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若經(jīng)要解——六波羅蜜

般若經(jīng)要解——六波羅蜜

  本單元要談的是波羅蜜行,但還是以六波羅蜜為基礎。

  其實波羅蜜除了六波羅蜜、十波羅蜜之外,還有九十波羅蜜,甚至還有無量波羅蜜。當然,能把握六波羅蜜作為基礎,再擴大到九十波羅蜜,那么波羅蜜方法的說明差不多就夠了,在這里暫不介紹十波羅蜜、九十波羅蜜,因為諸波羅蜜是以六波羅蜜為基礎,只談六波羅蜜,所有的波羅蜜方法就都可以了解。

  六波羅蜜須分兩部份來說:一個是六波羅蜜的行法,是修行的方法;一個是談六波羅蜜的對治方法。我們先談前者:大家都知道六波羅蜜談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禪定、般若,在前面介紹六波羅蜜時已說了一些初步的概念,這里要進一步談修行的方法。

  六波羅蜜的第一個是“布施波羅蜜”,通常以普遍的、普及性的、無差別的心去行施就稱作布施,它是沒有選擇也沒有分別的,如果還有選擇、分別,就算有施的行為也不能視為布施,因為那只是依于自己的喜好而行為罷了!如果依布施波羅蜜的行法來看,講的是資生、法慧以及無畏施,其實,這三大條件只有兩種修行的方法,一是資財方面的,一個是指法的部份。所謂“無畏”施,它只是一種行為必須具備的條件,或者是一種精神的力量,因此不能認為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三種修行的方法,如果把“無畏”也視為布施的方法,那究竟該怎樣施呢?可見,施只有兩種,一種是“資生施”,也就是涉及到滋養(yǎng)生命或色身;“法”施則是滋養(yǎng)法身,雖然兩者都屬資生,但一個是以資養(yǎng)色身而言,一個則是以法身為對象。

  對于尚未起信接受佛教信仰眾生,如果他們生活困難,無法維護自己的色身,我們?nèi)椭麄,是為資生施,那是專門針對色身的施;如果他本身已具備了生活、生存的條件,進而能接受法的培養(yǎng)與熏習,就可以對他們行“法”的布施,滋養(yǎng)他們的法身慧命;但通常滋養(yǎng)色身也好、滋養(yǎng)法身也好,以人來說,所做的都是有限的,而在菩薩行法里則說:“眾生有盡,我愿無窮”,表明了眾生再多,但是“愿”卻是無限的!菩薩行法就是告訴我們要以無畏的精神,去維護勤行于資生及法施的善行,因此,于布施而言,修行須以這種方式去實行才是!

  再談六波羅蜜的第二個“持戒波羅蜜”,它關系到不傷害別人,自己也不要受到傷害,這是修行最起碼的基本要件。第三個是“安忍波羅蜜”,告訴我們安忍之余還要能消化。第四個波羅蜜“精進波羅蜜”:是精進的方法,當然涉及到精進一定要依教如法,如果不好好實踐,也得不到饒益的。第五個是“禪定波羅蜜”,涉及的方法很多,不只是指散亂不散亂的問題!好比:三摩地、三摩缽提、四禪八定、九次第定,甚至禪那的修養(yǎng),這些都屬于禪定的范圍。再看第六個“慧波羅蜜”,慧的方法,是一般所指般若的方法,奠基于智的基礎上,運作世間的知識經(jīng)驗,再成為慧的力量。

  以上所說即是六波羅蜜修行的方法。那么六波羅蜜的對治方法又怎么說呢?佛法的重點不是要放在覺悟而不談對治的嗎?怎么這里又談對治的方法呢?首先要了解,在修行的過程中,雖建立六波羅蜜的知見,但難道從此就暢通無礙嗎?是否每個人想做就能做到?不盡然!所以,才說六波羅蜜的對治障礙法,告訴你遇到缺失該怎么去改變。雖然之前已提出很多道理方法,但針對目標,不外談的是對治的方法:

  第一個是行布施:針對人的過于吝嗇及貪心,布施是最好的修行下手處,其中有對治的意思。

  第二個是凈戒:大部份的人會說自己業(yè)障重,而業(yè)重習氣就重,習氣重欲望就重,因此要靠戒來幫助;如果一個人業(yè)太重,他特別強調(diào)怎樣莊嚴自己的戒行,這是針對問題的一種對治方法。

  第三個是安忍:安忍的目的是針對修行人的瞋恨心,也就是當憤怒業(yè)習顯現(xiàn)時,總要有方法去對治,教我們怎樣安于忍法,以化解憤怒、瞋恨的習氣,這就是忍波羅蜜的對治方法。

  第四個是精進:修行人通常會有“三天打漁,十天曬網(wǎng)”一曝十寒的弊病,說明了只要是人難免會懈怠、放逸,往往會推說:“唉,今天累了,明天再說吧!”但如果能提起正念:“人命無常,我又能把握多少?”也就不至于懈怠、放逸了,這是以精進的方法來對治懈怠、放逸。平常我在講道理的時候,特別強調(diào)“要把握每一個現(xiàn)在”,不要隨便說:“沒關系!明天再談!”就是因為很多人一輩子沒出息,敗在“明天再說!待會兒再說!”的心態(tài)上,因此,精進本身是針對懈怠、放逸的一種對治方法。

  第五個靜慮:談的是禪那,“禪那”針對什么來說?由于業(yè)的關系,有些人總是妄想雜念紛陳,容易造成散亂,這就需要以禪的方式去對治,比如:為什么要靜坐?為什么要運用思想、發(fā)揮智能?還不是因為人都會妄想雜念,那么是不是妄想雜念錯了呢?倒也不一定!因為如果能從妄想雜念中提起正念,去突破業(yè)習,散亂不但不存在,反而能從中得到利益,靠的就是禪那的力量,這就是一種對治。

  第六個談智能:很多人認為這是專門針對愚癡的人而說的,但依佛陀的法義不是講愚癡,而是講癡迷;因為以世俗人來看,有愚有癡,總把愚和癡并在一起,事實上佛陀認為眾生是“癡迷”的眾生,不是“愚癡”的人,因為真正愚癡的人就不可能有知識經(jīng)驗,也不可能有智能;大半癡迷的眾生,只是暫時迷失而已,仍有覺悟的時刻;所以,以智能或般若的方法來對治愚癡,也就是對治癡迷。

  其實用愚癡兩字,倒不是說就錯了,只是這“愚癡”兩字不符佛陀的旨意,佛陀談對治是因眾生“癡迷”,因為被迷惑,誠如世俗言──因情感而迷惑,產(chǎn)生一種癡情,或盲從、或迷戀,這種種都是癡迷現(xiàn)象,比如:迷惑于錢財、迷惑于地位,五欲的貪婪,不都是因為癡迷才造成的嗎?所以,這里談智能,是針對人的癡迷而言,“愚癡”是世俗人的說法;就如佛陀談眾生的業(yè),他不強調(diào)善與惡,只說善與不善。固然“人本來就有善有惡”,這是依于人的現(xiàn)實情況才會分別善與惡,但這不是佛陀對眾生的看法。

  這一點我要特別強調(diào):佛陀視眾生有善、有不善,那是以業(yè)而言,如果以感性、情感作用來說,指的是癡迷而不是愚癡,所以,千萬不要把善惡業(yè)的分別及愚癡的分別,當成是佛陀說的,其實,佛陀不論在口語上、意念上、思想上,都無此言說。你看!經(jīng)典上所談的都是善不善等,而說“愚癡”、“業(yè)”的善惡,是在人的習氣、業(yè)的現(xiàn)狀去分別的,這點要特別把握,否則容易造成:佛陀本是慈悲的而變成不慈悲了。

  知道六波羅蜜的行法與對治法后,還有一個問題:六波羅蜜究竟有沒有修行的順序?這是很少人談到的。如果以六波羅蜜法、六波羅蜜經(jīng)或大般若經(jīng)中所談的波羅蜜的宗旨和旨趣來看,都以布施波羅蜜為首,因為布施波羅蜜可以發(fā)起莊嚴戒行,而能莊嚴戒行就能安忍;能安忍才能精進,能精進才能好好思考進而顯現(xiàn)智能,這是六波羅蜜修行次第的秘要。其實倒過來說也可以,比如:人有了智能,就能好好思考;能好好思考就能防止懈怠、達到精進;能精進就不會畏懼任何障礙而能安忍;能安忍即能莊嚴持戒,持戒清凈還有什么事情不能辦到的?布施不就是舍我嘛!

  可見,它的順序是從布施順著持戒、安忍、精進、靜慮而到智能,也可以反過來從智能而到布施,但就是不能從中間任何一個顛來倒去;比如:以為能持戒就能夠靜慮,那不一定!為什么?因為其中一定要有安忍的工夫與精進的修行,持戒能不傷害別人,但傷害了自己也不行。如果你這么說:我不懈怠,我放逸一下,或者我少做一點總可以吧?但基于六波羅蜜次第生法的道理,是從布施一直順行到第六智能波羅蜜,或者從智能反過來回到布施也可以,千萬不要混淆了!尤其,大般若經(jīng)針對這點說得最詳細,說般若波羅蜜多行、般若波羅蜜多法、般若波羅蜜多次第的生起,同樣都是般若波羅蜜多,但后面加了有行、有法還有次第生起的文字,因此很多人看般若經(jīng),看到這一段都會打瞌睡,因為前面所有的文字都相同,只有后面的一、兩個字不相同,要知道這究竟是為什么?如果懂得其行法、對治法與次第生起的方法,那看般若經(jīng)就會愈看愈喜悅。

  可見,看經(jīng)還要懂得要領,談六波羅蜜以基礎來說有這六個基本條件,但千萬記!在名相上不一定要特別強調(diào),比如:梵文中講檀那,就是布施;尸羅是凈戒,羼提是安忍,毗奈耶是精進,禪那是靜慮,般若是智能,真正要翻,怎么翻呢?好比檀那如果要翻,一定要翻成“不起分別,眾生平等的去行施的行為”。尸羅呢?它的本意不是戒,而是清涼的意思,如果翻成凈戒,那當然能持戒就能得清涼。如果講羼提,羼提就是要怎樣去維護自己的戒體,當然在許多行為上就得安忍,才能夠莊嚴戒行,否則戒就難以嚴謹,怎么說呢?

  比如: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佛弟子問他:“佛陀,請問您對女人的感情?”佛陀就說:“年紀大的我把她當作母親,年紀差不多的視為姐妹,年紀小的就當女兒。”問的人說:“佛陀!您為什么講得這么啰唆呢?何不干脆說:你對女人的感情是把她當成最親近的人,不就好了?因為母親、姐妹、女兒不都很親近嗎?”可是,佛陀就反過來問他:“那妻子是不是更親近?”這個人還不了解佛陀的意思,他說:“是!”佛陀最后說:“你能不能把媽媽當妻子?把姐妹當妻子?把女兒當妻子?”由此從中可以發(fā)現(xiàn)佛陀的心念,哪怕最細微的地方都是清凈的,因為他絲毫沒有欲的存在,而問話的人呢?談到親近,就有了欲,所以佛陀慎言誰是最親近的人。

  可見,不管是平等心、分別心也好,為什么佛陀常常講一些話,我們總感覺他好啰唆?事實上,有他的道理在,如果你不了解他的道理,就會說釋迦牟尼佛到底在講什么?那么啰唆!難怪一部大藏經(jīng)厚厚的。就好像我剛剛講波羅蜜一樣,何不直說六波羅蜜是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禪定、智能就好了?說什么行法,又說對治法,甚至還談次第生起的順序、發(fā)生的種種狀況,乃至可能得到什么樣的結果?其實,如果不講這么清楚也不叫般若經(jīng)了,干脆叫它六波羅蜜經(jīng)好了,即使是六波羅蜜經(jīng),其實也沒那么單純,如果好好研究六波羅蜜經(jīng),它也講行法、對治法以及次第生起的法,甚至還告訴你:如果能這么做就能離苦得樂!能得極樂之果。

  但這個極樂之果,如果不作了解會以為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果,其實它指的是佛陀世界的極樂之果,而目前只要提到極樂,就認定是西方彌陀凈土世界,其實,極樂也好、法樂也好,你只要不把它混在一起都是可以的。以上是談六波羅蜜,從行法、對治法以及次第生起的一個究竟,我們要好好的把握其中的道理,了解它的重點在談方法而不是對治,其“方法”是告訴我們怎么樣把布施、戒律、安忍等的內(nèi)涵與精神表現(xiàn)出來,照著去做,可見它是行法。

  那什么是對治的義諦呢?源于修行的過程中間,一定會有一些障礙與問題,其中必定有一個主題,以六波羅蜜而言,當你有問題的時候,需要用六波羅蜜的方法幫助你,這才是對治。至于最后次第生起的究竟呢?是告訴你從布施開始而行,能布施當然就有機會莊嚴自己的戒,能莊嚴戒行就能行于安忍,能安忍就能精進,能精進就能靜靜的思考,能思考就能顯現(xiàn)智能,這是從布施到般若的次第生起的方法,如果把順序倒過來,從般若到布施也可以,但我要特別強調(diào):那是已經(jīng)有了菩薩的修養(yǎng)才可以這樣做,如果還是眾生,就須按照布施以至般若這個順序次第去做,為什么要到達菩薩才可以呢?這一點是現(xiàn)在很多人誤會的地方,他們以為擁有智能,有般若波羅蜜,則任何問題都可以解決,但請問你的般若波羅蜜是怎么形成的?一定是曾經(jīng)經(jīng)過修持布施、持戒、安忍、精進與靜慮,依次修養(yǎng)才能完成般若。

  所以由般若至布施的表現(xiàn),只有菩薩才可以做得到,因為他已經(jīng)歷了前面修持的歷程,完成了般若的修養(yǎng),以是之故,才有這么一句話:“般若波羅蜜是眾波羅蜜之母”,但這里的“母”并不是指有了般若,其它的便都可以做到,因為那是指菩薩的修養(yǎng),一般學佛修行的人還是得按布施、持戒的順序著手,尤須要把握行法、對治法、次第生法的根本要領,而不只是概念的談:布施有三種、持戒有在家與出家的分別、“忍”有行忍與法忍、精進有正面的與負面的,可見,絕不能用這種概念方式去解釋六波羅蜜,這點要特別注意。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