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心

  大悲心

  悲,是哀傷的意思,包括了惻愴與悲憫的心懷;教下言悲,是指對世俗眾諸有情,見其哀苦和憂傷,生出測愴悲憫之心,而發(fā)心予以利樂;所以,智度論中說:

  「夫言悲者,意有饒益,善順物情。」

  悲,在佛陀的經(jīng)論中有很多的解脫,如地持經(jīng)說:「哀傷是悲」。涅槃經(jīng)說:「惻愴是悲」。依其功能,智度論說:「悲名愍念眾生受五道中種種身苦心苦。」又說:「為除眾生惱覺故!涅槃經(jīng)說:「悲止瞋!褂终f:「悲止害覺」;地持經(jīng)說:「悲能拔苦」。梵語中說悲,叫做「跛里泥 」其意是「悲愴他人之苦,而生救濟之心!钩蓪嵳撜f:「觀眾生苦,憐愍心生,便與深樂。」像地藏王菩薩,觀世音菩薩等,便是如此大悲心愿的菩薩。

  悲心,乃四無量心之一,因為悲心在菩薩的愿力中是無量的,地持經(jīng)說:「一切無量,名為大悲!挂簿褪钦f大悲心本具無量;俱舍論說:「言無量者,無量有情為所緣故;別無量福故,感無量果故!瓜竦夭赝跗兴_:「地獄不空,不成正覺!瓜裼^世音菩薩:「千處祈定千處應(yīng),苦海常作渡人舟!」前者樂居地獄,

  哀愍二字,在教下的解說中:「哀者悲哀,愍者憐愍,見人苦而起之慈悲情也!」事實上「大悲心」即是哀愍之心,舉凡佛菩薩盡皆具有此心;因佛菩薩的本愿,是以大悲為基礎(chǔ),華嚴(yán)經(jīng)普賢行愿品中說:「因于眾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惯@可后者常住娑婆;試想,業(yè)海茫茫,眾生無邊,何時才能度脫?這種悲愿無量的大菩薩,甘愿舍棄佛位,常淪一菩薩闡提,莫說是人天所不能及,縱二乘五果中人,亦不肯行道于「闡提」世界中!所以,地持經(jīng)中說:「如能成就如是功德,即哀愍菩薩」!見于四無量心分別「慈、悲、喜、舍」,究竟其目的,無不是拔眾生苦與眾生樂;因此,肯定地說,四無量心盡都是大悲心。

  佛教中說大悲心,不同于世俗的或者是他教的,因為佛教的大悲心精神,不單指「人」類,擴而至一切的眾生;所謂「同體悲」的表現(xiàn),便是這種擴大一切眾生的胸懷,其愿力,其深度,其作為,盡皆以「無量」為最終目的;像佛菩薩的本愿:

  「眾生無邊誓愿度!」

  如此的希望,如此的精神,如此的理想,除了具有佛菩薩大悲的心愿;有誰能弘立如此誓愿?有誰敢做如此的誓愿?要知道,無邊的眾生,啟目豎耳,何處沒有哀苦悲愴的生命?如果欲立愿去度脫他(它、它)們,豈是凡夫俗子可愿承擔(dān)的事業(yè)?縱然是佛陀座下的弟子,如果沒有具備大悲的心愿與精神(愿力),同樣是不能成辦的!

  不過,說到佛弟子與大悲心,無論是于情于理于法(佛法),似乎是一種不可分割的事實;有鑒于佛弟子是為「學(xué)佛」而皈投佛陀的座下,深知佛陀之教,本以「大悲」為中心思想,其目的就是「拔眾生苦,予眾生樂」;既然是學(xué)佛之教,

  便該學(xué)佛之言,學(xué)佛之行,才算學(xué)佛之教;基于這種道理,學(xué)佛弟子與大悲心,必然是與皈依而應(yīng)該同時生起的,除非根本就無心于佛陀的言行,自然也就無心于佛陀之教了;如此的人,便不算是佛陀的弟子!

  時下教界,學(xué)佛弟子,皈依立愿之時,四弘誓愿,承先啟后,不曾有所改變;但是,有幾許是在學(xué)佛之行,而虔誠不易的稟承佛陀之教?當(dāng)然,會有人說:「時正末法,必然現(xiàn)象」;或者是說:「世風(fēng)日下,人心不古」!如果,這些話是出自教外人士,可以稱之為同情的說法:倘使是出自教內(nèi)人士,則未免太消極了,幾乎是一種失去立場,不負(fù)責(zé)任的說詞,甚至可以貶之為魔說!

  眾所周知,學(xué)佛是一種自動自發(fā)的行為,從來無人勉強;成佛是個人學(xué)佛的功德,更無人分羹些許;何況學(xué)行佛菩薩的課題,本來就是以「大悲心」為基礎(chǔ)!舍此,遑論濟世救人,拔苦予樂?您說是么?!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