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思想 >

禪是什么學問

  1、禪是生命之學

  何以見得禪是生命之學?因為人生最大的問題,是生死苦樂的問題:生不曉得從什么地方來?死后也不知道究竟到哪個地方去?苦樂完全不能自主。今天你的環(huán)境好一點,上司、朋友、同事都歌頌你很了不起、很偉大、很受尊敬,你感覺食欲大開,萬有引力對你好像減輕了作用,飄飄然要飛起來了似地;假如有個人罵你,說你不是人,修養(yǎng)不夠、品德不好、工作不認真、不能構成工作需要、是個多余的人,就感覺地心引力對你加倍,心情沉重,食欲沒有了,胃口也倒了,覺也睡不著,走路好像兩條腿特別重,生死苦樂何嘗操縱在你自己手里?

  禪,就是要了解生從何處來?死往何處去?要發(fā)掘出生命的基因,永恒不變的那個因素是什么?要把捉到自己生命的永恒相,要發(fā)掘出來自己原本的心,最初是個什么形態(tài)?要求證出何以光明解脫佛祖煩惱愚昧的眾生是平等的?如何是自他不二?我和你明明是兩個人,我要掏你口袋的錢,你會向派出所報案,為何稱為自他不二?這些都是生命的問題,生命本質的問題。

  2、禪是窮理盡性之學

  什么是窮理盡性?世界上所有的哲學家都自命為真理大師,說他發(fā)掘了真理;有的說是心,有的說是物,有的說是一元,有的說是二元,有的說宇宙是原子堆積的,有的說宇宙是四大組合的。每一家都從本體論,說宇宙是什么?然后說宇宙論,宇宙的法則、規(guī)律是什么?然后說認識論,用什么方法才能正確的認識真理呢?用思想方法;然后就是人生論、人生觀,而且每個派系都有一套。難道真理果真有這么多嗎?只有悟禪的人,才能肯決這些都不是真理,這些只是真理的表象、局部,都只是真理之海的一個泡沫,并不等于真理。

  真實的都是原本的,原本既沒有銀河系,當然也沒有地球,道理從哪里來呢?道理從人來,沒有人哪里有什么道理啊!人從哪里來呢?說法很多,這里姑且不論?偠灾,禪學不是哲學家講的哲學,也不止于科學家講的科學,而是說科學從哪里來?哲學從哪里來?一切理、一切事的源頭是什么?要直溯到一切理、一切事的根源,找到根源以后,就是真理之王,就是法王,也就是見性成佛。說來很容易,做起來是要下一番功夫的。

  3、禪是宗教的靈魂,文學藝術的生命

  禪是宗教的靈魂,文學和藝術的生命。這話怎么講?如果沒有禪,自己和信仰的教主便成為對立,我崇拜你,你很偉大,我很渺小,請你救我,一定是如此。真理是絕對的,當它變成兩個的時候,已經不是真理了。如果宗教沒有禪的精神,宗教只是形式、是崇拜偶像、是迷信的;而禪盡管它是宗教的,它卻是宗教的靈魂。布大說佛法的運轉,有三個時期:第一是正法時期五百年,這五百年沒有偶像。當初大家紀念布大,只擺一個獅子座空著,說是佛的位置;拿菩提樹枝插在旁邊,紀念布大成道在菩提樹下,并沒有什么偶像。第二是像法時期一千年,大家思念佛,就用泥塑、木雕、金裝、銅鑄做個佛像。第三是末法時期,時間較長,有一萬年,這一萬年以后呢?連佛的名字也聽不到了,當然就沒有佛法了。

  何以如此?因為眾生的心是在沉溺、墮落、懸浮,并沒有升華,不可能越來越凈化,但是人定可以勝天,這也許是各位成立禪學會的目的吧!

  宗教若是沒有禪,宗教只是個偶像,沒有靈魂,是迷信的,是被崇拜的。而藝術、文學沒有禪,便只是一個軀殼,只是線條、顏色的組合,只是個觀念游戲罷了。中國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極高明而又道中庸,但是到了宋、明都已經衰退。而中國文化、文學、藝術光芒萬丈的時候是唐、宋時期;尤其是唐朝,何以光芒萬丈?由于它注入禪的思想,注入了禪的精神!

  我們可以說,從宋到明的儒家大學者,沒有一個沒有參過禪,沒有一個不會打坐。我們也知道,如果沒有王陽明,儒家精神到明朝就已經中斷、沒落了。王陽明在龍場悟道,有很多人說王陽明不是禪,那是從表象看他不是禪;但是想一想,自從孔、孟以后的程、朱、陸、王,除了王陽明以外,誰曾悟過道呀?只有王陽明悟過道,悟了個什么道呢?你打死他,他也說不出來。王陽明是參禪的,他把‘致良知’拿來做為參話頭的主題,取代話頭,用‘知行合一’來解釋、取代解行相應。所謂解行相應:佛法講究你理解多少,就做多少,要求實行,并不專求理解;理解很重要,因為不理解就無從實行,實行也不正確,但是你光理解不實行,理解就沒有價值、沒有作用了。

  以上是講禪對文化的價值。

  (三)禪學的指標──窮理、研幾

  禪既然是生命之學,一切理、一切事、一切眾生的根源,那么我們學禪有什么指標呢?我覺得有副對聯(lián)寫得很好,‘窮理于事物始生之處’──追究萬事萬物從哪里來,這非常契合學禪的旨趣。一切事、一切理從哪里發(fā)生的?而你若看到一切事、一切理的發(fā)生之處,你就揭開了宇宙的最大秘密,你就摸到了一切事、一切理的底牌,你就是個得勝者。‘研幾于心意初動之時’──你心意沒動,離開想念的時候,你的心是什么心態(tài)呢?這是很重要的。佛法非常重視恢復自己原本的心。本心,哲學家也非常重視,因為真理是原來如此的,只能發(fā)現(xiàn),不能創(chuàng)造。各位只聽說誰創(chuàng)造了電動車或機器人,聽說誰創(chuàng)造了真理沒有?真理不能創(chuàng)造,只能發(fā)現(xiàn)。因此,這副對聯(lián)對學禪的人來講,可以說是一個很好的指標。

  窮理于事物始生之處──一切事物從哪里開始發(fā)生的?研幾于心意初動之時──你心意剛要萌動以前是個什么樣子?一切想念從哪里來?你再進一層發(fā)掘就會發(fā)現(xiàn)生命的本來面目。所謂本來面目也就是生命的永恒相,把捉到生命的永恒相,就不再墮入輪回,就不會有無常,你就贏得了永恒。

  布大初轉法,看到眾生愚昧、執(zhí)著,布法,沒有辦法教導他們,只好對他們講‘苦、空、無常、無我’這四法印,說符合這四句話就是正法,否則就不是正法。

  所謂苦,人生就是苦。人生至少有八種苦:

  愛別離──恩愛的人要離開。

  怨憎會──討厭的人總在你面前晃。

  求不得──你要求什么東西不一定能求到,求到以后欲望又升高了,認為這個沒什么,和小孩子一樣,買個小汽車,玩了兩三天又要小飛機,把小汽車丟掉了,買了小飛機他就滿足了嗎?那絕對是靠不住的。所以求不得也是人的苦處。

  五陰熾盛──有病的人固然苦,沒有情侶也很苦,精神旺盛到睡不著覺,思惟旺盛到非常敏銳鋒利,體力旺盛到不打人、挨兩拳也很舒服;加上生、老、病、死,就是人生八苦。

  我們要想擺脫這些苦,就必須發(fā)掘出真我,使真實的自我抬頭,自然就恢復了原本的自在解脫。

  (四)學禪的寶典──金剛經、六祖壇經

  學禪有兩本最寶貴的典籍,要學禪你一定要把這兩本典籍,讀得滾瓜爛熟而且消化融通,一本是金剛經;金剛經的可貴是‘無住’兩字,佛法的三藏十二部歸納起來,就是‘以無住本,立一切法’。什么叫無住呢?就是不讓心停留在任何地方,不讓任何事物纏住了自己的心,若能把無住徹底了解、體會以后,對禪就不感覺陌生了。

  讀金剛經,不是每個字都要求解,依文解義不是受持金剛經的方法。真正受持金剛經,從頭到尾要讀誦出聲,聲音或大或小,但不能默念,要沐浴、更衣、漱口,最好是清晨,精神好時可以一口氣念三遍,念完了把經卷一合,看看自己的心態(tài)有什么覺受,不要向外看,向外找是外道,認為心外還有道理,這不是外道嗎?外道并不是個壞名詞,所謂外道只能說他認為心外還有道理可求。佛法講覺、講正受,都是注重心的覺受。你把念完經的覺受,感受得清清楚楚,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然后把它保持住,保持到什么時候?保持到趕都趕不走,然后把它忘掉,就成功了。

  各位不要忽略了最后一個‘忘’字,保任成功就忘──不覺得有這回事。你若不忘掉就是微細法執(zhí),就永遠只能停留在這個地方了。所以菩薩分十地,地就是境界。初地菩薩感覺到這個境界不錯,很高興,執(zhí)著這個境界,他就很難到二地了,也就是到此為止。若一念回心,不執(zhí)著,不把玩光景,然后他就登二地到三地,向上增進。所以受持金剛經不能執(zhí)著正受,而是要使金剛心抬頭作主。

  金剛心是刀槍不入、八風不動的,人若真正以金剛心抬頭做主的話,一切得失、毀譽、稱譏、利衰來了,根本不動搖,既不影響情緒、心理,也不影響生理,才是真正的自由人,若不然,盡管數(shù)十年寒暑很短,卻有很多人覺得很漫長、很真實,那么這個漫長的人生對你來說便形成一種懲罰;因為你既不安祥,也不自在。你去追求刺激,刺激過后更空虛;你去尋找歡樂,歡樂過后就是寂寞;你要制造高潮,縱然你制造成功,高潮過去就是低潮;你要想突出,恰巧你周圍是在出現(xiàn)缺陷,周圍要是沒有缺陷,你怎么能突出?所以追求相對的東西,都不永恒,也都不真實,只有絕對的自己的心,才是真正屬于自己。

  另一本是六祖壇經。我們看指月錄、五燈會元、禪語錄,一句也看不懂。‘什么是佛?’‘麻三斤。’‘什么是佛法?’‘庭前柏樹子。’什么意思啊?不懂!它從什么地方來的呢?從六祖壇經來的。六祖壇經那么好懂你都不去看,偏要去鉆那些不懂的。其實這些你看不懂的東西很淺,極淺!只要你入禪,你就會看得會心微笑。有的時候,你看得哈哈大笑,你看得很滑稽、很好笑、很親切,不會有什么枯燥、格格不入的感受。所以六祖壇經是五家七宗的根源。

  很多人看六祖壇經,說我會了,其實只是會講故事而已。六祖如何出家,神秀說什么,六祖又說什么,講得好像都沒有遺漏嘛!但是你若問他一句‘什么是煩惱即菩提?’他卻答不出來;這在經上明明講‘前念著相即煩惱,后念離相即菩提’啊!六祖說‘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只要用這個心,就直截了當?shù)某煞鹆素M不太好!請問這是個什么心呀?他也答不出來。你要他背,他也的確會背,但為什么答不出來?經上明明寫的有‘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你只要將你那個原本清凈的心找出,恢復你那個原本清凈的心,就直截了當?shù)爻煞鹆恕?/p>

  為什么那么淺、那么近,他沒有發(fā)覺?而且會背,卻不會答;你問他下句,他不會用上句來答你。這就是障!什么叫做‘障’?業(yè)障。業(yè)障并不是罪大惡極,業(yè)障是業(yè)務所形成的慣性。我們從生到現(xiàn)在,生活的習慣、意識的習慣形成慣性,也就是物理學所說的惰性,很難改變。所以他不適應新的見解、新的精神和新的理性。

  讀六祖壇經不但要會背,而且要一句一句的把它消化,有一句不明白的就要問,一定要徹底明白。等到你把六祖壇經都明白的時候,你就發(fā)現(xiàn)所有的五燈會元、碧巖集、祖堂錄……都是幼稚園的教材,都沒什么難懂。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