志樂會》云:佛告彌勒菩薩言:“菩薩發(fā)十種心:一者,于諸眾生,起于大慈,無損害心;二者,于諸眾生,起于大悲,無逼惱心;三者,于佛正法,不惜身命,樂守護心;四者,于一切法,發(fā)生勝忍,無執(zhí)著心;五者,不貪利養(yǎng)、恭敬、尊重,凈意樂心;六者,求佛種智,于一切時,無忘失心;七者,于諸眾生,尊重恭敬,無下劣心;八者,不著世論,于菩提分,生決定心;九者,種諸善根,無有雜染,清凈之心;十者,于諸如來,舍離諸相,起隨念心。若人于此十種心中,隨成一心,樂欲往生極樂世界,若不得生,無有是處。”
問:菩薩應常處娑婆,代諸眾生受苦。何故求生西方?
答:靈芝疏主初出家時,亦嘗堅持此見,輕謗凈業(yè)。后遭重病,色力痿羸,神識迷茫,莫知趣向。既而病瘥,頓覺前非,悲泣感傷,深自克責。以初心菩薩未得無生法忍,志雖洪大,力不堪任也!洞笾嵌日摗吩疲“具縛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惡世,救苦眾生,無有是處。譬如嬰兒不得離母,又如弱羽只可傳枝(8)。未證無生法忍者,要須常不離佛也。”
問:法相宗學者,欲見彌勒菩薩,必須求生兜率耶?
答:不盡然也。彌勒菩薩乃法身大士,塵塵剎剎,同時等遍。兜率內院有彌勒,極樂世界亦有彌勒。故法相宗學者不妨求生西方。且生西方已,并見彌陀及諸大菩薩,豈不更勝?
《華嚴經·普賢行愿品》云:“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
又《阿彌陀經》云:“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shù)甚多,非是算數(shù)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眾生聞者,應當發(fā)愿,愿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據(jù)上所引經文,求生西方,最為殊勝也。故慈恩教主窺基大師(9),曾撰《阿彌陀經通贊》三卷,及《疏》一卷,普勸眾生同歸極樂。遺范具在,的可依承。
問:兜率近而易生,極樂遠過十萬億佛土,若欲往生,不綦(10)難歟?
答:《華嚴經·普賢行愿品》云:“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靈芝《彌陀義疏》云:“十萬億佛土,凡情疑遠,彈指可到。十方凈穢同一心故,心念迅速不思議故。”由是觀之,無足慮也。
問:聞密宗學者云:“若唯修凈土法門,念念求生西方,即漸漸減短壽命,終致夭亡。故修凈業(yè)者,必須兼學密宗長壽法,相輔而行,乃可無慮。”其說確乎?
答:自古以來,專修凈土之人,多享大年,且有因念佛而延壽者。前說似難信也。又既已發(fā)心求生西方,即不須顧慮今生壽命長短,若顧慮者必難往生。人世長壽不過百年,西方則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智者權衡其間,當知所輕重矣。
問:有謂彌陀法門,專屬送死之教;若藥師法門,生能消災延壽,死則往生東方凈剎,豈不更善?
答:彌陀法門,于現(xiàn)生何嘗無有利益?具如經論廣明。今且述余所親聞事實四則證之,以息其疑:
一、瞽目重明。嘉興范古農友人戴君,曾卒業(yè)于上海南洋中學,忽爾雙目失明,憂郁不樂。古農乃勸彼念阿彌陀佛,并介紹居住平湖報本寺,日夜一心專念。如是年余,雙目重明如故。此事古農為余言者。
二、沉疴頓愈。海鹽徐蔚如,旅居京師,屢患痔疾,經久不愈。曾因事遠出,乘人力車,磨擦顛簸,歸寓之后,痔乃大發(fā),痛徹心髓,經七晝夜不能睡眠,病已垂危。因憶《華嚴·十回向品》代眾生受苦文,依之發(fā)愿,后即一心專念阿彌陀佛,不久遂能安眠,醒后痔疾頓愈。迄今已十數(shù)年,未曾再發(fā)。此事蔚如嘗與印光法師言之。余復致書詢問,彼言確有其事也。
三、冤鬼不侵。四川釋顯真,又字西歸。在家時歷任縣長,殺戮土匪甚多。出家不久,即住寧波慈溪五磊寺,每夜夢見土匪多人,血肉狼藉,兇暴憤怒,執(zhí)持槍械,向其索命。遂大恐懼,發(fā)勇猛心,專念阿彌陀佛,日夜不息,乃至夢中亦能持念。夢見土匪,即念佛號以勸化之。自是夢中土匪漸能和馴。數(shù)月以后,不復見矣。余與顯真同住最久,嘗為余言其往事,且嘆念佛功德之不可思議也。
四、危難得免。溫州吳璧華,勤修凈業(yè),行住坐臥,恒念彌陀圣號。十一年壬戌七月下旬,溫州颶風暴雨,墻屋倒壞者甚多。是夜璧華適臥墻側,默念佛號而眠。夜半,墻忽傾圮,磚礫泥土墜落遍身,家人疑已壓斃,相率奮力除去磚土,見璧華安然無恙,猶念佛號不輟。察其顏面,以至肢體,未有毫發(fā)損傷,乃大驚嘆,共感佛恩。其時余居溫州慶福寺,風災翌日,璧華親至寺中向余言之。璧華早歲奔走革命,后信佛法,于北京、溫州、杭州及東北各省,盡力弘揚佛化,并主辦賑濟慈善諸事。臨終之際,持念佛號,諸根悅豫,正念分明。及大殮時,頂門猶溫。往生極樂,可無疑矣。
(1) 本文作于1935年3月(乙亥二月),其時弘一法師居廈門禾山萬壽巖,校讀靈芝元照律師所著《阿彌陀經義疏》。萬壽巖住持本妙法師,請他宣講《阿彌陀經》。弘一法師因據(jù)《義疏》,隨力敷講,并撰《義疏擷錄》。開講期間,又撰本文,采用問答形式,闡揚凈土法門,剖析甚詳,亦可見師皈心凈土之懇摯。
(2) 每設問答:經常采取問答的文體。
(3) 詿亂:造成混亂。詿(guà):過誤。
(4) 萬壽講次:在萬壽巖講經期間。次:期間。
(5) 靈芝:北宋律宗高僧元照,晚年主杭州靈芝寺三十年,世稱靈芝尊者。早年輕視凈土法門,后遭重病,閱智者大師《凈土十疑論》,始歸心凈土法門。并依善導之說,一意專持阿彌陀佛名號,發(fā)愿領眾同修念佛。常言:“生弘律范,死歸安養(yǎng)。平生所得,唯二法門。”著有《觀無量壽佛經義疏》、《阿彌陀經義疏》等。
(6) 《義疏》:即《阿彌陀經義疏》。
(7) 持名:以專心持念阿彌陀佛名號為修持方式。
(8) 弱羽:指幼鳥羽翼未成。傳枝:從一根樹枝移到另一根相鄰的樹枝。
(9) 窺基:玄奘弟子,法相宗初祖。因常住大慈恩寺,世稱慈恩大師。其凈土著述有《阿彌陀經疏》1卷、《阿彌陀經通贊疏》3卷等。
(10) 綦(qí):極。
- 上一篇:怎么如法分配每天念佛和看經的時間
- 下一篇:學佛了以后,就總想用佛法來指導自己的生活
- 持大悲咒有何禁忌?
- 精進念佛后家庭和事業(yè)為何會出現(xiàn)很多逆緣?
- 玄若法師答:為什么夜里持大悲咒會害怕?
- 元音老人:成佛的訣竅
- 楞嚴經大致是在說什么?如何修楞嚴法門?
- 不孝有三是哪三個?不孝有三的含義是什么?
- 大悲咒問答
- 印光大師問答
- 佛咒問答
- 在夫妻臥室睡著后念佛,有罪嗎?
- 大安法師:家中佛堂的佛像應如何擺放?
- 在家居士能看楞嚴經或法華經嗎?晚上能念地藏經嗎?
- 地藏經問答
- 妙量法師答:大悲咒當手機鈴聲如法嗎?
- 心經問答
- 大安法師問答
- 心里整天默誦楞嚴咒,方式對不對?
- 楞嚴咒問答
- 帕奧禪師答:天生有陰陽眼的人是否前生曾修行禪法?
- 南懷瑾問答
- 明一法師答:晚上能不能上香?為什么拜佛會哭?這是流淚佛?
- 星云大師問答
- 誦一部地藏經能一起回向給在世去世的親人嗎?
- 念佛后,孩子的成績反而下降,是怎么回事?
- 金剛經問答
- 舊財神像可以隨便丟掉嗎?該怎么處理?
- 養(yǎng)純白的貓是不是不吉祥?
- 佛前供水時需要打開供水杯的蓋子嗎?
- 因果問答
- 念佛問答
- 念大悲咒后感到胸中一朵蓮花盛開,這種感應好嗎?
- 阿彌陀佛像可以佩戴嗎?有什么禁忌和需要注意的嗎?
- 星云法師答:運氣不好時如何轉運?
- 良因法師答:散念《心經》將近一年,改念《地藏經》可以嗎?
- 念完阿彌陀佛圣號后,是否需要回向?
- 怎么判斷人死后是否去了西方?去極樂世界有何標準?
- 印光大師:如何得金剛經的真實利益?
- 給老父母、丈夫等念《金剛經》、《心經》、往生咒可以嗎?
- 大安法師答:家中爬蟲成災怎么辦?
- 元音老人答:《金剛經》說:‘無人相,無我相’。誰說誰聞?
- 回向給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什么意思?
- 念誦觀世音菩薩圣號時如何觀想?用觀想菩薩形象嗎?
- 佛教為什么有這么多法門,有區(qū)別嗎?
- 看恐怖電影時,明知所演皆是幻相,為何還是恐懼?
- “上報四重恩”的“重”怎么讀?
- 違五戒不殺生的愿,是不是破了不殺戒、不妄語二戒?
- 安樂八法的正命跟八正道的正命,是不一樣的嗎?
- 信愿念佛是專修,怎樣持咒念經?
- 來生生到佛前是什么意思?
- 戒體是不持續(xù)的嗎?
- 如果一切法由心想生,那外境也是自己的心想出的嗎?
- 念佛號有沒有方向?
- 菩薩戒從善知識獲得,需要反復在佛像前自受嗎?為什么?
- 佛教的正命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
- 念佛修行到什么程度才可以往生?往生的條件是什么?
- 往生西方必須要一心不亂,發(fā)菩提心才能往生嗎?
- 如何看待善知識,要如何依止世間的善知識?
- 往生一定要培植甚深的善根、積累廣大的福德嗎?
- 學佛人可以化妝嗎,學佛后化妝打扮是否如法?
- 發(fā)不起度眾生的菩提心,只想先往生,這樣能往生嗎?
- 佛菩薩圣誕時,在家供佛需像寺院一樣按儀軌做嗎?
- 何者是“心”?是六識嗎?如何定義、理解和界定?
- 在特殊佛教日做供養(yǎng),功德有差別嗎?
- 為什么拋妻棄子的男人不遭報應,反而過得很好?
- 可以重復受戒嗎?
- 學佛學偏了,是因為沒有真的深信嗎?
- 受五戒后犯了不飲酒戒和不邪淫戒,該怎么辦?
- 什么是“仰信” 、“通身靠倒”、 “作得生想”,如何運用到念佛中?
- 如何可以讓愿力大過業(yè)力?
- 在家居士是可以自己審罪還是該請師父?
- 為什么度他人容易,度自己的家人卻很難?
- 小孩念佛怎樣回向?要回向嗎?
- 怎樣讓年輕人接受并歡喜聽經聞法?
- 寺院為犯煞星順星是否如法?佛弟子能否順星?
- 為什么一念經就有很多妄想,如何對治?
- 念經過程中,可不可以有法喜?
- 為什么要知母、念恩、報恩,對眾生有意義嗎?
- 親人去世后,皈依證怎么處理?
- 遇到假和尚化緣該怎么辦?
- 幻化出來的眾生有貪愛嗎?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