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曹洞宗在湖南的發(fā)展(一)
湖南省社會科學(xué)院哲學(xué)所 徐孫銘
內(nèi)容提要:湖南禪宗到宋代以臨濟宗為代表,達到鼎盛,元以后日漸衰落。明中葉以后,湖南禪宗有所復(fù)興,臨濟宗與曹洞宗紛紛在湖南建立道場,有影響的高僧不少。曹洞宗云門系不論是實修實證、鍛煉弟子,還是著書立說,以及弟子法嗣數(shù)量,都不遜于臨濟宗。其主要特點:與明末遺民關(guān)系密切;著述多,文化品位高;江湖禪宗網(wǎng)絡(luò)重顯勃勃生機。
關(guān)鍵詞:明清佛教 曹洞宗 云門系
筆者此前主編有《湖南佛教史》,對湖南佛教發(fā)展的脈絡(luò)進行了粗線條的梳理。由于資料缺乏和篇幅所限,明清時期的湖南佛教著筆不多。近幾年來,筆者繼續(xù)對湖南佛教史料加以收集、整理。由于佛教出版事業(yè)和電子佛典的繁榮,《嘉興藏》、《續(xù)藏經(jīng)》等典籍出版流通,資料不易訪求的情況有所改觀,對明清之際的湖南佛教資料有不少新的收獲,這就為進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方便。茲將明末清初曹洞宗在湖南的傳承及其重要人物對中國佛教的貢獻略述如下。
明中葉以后,曹洞宗在江南有中興之勢,其中突出的有,以湛然圓澄為代表的云門系、蘊空常忠(1514~1588)為代表的壽昌系、以元賢(1578~1657)為代表的鼓山系[①]。壽昌系、鼓山系在湖南的活動,史料不多,但云門系在湖南十分活躍,對湖南佛教多有貢獻。
(一)曹洞宗少林系在湘的弘化
1、無學(xué)幻開山荊紫峰
常潤(1514~1585),字大千,號幻休。少時習(xí)儒,后在伏牛山坦然和尚門下出家。受具后,到少林寺禮小山宗書,苦修三載,得小山宗書傳法,為曹洞宗第二十五世。萬歷二年(1574),奉勅主法少林寺,力弘曹洞宗風(fēng),聲名大振,傳其法席者百余人,突出的有無言正道、洪斷諸緣、慈舟方念、敬堂法忠等人。在湖南弘化的主要是敬堂法忠與慈舟方念的傳人。
敬堂法忠(1541~1620),歙縣(今屬安徽省)人。十九歲游錢塘靈隱寺,遇云水僧大機而出家,執(zhí)侍三年。行腳到少林,依大千常潤禪師,扣單傳之旨。為曹洞宗第二十六世。又到長安謁遍融月心,到五臺山參謁憨山、妙峰,一見相契。萬歷壬午年(1582),助妙峰開叢林。后來,上江西廬山,愛其幽勝,誅茅于講經(jīng)臺,居三載,又在五老峰匿彩四年。后居匡山絕頂仰天坪,衲子漸集。法忠曾手植松十余萬株,冀成叢林。法忠寂于萬歷庚申(1620)日,壽八十,臘六十,筑塔于桃花峰下,憨山撰塔銘。敬堂法忠的弟子無學(xué)禪師在湖南影響較大。
無學(xué)幻(?1591~1643),安徽歙人,在云巖閱《華嚴(yán)合論》有省,棄家至廬山,依敬堂披緇。無學(xué)受具后參訪諸方,在浙江紹興,見湛然澄心,心心印合。又謁雪嶠、谷泉。既得法要,決志自了,不隨眾起倒,于是攜一瓢至南岳,徒侶云集。又往西到湘鄉(xiāng)荊紫峰,縛茅以居,署其庵曰“單丁”。破衲晏坐六年,四方奔走,于是演法授戒。據(jù)《(同治)湘鄉(xiāng)縣志》記載,荊紫峰后來成為湖南最著名的戒壇,可能與三昧寂光以及見月讀體在湖南的影響有關(guān)。無學(xué)又到湖南南部九嶷山,劉侍御興建寺庵,請無學(xué)住持。無學(xué)在九嶷山閉門獨處,從者麕至。湘人士苦迎出山,無學(xué)示偈云:“世亂懶出山,病多難開口。閑坐深澗中,高拱兩只手”。不久,到常寧縣,訪阿育王塔,瑤民多信仰。明崇楨癸未(1643)夏天,回到荊紫峰。這年冬天,張獻忠攻陷長沙,無學(xué)浩嘆:“際此劫火焚如,正吾橫提獨步時耳”?谡假试:“五十三年獨養(yǎng)機,與人同宿不相知。者番獨自出山去,鳥道音書寄與誰!”端坐而寂[②]。
《正源略集》將無學(xué)禪師列在“附諸尊宿”中,也就是“法嗣未詳”的意思!缎吕m(xù)高僧傳》中無學(xué)幻禪師傳記載有“棄家至廬山,依敬堂披緇”之句,《衡州紫云峰佛國禪寺通志》之《浮木和尚傳》中有“康熙丙午(1666),告同門,往匡廬仰天坪,重修敬堂和尚窣堵(敬堂乃無學(xué)落發(fā)師)”之句,《禪宗宗派源流》附表I《中國禪宗宗派傳承圖》法忠法嗣列三人:能幻、能撐、能握,無學(xué)當(dāng)是名列第一的能幻。可見無學(xué)禪師確實是曹洞宗常潤的法孫、敬堂法忠的弟子。
無學(xué)法嗣資料不多,僅見于見月律師《一夢漫言》!兑粔袈浴坊貞浶心_至湖南寶慶府報恩寺,結(jié)識一位可度法師,是無學(xué)的弟子:“有堂主(主持講堂事務(wù))可度師,是南岳荊紫峰無學(xué)大師的傳法弟子,生性醇厚好學(xué),和我心志相投,彼此互相敬重。”參學(xué)者見諸記載的有浮木和尚和凈訥禪師以及萬仞凈壁禪師。
無學(xué)幻開創(chuàng)的荊紫峰道場后為佛慧寺。無學(xué)之后,瑞白明雪的弟子萬仞凈壁住持荊紫峰。萬仞凈壁(1617~1652),湖南湘鄉(xiāng)譚氏子,父母早逝,十五出家,十七參荊紫無學(xué)幻。掩關(guān),不用床榻,每夜站立修定,通霄達旦。一天,修定間,偶然覺得有如震雷從頂劈下,疑情頓時冰釋。于是出關(guān),受具足戒。崇禎庚辰(1640),參瑞白明雪于百丈,充園頭,第二年,獲瑞白明雪付法。荊紫峰道場因火災(zāi)化為灰燼,萬仞凈壁肩負(fù)住持,恢復(fù)叢林舊觀。順治壬辰(1652)春,萬仞凈壁染痘疹往生,年僅三十六。萬仞凈壁傳湘翁智潭、雪逵智照,再傳哲林吉、紫琈德(王+巨)、雪巖德睿、鐵庵德清;紫琈德(王+巨)傳憨如行秀,憨如行秀傳得一福善,善傳廣仁祥能,廣仁祥能傳中誠澄智[③]。
常潤禪師另一弟子慈舟方念及其弟子湛然圓澄法門興盛,形成曹洞宗云門派。
湛然圓澄(1561~1626),二十歲出家為僧,受戒后往參隱峰禪師,以“誰”字為話頭,連續(xù)三晝夜,初有省。繼而苦參三載,看千峰和尚“舉一不舉二”話頭,得徹悟。萬歷十九年(1591)謁慈舟方念禪師,得印可,授以曹洞宗第二十七世法券。后開法于會稽廣孝寺、徑山萬壽禪寺、嘉興福城東塔寺。萬歷四十二年(1614)以后的三十余年,弘揚曹洞宗風(fēng),提倡“一心法門”,主張以心統(tǒng)攝融會禪教凈律,認(rèn)為念佛是念此心,看教系辨此心,持咒則護此心,參禪乃參此心。此心即定、慧,非心外別有定慧。湛然圓澄著述宏富,有《宗門或問》、《慨古錄》、《法華意語》、《楞嚴(yán)臆說》各一卷,《金剛?cè)两?jīng)注解》四卷、《涅槃會疏》三卷和《湛然圓澄禪師語錄》八卷。湛然圓澄修持嚴(yán)謹(jǐn),法門深邃,法筵盛開,聽眾常盈數(shù)千,得其精髓者有近百人。湛然圓澄門下弟子弘化于浙江與江西,尤以瑞白明雪、石雨明方、三宜明盂影響為大。
曹洞宗云門系傳承用的是 “賈菩薩宗”的法派偈:
廣從妙普,洪勝禧昌。繼祖續(xù)宗,慧鎮(zhèn)維方。
圓明凈智,德行福祥。澄清覺海,了悟真常。
圓澄續(xù)演五十六字:
識心達本,大道斯彰。能仁正演,古洞源長。果因融徹,顯密均揚。法云等潤。靈樹舒芳;蹮袅家,遍照慈光。應(yīng)化乘運,祖印元綱?锓鲛仁,傳永彌昌。
湛然圓澄本人是“圓明凈智,德行福祥”之“圓”字,其法嗣依次傳承。明末清初到湖南弘化的是湛然圓澄的徒孫一輩——“凈”字輩以后的僧人。
瑞白明雪(1583~1641),在安徽九華山聚龍庵出家,受具于云棲寺。十八歲,登會稽云門山顯圣寺,參圓澄禪師,屢經(jīng)勘驗,復(fù)于聞鐘聲中大悟,得印可,為曹洞宗第二十八世。湛然圓澄圓寂后,明雪繼主顯圣寺法席。不久,改主湖州弁山寺。又遷虔州(今江西省贛州市)崆峒寺,后入主洪州百丈山百丈寺(今屬江西省奉新縣境),大唱曹洞宗門,整肅寺規(guī),率眾實踐懷海禪師倡導(dǎo)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家風(fēng),祖庭面貌為之一振,有“大智(懷海)再來”之譽。明崇禎十四年(1641)三月,在百丈寺內(nèi)圓寂。瑞白明雪禪師門下法嗣弟子多達36人。其中元潔凈瑩、石仞凈壁、且拙凈訥、石澗凈泐、西山邃谷凈源,均在湖南弘化。
2、且拙凈訥唱道常寧大義山
凈訥(?~1670),字且拙,湖南安仁王氏子。童真入道,初參湘鄉(xiāng)荊紫峰無學(xué),次參浙江弁山瑞白明雪,受瑞白付囑。崇禎年間,回到湖南,到湘南常寧縣西南探幽訪勝,選中乳峰,誅茅結(jié)舍,梵修其中。三年后,衲子智寧請凈訥住到常寧縣東煙竹湖。常寧縣東有大義山,峰巒疊嶂,山高林密,方圓五十平方公里,山腰有至圣寺,為唐朝古剎。順治三年(1646)凈訥重修至圣寺,在這里弘化,宗風(fēng)大振,參謁者云集。至圣寺后來發(fā)展為湘南最大的叢林?滴醺(1670)凈訥受弁山請,赴浙江弁山主持法席,集徒眾作無遮佛會,七日法會圓滿,端坐而逝。
且拙凈訥在湖南影響很大,常寧有詩僧啟明,因仰慕大義山僧且拙凈訥,自號續(xù)拙。
凈訥的弟子智纘,號緒庵,明季進士,逃禪,常主法座,宗旨洞徹,多與酬唱,年九十余歸寂,著有文集若干卷[④]。據(jù)《禪宗宗派源流》附錄I“中國禪宗宗派傳承圖”,凈訥有徒名洞初度,依次傳有四代:洞初度――自明衍――惺學(xué)敏――埜曇徹。
- 南禪七日(1)
- 心能轉(zhuǎn)物,即同如來--南懷瑾先生稀有開示之三
- 景德傳燈錄 第一卷
- 五燈會元 第一卷
- 授菩薩戒儀軌(一)
- 南禪七日(2)
- 碧巖錄 第一卷
- 南禪七日(4)
- 南禪七日(3)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上)
- 指月錄目錄
- 南禪七日(5)
- 指月錄卷之一
- 南禪七日(6)
- 南禪七日(21)
- 南禪七日(7)
- 南禪七日(9)
- 宗鏡錄(1-4)
- 南禪七日(8)
- 南禪七日(10)
- 禪關(guān)策進(上)
- 南禪七日(11)
- 南禪七日(12)
- 南禪七日(13)
- 南禪七日(14)
- 南禪七日(19)
- 南禪七日(20)
- 南禪七日(16)
- 南禪七日(18)
- 南禪七日(17)
- 南禪七日(15)
- 《星云大師講演集》-佛教的政治觀
- 五燈會元 第二卷
- 五燈會元 二十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三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二卷
- 指月錄卷之二
- 《星云大師講演集》-從心的動態(tài)到心的靜態(tài)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下)
- 宏智禪師廣錄(卷九)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dāng)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dāng)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zhuǎn)彎,時而放平
- 學(xué)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xué)到無學(xué)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