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jīng)》講記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jīng)》
玅境長老宣講
壹、釋經(jīng)題
昨天是辛未年九月十九觀世音菩薩圣誕,今天是九月廿日,我們開講這部經(jīng),在觀世音菩薩圣誕的第二天,藉觀世音菩薩的光明,我們學(xué)習(xí)大悲心陀羅尼這個法門,希望能夠有所成就。這部經(jīng)流通本也不多見,講經(jīng)的機(jī)會,也不聽說有講這部經(jīng)的。以前在香港,定西老法師有講過一次。
剛才念的是這一部經(jīng)的題目,第一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在本經(jīng)上說到千手千眼的因緣,經(jīng)里面有解釋怎么叫做千手千眼。通常我們拜大悲懺,我們常會念到千手千眼,但是它的含義怎么樣解釋,多數(shù)還不大明白,在此經(jīng)里邊有解釋。另外也有人作不同的解釋,怎么樣解釋呢?它的大意,是表示觀世音菩薩,度化一切眾生的廣大作用,并不是觀世音菩薩真有千手千眼。
這也說明一件事,說是觀世音菩薩久遠(yuǎn)以來,廣度眾生。眾生里邊,受到觀世音菩薩的教化,而有成就的人,是很多很多的。這些成就的人,分布到十方世界去度化眾生,弘揚(yáng)佛法,這就是觀世音菩薩千手千眼的意義,有人這樣解釋。這樣解釋也很好,經(jīng)里邊的解釋,當(dāng)然也是表示觀世音菩薩種種的善巧方便,廣度眾生的作用,也是這樣的意思。但是在經(jīng)文里邊是說:觀世音菩薩真實有千手千眼。
在觀世音菩薩的自受用境界來說,千手千眼的觀世音菩薩,應(yīng)該說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至于觀世音菩薩的法身,或者說報身,不需要說有千手千眼的。在經(jīng)文里面有解釋,我們在這里不多說。
觀世音菩薩,我們讀《妙法蓮華經(jīng).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在那上面有解釋觀世音菩薩得名為觀世音菩薩的原因。是說「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實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所以名為觀世音菩薩。這就是按照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廣度眾生這一方面解釋他得名為觀世音菩薩的原因。
觀世音菩薩最初也是普通的凡夫,由凡夫成為圣人,他是經(jīng)過一番修行的。按照《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說觀世音菩薩是耳根圓通,「入流亡所,反聞聞自性」,由此得名為觀世音。這就是由自己修行的法門,得名為觀世音。這樣合起來說,就是由自己修行的法門,或者是大慈大悲廣度眾生,兩方面得名為觀世音菩薩的。
《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jīng)》,這個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是觀世音菩薩所具足的功德。觀世音菩薩有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由這樣的大悲心,說出來的陀羅尼。或者說是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是陀羅尼所具足的功德,這樣說,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所演說的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呪,這樣解釋也可以。就是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屬于觀世音菩薩的功德,或者說屬于陀羅尼的功德。
廣大圓滿,這是觀世音菩薩有廣大圓滿的功德;有無礙的大悲心,悲心是無障礙的。這個意思應(yīng)該是容易懂,譬如說我們對一個人有一點同情心,但是這個人忽然間對我們憤怒,有所傷害,我們這個悲心就沒有了,這個悲心就是有障礙。遇見障礙的時候,這個慈悲心沒有了,這就是有障礙。觀世音菩薩的悲心是無障礙的,冤親平等,他的慈悲心,一直地是能慈悲的,不受任何事物所障礙。
大悲心,這個悲心明白一點說是什么心呢?就是以拔苦與樂為相貌。看見眾生的苦惱,想要救護(hù)他,希望他沒有苦惱,希望他得到安樂,你能有這樣的同情心,就叫做悲心,哀憫心。
大悲心,這個「大」字怎么講呢?就是我們一般說的悲心。他的生活困難,我們能夠解除他的生活困難。他有病痛了,我們造一間醫(yī)院,給他解除痛苦。如果我們的悲心止于此的話,那不是大悲心。大悲心的意思是說,我們用種種的善巧方便,救護(hù)眾生,解除他種種的痛苦,但是目的是希望這個眾生,將來能得無上菩提的圣道;或者說是「皆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希望他得到出世間清凈無漏的功德,你若有這樣的心情,才是大悲心。
說是我只是看到這個人生活困難,他沒有錢讀書,我造個學(xué)校;他有病,我造個醫(yī)院,你的悲心止于此,你是小的悲心。因為這個事情靠不住的,你病治好了,他過幾天又有病了。說是你教他讀書,也是不錯,但他將來到社會上做事,也可能是個壞蛋,人生的問題還是不能解決的。所以這個悲心,雖然說是做善事,而這個善事也有不善在里邊。若是你有了佛法的認(rèn)識,教化一切眾生,也可以用世間的財富,解除他現(xiàn)前的困難,但是目的是為得無上菩提的,那么就可以稱為大悲心了。
我們讀《阿含經(jīng)》也好,你讀《般若經(jīng)》、《方等經(jīng)》、《華嚴(yán)經(jīng)》、《法華經(jīng)》、《涅槃經(jīng)》,這些大乘經(jīng)論,你去讀一讀,佛怎么樣教化眾生?佛主要是用智慧教化眾生的,教你增長智慧,可以根本的解決一切問題。佛當(dāng)然也贊嘆布施波羅蜜,你這有錢的人,你應(yīng)該布施,救護(hù)貧苦的眾生,但是佛主要是教你開大智慧,把人生的問題看穿了它,看破了它,你得大解脫,目的是在這里。因為這樣,問題才解決,不然的話,你的問題還沒解決。沒有解決,你的慈悲心就是不究竟,怎么能算是大悲心呢?
一、生緣悲從深淺上說,是分成三種悲心。三種悲心,就是生緣悲、法緣悲、無緣悲。生緣悲,就是佛教徒,我們因為學(xué)習(xí)佛法,多少的,或者是很深刻地明白了佛法的真義,然后自動的,不是誰強(qiáng)迫的,是由自己的內(nèi)心里面自動的發(fā)出來慈悲心。感覺到眾生,在這個世界上,不管是貧、富,其實都是苦惱的;在生老病死里面流轉(zhuǎn),在人間、天上,或者是到三惡道去,無始劫來就是這樣流轉(zhuǎn),這是一個很苦惱的事情。應(yīng)該學(xué)習(xí)佛法,得到覺悟,應(yīng)該去得涅槃。但是怎么樣辦法呢?菩薩就是用六波羅蜜的辦法,救護(hù)一切眾生。這就叫做生緣悲。生緣悲是初發(fā)無上菩提心的人,一開始有這樣的悲心。
二、法緣悲
再進(jìn)一步就是法緣悲。法緣悲就是這個菩薩,他自己學(xué)習(xí)佛法,他自己有了進(jìn)步,他感覺到眾生,只是色受想行識組成的一個生命,里面沒有個常恒住、不變異的我。沒有我,只是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組合起來成為一個假名的眾生。這樣的色受想行識的生命里面,這樣的眼耳鼻舌身意里面,是個敗壞法,決定是要老病死的,要壞的。這個眼耳鼻舌身意,這個色聲香味觸法,色受想行識一現(xiàn)出來,就是苦惱,就是這樣流轉(zhuǎn)生死,但是里面沒有常恒住、不變異的我。
這樣子發(fā)大悲心,去廣度眾生。但是也承認(rèn)有個假名我,有假名的眾生,但是看上去這一切眾生,都是如鏡中像似的,如夢中境。作夢的的時候,里邊的境界,有而不實,雖然有,但是不真實的。在鏡子里面那個影像,是有,但是不真實。菩薩發(fā)了無上菩提心,觀察一切眾生也都是不真實的,里面沒有真實性的東西,但是對于苦惱的境界,也發(fā)大悲心去救護(hù)他,這就叫做法緣悲。
三、無緣悲
無緣悲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菩薩他自己得了無生法忍了,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一直進(jìn)步,進(jìn)步到佛的境界。他觀察一切眾生如鏡中像,如夢中境,如水中月,有而不實,都是畢竟空寂的,無有少法可得。但是也能發(fā)出大悲心,教化一切眾生。他承認(rèn)還是有一個假名我,有個假名的眾生,這就叫做無緣悲。
沒有一切眾生可度,無眾生可度,無有少法可得,但是佛也能度化眾生。若是阿羅漢沒有這個悲心的時候,他就入涅槃了,無眾生可度,入涅槃,不發(fā)悲心了,他就沒有這個無緣悲。阿羅漢有法緣悲,如果他沒有入涅槃的時候,他也能度化眾生,他也能夠去弘揚(yáng)佛法,也能夠度眾生,但是他是法緣悲,他不承認(rèn)一切眾生有真實性。
這是凡位的菩薩,因為他這個我見還沒有破,所以他的悲心是生緣悲,就是還有眾生可度,這個取著心還是有的,這是生緣悲。但是觀世音菩薩,那是無緣悲,他是廣度一切眾生,而又無眾生可度;無眾生可度,他還是能夠度眾生的。他那無分別心里面,能發(fā)出來度化一切眾生的作用,那就是無緣悲。這種悲心是無障礙的,眾生怎么難度,他的大悲心不停止,你障礙不住他的,所以叫做無礙大悲心,說出來的陀羅尼經(jīng)、呪。
陀羅尼翻作中國話叫做總持。這個總持,我們說淺白一點,就是記憶力好,記憶力很強(qiáng),他能夠過目不忘,就是有強(qiáng)而有力量的念力。念佛的「念」,念力,念的力量。這個念,在佛法里面,說個白話,就是記憶力,就是能憶念、能念,經(jīng)過的事情,他這個念的力量不忘,明明白白地能想起來是什么,是什么。
一、聞持陀羅尼
這個念,在佛法里面說,一共有四種陀羅尼。總持就是有四種陀羅尼。第一種就是聞持陀羅尼,聞持就是你聽聞的佛法,你完全能夠記憶得住,有這種殊勝的念力。聞持就是法持,就是法陀羅尼,就是法持陀羅尼。譬如說是《華嚴(yán)經(jīng)》,八十卷的《華嚴(yán)經(jīng)》,你能把它「如是我聞······」完全能背下來了,或者就是只念一遍,就能把《華嚴(yán)經(jīng)》背下來也好,我念了十年把《華嚴(yán)經(jīng)》背下來也好,你背下來了,那就叫做聞持陀羅尼,或者叫做法持陀羅尼,就可以這么講了。說我八十卷《華嚴(yán)經(jīng)》我不能背,《金剛經(jīng)》短一點,我把《金剛經(jīng)》背下來,那也是叫聞持陀羅尼,不過你這個陀羅尼就是這么大。這是聞持陀羅尼。
二、義持陀羅尼
義持陀羅尼,就是法里邊所表達(dá)的、所詮顯的義理。里面說的是什么道理,怎么回事、怎么回事,你也能完全明白,那就叫做義陀羅尼。法是能詮顯的,義是所詮顯的,所顯示的義,也能夠通達(dá)無礙,能夠記憶得住,不忘,這就叫做義陀羅尼。
三、忍陀羅尼
第三個是忍陀羅尼。聞持陀羅尼,或者義陀羅尼,這都是在聞思修的階段,我們初學(xué)佛法就是聞思修的階段。那么你不斷地修行,你現(xiàn)在得無生法忍了,得無生法忍,這個忍字怎么講呢?就是安住不動的意思。安住不動什么意思呢?就是得無生法忍的人,他心里面接觸到什么境界的時候,就是一般凡夫的苦樂境界,你不能動他的心的。他這個不生不滅的智慧,無我、無我所的智慧一現(xiàn)出來的時候,他的心不隨你的舌頭轉(zhuǎn),你的舌頭不管說什么話,你怎么樣,他的心不動,他能安住在第一義諦上面,安住在諸法畢竟空上面,安住在那里不動。這些色聲香味觸法,怎么樣變化的這些虛妄
境界,不可以欺誑他的,他心不動,他就是不隨你的舌頭轉(zhuǎn)。他能安住不動在那里不動,叫做忍。
這個忍,就是安住不動的意思。我們沒有得忍的人,我們這個心,自己不能安住在那里,隨著人家的舌頭轉(zhuǎn),人家贊嘆,心里就歡喜了;人家喝斥你,就不高興了,我不來了。心就是這樣子變動。沒得忍的人,就是心隨境轉(zhuǎn);得無生法忍的人,他不在乎這件事。
我講一個故事,就是佛到一個鬼的家里去,佛從那里過,這個鬼看見佛來了,「請您進(jìn)來」,佛就進(jìn)來了,進(jìn)來以后,這個鬼又把佛驅(qū)逐出去了,「不歡迎您,請您走」,這個鬼就對佛這樣子。我看見這個文,佛這么大的威德,這種大圣人的境界,這個鬼敢對佛這種態(tài)度。而佛呢,喔,你不歡迎我,我走,佛就走了,佛也不表示什么,他也沒有說我有神通,我可以對付你,佛沒有這個意思,佛就走了。走了以后,這個鬼又請佛回來。請佛回來這件事,那么佛就回來,佛又回到他家里。
我想到這里,如果是我,我到你家去,你請我到你家去,我去了。然后你驅(qū)逐我,我走了,你還又請我,我去不去?我心里想象我自己,要是我,我怎么辦法?要是我這個凡夫境界,可能你請我,我不去了?但是佛不是,你請我,我還是去。這是什么?佛就是沒有我,佛有大悲心,無礙大悲心,佛有這種大悲心,佛是有這種境界。這就是忍,佛有這種忍力,無礙大悲心,無障礙的境界。所以這個忍陀羅尼,就是由前面的聞持陀羅尼、法陀羅尼、義陀羅尼的修行,就得到忍陀羅尼了。當(dāng)然這個都是修行的境界,不是短時間的事情。這個忍陀羅尼,時間也是很長的。
四、呪陀羅尼
再來就是咒陀羅尼。這個呪其實也是,我們說佛教徒,也是有聞陀羅尼、有義陀羅尼、有忍陀羅尼的時候,就會有咒陀羅尼的作用。就是他在高深的禪定里邊,這個圣人,住在高深的禪定里邊,發(fā)出來秘密的語言,這個秘密的語言,有不可思議的作用,這個就叫咒陀羅尼。凡夫得了禪定,譬如說得了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或者得了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非想處定,凡夫得到,不是圣人哪。但是得到這個定的話,他也可以發(fā)出來陀羅尼的,也可以說出陀羅尼的,他也能夠有陀羅尼的。當(dāng)然這個作用,有的時候,他不決定靈,不是決定靈的,有的時候,他就不靈的,凡夫境界靠不住的。
我在一九八八年的冬天,有一個人說,我們就說出名字沒有關(guān)系,就是嚴(yán)新,說這個嚴(yán)新怎么怎么不得了,簡直是得到佛,五眼和六通都具足了。這個人一說,我就知道這個話靠不住,五眼、六通,這是佛才能得到五眼的,你一個普通人,怎么能得到,頂多你得天眼,能得到慧眼、法眼、佛眼,那是佛才能的。我一聽,我就知道那是外行的,不過我不說。后來我問他一句話:「他結(jié)婚?沒結(jié)婚?」,他就說:「結(jié)婚了」。我說:「結(jié)婚了,他的功夫靠不住」。
第二年,就是一九八九年,我一九八八年冬天聽見的消息,等到一九八九年,我到了香港,我看見報紙上寫方塊文章,就罵這個嚴(yán)新騙人。怎么呢,就是香港中文大學(xué)的這些大教授,也是聞名,不得了,就請他來表演,表演就不靈,表演,想要發(fā)出功夫,不靈了。所以報紙上,記者說他騙人,就罵。其實不靈,也不是完全不靈,過一些時候,他也可能還靈,是靠不住的。就是凡夫得到的這些事情,都是靠不住的,尤其是你若有欲,更是靠不住,欲是能破壞這些特別的事情,就是不靈。
現(xiàn)在說這個咒陀羅尼也是,說是世間得到禪定的人,也能說出咒來,也能有靈驗。有沒有靈驗,這個是種種因緣,譬如說這一個人,他有病,醫(yī)生治不好,什么都沒有辦法,后來這個人,或者是念個咒,或者是怎么樣,他的病就好了,哇,這個人是神醫(yī),能把他的病治好,也是可能。這個是種種因緣,一個是得病的人,他這個業(yè)障現(xiàn)在要結(jié)束了,正趕上那個時候,那么你一念咒,他就是病好了,這是一個。第二個,念咒的人要有大福德,他也容易有效。世間大福德人,他并不是有禪定、有神通,但是他把石頭拿過來,他就可以變成黃金,大福德的人,他就是那樣子,就是他的福德的業(yè)力,也會有這個作用,并不是有什么神通。種種因緣,也可能他的病要好了,正趕上這個時候,你給他一個什么方子,他的病就好了,也可能是有其它的什么因緣,病就好了。但是也有的時候不好,是靠不住的!
現(xiàn)在說這個呪,這是得無生法忍的人,而又有高深禪定的人,F(xiàn)在說這個大悲心陀羅尼,這個大悲呪,這是佛說的,佛說的這個咒,當(dāng)然這是無礙陀羅尼,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當(dāng)然是有靈驗。有靈驗,但是問題是什么呢?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讀過這一部經(jīng),看這個經(jīng)上來說,這個大悲咒是有靈驗,但是也是有條件的,不是說無條件的,你一念大悲呪,就滿你所愿了,也不是這樣。因為眾生的業(yè)障很重,很牢固的,這個罪障很牢固的,用大悲咒把它消滅了,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你要加上別的條件才可以的,是那么回事。
這一部經(jīng)說的是什么呢?就是說千手千眼的觀世音菩薩,由他的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說這個陀羅尼的作用。這部經(jīng)說的什么?就是說大悲咒的緣起,和它的作用。它有什么好處?你受持讀誦它,有什么好處,在這一部經(jīng)上說出來了。我們通常念大悲咒,如果你不讀經(jīng),你還不知道這個大悲咒出在什么地方,不知道;大悲咒究竟怎么樣念法,你也不知道;大悲咒究竟有什么作用,你也不知道。若讀這部經(jīng),就知道了。這個大悲咒是什么因緣有的,它是什么體相,它有什么作用?怎么樣念法?不是
說我們這么樣念就可以了,在這一部經(jīng)里面,詳細(xì)地說出來了。
貳、傳譯者
唐西天竺沙門伽﹙ㄍㄚ﹚梵達(dá)摩譯,這個伽梵也有念伽﹙ㄑㄧㄝˊ﹚,伽梵達(dá)摩,翻作中國話,是翻作尊法。其它的經(jīng)典,玄奘法師或者鳩摩羅什法師,都說是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三藏法師玄奘譯,是這樣子。而這個地方就是:沙門伽梵達(dá)摩譯。
沙門翻作勤息,就是很精進(jìn)地用功修行,能調(diào)伏自己的身口意,滅除去一切煩惱,努力地修行,想要得涅槃,就是這么一個修道的人,叫做沙門。而這樣的義,這個名字,通于佛法,也通于外道,在外道里面修行的人,也稱之為沙門;佛教里面的修行人,也稱之為沙門的,這個名字不限于佛教徒。西天竺,天竺就是現(xiàn)在的印度。翻作中國話,翻作什么呢?日本是以太陽立名,印度是以月亮作他的國名。《大唐西域記》上解釋這個名字,他是什么意思呢?他說印度這個地方,有佛出現(xiàn)世間,也有些大菩薩、大阿羅漢,很多的圣人,也有很多的賢人,一代一代的傳承下來。這些圣人,這些賢人,在那里弘揚(yáng)正法,教化眾生,就像月亮似的,常常地照耀,使令他遠(yuǎn)離一切熱惱,得到清涼之樂,用這樣解釋。當(dāng)然這個解釋也很好,但是如果沒有佛菩薩在世,印度就沒有佛教了,印度還是叫印度啊,這也就是他立國的時候,他選了這個名字,就是用這個作國家的名字。
天竺,一共分五個大部份,就是東、西、南、北、中,東印度、南印度、西印度、北印度,還有中印度,F(xiàn)在這個伽梵達(dá)摩,他是西印度人。他是什么時候來到中國的呢?就是唐,就是陏煬帝垮臺了以后,李淵建國,叫做唐。這個唐,可能是陏文帝封李淵為唐王,所以他就建國,國號為唐。
在唐朝什么時候來的呢?在佛教史上看,他是在唐高宗永徽顯慶年間,是在這個時期來到中國的。這部經(jīng)就是這么說:唐西天竺沙門伽梵達(dá)摩譯。在譯經(jīng)的記錄上,也沒有說出來究竟是那一年翻譯的,都沒有記載,沒有說出來,這個伽梵達(dá)摩是怎么個情形,也沒有記錄。但是這部經(jīng),不單是他一個人翻譯,后來還有不空三藏,另外還有兩種譯本。
叁、正釋經(jīng)文如是我聞,一時釋迦牟尼佛,在補(bǔ)陀落迦山,觀世音宮殿,寶莊嚴(yán)道場中,坐寶師子座。其座純以無量雜摩尼寶,而用莊嚴(yán),百寶幢旛,周匝懸列。
這和諸經(jīng)的意思一樣,「如是我聞」,這一部經(jīng),是我聽聞,親聞佛說的。這個「我」,就是結(jié)集經(jīng)的人說的!敢粫r釋迦牟尼佛」,「一時」就是這個集會,開始說這部經(jīng)到圓滿,統(tǒng)名為一時,并沒有詳細(xì)說出那一年、那一月、那一天,沒有那么記載!羔屽饶材岱稹,釋迦牟尼翻作能寂,也有翻作能仁。譯作能寂的地方多,翻作能仁的地方比較少。從佛法上說,就是佛有大智慧,所以能夠「照見五蘊(yùn)皆空」,照一切法寂靜相。有大慈悲心,廣度眾生,所以叫能寂。這樣解釋也很好,所以叫釋迦牟尼佛。
佛就是覺悟真理,有大悲心,廣度眾生,所以叫做佛。「在補(bǔ)陀落迦山」。佛在什么地方說這部經(jīng)呢?在補(bǔ)陀落迦山。補(bǔ)陀落迦山在什么地方呢?在《大唐西域記》有記載,在《華嚴(yán)經(jīng)·入法界品》上也有記載,就是在南印度,靠海邊上,也有說這個山就是海島。補(bǔ)陀落迦山翻到中國話是什么呢?就是小白花樹,它這個山上,這樣的樹特別多,所以叫小白花樹山。這山頂上有一個泉水,這個泉水流出來成河,旋繞這個山,然后流到海里邊。在《華嚴(yán)經(jīng)》上描寫這個山是很好的,有很多樹,有很多花,有很多果,是個特別莊嚴(yán)的地方。
那里邊有觀世音菩薩的住處,這個地方說是觀世音菩薩的宮殿。這也就是觀世音菩薩在那個地方有一個道場。觀世音菩薩本來在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座下,在那里度化眾生的。但是他在這里也有地方,在印度的南海岸,有一個山叫補(bǔ)陀落迦山,在那兒教化眾生的。
說是那個山不是容易到,但是你若能去,就能見到!度A嚴(yán)經(jīng)·入法界品》就說到善財童子到那里去拜觀世音菩薩。我們中國,靠近寧波、上海,在海里面有個普陀山,也用這兩個字:補(bǔ)陀,把落迦這兩個音省掉了,叫補(bǔ)陀山,其實也就是取這個經(jīng)上的名字,叫補(bǔ)陀山。說觀世音菩薩在那里,當(dāng)然這也是真實不虛。我們在那兒誠懇地學(xué)習(xí)這個法門,誠則靈,也就能見到觀世音菩薩。說是文殊菩薩在五臺山,普賢菩薩在峨嵋山,這是真實不虛。
我一九八九年到峨嵋山去,看峨嵋山的記載,說是天臺智者大師去過那個地方,我以前不知道這件事,他那個文件上說智者大師去過。這個也有道理,智者大師是讀《法華經(jīng)》開悟的,而《法華經(jīng)》是以普賢菩薩為幫助的,所以智者大師到峨嵋山去也有道理,但是在智者大師的傳上看不見這個記載。
這個文上,是說觀世音菩薩是在印度的南海岸,有一個山叫補(bǔ)陀落迦山,這個山里邊有「觀世音」菩薩的「宮殿」。這個宮殿是「寶莊嚴(yán)道場中」,它是無量的寶所莊嚴(yán)的道場。釋迦牟尼佛就在觀世音菩薩寶莊嚴(yán)的道場里邊,「坐寶師子座」,坐這個座,這個座也是寶所成的座。
說師子座,這個「師子」表示無所畏懼的意思,并不是以獅子為座,不是那個意思,也不是說畫個獅子的形相,是表示無畏懼的意思!钙渥円詿o量雜摩尼寶,而用莊嚴(yán)」,那個寶師子座,純是用無量雜摩尼寶作成的。坐的座是摩尼寶,用作莊嚴(yán)寶石的座,但是在空中,有「百寶」所成的「幢幡」。這個幢是圓形的。到中國大陸,你看大的寺院,那個大殿里面,有一個圓形的莊嚴(yán)具,叫幢。幡是扁的,扁的叫幡。還有百寶所成的幢幡!钢茉褢伊小,就是在周圍懸掛,懸掛在那里,陳列在那里。在這個宮殿里面有種種莊嚴(yán)的。
爾時如來于彼座上,將欲演說總持陀羅尼故,與無央數(shù)菩薩摩訶薩俱。
「爾時如來」,就是那個時候。釋迦如來,「于彼座上」,就是在那個座上安坐下來。為什么要坐在那里呢?「將欲演說總持陀羅尼故」,將要演說這個大悲心陀羅尼的關(guān)系,所以到那兒去!概c無央數(shù)菩薩摩訶薩俱」,這時候并不是釋迦牟尼佛一個人,是與無央數(shù),無央就是無窮無盡的,很多的菩薩摩訶薩同時在那里,聽釋迦牟尼佛演說這個大悲心陀羅尼。
其名曰:總持王菩薩,寶王菩薩,藥王菩薩,藥上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華嚴(yán)菩薩,大莊嚴(yán)菩薩,寶藏菩薩,德藏菩薩,金剛藏菩薩,虛空藏菩薩,彌勒菩薩,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皆是灌頂大法王子。
這個無央數(shù)菩薩都是誰呢?「其名曰:總持王菩薩、寶王菩薩、藥王菩薩、藥上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華嚴(yán)菩薩、大莊嚴(yán)菩薩、寶藏菩薩、德藏菩薩、金剛藏菩薩、虛空藏菩薩、彌勒菩薩、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這是在大悲懺上的菩薩。
總持王菩薩,總持就是陀羅尼。陀羅尼王菩薩,這個王就是自在的意思。就是他這個菩薩誦這個陀羅尼,得大自在了,就是得大解脫了,因此就是立這個名,用這個作他的名稱,叫總持王菩薩。
寶王菩薩,這個寶,我們按一般地解釋,就是這個菩薩,他有很多很多的珍寶,他有大自在的力量,或者這樣說。如果說這個寶是法寶,是無量無邊的佛法,他學(xué)習(xí)無量無邊的佛法,他得大自在了,所以稱之為王,這樣講也可以。
藥王菩薩,藥上菩薩。這個藥王菩薩在《法華經(jīng)》里邊的地位也很高的。在這里也有提到他,他當(dāng)時也在這個法會里。這個藥王菩薩和藥上菩薩的名字怎么來的呢?我們讀這個《觀藥王藥上菩薩經(jīng)》(筆錄者按:藏經(jīng)上之經(jīng)名為《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jīng)》,大正藏第二十冊六六○頁),在藏經(jīng)上有這么一部經(jīng),叫《觀藥王藥上菩薩經(jīng)》。在這一部經(jīng)上,說到他得名字的因緣。
他在無量劫前叫做星宿光長者,是個在家人。星宿光長者、電光明長者這么兩個兄弟。這兩兄弟,當(dāng)時他是相信佛法的,他用藥供養(yǎng)大眾僧,是雪山上的勝藥,是很勝妙的藥,供養(yǎng)大眾僧。大眾僧吃了他這個藥,除掉了兩種病,一個就是四大增損的病,地水火風(fēng)生理上的不調(diào)和的病,除掉了;第二種病就是除掉了瞋恚的病,就是煩惱病,瞋恚心沒有了,吃了這個藥以后,不發(fā)脾氣了,不管什么時候,心里面很調(diào)柔,除掉了這兩種病。
吃了他的藥,除掉了身體的病,和心理上的病以后,就發(fā)了無上菩提心,將來一定能得無上菩提,能在三界里面作法王,就是成佛了。因為這樣的關(guān)系,大眾僧說是這個星宿光長者給我們這么好的藥,我們得到這么大的好處,我們給他取一個名字,叫做藥王菩薩,這個名字是這么來的。星宿光長者是哥哥,電光明長者是弟弟。弟弟看哥哥用藥供養(yǎng)大眾僧,他也用藥供養(yǎng)大眾僧,同時也布施給其它的一切人。這樣子,大眾僧吃了他的藥,「得上氣力」。這個星宿光、電光明長者,他布施給大眾僧的藥,大眾僧吃了這個藥以后,得上氣力,身體氣力很壯。
「得上妙樂」,氣力壯了以后,身體就很快樂。聽聞佛法的時候,又得到上妙的法樂。所以大眾僧就為他取個名字叫藥上菩薩,他這個名字是這么來的,所以叫藥上菩薩、藥王菩薩。在《法華經(jīng)》里邊,〈妙音菩薩品〉,妙音菩薩就是藥王菩薩,這位菩薩的身份很高的。
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也在。釋迦牟尼佛到他的道場去,當(dāng)然觀世音菩薩在,他不應(yīng)該不在的。
大勢至菩薩,這個大勢至菩薩是觀世音菩薩的同學(xué),都是阿彌陀佛的學(xué)生。這個時候,大勢至菩薩也在。大勢至菩薩,我們讀《觀無量壽佛經(jīng)》,說是他的智慧的光明,「普照一切」眾生,「令離三途,得無上力」,使令一切眾生遠(yuǎn)離三惡道。遠(yuǎn)離三惡道是果,不做惡當(dāng)然不到三惡道。得無上力,就是得無上菩提。所以名之為大勢至,他有這樣的力量。
華嚴(yán)菩薩,大莊嚴(yán)菩薩。華嚴(yán)菩薩怎么講呢?。這個「華」就是種種美麗的花,是很莊嚴(yán)的,是很美妙的。從佛法上來說,就是這個發(fā)無上菩提心的菩薩,他能夠修行六波羅蜜的華。六波羅蜜就是華,六波羅蜜在果上,能莊嚴(yán)無上菩提的功德,能得到這個功德。用因華莊嚴(yán)果德,所以叫華嚴(yán)。
大莊嚴(yán)菩薩,其實也就是華嚴(yán)菩薩,說「大」是什么呢?就是你得無生法忍以后,用般若波羅蜜修行六度萬行,去莊嚴(yán)無上菩提,這是大。如果初發(fā)菩提心,還是凡夫的時候,說是行六波羅蜜,但是你這個取著心還在,他就不是大,就是很局限,你這個心一執(zhí)著,這個功德就受到局限,他就不大了。
寶藏菩薩。寶藏菩薩,就是這個菩薩,他的藏里面有很多的寶,那么就叫做寶藏菩薩。如果說這個寶是無量無邊的佛法,說是他得到了布施波羅蜜的功德,戒波羅蜜、忍波羅蜜、精進(jìn)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或者三十七道品,無量無邊的法門功德,叫寶。你得到這些寶,這是法寶。這些寶得到以后,而不失掉,那叫藏。得了又失掉了,那就不能說是藏了。譬如說我們念大悲咒,你若天天的念,你就愈念愈熟,愈念,這個功德愈多。有時候我有事情,我不念了,你過多少日不念,再念,你念不上來了,就不會念了,那就是失掉了,你得到了以后,又失掉了!說我把《金剛經(jīng)》背下來,你過幾天你不背,你再背,你背不上來了。就是得了以后,又失掉了,那就是沒有藏,F(xiàn)在說是寶藏菩薩,是說這菩薩他修成了一樣功德以后,這個功德不失掉,叫寶藏菩薩。
德藏菩薩。寶藏菩薩這個寶是用譬喻來說的,德藏就是直接說他,不是用譬喻,直接在佛法上說,他成就的功德不失掉,意思是一樣的。這個「藏」也有積聚的意思,有個不失掉的意思。你這個東西,你放在倉庫里邊,它不容易丟,如果你隨便一個地方,放在那里,那就被人拿去了。所以這個藏,有個不失掉的意思。成就了一樣功德不失掉,在圣人,在得無生法忍的菩薩來說,應(yīng)該比凡夫容易一點,但最好是法身菩薩以上,他成就的功德不失掉。初得無生法忍的菩薩,有的時候,也還不容易,不是那么容易的。我們凡夫是最差勁了,勉強(qiáng)的成就了一樣功德,過一些時候就不行了,就懈怠了,一懈怠,功德就失掉了。
金剛藏菩薩。金剛是不可破壞的意思,他成就的功德是不可破壞的,這是法身菩薩以上的,才可以有這種功德。
虛空藏菩薩,以虛空為藏,不可思議的大菩薩境界。就是他成就了功德,但是在他這個清凈心里面,和沒有成就一樣。譬如說我們?nèi)舫删土艘粯庸Φ?我們就容易說給人聽,啊,我怎么怎么的,我把《華嚴(yán)經(jīng)》背下來了,我把《法華經(jīng)》背下來了,向人說,就是心里面有所得,有所執(zhí)著。當(dāng)然凡夫能有這個功德,雖然這樣說,但是也是很好了,也是不錯!但是大菩薩他成就了不可思議功德,在他們心中就好像沒有成就一樣,所以叫虛空藏菩薩,他心里面無所著,他沒有這種分別。
彌勒菩薩,彌勒翻作中國話,翻作慈,慈悲的慈,所以稱作慈氏菩薩。慈氏菩薩最初發(fā)心的因緣,他發(fā)菩提心的時候,不吃肉,最初一相信了佛法,一發(fā)心的時候,就能不吃肉,就是因為有慈悲心的關(guān)系。我們說不吃肉,是因為有衛(wèi)生的理由,因為感覺這個肉,里面有毒素,人吃了對身體健康,不見得好,所以這樣我們就不吃肉了。這是一個衛(wèi)生的理由,其實也是因為私心的理由。
我看印光老法師文鈔上有一件事,他說他看見報紙上,說是在外國,不知是什么國家?這個女人,他的丈夫脾氣很大,不講道理,隨時發(fā)脾氣就是打他的太太,他打
太太,他的小孩就哭,小孩一哭,她馬上把小孩一抱過來,給他奶吃,就是這樣辦法,給他吃奶,他就不哭了,她就這樣子。結(jié)果這個兒就死掉了,以后又有小孩了,還是這樣子,又死掉了。死掉了,心里面也不是太明白是怎么回事?墒钦f是忽然間有什么覺悟,她就在她丈夫打她的時候,她憤怒的時候,她把這個奶擠出來,去請醫(yī)生化驗,一化驗,這個醫(yī)生說這個奶里有毒。喔,她就講:我以前生了兩個孩子,都是吃這個奶死掉了,應(yīng)該是毒死掉的。醫(yī)生說可能是這樣。
這個報紙注銷來以后,印光法師看見了,就拿這個向人講,就講這個道理。印光老法師是大智慧人,就說,說是我們?nèi)顺匀?吃肉,你殺這個豬,殺羊、殺牛的時候,牠也是不高興,牠也是憤怒的,憤怒的,是不是牠這個肉里面就是有毒了呢?應(yīng)該是有毒,道理是這樣講法,比類可發(fā)明的。所以這樣子,我們應(yīng)該吃素了,你要是吃牠,就是有毒了。印光法師文鈔上,有這么一段,推知不吃肉。這樣子不吃肉,是為了保護(hù)自己的安全,所以不要吃肉,這并不是慈悲心。
現(xiàn)在是彌勒菩薩,他最初來到佛教里邊一發(fā)心,他就是不吃肉,不是為了保護(hù)自己的安全,是慈悲心。說是我們同是一個有情,你殺害牠,是不合道理的,不平等,牠很痛苦的,不應(yīng)該這樣子的。因為慈悲心,不吃肉,所以名之為慈氏菩薩。彌勒菩薩最初發(fā)心是這樣子的。
彌勒菩薩,我們大家應(yīng)該很熟悉了。說是佛在世的時候,彌勒菩薩有三十二相,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他生在一個婆羅門家,因為相貌特別出眾,國王有一點擔(dān)心,怕他將來會造反,我這個王位可能保不住了,所以就想要抓住他,要殺他,他家里人就把他送到別的國家去,到他舅父那里讀書。他這個舅父是特別有學(xué)問的人,知道有佛出現(xiàn)世間,應(yīng)該去親近佛,就派他十六位學(xué)生,彌勒菩薩在內(nèi),來見釋迦牟尼佛。他這個舅父是老師,就提出幾個問題,叫他這幾個學(xué)生去問,如果答得上來,這就是佛。這十六個人去見佛的時候,就是還沒有見,可是離佛不太遠(yuǎn)了,心里面默念,佛就把這個問題解答了,這十六個人認(rèn)為這就是佛。十六個人里面,因為決定是佛了,就回去幾個人通知他的老師,但是這幾個人在半路,被老虎吃掉了。彌勒菩薩他沒有回去,他就隨佛出家了。
在《阿含經(jīng)》上說他「不修禪定,不斷煩惱」──這個彌勒比丘。但是佛為他授記,他在佛入滅度之前,這個彌勒菩薩先入滅,就生到兜率天。欲界六天,最低一層是四王天,然后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兜率天上面還有一個化樂天、他化自在天。他是在兜率天。兜率內(nèi)院的年月,按人間來計算,人間四百年,他是一晝夜,他的一晝夜,人間就是四百年了。這樣子,三十天一個月,十二個月為一年,他那里是四千歳,兜率天的人的壽命,就是四千歲。四千歳,這個人死了,那么彌勒菩薩在那里四千年,在那里就入滅了,就來到人間。到了人間的時候,我們這個世界,就不是現(xiàn)在這樣的世界,那個時候,是人壽八萬歲,那個時候,這個世界的人,人壽八萬歳。這個世界上的人,都是講仁義道德,是七寶莊嚴(yán)的世界,特別和平的世界。那時候的人,沒有像現(xiàn)在人那么多的病痛,好像連頭痛都沒有,人特別的健康、長壽、快樂。
彌勒菩薩在那個時候成佛了,成佛的時候,先是有三次大集會的說法,大集會說法,都是在釋迦牟尼佛的佛法里邊,受過三歸五戒的人,就在釋迦牟尼佛的正法、像法、末法時代,受過三歸五戒的人,都在彌勒菩薩三會說法里面,得阿羅漢,得解脫。這個三會以后,那時候叫彌勒佛,他度化的眾生,是他自己久遠(yuǎn)以來,教化的弟子。最初的三會說法,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三會說法以后,是與彌勒菩薩久遠(yuǎn)以來結(jié)過緣的弟子。不是說彌勒菩薩就是三會說法,以后還有很多會說法的。
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在釋迦牟尼佛的佛法里邊,和文殊菩薩是非常重要的大菩薩。觀世音菩薩,雖然和我們娑婆世界的人,因緣很深厚,但是他是外來的菩薩,他是從阿彌陀佛國來的,他不是這個世界的人。釋迦牟尼佛的佛法里面,主要的大菩薩,就是普賢菩薩和文殊師利菩薩!钙铡乖趺粗v呢?德周法界為普,智順調(diào)善為賢。這個解釋也很多,我們就說這么一個。
文殊師利菩薩,翻到中國話,翻作妙吉祥。梵語文殊師利,也有地方說曼殊師利,翻作中國話,叫妙吉祥。妙吉祥是新翻譯,古翻譯,翻作妙德,這個德和吉祥的意義也可以相通的。怎么叫妙吉祥呢?說是文殊師利菩薩,他是具足無量無邊的功德,他的道力、神通、慈悲、辯才都是不可思議的,所以叫做吉祥。
文殊師利菩薩,也在《法華經(jīng)》上說,過去七佛都是文殊師利菩薩的學(xué)生。過去七佛:毘婆尸佛、尸棄佛、毘葉羅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這七佛都是文殊師利菩薩的學(xué)生。釋迦牟尼佛原來是他的學(xué)生。文殊師利菩薩過去成過佛,現(xiàn)在在北方世界成佛,叫做歡喜藏摩尼寶積佛,過去成佛叫龍種上尊王佛,將來還要成佛,叫普見如來。已經(jīng)成佛了的人,現(xiàn)在又作菩薩,來到娑婆世界,作釋迦牟尼佛的弟子。釋迦牟尼佛以前是他的學(xué)生,今釋迦牟尼佛成佛了,他又來作他的弟子。所以這個圣人的境界,是無我的智慧,他沒有高慢心。
說我們?nèi)说木辰?你是我的學(xué)生,我怎么能聽你的,有這種種的分別。佛菩薩的境界不是,觀世音菩薩以前也成過佛,釋迦牟尼佛也給觀世音菩薩成佛的時候,作他的弟子的,F(xiàn)在釋迦牟尼在這里成佛,觀世音菩薩又自稱弟子。佛菩薩的境界就是這樣子。
所以文殊師利菩薩,在佛法里邊是不可思議的人,像《華嚴(yán)經(jīng)》,也是文殊師利菩薩和普賢菩薩,你一讀,你就知道他的地位很高。你讀《法華經(jīng)》也是的,一開始那個序品,就是文殊師利菩薩,彌勒菩薩有所疑問,就問文殊菩薩,文殊菩薩就解答他的疑問。后來到最后一品,又是普賢菩薩來了。所以這兩位大菩薩,在釋迦牟尼佛的佛法里面是很重要的兩位法師。
「如是等菩薩摩訶薩,皆是灌頂大法王子」。剛才列的名字,這么多的菩薩,是十五位菩薩,后邊還有個日光菩薩、月光菩薩的。如是等菩薩摩訶薩,皆是灌頂大法王子。灌頂是個譬喻,世間上的國王,他要做國王的時候,他是用四大海水,放在瓶子里面,這個瓶子用種種的瓔珞莊嚴(yán),然后就灌在他的頂上。這就是就位的典禮的時候,有這么一個節(jié)目,表示他作王了,F(xiàn)在說這個菩薩,也是到了成佛的前一個階,就是等覺菩薩,到了這個時候,所以他是大法王子,就是佛的弟子,到了要成佛的階級了,所以叫做灌頂大法王子。
法王這句話,就是于一切法得大自在,叫做法王。我們平常人,我們的心老是不自在,我們平常人,沒有得定的人,我們對這個欲的境界,心老是不自在。若是得了定,得了色界定以上,對欲界的境界就好一點。但是,還是凡夫,終究是不究竟。得到大阿羅漢的境界,對于三界以內(nèi)的事情,他的心就自在,但是那法身菩薩,那無量勝妙莊嚴(yán)的境界,阿羅漢也有些不自在。因為他就是煩惱還沒能夠究竟的清凈,所以還有點不自在,唯獨到了佛的境界,于一切法得大自在了。所以「大法王」,就是佛。
「子」就是弟子。就是前面列的這么多的菩薩,都是佛的弟子。佛的弟子里面,有尚未灌頂?shù)?就是還有不是等覺菩薩的,他們已經(jīng)到了等覺的地位了,他們都是接近成佛的地位了,就是他的地位很高的意思。
又與無量無數(shù)大聲聞僧,皆行阿羅漢十地,摩訶迦葉而為上首。又與無量梵摩羅天,善咤梵摩而為上首。又與無量欲界諸天子俱,瞿婆伽天子而為上首。又與無量護(hù)世四王俱,提頭賴咤而為上首。又與無量天、龍、夜叉、干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俱,天德大龍王而為上首。又與無量欲界諸天女俱,童目天女而為上首。
現(xiàn)在的文是說,佛說這一部經(jīng)的當(dāng)時,聽經(jīng)的聽眾,列出來聽眾都是誰。前面一開始列出來就是這些大菩薩,后來就列出來這些大阿羅漢,以下就是列出來凡夫眾。前面菩薩和阿羅漢,都是圣人。凡夫里邊,先列出來梵天的人。(筆錄者按:不知是錄音帶缺錄,或者是師父漏講了「又與無量無數(shù)大聲聞僧,皆行阿羅漢十地,摩訶迦葉而為上首」)。
「又于無量梵摩羅天」。我們通常說梵天,說色界天,初禪天就說是梵天。梵天是簡略的說,要是說其全名,他這句話的音,梵天說出來應(yīng)該說是梵摩羅天,我們漢人歡喜簡單,就說梵天。又于無量,很多的梵天,在這里聽法。前面的文,一開始的時候,「如是我聞,一時釋迦牟尼佛,在補(bǔ)陀落迦山」,這是在南閻浮提的南部,印度的南海岸,在這個地方說這部經(jīng)的。梵天是天上的人。我們?nèi)碎g的人,有父母、妻子、兒女,有很多很多的家族,欲界天也是,他有夫妻、父子、兒女的關(guān)系。梵天是沒有欲了,他都是單的,都是一個一個的。一個一個,這個天有無量,這么多的梵天,可見,可能不單是娑婆世界的梵天,他方世界,很多地方的梵天也來了。
我們讀《法華經(jīng)》就會知道這件事。又與無量梵摩羅天,「善咤梵摩而為上首」。這么多的梵天里面,誰是最在前面的呢?他的名字叫善咤梵摩,這個梵摩,也就是前面的梵摩羅天。他是最上首的。
《法華經(jīng)》的〈化城譬品〉,〈化城譬品〉是說到十方的梵天,乘著宮殿,從他方世界飛到娑婆世界來,乘著宮殿從虛空飛來。古時代的人,讀到這樣的文,不知道怎么樣想法,現(xiàn)代的科學(xué)家讀這個文的話,現(xiàn)代的人,這個科學(xué)家能發(fā)明出來飛船,其實梵天就是乘著他的宮殿飛來,能飛到很遠(yuǎn)很遠(yuǎn)的地方去。欲界天的人也是一樣,也是能這樣子。說人世間的人,能乘著飛機(jī)跑,地面上能乘著車跑;天上的人,當(dāng)然比人間的人福德大,他也有這種交通工具的。
「又與無量欲界諸天子俱」,說完了梵天來聽法,于是就說到欲界天。梵天的人都是有禪定,沒有欲,他們的神通當(dāng)然是很大。其次就是欲界天,欲界天都是有欲的。這些天和天的兒子,天的子,當(dāng)然他們因為有夫妻的關(guān)系,所以他也有子,但是他們都是化生,不是胎生。天上的女人不懷孕。也是無量,數(shù)目很多。這么多的欲界的天子里邊,「瞿婆伽天子而為上首」,最上首天子的名字,叫瞿婆伽。瞿婆伽怎么翻譯中國話,不知道。
「又與無量護(hù)世四天王俱」!赣缰T天子俱」,欲界大概的說法有六種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有這個六層天。他化自在天是欲界最高的一層,這個地方「無量欲界諸天子俱」,沒有分別出來是那一層天,沒有分別地列出來,只是總說這么一句。但是這個地方「又于無量護(hù)世四天王」,這也是欲界諸天,就是最下的一層天,是「護(hù)世四天王」。四天王是保護(hù)世間上人類的安全,所以叫護(hù)世。
四王就是東方提頭賴咤,就是持國天王;南方為增長天王;西方是廣目天王;北方是多聞天王。天王是只一個,但是他也有很多眷屬。佛法里面的韋馱菩薩,韋陀菩薩就是北方多聞天王的部下的一個將軍。這是出在道宣律師的《三寶感通錄》上說的。
人世間有很多的鬼神,鬼神里面有善神,也有惡神,惡神有的時候也惱亂人,有時候以人作他的飲食。他有時候惡性發(fā)作了,他也能傷害人。如果沒有四天王的保護(hù),人的生存是有問題的。譬如說龍,龍也能吃人的,以人為食。人以其它的禽獸作飲食,有些鬼神或者龍,他們也是以人作飲食。但是有諸天作保護(hù),這些事就減少了!笩o量護(hù)世四王俱,提頭賴咤而為上首」,東方的持國天王為上首。
「又與無量天、龍」,這底下列出名字。還有其它的天,還有龍,當(dāng)然這些龍是相信佛法的龍,也有不相信佛法的暴龍。還有「夜叉」,夜叉翻作捷疾鬼!父申Y婆」,干闥婆翻作中國話翻作香陰,陰是舊譯,新譯就翻作蘊(yùn),就是他的身體,他的身體有香氣,他是以香為食的,所以他的身體有香氣。他是為諸天作音樂的神。夜叉也是,是為諸天服務(wù)的神。
「阿修羅」,阿修羅翻作無酒,他的世界沒有酒,人有酒,其它的諸天也有酒,阿修羅的世界沒有酒,所以譯作無酒。也翻作不端正,就是阿修羅也是有男女夫妻的事情,但是男的阿修羅是不端正的,女的阿修羅是特別端正的,阿修羅的世界是這樣。
「迦樓羅」,翻作金翅鳥,金翅鳥是以龍為食的,以龍作牠的飲食。金翅鳥他這個兩個翅膀一展開,在大海上這么一搧,海水就分開了,海里面的龍就漏出來了,金翅鳥就把牠住了,抓住了,就飛到高山上去吃這個龍,金翅鳥是這樣的,所以龍是怕金翅鳥的。
「緊那羅」,緊那羅似人,他的相貌好像人,但是頭上有個角,他也是為諸天作音樂的神。在我們出家人的戒律上,佛不許可比丘唱歌。佛在世時有三位比丘,為在家居士說法的時候,他不是一般的像說話這么樣說,有帶韻調(diào)這么樣說法,歡喜這樣講。結(jié)果死掉了以后,就變成干闥婆了。就是你歡喜音樂,死掉了以后,就變成干闥婆。干闥婆就是擅于作音樂的神。聽他說法的居士死后生到天上去,為釋提桓因作兒,那就是天了,就比干闥婆的身份高貴得多了。
天上的人都有神通,就對這個比丘說,說是你原來在人間的時候,你是我的師父,為我說法的,怎么你今天作了干闥婆了呢!我聽你說法,我就好好用功,今天作了天了。于是乎,這三個干闥婆生出來極重的慚愧心,立刻地得了三果,得三果阿那含,就生到梵天上去了,有兩個,其中一個不行,有這種事情。不過后來律上也講,比丘贊嘆佛也是可以的,但是這個調(diào)的曲起降不要太多。緊那羅也是為釋提桓因作音樂的神!改ΣT羅伽」是大蟒神,比一般的蛇大。
「人、非人等」。人就是,不是前面那幾類,就是我們?nèi)碎g的人;還有非人,就是其它的鬼神。前面說天、龍、夜叉、干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諸天不說了,其余這些:龍、夜叉、干闥婆這些,來到人間聽佛說法,有可能我們?nèi)说娜庋劭床灰?看不見有這些在法會里面。但是有的時候,我們?nèi)丝匆娏?就是看見他是一個很端正的人,就是他變現(xiàn)一個端正的人,在那里坐著聽佛說法,我們?nèi)说娜庋劭床坏剿谋緛砻婺康。要是梵天?我們?nèi)说娜庋蹧]有辦法看見,因為他不是欲界的人,他的地水火風(fēng)是又一類,我們?nèi)说娜庋鄄荒芤姟?/p>
「天德大龍王而上首」,這么多的天龍八部,以天德大龍王為上首的!赣峙c無量欲界諸天女俱」,前面都是說男性,這里說欲界的諸天女也來聽法,是「童目天女而為上首」。
又與無量虛空神、江海神、泉源神、河沼神、藥草神、樹林神、舍宅神、水神、火神、地神、風(fēng)神、土神、山神、石神、宮殿等神,皆來集會。
我們出家人的戒律上,說這個樹或者草木,叫做鬼神村,鬼神的村,就是鬼神在那里居住的。我們?nèi)俗∵@個房子,我們?nèi)瞬皇沁@樣子。鬼神就在樹上或者草,就是在這里面住。就是他的房子,就是他的住處。這個地方說是「虛空神」,就是他這類的神在虛空里住,也可能是日、月、星宿的這些神。
還有「江海神」,就是在江海里住的神!溉瓷瘛⒑诱由、藥草神、樹林神」,都是說他的住處,就是這些神在這里住。舍宅,就是人住的房子,也與鬼神同住的。有「水神」,有「火神」,就是他是以火作他的住處,也就是他身上有火。但是世間上,人的業(yè)報也很難說,有的是苦惱的鬼神,為火所燒,像在地獄里頭,那是又一種。而有這種果報,在他來說就等于是住在房子里。還有「地神、風(fēng)神、土神、山神、石神、宮殿等」這些「神」,「皆來集會」,也都來集會,來聽佛說法。
時觀世音菩薩于大會中,密放神通光明。照耀十方剎土,及此三千大千世界,皆作金色。
前面是列出來聽法的眾,這以下就是說出來此部經(jīng)的發(fā)起因緣!笗r」,就是大家集會的這個時候,「觀世音菩薩于大會中,密放神通光明」,就是他放出來神通光明,但是看不出來,表面上看不出來是他放光明的,所以叫做密放神通光明。
光明有兩種,一種是他的身體上,長時期地有那么大的光明放出來的,一直是那樣子不變,這叫做常光。另外一種光明,就是有因緣的時候,有特別因緣的時候,他放大光明,這就叫做神通光明。所以合起來就是兩種光明。另外一種說法,就是身體放出來的光明,叫身光;心里面放出來智慧的光明,叫心光。身光、心光,這可以說是兩種。另外一種光明叫法光明,法光明就是佛說的這些佛法,像《法華經(jīng)》、《華嚴(yán)經(jīng)》、《大般若經(jīng)》,這都是光明,是法光明。
現(xiàn)在說的是神通光明,就是觀世音菩薩有因緣了,放大光明。而這個光明,叫做神通光明。這個「神」字,就是不可思議的意思,它怎么回事情呢?你不可思惟的,
你思惟不上來的。「通」是沒有障礙的意思,就是他發(fā)出來這種作用,是非常自在的,沒有其它的力量能作障礙。說是你要放光明,說不可以放,沒有這回事,沒有障礙,所以叫做通。
密放神通光明,這個光明,能「照耀十方剎土」。這個剎字是印度話,翻到中國話就是土,也翻作國,所以也可以說,完全說中國話,就是照耀十方國土,就是這么一句話。十方國土,國土這個話,是以娑婆世界作單位,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是一個國土,還有其它的他方世界,是這樣十方的東、西、南、北、四維上下,這十方的國土,可見這個光明很廣大的。
「及此三千大千世界」,這個光明照耀到十方世界,那么此娑婆世界呢?娑婆世界也是,也是這個神通光明所照耀的,照耀此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就是小千、中千、大千。三千是一千個四天下,這就是我們這個南閻浮提、東勝身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有這么四個部分,這是一個小世界。一千個小世界,叫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叫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叫大千世界。這樣說,說三千大千世界,也就是一個大千世界。
「皆作金色」!刚找絼x土,及此三千大千世界」,都是變作了黃金的顏色。本來這個世界不是金色,是因為光明的照耀,就成了金色。
天宮、龍宮、諸尊神宮,皆悉震動。
這個光明照耀到「天宮」,天住的宮殿;「龍」住的「宮」殿。龍也有在大海里住的,也有在天上住的,也有在水池子里邊住的!钢T尊神宮」,這個尊,就是對神的一個尊稱,說這個神是尊仰的,這就是福德神,大的福德神,稱為尊神!附韵ふ饎印,這個光明照耀了以后,都震動了。
江、河、大海、鐵圍山、須彌山、土山、黑山,亦皆大動。
被這個光明一照耀,不但是天宮、龍宮、諸尊神宮皆悉震動,就是其它的「江、河、大!,和「鐵圍山、須彌山、土山、黑山」,也都「大」大震「動」了。
鐵圍山,在論上說:四天下周圍有一個鐵山,名字叫鐵圍山,這是在四圍。須彌山是在四天下的中央,最高的山叫做須彌山,翻作中國話叫做妙高山。另外還有土山、黑山。土山、黑山,可能在印度也是有這樣的名稱,有這樣的山,名字叫土山、黑山。亦皆大動。
日、月、珠、火、星宿之光,皆悉不現(xiàn)。
太陽的光明、「月」的光明、「珠」的光明、「火」的光明、「星宿」的「光」明,都「不」顯「現(xiàn)」了。觀世音菩薩密放神通光明是很殊勝的,其它的光明都不顯現(xiàn)了。先是觀世音菩薩密放神通光明,作法會發(fā)起的一個因緣。
于是總持王菩薩,見此希有之相,怪未曾有。
這個法會里面,其中有一位大菩薩,叫「總持王菩薩」。前面列菩薩名的第一位,就是總持王菩薩?偝滞跗兴_,這個總持,就是他有特別強(qiáng)大的記憶力,叫做念慧,這個念慧就是記憶力。這個念慧是非常強(qiáng)的,他能夠總持無量無邊的佛法,而不忘失,所以叫做總持?偝滞,就是得到這樣的總持,他是非常自在的,非常殊勝的!敢姶讼S兄唷,他在這個法會看見了十方世界,有這么大的光明,天宮、龍宮,各地方都震動,日、月的光明都不現(xiàn)了,這是一個少有的現(xiàn)象。「怪未曾有」,這個「怪」,就是特別奇異的事情叫怪,也是少有的意思,也就是未曾有的意思。因為很少有這種事情,少有這種形相,心里面有疑惑了。
即從座起
「即從座起」,原來是在座位上坐,現(xiàn)在立起來。
叉手合掌,以偈問佛。
「叉手合掌」。我們合掌是這樣子,叉手不是這樣子。叉手合掌,「以偈問佛」,不是一般地這樣說話,就是他說出來的話是成文的,像作詩似的。
如此神通之相,是誰所放?以偈問曰:
他說這個偈里面的大意,就是現(xiàn)在這個「神通」光明所現(xiàn)出來的形「相」,究竟「是誰」「放」出來的光明?現(xiàn)出這樣的形相。以偈問佛,究竟是什么偈呢?這底下說出來,「以偈問曰」。
誰于今日成正覺,普放如是大光明;十方剎土皆金色,三千世界亦復(fù)然。
這是總持王菩薩他心里面的疑惑。說是「誰」在「今」天成佛了?所以「普放」這樣的「大光明」。這就是成佛了,佛放的大光明,但是,不是釋迦牟尼佛放的,是另外一個人成佛了,是那一位他今天成佛了,普放如是大光明呢?正覺就是三菩提,印度話叫做三菩提,翻到中國話就是正覺。正覺就是覺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理,叫做正覺。
覺悟真理這個話,誰都可以這樣說,釋迦牟尼佛覺悟真理了,其它人也可以說我覺悟真理了。所以在經(jīng)論里邊,為了區(qū)別與其它宗教不同的地方,加「緣起」兩個字,覺悟了緣起的真理。圓滿覺悟了緣起的真理,叫做正覺,就是他覺悟的真理,是最正確的,沒有錯誤的。
我們一般說,我們說是覺悟真如,或者是覺悟本體論,大家這樣講。當(dāng)然佛法也用這句話,這句話實在是通于一切宗教的。但是若說緣起的時候,就有點不同了。佛教里面說這個真理,在《阿含經(jīng)》里面說:有外道來問佛,說是您天天為您的弟子,您的弟子提出問題來請問您,您都說什么道理?佛說:「我說緣起」。
說什么緣起呢?就是有眾生的緣起,有諸佛的緣起;有清凈的緣起,有染污的緣起。每一法有每一法的緣起。大概地分類,就是有染污的緣起、清凈的緣起。說出來染污,是這樣緣起的,清凈是這樣緣起的。若是有相信了這樣真理的人,你就很分明地從這里可以緣起了,就是他說的這種真理,在你的身心上,在你的思想上,可以使用,明明白白地可以使用。所以加個緣起,叫做正覺。普放如是大光明,就是放這樣的大光明,普照十方世界。
「十方剎土皆金色,三千世界亦復(fù)然」。我們居住的娑婆世界也是這樣子照耀,皆成金色了。這是提出這樣的疑問。
誰于今日得自在,演放希有大神力。
「自在」,在《法華經(jīng)》上有一句話:「我為法王,于法自在」。這樣說自在,是佛的境界。我們平常的人,我們努力修學(xué)禪定,你成功了,你得到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了,你也感覺到自在。因為在欲的境界,我們是有欲的人,我們在欲的世界里面生活,心常是不自在的,因為有欲,他就不自在。你若是得了禪定,沒有欲了,欲不能再動搖你了,你心就得自在。這是得了禪定的人也可以說自在。但是若是成了圣道,得了畢竟空,無我、無我所的智慧的時候,他是更自在,那是圣人的境界。
前面說成正覺,那是圓滿,是佛的境界,F(xiàn)在說得自在,也可以說是佛的境界,但是也可以說得無生法忍這些大菩薩的境界,因為他也可稱之為自在!秆莘畔S写笊窳Α,當(dāng)然初得無生法忍,是沒有這種境界的,要到法身菩薩才可以。所以這個得自在,一定要很高的境界。
無邊佛國皆震動,龍神宮殿悉不安;今此大眾咸有疑,不測因緣是誰力。
這個「佛國」是很廣大的,所以稱為「無邊」,也都「震動」了!庚埳駥m殿悉不安」,就是震動!附翊舜蟊娤逃幸伞,大家都有疑問。「不測因緣是誰力」,不知道是什么因緣有這樣的境界,是那一位成佛了,是(那一位)大菩薩的力量,發(fā)出來這樣的光明呢?
為佛菩薩大聲聞,為梵魔天諸釋等;惟愿世尊大慈悲,說此神通所由以。
「為佛菩薩大聲聞,為梵魔天諸釋等」。是佛放大光明?是菩薩?是大聲聞、大阿羅漢?為是梵天?魔就是欲界頂天
——他化自在天,就是魔。諸釋等,釋等,就是欲界的忉利天——釋提桓因這個大福德神,是他們發(fā)出來這樣的神力,神通光明!肝┰甘雷鸫蟠缺,說此神通所由以」。說明這個神通所由來,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這是總持王菩薩請問,這底下佛回答。
佛告總持王菩薩言:「善男子,汝等當(dāng)知今此會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曰觀世音自在」。
菩薩,我們通常講,說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都稱菩薩。而這句話,真實地去考校這句話,這句話是特別地簡略。說這個菩薩,應(yīng)該說菩提薩埵,菩提薩埵翻作覺有情,就是得了菩提的有情。得了菩提的有情,譬如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佛菩提,三乘的菩提。聲聞菩提: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他得了聲聞菩提了,他可以稱之為菩提薩埵。辟支佛也是,他也得了辟支佛菩堤,也可以稱為菩提薩埵。但是底下加個摩訶薩就不同了,加個摩訶薩,就表示是大菩薩。
大菩薩就是得無生法忍或者法身菩薩,到佛這些人。這是發(fā)了無上菩提心的菩薩,那就叫摩訶薩,叫菩提薩埵、摩訶薩埵,那就不同了?墒俏覀儦g喜簡略,就把菩提薩埵、摩訶薩埵這八個字,變成五個字,變成「菩薩摩訶薩」,又變成兩個字,就是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變成兩個字。
「會中有一菩薩摩訶薩」,有一位大菩薩,「名曰觀世音自在」。前面列名的時候,觀世音菩薩,也還是用這個名稱,這個地方加個「自在」,「觀世音自在」。這地方是個梵語的,前面的梵語,和這個地方的梵語,就有這個差別。名曰觀世音自在。自在是觀世音菩薩修道所成就的圣境的境界,是他自己的境界。觀世音,是觀世音菩薩大悲心廣度眾生的境界。這是從兩方面立名字,合起來叫觀世音自在。
從無量劫來,成就大慈大悲。善能修習(xí)無量陀羅尼門。
「從無量劫來」,很久遠(yuǎn),很久遠(yuǎn)了。他「成就大慈大悲」,他成就了大慈悲心。大慈悲心,初開始時應(yīng)該得無生法忍的菩薩,成就了大慈悲心,就是他那個無所得的智慧里邊,與大悲相應(yīng),能夠利益眾生,能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就是大悲心。說是我們用一般社會福利的方式去利益眾生,也可能是用大悲心做的,但有可能是用有所得的取著的心做的。若是有所得,有取著的這種心,那就不是大悲心,那叫什么心?叫愛見大悲,愛見大悲就是有所執(zhí)著。他也發(fā)一點好心,為社會的災(zāi)難發(fā)一點同情心,去做這個功德,但是若大家去毀辱他,說你在里面貪污了,你明知道他是沒有事,但是就是要這樣講,他就會煩惱。他也可能因為這樣就退了,我不做這個事情。這就是他心隨境轉(zhuǎn),有所取著。
你若是贊嘆他的話,你真是很好,你去救護(hù)災(zāi)難,你贊嘆,他心里面會高興,歡喜做這件事。你若毀謗他,他可能就退了,他就是被這個境界的影響,他的心不堅固,這就叫愛見大悲。這個大悲心,就是有所得的境界,不能說是大慈大悲。若是得了無生法忍的大菩薩,他那個無所得的智慧,這些冷熱的境界不能動搖他的,那是大悲心。但是初得無生法忍的人,還有很多煩惱還沒有斷,還不如到法身菩薩比較合適,是個大悲心的人。所以無量劫來,那么長久的時間,才成就大慈大悲的心。這個大慈悲心不容易成就,要久遠(yuǎn),那么長久的修行才成就。
「善能修習(xí)無量陀羅尼門」。前面大慈大悲,說是慈悲心,這底下說他的大智慧境界。這個大智慧境界,善能修習(xí)無量陀羅尼門。陀羅尼我們剛才講了,就是特別殊勝的念慧,能總持無量無邊的佛法,不忘失,叫陀羅尼。這個「門」怎么講呢?就是無量陀羅尼的門,它是成就無量陀羅尼的一個門,你要從這里入,才能逐漸地成就無量的陀羅尼。
究竟什么是門呢?就是文字,文字是無量陀羅尼的門。就是特別擅長文學(xué)的人,他能用這個文字,表達(dá)佛法無量無邊的義理。把它寫出來就是文字,用語言表達(dá)出來,那就是說話。而他擅于做這件事。這個語言文字是以無量陀羅尼為門。
你查佛學(xué)字典,我們以前都是丁福保編的大辭典,比較是最好的了,最近幾年又有更好的大辭典,但是你查這個陀羅尼門,沒有,我查了,他沒有解釋。那么在什么地方查到呢?在《法相辭典》,在《法相辭典》才有這個解釋。它是出在《佛地經(jīng)論》上,或是《顯揚(yáng)圣教論》上解釋的這個陀羅尼門。(筆錄者按:此處,錄音帶缺錄了一小段)實在說起來,要到佛的境界才能究竟圓滿,這是佛的一切種智的境界。觀世音菩薩善能修習(xí)無量陀羅尼門,有這樣的大智慧境界。
為欲安樂諸眾生故,密放如是大神通力。
佛回答總持王菩薩的問題,先說出來是觀世音菩薩放的光明,但是又贊嘆觀世音菩薩這幾種功德,一個是大慈大悲,一個是善能修習(xí)陀羅尼門。而成就大慈大悲也好,修習(xí)無量陀羅尼門也好,都是「為欲安樂諸眾生故」。說是我們度眾生要有大悲心,你光有慈悲心還不行,你還要有智慧的。如果你沒有智慧,你光是有慈悲,那未必能安樂一切眾生,你做的事情,未必是能安樂眾生的,可能令眾生苦惱了。為欲安樂諸眾生故,你要有悲心,你還要有大智慧的。而這個大智慧,這個智慧就是緣起的智慧,觀一切法空,這叫如理智;觀一切法的緣起,叫做如量智,F(xiàn)在這個地方,善能修習(xí)無量陀羅尼門,這是說緣起智。
在《優(yōu)婆毱多尊者傳》上表示出一件事情,就是有些出家人,有一個比丘,他是在寺院里面做僧執(zhí)事,給大眾僧做事情,做什么事情?就是造房子,造僧房,造一間,造一間。當(dāng)然造房子是一件很頭痛的事情,那么了一個時期,他就不高興,不做,不做了,就辭執(zhí)了不干。不干了,就聽說優(yōu)婆毱多尊者擅于教人坐禪。于是乎他就背著他的衣單,就來見優(yōu)婆毱多尊者,來見他,就是表明來意,說我要隨著大師坐禪。優(yōu)婆毱多尊者說:「你到這兒來坐禪,跟我學(xué)禪,我有一個條件,有什么條件呢?要聽我的話,我說什么,就是什么,不然你不能在這里坐禪」。說「是,我愿意聽大師的教導(dǎo),大師叫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優(yōu)婆毱多尊者說:「好,你給我修僧房」。他本來討厭,因為做膩了,做僧房要同人化緣,然后要再修房子,還要和工人接觸,這都是不容易的事情,優(yōu)婆毱多尊者還繼續(xù)叫他做這個事。他因為說好了要聽話,他只好這樣做。做到一個時期的時候,優(yōu)婆毱多尊者說:「好了,你現(xiàn)在不要做,到禪堂去坐禪」。叫他這么做,一坐禪,不久得了阿羅漢果。
這是什么呢?優(yōu)婆毱多尊者,你看他在和你說話,但是他是已經(jīng)入了甚深的三昧了,一看,你想得圣道,你還有所不足,你這個不足的地方要補(bǔ)充一下才可以,不然的話,你不能得圣道。你看優(yōu)婆毱多尊者傳,他有很多這樣的事情。就是他知道緣起,你這個因緣,他要這樣的緣起;那樣的因緣,是那樣的緣起,他知道緣起。他這樣,他真實地令你得安樂,不然的話不行。
我這話就說遠(yuǎn)了,但是我認(rèn)為還是有道理。我們就說印順老法師,他有一本書,是《游心法海六十年》。就是從他學(xué)佛法,到寫這本書的時候,他這個心就常在佛法里面游,好像人在大海里面游泳似的,常在佛法里游。所以他到現(xiàn)在,有這樣的成就,他有這么多的著作,在著作里邊,不是說這一套我不會講,找一找參考書,這一套就講,不是。他是把印度的佛教認(rèn)真地學(xué)習(xí),他領(lǐng)悟了佛法的真義,回頭來看看中國佛教,看看中國歷代大德的著作,天臺宗、華嚴(yán)宗,中國的三論宗,中國的法相宗,中國的禪宗,以及密宗。
回頭這么一看,我們平常說:「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境之門者難與言」。他把印度的佛教完全讀了,回頭再看中國的佛教,還很容易明白的,沒有什么難。但是其它的一些人就不行,對印度的佛教,不是太發(fā)心去學(xué)習(xí),就是直接地我也看看,我講《法華經(jīng)》,把智者大師的《妙法蓮華經(jīng)文句》看一看,把窺基大師的《妙法蓮華經(jīng)玄贊》看一看,嘉祥大師的《法華義疏》,我看看,然后我就可以講了,就是這樣子。但是印順老法師不是,他有自己的思想,他為什么有這個成就呢?他不去做雜事,不做方文,也不去做知客,也不做監(jiān)院,也不去做維那,他不做這些事情,他就是在佛學(xué)院里面,他是佛學(xué)院沒有住多久,他就在佛學(xué)院當(dāng)老師了,就是講課。你請他做方丈,他不去。這些事,他都不做。我們平常的人,你不請我做方丈,我要同你斗,啊,你就是要請我做,就是所見就小一點。印順老法師他不是,他就是把自己的精神、時間完全用在佛法的學(xué)習(xí)上。
我讀他的書,我感覺他可能有無生法忍了,可能,是有可能,當(dāng)然你說是虛妄分別也可以,但是我也是有這么一點感覺的。這就是緣起,他把他的時間能這樣用,到今天他有這樣的成就。說我今天我去做方丈,我去當(dāng)僧執(zhí)事,你做了多少年,你就是做多少年以后,對于佛法,你就恍恍惚惚的,真實要你去,你不要說別的,就是要講《金剛經(jīng)》的時候,因為你心里面常在事上講,你不是游心法海。你做方丈就是負(fù)責(zé)大眾僧的經(jīng)濟(jì),你要解決這個問題。
做住持是干什么的?住持負(fù)責(zé)兩件事,一個是負(fù)責(zé)大眾經(jīng)濟(jì)的責(zé)任;第二是領(lǐng)導(dǎo)大眾要修行?墒乾F(xiàn)時代的佛教,做住持的多數(shù)是干什么的呢?就是只是和在家居士聯(lián)絡(luò)得好一點,沒有經(jīng)濟(jì)的問題。至于領(lǐng)導(dǎo)修行的這件事,我看都是平平凡凡的,沒有游心法海,這就是緣起,F(xiàn)在佛教是末法時代,原因也就在這里,這就叫緣起。
優(yōu)婆毱多尊者就是教人坐禪,教你得圣道,這就是一個緣起。他知道你這個人,你缺少一點福報,你的福報還不夠,你想得圣道,也要有一點福報的。其中那上面說有一個法師,有一個比丘來親近他,跟他學(xué)禪,原來他是大法師,常常為人講經(jīng)說法的,現(xiàn)在講久了,也不愿意講了。愿意跟優(yōu)婆毱多尊者學(xué)禪,優(yōu)婆毱多尊者也要這樣,你來跟我學(xué)禪,要聽我話,說:「好」。說你再去跟人講經(jīng)。不是你自己能知道。優(yōu)婆毱多尊者是大智慧。我看他是,若按智者大師的意思,優(yōu)婆毱多尊者應(yīng)該是超過阿羅漢的智慧。
經(jīng)上說到舍利弗尊者,他收兩個徒弟。這兩個徒弟,一個以前在家時,他的職業(yè)是為人洗衣服。他出家以后,舍利弗尊者教他修數(shù)息觀,另外一位在家居士出家了,拜舍利弗尊者做師父。他是做什么事情呢?是一個金師。古代的金師,是燒這個金的時候,要拉風(fēng)箱。舍利弗尊者教他修不凈觀。這樣這兩個人用功修行很久,也不相應(yīng),不相應(yīng)就想不修行,我還俗。
出家放棄了五欲,然后修學(xué)圣道,修了這么久,也不得圣道,沒有意思嘛!圣道
沒有得到,有什么意思呢,又放棄了五欲。我們又何苦這樣,就想要還俗。想要還俗,這個事就傳到佛那里,佛就把舍利弗尊者叫來,說你搞錯了。說是在家洗衣服這個人,應(yīng)該修不凈觀,金師應(yīng)該修數(shù)息觀。方法你要這樣調(diào)過來,這時候把這兩個人的方法調(diào)過來,說是你們變動一下,那么一修行就成功了。
這就是要知道緣起,你為那個目的,而這樣子施設(shè)這個法門,結(jié)果他不能契機(jī),這就是搞錯了。而《優(yōu)婆毱多尊者傳》上,你看他,誰來跟他學(xué)禪,他的方法都不一樣,他就是有甚深的緣起的無量智慧,沒有這個智慧,是不行的。所以這個地方,釋迦牟尼佛贊嘆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的悲心,還「善能修習(xí)無量陀羅尼門」,就是他能通達(dá)無量無邊的佛法。這里邊也就包含著他也是能通達(dá)無量無邊眾生的根性,能隨機(jī)說法的。所以他又有智慧,又有慈悲心,才能安樂一切眾生的,為欲安樂諸眾生故。若光是有智慧,沒有慈悲,那也不行,也是不能安樂眾生,因為他不想去度眾生。所以有慈悲還要有智慧,這樣才可以的。為欲安樂諸眾生故,「密放如是大神通力」。這是總持王菩薩問佛,說誰放的這樣的光明?佛說:「觀世音菩薩,為欲安樂諸眾生故,密放如是大神通故」。
佛說是語已,爾時觀世音菩薩從座而起,整理衣服,向佛合掌,白佛言:「世尊,我有大悲心陀羅尼咒,今當(dāng)欲說。為諸眾生得安樂故、除一切病故、得壽命故、得富饒故、滅除一切惡業(yè)重罪故、離障難故、增長一切白法諸功德故、成就一切諸善根故、遠(yuǎn)離一切諸怖畏故、速能滿足一切諸希求故。惟愿世尊慈哀聽許」。
釋迦牟尼佛在觀世音菩薩的道場里邊,大眾集合以后,法會里邊,密放神通光明,照耀十方剎土。法會里邊的總持王菩薩怪未曾有,就向佛請問,是誰放這樣的光明呢?于是乎佛就回答總持王菩薩,說是這個會里邊,觀世音菩薩為欲安樂諸眾生故,密放如是大神通力。
前文大略地這樣說過了,這以下就是觀世音菩薩,說明他要演說大悲心陀羅尼呪的原因。「爾時觀世音菩薩從」他的「座」位站「起」來。這樣的話,從表面上看,當(dāng)然我們很容易明白,就是他想向佛有所陳述,他不是坐在那里,他從他的座位站起來。
但是我們的中國古德,從這個地方,就是又有一個深刻的意思說出來,就是說觀世音菩薩,從第一義空那里發(fā)大悲心,欲教化一切眾生,所以叫做從座而起!刚怼顾摹敢路,「向佛合掌,白佛言:『世尊,我有大悲心陀羅尼呪,今當(dāng)欲說』」。他心里邊有陀羅尼咒,這個陀羅尼呪的名稱,叫做大悲心陀羅尼咒。這個意思在前面經(jīng)的題目那里說過了,說過了,可能也有人忘記了,也有人以前沒有來過,我再簡單說一下。
陀羅尼有幾種解釋,在這里就是用咒的意思解釋。這個咒,是中國原來就有這樣的字,也就是有這樣的呪。你有什么特別的困難,用這樣的咒去祝愿,它可能會有效。中國原來有這種事情,也就是所謂巫術(shù)了,F(xiàn)在由印度翻譯過來這樣的法門,也類似這種情形,所以也稱之為咒,但是在印度的話,就是叫做陀羅尼。
大悲心陀羅尼,就是這種陀羅尼咒,是從大悲心發(fā)出來的。相對地說,也有不是大悲心說出來的咒。能說出咒來的人,一般沒有禪定的人不能說咒,就是要得四禪八定的人,他可以說出咒來。他說出來的咒,當(dāng)然也是有效力,不過是有限度的,也是有條件的。有了禪定的人,他因為有定的關(guān)系,他心的力量強(qiáng)大。我們沒有禪定的人,心的力量不如他力量大。
我以前也說過,譬如說這個墻壁,這個墻壁,我們從那里走到那里,他就有障礙,便過不去了。但是有禪定的人,他坐在這里,他的內(nèi)心入了定以后,他心里面作念:這個墻壁是有若無的樣子,就像虛空一樣,那么他就可以過去了,他就能從那里走過去,當(dāng)然他要先作念,他先作念,他就可以從這里走過去。他這個心,能有這樣的力量,我們不行,我們不可以。
這就可以看出來,這個有禪定的人,心的力量大。當(dāng)然這個并不是神通,還不是神通。要是從這樣的禪定里邊,修如意通,修這個神足通,修成功了,就不需要作念,隨時可以墻壁、高山,都可以過去,入地如水,履水如地,都可以隨意自在的,心的力量大。得了禪定的人,他就是說出一個咒來,然后他用禪定這個心的力量,賦予這個咒功效,他說這個咒能如何如何,那么這個呪就是有力量了,就是這么回事。
但是佛教徒,發(fā)了菩提心的佛教徒,得了四禪八定,當(dāng)然也可以說咒。如果是斷了煩惱,譬如是得了九次第定,得了阿羅漢果、發(fā)無上菩提心的菩薩了,他由初地、二地,乃至十地,乃至到佛,他這個功德,到佛才逐漸地功德圓滿。這個功力也就有深淺的不同,也都能說咒,也是一樣,他說出這個咒,他賦于它什么力量,什么力量,這個呪就有效。但是如果不是圣人,你雖然得了四禪八定,你還是凡夫,你所說的咒,有效的限度,是很低的。要是法身菩薩到佛的境界,那是不可思議了。
現(xiàn)在觀世音菩薩,他說:「我有大悲心陀羅呪,今當(dāng)欲說。為諸眾生得安樂故、除一切病故、得壽命故、得富饒故、滅除一切惡業(yè)重罪故、離障難故、增長一切白法諸功德故、成就一切諸善根故、遠(yuǎn)離一切諸怖畏故、速能滿足一切諸希求故。惟愿世尊慈哀聽許」。觀世音菩薩他有大悲心,他想要說大悲心陀羅尼咒,目的是什么呢?一共有十句,有十個目的。
第一句是:為諸眾生得安樂故。這一句是總說,其余下面九句是別說。眾生有什么什么樣的困難、苦惱,心里面不安樂,為諸眾生得安樂故,所以要說這個大悲心陀羅尼咒。什么事情不安樂呢?就是第一個是病痛,有各式各樣難治的病。念這個大悲呪,就能除病苦。得壽命故,有什么什么病,醫(yī)生不能治療,一般在有病的人來說,就是沒有希望了。但是若是念大悲咒,他有希望治好。
這個在佛法里面來說,佛法的目的,主要是令人轉(zhuǎn)凡成圣這件事,主要是做這件事的。佛法在世間,目的是為了解除一切眾生生死的苦惱,得涅槃。但是眾生在沒得涅槃之前,還有些現(xiàn)實生活上的問題,我有病,我很苦惱,佛菩薩怎么樣怎么樣照顧我,所以佛菩薩就是也要有一個方便,是這個方便,就是說出這個咒,能除你的病。得壽命故,我的壽命要死了,壽命短,我希望壽命長一點,也可以,念大悲咒也能令你的壽命長。
得富饒故,這個富饒,說我生活困難,或者我沒有工作,有一些問題,你念大悲咒,能使令你的財富豐足,念大悲呪有這種作用。滅除一切惡業(yè)重罪故,能滅除一切的惡業(yè)。對于他人有所傷害,就是惡業(yè),這種事情是一切賢圣善人所訶斥的事情,這個罪過是特別重的。這種罪過,就是要受極重的惡報。
說是我現(xiàn)在沒有做這種事情,但是可能前生做過。說我今生也沒做過,前生有可能會做過。當(dāng)然這罪過,雖然造了罪,這個罪潛伏在那里,它不發(fā)生作用,也好像沒有罪似的。也有的人,一時地愚蠢,做過一些嚴(yán)重的罪過,尤其是對父母有些不合道理的事,罪過是特別重的;蛘呤亲约旱膼盒奶貏e強(qiáng),所造的惡業(yè)也是特別重。這種罪是不容易滅的,F(xiàn)在若是能念大悲咒,滅除一切惡業(yè)重罪故。
離障難故。這個障難,即是障礙、困難。就是我希望做什么事情,但是有障礙,使令我不能做。譬如說我想打禪七,已經(jīng)計劃好了,開始要打禪七了,中間有事情,不能做。說是我計劃,要把《華嚴(yán)經(jīng)》背下來,計劃好,要開始了,喔,忽然間有病了,就不能念《華嚴(yán)經(jīng)》。就是你想要做功德的事情,就是有障礙,使令你不能做,你有困難不能做;蛘咦龅街虚g,喔,不行,我有事情,不能做。若是想要放逸,有罪過的事情很容易成就,但要你要栽培善根,就不行。那么這些是障難。現(xiàn)在你可以念大悲咒。
增長一切白法諸功德故,成就一切諸善根故。增長一切白法諸功德,經(jīng)論里面說這個白,白是清凈的意思。
- 濟(jì)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仁德上人:安祥歌
- 仁德上人:月圓歌
- 仁德上人:達(dá)到理事圓融才能算真正的圓滿果地佛
- 妙境法師:總攝一切分別略有十種分別心
- 仁德上人:究竟怎么做才能達(dá)到圓滿解脫?
- 明海法師:每一個生命都是圓滿的,生命趨于圓滿而快樂
- 明海法師: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圓滿的,讓生命圓滿而快樂
- 慈法法師:是什么掩蓋了我們圓滿覺悟生命的需求?
- 慈法法師:“眾生本來究竟圓滿”,還需要發(fā)心利他嗎?
- 靜波法師:三寶缺一不可,必須圓滿具足
- 靜波法師:完成圓滿的三皈依,需要十個因緣條件
- 妙境法師:算命說流年不利該怎么辦?
- 能弘法師:怎樣才能擁有圓滿的人生?
- 夢參法師:佛法中最圓滿最究竟的是什么?
- 仁清法師:哪些事相會障礙“饒益有情”功德的圓滿?
- 廣欽和尚:圓滿之心照出自性靈光 要的是內(nèi)心自然生法喜
- 妙境法師:瑜伽師地論
- 仁清法師:供施多少才算功德圓滿?
- 凈慧法師:做人記住這八個字,你的人生就一定圓滿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yán)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yán)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yīng)做到的三大精進(jìn)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dá)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xué)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dāng)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jì)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jì)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yuǎn)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jì)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jì)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rèn)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hù)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jì)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jì)群法師:如何呵護(hù)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jì)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xué)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xué)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xué)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xué)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dá)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xué)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xué)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